汉画像石的成就地位

作者&投稿:叱干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成就,求高人指点,考试啊~

画像砖出现于战国晚期,盛行于两汉,多见于宫室建筑和墓室中,也有的刻于石碑、石阙、门楣、棺椁等处。汉代的画像砖,在四川、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等地有大量的出土。其中以四川的画像砖最有特色。画像砖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场景的的,如播种、收割、舂米、放牧等,有的描绘社会风俗和社会生活的场面,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的则描绘了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西汉后期流行一种空心画像砖,主要是用来建造椁室,一般位于墓室的砌墙砖的内侧。空心砖往往重复压印各种花纹,花纹除几何纹样外,还有狩猎、龙、凤、虎、豹、树木、楼阙、车舆等形象,有一些上面富于艺术效果的图案字。
画像石是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盛行于西汉至唐,多见于墓室、祠堂,在雕刻手法上与画像砖相似,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岷江流域、河南南阳、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等地。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嘉祥武氏祠,武氏祠在山东嘉祥县城南,共有四个石室,现存构图完整的画像石有50多幅。全部阳刻。内容极为丰富,有反映贵族车马出行的,有反映乐舞、战争、狩猎场面的。其中有一副《庖厨图》,刻画了杀鸡、宰牛、烹调的画面,刻画极为细致,在厨房中,还刻有悬挂的酱鸭,厨房中鼎铛烈火熊熊,鼎内劲气腾腾,手法出神入化。其它的画幅中,有的刻画了女娲、风伯、神农、祝融、帝尧、帝舜等人物形象,有的描述的是专诸刺王僚及刺客要离、豫让、曹沫等人的历史故事。其上还镌刻了石工的名字。
。在艺术创造上,画像石、砖强调的是神,强调所谓大体大貌,讲究寻常之外,画者仅毛而失貌。这就是艺术家不能只注意细小的地方,要关注整体,善于把握大体,不能突出地方而失去整体,这就是“失貌”。这表现出汉代优秀的美术家的才能。形象造型是艺术家关注的首要出发点。例如河南新野出土的汉代画石砖,刻画有田猎场景。画中的车马的形象生动,突出了车马在行进中的气势,画中的人物也进行了艺术性的夸张。
汉代的画像石刻,还善于妥善地表现并处理大场面,大图景。有的壁面、雕塑很大,而且错综复杂,经过画师的巧妙安排,显得有条不紊,主题明确。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人物多取侧面,不善于正面的刻画。在透视处理方面,也还没有一定的法度,不能表现纵深的远近关系。总结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汉代绘画不仅大量施于宫室屋宇,亦大量施于陵寝墓室、享堂石阙。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而且借孝悌的声誉,还可以博取功名。这就是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包括绘制被认为能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帛画“非衣”),其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后汉书·赵岐传》)。与此可相印证的是迄今已出土的许多汉代墓室壁画、帛画以及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等现存绘画实物。 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一为边长 40cm 左右的方形,一为长 45cm 左右、宽 25cm 左右的长方形。分布地区主要是四川,偶见于河南等地。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编辑本段分类
画像砖
  根据出土情况,画像砖可分为成都、新都区,和广汉、德阳、彭县、邛崃市、彭山县、宜宾等地两种类型。而不同的题材约近50余种,大体可分为五种内容: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题的画像砖。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画面上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向烧着火的铁锅中。是研究古代盐业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砖,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等。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刺权》中所说:“贵人之家,云行于涂,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健”。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砖。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时的杂技表演场面:“临迥望之广场,陈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证。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地塑造了博士、都讲和学生上课时的情景,[汉代]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建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日月、仙人六搏等。
编辑本段发展概述
画像砖
  画像砖的产生早于画像石,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是画像砖艺术的滥觞期。最早的画像砖几乎都是战国晚期各国都城宫殿上的建筑用砖,多为体量较大的空心砖和条形砖,主要用作宫殿的台阶和踏步,其中以秦都栎阳和咸阳出土的画像砖最为精美。战国末,秦国最先开始了从木椁墓向砖室墓的演变,使用画像空心砖来修建墓室。伴随着秦军统一六国的号角声,画像空心砖墓被秦人从关中带到了关东地区。   西汉早期,这种画像空心砖墓在今河南地区迅速发展,并在西汉中期影响到今晋南、冀南、鄂北、皖北和鲁西等周边地区。西汉晚期到东汉末是画像砖艺术的繁荣期。从西汉晚期起,画像砖墓开始摆脱了呆板的箱式结构,迅速向居室化发展,画像砖也摆脱了空心砖的旧模式,向多形化发展。东汉时期,画像砖艺术发展到巅峰,画像砖墓的分布范围扩大到西至甘青,东到海滨,南起云贵,北达大漠的广阔区域,并形成了以今河南地区和四川、重庆地区为代表的两大中心分布区,其中四川、重庆地区的画像砖持续繁荣到蜀汉时期。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已经扬弃了图案化的构图,而以有完整画面的方形、长方形、条形的实心砖作为主要载体。   其中,以四川成都平原一带的画像砖最具特色,砖的规格均为长方形,一般宽50、高40厘米左右,一砖一个画面,图像内容极具地方特点,整齐地按一定间距镶嵌在砖室墓的墓室和甬道壁面上。魏晋至宋元时期是画像砖艺术的衰落期,但南朝时期在以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画像砖艺术又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期,南京地区发现的宏规巨的巨幅拼镶画像砖墓代表了这一时期画像砖艺术的最高水平。隋唐以後,虽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诸多地点都发现过画像砖墓,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中心分布区域,画像内容也日益趋于形式化和简单化。元代以后,画像砖作为一种民间美术艺术形式,淡化出了历史舞台。
编辑本段题材种类
画像砖
  战国遗址中曾发现过空心砖,但用于墓室。《诗·陈风·防有鹊巢》中说“中唐有甓”,意思是说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的路是用砖砌的。甓,即砖,用砖砌墙是比较晚的事了。一般建筑用砖,是素面的。汉代烧砖,由于其火候高,砖质坚硬如铁,常用作砚材,成为古玩。砌在墓室中的砖,多有画像和文字,一向为收藏家所重视,秦汉砖更为珍贵,有所谓“秦砖汉瓦”之说。   砖刻文字,在证经补史和书法艺术上,有其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画像砖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珍藏品,画像砖有的是用雕刻好的模型印制的,也有直接在砖上雕刻的,有的还加施色彩。至东汉和六朝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砖式墓的流行,获得更大的发展,其形式也从秦汉的一砖一画,发展为六朝的大型砖印壁画。秦汉时期,多为模制砖,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块面圆厚、古朴简练,粗放而富于动感,砖体坚硬,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这一时期,画像砖用模制批量生产。画像砖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中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画像砖盛产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
河南画像砖
  河南地区的画像砖,形制有四种:长方形的空心砖、长方形的实心砖、方形实心砖、空心柱砖,河南砖一般是经印模多次压印的多个或多组有独立造型的形象,依据一定的构图方式组合在砖面上,形成一个更大的复合画面,并具有一定的创作随机性和装饰性。砖的内容与艺术形式,依不同的时期而呈现不同面貌。   出土于洛阳的西汉空心画像砖,以高度概括的图案为主,布局疏朗,阴刻线条简率、圆韧,具有抽象的象征意义;而出土于郑州、禹县的东汉作品,还增加了神异物象,画面繁密,多重复组合;而出土于南阳地区的东汉中期以后的作品,受当地画像石艺术影响较为明显,一砖一画,主题鲜明,绘画性强。 画像砖
四川画像砖
  四川是画像砖发现最集中的地方,以成都西北平原一带出土最为精美,时间大多属东汉后期,其形制主要有三种,即 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砖和约46厘米×26厘米的长方形砖,还有一种就是在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条形砖,每块砖都是一个完整的独幅画面,一次压印而成,一些砖要施彩,面貌接近绘画,正方形砖的浮雕较低,线面相间,通过线条勾勒细部,强调和夸张动态,使画面具有刚柔相济之趣,代表了四川地区画像砖造型手法的典型面貌;长方形砖则浮雕较高,立体感强。   四川画像砖已知的题材有数千种之多,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四川地区富庶的社会经济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风俗,如宴乐舞戏、庭院楼阙、市井庄园、采桑渔猎、播种收割等。与其它地区相比较,四川画像砖中的历史故事及祥瑞物较少,生产劳动与车骑出行等题材占了较大比重,艺术形式得益于对现实的观察。主要有两种构图方式:一种是高视点构图,物象的空间位置清晰,三度纵深感已经表现得相当好。另一种是平面展开式构图,即散点透视法。   画像砖的题材可分为画像、文字和花纹三大类:
四川江口崖墓画像砖(6张)画像类
  1 历史传说:如河南“泗水捞鼎”画像砖,讲的是秦王泗水取鼎的故事。   2 辟邪祥瑞:如北朝瑞狮画像砖,狮子形象是我国常见的艺术造型题材,被视为辟邪吉祥的“瑞兽”,其他祥瑞画像常见有龙、凤、朱雀等。   3 神话题材:如汉代的西王母、羽人画像砖。   4 现实题材:如汉代弋射渔猎画像砖。   5 动物题材:如牛、虎、马、鹿、鱼、象等为题材的画像砖。   6 佛教题材:如北朝五佛画像砖。
文字类
  以纪年、吉文、名号砖为主。文字有篆、隶、楷等多种形式。
花纹类
  分为植物类、云纹类、火焰类、宝相花纹、几何纹等。画像砖中出现纹饰非常丰富,多种纹样常配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总之,画像砖是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生产科技、民俗风情等重要的文物资料,极具研究价值,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
编辑本段工艺及成就
  画像砖在本质上属于雕塑艺术,虽然战国晚期的一些空心画像砖是用硬笔直接在半乾的砖坯上刻划阴线图像的,但西汉以后的画像砖都是用模塑的方法成的。画像砖的模塑方法,大体可分为“拍印法”和“模印法”两大类。
拍印法
  西汉时期的空心画像砖大多使用拍印法成的。其作工艺大体有刻模板、脱砖坯、拍印图像、烧成砖和施彩设色五道工序。第一步是作模板。由于空心砖体量较大,砖面上需要配置不同内容的图像,模工匠先在事先备好的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用墨线勾画出所需图像的轮廓线,然后用雕刀刻成阴线或凹入雕的图像模板。模板一般面积较小,但西汉晚期也出现了一个砖面印一幅图像的大型模板。第二步是脱空心砖坯,并将其阴晾至半乾。第三步是手持模板,在半乾的空心砖坯上拍印或按印出图像。同一个砖面上往往用多种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模板印出复杂的图像组合。同一砖面的四边多用长条形模板印出装饰纹样边框,边框内配置不同内容的图像。同一块模板往往在同一砖面上反复使用,造成同一图像的多次出现。第四步,待印好图像的砖坯完全阴乾后,入窑烧成砖。第五步,是给烧好的画像砖施彩设色。
模印法
  模印法是东汉以後画像砖最流行的作方法。其作工艺有作图像坯模、脱画像砖坯、烧成砖和施彩设色四道工序。作坯模时,先在一块与所砖大小一样的方形或长方形木板上勾勒出墨线画稿,用雕刀刻成模板,然后在四周加上木质边框,就成了坯模。利用图像坯模像脱普通砖一样的方法,就可成有图像的画像砖坯了。待砖坯阴干后,经过入窑烧和施彩设色,就成了精美的画像砖。与拍印法相比,模印法省去了拍印图像这道工序,而且画面内容单纯而突出,无疑是画像砖作工艺上的一大进步。 画像砖
模印法的流行,并没有将拍印法挤出历史舞台,南朝时期,拍印法被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了由巨量画像砖拼镶组合而成的、幅面巨大的墓室砖画像。无疑,这种画像砖的作,需要高超复杂的技术,加上图像不是印在砖的正面,而是印在砖的侧面和端面,这就更增加了作的难度。因此,事前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计算。作模板是最复杂精细的一道工序。先要备好一块与画幅面积大小一样的木板,由熟练画工在上面勾勒出图像的墨线稿,再由雕刻木工刻成巨幅模板,然後将模板分割成与墓砖侧面和端面大小相等的小模板,最後依次用小模板在半乾的砖坯侧面、端面按印出图像。这样,整幅图像就被分配到巨量的砖坯上。要将烧好的图像墓砖拼合成完整画像,在砌筑墓室时必须在设计人员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墓砖编号精心施工。毫无疑问,作这种拼镶式墓室画像砖,必须有一个组织严密,由具有很高技术水平的画工、雕刻木工、砖瓦工组成的专业工匠集团。这一集团,有可能是直属于皇家或朝廷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代西方的雕塑艺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从未出现过以人体解剖为基础的希腊、罗马式的雕塑作品,尽管画像石艺术在魏晋以後曾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也远没有达到希腊、罗马的水平。同中国传统绘画一样,线条的使用是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的灵魂。“拟绘画”式画像石和阳线画像砖基本用线条构图,自不必说,浮雕类画像石、画像砖也与希腊、罗马雕刻大异其趣,注重的不是质感和表情,而是轮廓线勾勒出的场景语言和形体语言,质感起着辅助的甚至是夸张的作用。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观念。通过线条运用的变化,各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1]
编辑本段汉画像砖
简介
  汉画像砖是两汉时期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物上的一种模制、模印、雕刻和彩绘的画像砖。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东等省。与画像石并称淤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睿智、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知书达理及向往理想社会的精神。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于动感、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生动具体的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是研究两汉时期民风、民俗的宝贵实物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汗画像砖的风格
  汉画像砖包罗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各各方面,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大百科,现市面上多数以模印为主,雕刻的少见,雕刻还保留彩绘稀有,只以绘画为主的大型空心汉画像砖可称国宝级,对研究汉代绘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汉代,农业和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传统的渔猎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但作为农牧经济的必要补充,狩猎仍然是下层百姓谋生的手段,同时也还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非常热衷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阮(通“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汉武帝曾侵夺民田开辟了上林苑猎场。枚乘在《七发》中说:“驯骐骥之马,驾飞轮之舆,荡春心,逐狡兽,集轻禽。于是极犬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穷相御之智。袒裼身薄,白刃磑磑,矛戟交错,此校猎之壮也。”这段描写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狩猎情景。狩猎往往得是数人或一人单枪匹马配合猎犬在自然山林间进行,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危险性。鹰与犬既是他们的宠物,也是他们捕猎时的助手。在狩猎活动中,伴随而生的就有了比武。比武是汉代盛行一时的娱乐项目,包括以剑、戟、刀等为武器的格斗、比试箭法以及徒手夺刀械。击剑最为常见。猎获物有活的就养起来,于是又派生出驯兽和斗兽。   公元前2世纪中叶,西汉王朝在关中建立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上林苑,苑中除天然猎场外,还设有专门的斗兽场,当时的汉家天子与远隔重洋的罗马帝王不谋而合,把斗兽当作一种娱乐。不同的只有一点,古罗马的斗兽士是由奴隶充任的,而汉家君民,朝野上下,无不以汉高祖一介布衣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削平天下而自豪自傲自雄,承平天下,他们只好把毒虫野兽作为假想敌,他们是以血肉之躯操持尺刃寸兵与锯齿钩爪的猛兽相斗。贵族阶级更把斗兽作为炫耀勇武的一种方式。这无疑是危险而残忍的。但在那个尚武的时代,每年秋冬之际,西汉皇帝令武士在长扬榭“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有时技痒,便亲自下场。史载,汉武帝“能手格熊罴”,“手格猛虎”。公元前87年,武帝病逝,陵墓里竟生殉虎豹190只,表现了他对狩猎和斗兽生死不移的癖好。
编辑本段汉画像砖墓
简介
  东汉时期的以嵌入墓壁上的画像砖为装饰的墓葬。集中分布在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区。其他地区也偶有发现。墓主大都是当地豪强。早在清末,这种画像砖已为收藏家所著录,但由于都是非发掘品,对其在墓中的位置及准确涵义并不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对成都、新繁、新都等地画像砖墓的发掘,搞清了墓中整组画像砖内容的相互关系,同当地的画像石墓相比,虽然比较简略,但基本相似。这种画像砖,是研究当时四川地区社会面貌和雕塑艺术的重要资料。
墓室结构
  可分为砖室墓和砖石混合结构墓两类,规模一般大于当地同时期的普通墓葬。砖室墓内仅嵌入画像砖,以1955年发掘的新繁清白乡墓为例,墓室全长12.72米,由前室、中室、后室、侧室和耳室9室组成,在前、中、后等 5个室中共嵌入画像砖54块。砖石混合结构墓多为画像砖与画像石并用,以1953年发掘的成都扬子山1号墓为例,墓室全长13.84米,由前、中、后室组成,在前室两侧壁共嵌入10块画像砖,画像石则分布在中室,其内容基本一致而又互为补充。墓大多早年被盗,随葬品为大型陶俑、镇墓俑头、钱树、五铢钱等。
画像砖的题材和内容
  砖上的画像均模印而成,均施彩绘,出土时色彩已大多剥落。凡成都、新繁、新都一带墓所出画像砖多方形,长、宽一般在40~50厘米左右,画面复杂,形象生动,制作较精。广汉、德阳、彭县、新津、邛崃、彭山、宜宾等地所出则多为长方形,一般长50厘米、宽30厘米左右,图像简单呆板,制作较粗糙。不同墓内所出的同一内容的画像砖,往往同出一模,可见是墓主的家族按死者的社会地位从市集上买来若干类画像砖组合而建成的墓。
目前发现的不同画面的画像砖已达50余种,其题材内容主要有 5类:①墓主经营的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如播种、收获与弋射、桑园、采莲、井盐生产、市集交易、践碓舂米、酿造等。②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尊贤养老、讲学授经等。③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楼阙、宅院、粮仓、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④神话故事,如伏羲、女娲、西王母、仙人六博等。⑤描绘社会习俗方面的内容,如社日期间树下成群男女相会的高图,反映了一种原始风俗的遗痕。各类画像砖在墓室中的排列顺序,一般近门处为门阙画像,向内依次为车骑出行、生产活动、墓主享乐生活方面的内容,西王母等仙人一类画像砖多嵌装在后室或侧室后壁较高的位置上。   其他地区的画像砖 除四川地区外,在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地东汉时期一些砖室墓的小砖侧面,也往往有模印的简单图像,内容多为仙禽神兽、车骑、祥瑞图和荆轲刺秦王一类历史故事等。但这些画像砖,无论从形制、风格,都与四川地区的迥异。推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杜蕾《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研究》,中国期刊网上可以找到

汉代画像石是以石板为材料表现当时现实生活和流行故事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两汉时期的重要美术作品,是两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主要流行于东汉时代,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石和画像砖是雕饰图像的砖石。画像石砌筑于墓室,也有一些画像石用于装饰。
西汉、东汉两汉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巩固和上升,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其绘画艺术,在战国绘画发展的基础上,融合战国时期地域不同的绘画风格,展现出新的面貌,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时代风格。画像石是这一时期较有特色的审美艺术形式。随着儒家思想的确立,两汉绘画更加重视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主要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画像石是作为随葬品镶嵌在墓室内的,它是墓主生前官宅府邸的缩影,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画像石广泛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最多的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有少量发现。
画像石的题材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有生产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先哲圣迹、天文星象等,主要可分为以下6类:
1.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主要有农耕、收获、放牧、采桑、纺织、采盐等,作品记录生产过程或特点胜于刻画人的神态。
2.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
3.墓主人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它们描绘的并非是具体的某次活动,而是贵族地主典型的社交与享乐方式。
4.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前者如有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泗水捞鼎、季札挂剑、大禹治水等等,后者多反映孔子及其弟子的活动及烈女、孝子的事迹,如孔子见老子、赵氏孤儿等,作品反映出当时流行的忠勇、仁义、节孝等道德伦理,带有明确的政治褒贬倾向。
5.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这类作品呈两种面貌:一种主题单一,如西王母、后羿射日等基本上是远古神话情节不断蜕变后的固定造型;另一种则二位一体或三位一体,即神、祥瑞物象与方位、日月星座功能同一、形象复合的伏羲、女娲、嫦娥以及龙、虎、鹿、羽人、朱雀、玉璧、仙草等神和具有神格的物象。
6.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其中部分象征吉祥意义,主要作为画像石的边饰,也有单独的画面。
汉画像石中,历史故事的题材占据主要位置,并且十分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据记载,汉武帝晚年曾召黄门画者画周公辅成王故事以赐霍光,东汉光武帝在宴见臣下时,被身旁屏风上图画的烈女像所吸引而“数顾视之”,梁皇后“常以烈女图画置于左右,以自监戒”。《西京杂记》上所载羊胜(西汉时人)所作的《屏风赋》,这样描述屏风的装饰:“饰以文锦,映以流黄,画以古烈。”汉画像石历史人物故事画流行于东汉时期,大都集中在山东,山东的历史人物故事画又大都集中在武氏祠。
从现今发现的遗迹内容上看,有帝王类:如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以及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武王、成王等人。作为反面人物的夏桀,也在画像中出现。诸侯类:如齐桓公、鲁庄公、吴王、秦王、韩王、赵襄子、晋灵公等人。圣贤名臣类:如孔子、老子、管仲、蔺相如、廉颇、范雎、魏无忌(信陵君)、赵宣孟等人。孝子类:如曾参、闵子骞、老莱子、丁兰、魏汤、邢渠、董永、孝孙原谷、韩伯榆等人。刺客类:如曹沫、专诸、聂政、豫让、荆轲、秦舞阳、要离等人。烈女类:如京师节女、齐义继母、梁节姑姊、钟离春、楚昭贞姜、鲁秋胡妻、梁高行、王陵母、金日母等人。义士类:如义羊公、三州孝人、侯赢、朱亥、颜叔、范雎、灵辄、程婴等人。
具有典型教义的有孔子见老子、大禹治水、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泗水捞鼎、二桃杀三士、孔子拜师图、管仲射齐桓公、丁兰立木为父、季札挂剑、管仲射小白、桑下饿人、武氏祠帝王图、梁高行拒王聘、柳下惠坐怀不乱、闵子骞驾车失棰、聂政刺韩王、齐义继母、王陵母伏剑、孝孙救祖父、要离刺庆忌、赵盾救灵辄、赵氏孤儿、专诸剌王僚、二十四孝图等。
《荆轲刺秦王》是武氏祠较著名的作品。武氏祠分为四个石室,建于公元47年,题材多为神话和历史人物。所刻图画均采用阳刻阴线表现。《荆轲刺秦王》是诸多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幅。图中所绘是图穷匕见,情况处于十分危急之时的场景,图中共刻绘了五人形态:赢政绕柱避走,作仓皇逃遁状,神态充满惊愕急骤的表情;荆轲见事已危殆,急将手中短剑掷向赢政,却因心慌力猛,短剑直剌入宫廷上立柱之中;太医紧抱荆轲;而阶下秦舞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匍匐在地;地上一匣内盛作为见面礼的樊将军於期的首级;远处一卫士似已冲破禁令正欲上前解救。整幅图抓住了秦廷行刺的刹那间场面,充分表现了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部姿态。作者在狭小的空间中紧紧抓住动人一刻,深入表现,无论是画面布局还是人物形态的描绘、动势均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是一难得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在武梁祠西壁上刻着《大禹治水》的画像,夏禹头戴斗笠,左手前伸,右手执耒耜,回首而顾。身旁榜题曰:“夏禹长于地理,脉泉知阴,随时设防,退为肉刑。”禹父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之后,三年不腐,化作生有三足一角的黄龙(也有说化作黄熊),腹破而生禹。禹名文命,因封于夏,故称夏禹。禹长大成人后,代父继续治水患。他在接受帝舜的命令后,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他乘车行路,乘船渡水,穿山越岭,实地考察,在外生活十三年,数过家门而不入,开凿了九条山脉,疏通了九条大河,修治了九个大湖,使河流顺势而下,从此除去了水患。舜年迈之后,禅天下于禹。禹继承帝位后大会诸侯于今天浙江的会稽,死后就地安葬。今绍兴还有大禹陵和禹王庙供人们凭吊。
周公辅成王源自历史史实周公助成王摄政,周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曾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为西周的开国重臣。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余部及东夷势力仍强。周武王三年(前1025),西周的开国君主周武王去世,此时周成王姬诵才12岁,尚年幼。周公怕天下人因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代主摄政,替成王处理国家大事。对此。有些大臣就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夺权。”面对诽谤,周公对这些大臣说:“我所以不避嫌疑代理朝政,是怕有人背叛周朝,无法向三位先王交代。先王创业,经历了长期艰难困苦,刚刚成功。现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我是为了守住周朝的大业,才这样做的。”从此周公就背对椅壁,面向南方,接受诸侯的朝拜。不久有人乘机造反,周公果断地举兵东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周王朝。后来成王长大,具有了单独处理国事的能力,周公还政于成王,勤谨谦恭地听命于成王,辅助成王。传为历史佳话。
这些历史人物故事,反映出两汉时期的封建统治阶级,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为世人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节的榜样,以求社会风气良好,从而达到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的目的。两汉时期读书人比较讲究名节,朝廷又设立乡老专管教化,凡是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难,可为楷模者,都挂匾表其门第。所以,有善行者其门生、故吏、故友。必为之刻石立碑,并上报朝廷。当然其中也不乏夸大或虚妄的成分,但也有真实感人的部分。因此,两汉时期大部分时间,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些历史故事画,对宣传社会道德,巩固封建秩序,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山东以历史故事、战争、刑徒为主,河南以天象、杂技、斗兽、收租为主,陕西以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为主,江苏以纺织、犁耕为主,四川以宴饮、伏羲、女娲等为主。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画像石在墓中一般分布为:墓门带朱雀、龙、虎铺首衔环,或文武门吏;中心位置的前室或主室壁画、横楣上为阙、车骑、宴饮、乐舞:后室或侧室壁上是庖厨、农作等;后壁上方是西王母,室顶是天象图;祥瑞物与图案则穿插于壁面、立柱与室顶上。在以祭祀为主要用途的地面祠堂中,画像石依题材集中分处各壁,历史人物与孝子烈女故事居壁面中间位置,神话故事在三角楣上,构成适于观看的形象层次。石阙上的画像石主要起装饰作用,龙虎衔璧为主要内容,车骑及其他祥瑞物镶嵌于阙基和檐额等处。但各区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如陕北画像石的精美作品主要集中在由门楣、立柱、门扇结合的墓门上,四川画像石主要在中室壁面中段形成一条饰带,装饰意义代替了具体的象征。
就总体艺术风格而言,汉画像石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人物形象,轮廓飞扬流动,铺天盖地满幅而来,著名的“车马出行”、“荆轲刺秦王”及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展现出磅礴的“气势”。画面上几不留白,饱满实在、粗犷朴实、古拙浪漫。
汉画像石艺术创作以现实生活中的物象为依据,极尽夸张变化之能事。其刀笔所向重在捕捉物象特征的势态,追求的不是自然主义的真实美,而是追求整体的神似美,这种神似美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使物体的生命得到了升华,更加传神,更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地区,全国馆藏汉画像石六千余块,而南阳藏有两千余块,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数量居全国之冠,是我国目前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画像石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粗犷豪放而著称于世,更以朴拙丰蕴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为社会所重视。

从考古发现看,汉画像石是发现最多、数量最大、同时也是画像内容最为丰富的汉代美术作品群。在二百余年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汉画像石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使它不仅成为汉以前中国古典美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以后的美术发展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由汉画像石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汉代绘画艺术原则,为汉以后的墓室壁画、特别是中国画所继承。其中,上远下近散点透视构图法,成为中国画的标准透视构图模式;而填白也成为中国中世纪绘画的主要构图原则。魏晋以后,随着犍陀罗佛教造型艺术的传入,中国的石刻艺术走向了新的发展方向。从在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来说,汉画像石永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艺术丰碑。
陕北以现实生活为主题,有较多的农耕、狩猎等题材,形成质朴简洁、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后世的剪纸和它一脉相传,因为地处边塞,可以看出秦文化和胡文化的明显影响。
汉代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所谓“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留给后人的是古拙素朴、活泼热情的艺术风采。 由于汉画像石在雕凿前是先在石块平面上绘出画面,而后雕刻出物像,是绘画和雕刻两种艺术的结合,因此,中国的绘画艺术的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从这里窥见端倪。汉画石拓片--这些拓自画像石的古趣横生的宣纸,不知滋润了当今多少中外艺术家枯竭的灵感,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南阳汉画像石。南阳在西周时期属申国,(今南阳市区北)吕国(今南阳市区西)春秋战国时期先为楚所灭,后又为曾韩,秦之地,但附属于楚的时间最长。地域相近,文化传统相通,南阳汉画像石自然地体现了楚文化所代表的中国纯粹艺术精神。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的同台演出,羽人插上双翅,嫦娥摆动蛇躯,云气在翻舞飞腾,星体在回旋流动。画面通过线性韵律表现了极其深刻生动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
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氏祠或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县城南的15公里的武翟山村,是东汉末年(147--189年之间)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石构装饰建筑,现存石狮一对,汉碑两方,汉画像石46块。汉画像石内容之广泛、思想内容之深邃、雕刻技术之精湛,居全国汉代画像石之前列。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武氏墓群石刻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分为神话传说、经史故事、现实生活三大类。这些画面的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既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又透视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社会发展轨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尤其是其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最为丰富,有中国汉画像石人物看山东,山东看武氏祠之说,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画像石和画像砖流行的时间和范围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而且取得很大成就。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和四川部分地区(因为当时这些地区富庶、多贵族)。其中山东的画像石最多,著名的有孝堂山画像石和武氏祠画像石。目前出土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河南,效果最好的是四川画像砖,著名作品有《弋射收割图》和《盐井图》。

画像石的基本信息
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中国发现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4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此外河南新密、永城,...

汉代时期以什么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汉代的雕塑作品种类繁多,包括兵马俑、陶俑、石刻、玉雕、铜雕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汉代的霍去病墓石刻和马踏飞燕等。2、汉代绘画艺术以其丰富的题材、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汉代的绘画作品种类繁多,包括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汉代的壁画和帛画。3、汉代音乐艺术以其丰富的...

如何借鉴汉代六朝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成就
借鉴汉代六朝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成就的步骤如下:1、六朝画像砖上承两汉画像砖的余绪,并在其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从其艺术性上来说,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2、本文从六朝画像砖的分期和分区入手,将其分为四期和六块地区,系统地阐述了六朝画像砖的文化、思想、艺术的源流和流布线索,并从制作流程...

秦汉时期汉画像石主要有哪些?在哪些地区?
三、神仙世界:描绘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女娲、伏羲等创世神话人物,以及各种奇异的神兽和仙灵,反映了汉代人民对死后升仙的向往。汉画像石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重要资料。它们在艺术上的价值,体现在构图、刻画、形象塑造等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特点
北馆展出的主要是自清代末年至1989年的馆藏文物精品,国内外学者对徐州汉画像石的认识和熟知的画像石图像都是来自北馆展出的文物。展出汉画像石镶嵌在206米的长廊和7个展室内。主要有铜山县苗山汉墓、沛县栖山汉墓、铜山洪楼祠堂、铜山利国汉墓、睢宁九女墩汉墓、徐州市十里铺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此外还有清代、民国、...

名词解释 拜占庭艺术 洛可可艺术 印象派 画像石 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 以...
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请举出秦汉时期著名的艺术,科技成就各一例
艺术成就:1,秦始皇兵马俑 2,以宫女执灯造形的"长信宫灯"是汉代艺术珍品 3,西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 4,西汉帛画 5,两汉墓室壁画 6,画像石、砖艺术 科技成就:1,汉武帝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2,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3,东汉张衡对月食的最早科学解释和发明地动仪.4,东汉...

秦汉时期美术包含的内容
主要有:(一)秦俑艺术;(二)西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三)西汉帛画;(四)两汉墓室壁画;(五)画像石、砖艺术。突出成就:a.秦汉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等,美术的各方面,都得到飞跃的发展,体现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富于创造活力的时代特征,对民族美术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

汉代建筑秦、汉建筑成就
汉代虽有井干楼的高层木构尝试,但抬梁式的高层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和陶楼明器,表明这类建筑可能在东汉中期出现,推动了中国建筑的新突破。陶质砖瓦及管道在秦汉时期有显著发展,如用于室内地面、踏道和地下工程,如长安城的下水道。画像石中的拱桥和砖砌建筑细节,展示了技术的进步。从西汉初开始,拱券...

金川县17792013921: 南阳汉画像石与其他地方的画像石有何不同?
满贷太得: 由于汉代文化融合了许多不同的因素,各地的汉画像石艺术呈现出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南阳汉画像石在楚文化的强劲影响下,突出动物与神人题材,形成了奔放有力、构...

金川县17792013921: 画像石的名词解析是什么? -
满贷太得: 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金川县17792013921: 汉代雕塑风格及艺术价值 -
满贷太得: 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

金川县17792013921: 简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成就,求高人指点,考试啊 -
满贷太得: 去--京东或亚马逊或其他的网上书店--或实体店或图书馆--找书--有这个专著的或文章额

金川县17792013921: 南阳汉画像石有哪些内容?南阳汉画像石有哪些内容?
满贷太得: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石为底的石刻艺术品,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美学、舞蹈、音乐、体育、哲学、民俗学、天文学、...

金川县17792013921: 汉画像石有这些艺术价值吗?
满贷太得: 当然有

金川县17792013921: 画像石和画像砖流行的时间和范围是什么? -
满贷太得: 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魏晋时已很少见,所以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砖产生于战国晚期,盛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而且取得很大成就. 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和四川部分地区(因为当时这些地区富庶、多贵族).其中山东的画像石最多,著名的有孝堂山画像石和武氏祠画像石.目前出土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河南,效果最好的是四川画像砖,著名作品有《弋射收割图》和《盐井图》.

金川县17792013921: 秦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色 -
满贷太得: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分期上,秦汉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秦汉是佛教尚未传入(秦、西汉)或开始传入(东汉)、还未对华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因此,秦汉文化相对纯净,表现出华夏文化的一种原生状态.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

金川县17792013921: 画像石的概念? -
满贷太得: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扩大了分布地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