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的根源是什么?

作者&投稿:达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书五经指什么?学习国学的原因是什么~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四书五经(节选)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是靠真相、靠信仰、靠修身。

  靠真相:那就是用事实说话,接受事实的检验,接受实践的检验。

  靠信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又充满智慧的民族,为了让自己的文化能够生生不息长存不灭,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实现途径,那就是:信仰!

  靠修身: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的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最强调的是亲身的修身实践。

  中国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化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

  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必多说,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常识文学篇。

国学与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脉,是中华文化之魂。中华文化有着人文地理与文化人类学上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统是在洪荒年代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中萌生的,其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意蕴与历经沧桑而不泯的血脉,植根于这块黄河长江流淌滋润的农业文明大地之上。中华文化传统由于具备丰厚的人文蕴含,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洋溢,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共性。五千年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历久弥鲜,毫无疑问,这种文化的共时性、民族性是其重要原因。所谓中华民族,是现今由华夏族演变成来的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总称。不过在古代,“中华”一词却是“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的意思相对应,而“华”即有文化发达,光辉四方之义,表现出华夏族自我荣耀的心态。《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这种说法可谓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我文化的认同心态。到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由于面对的是满清政府统治,所以传统文化的中的民族意识自觉体现在以章太炎等人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中。近代国学宗师章太炎有意识地用国粹激发人们爱国的心肠,推翻清朝的外族统治。章太炎在1907年第15期上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了一篇《中华民国解》,其中提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章太炎这一段话值得我们关注,他注重从文化去定义“中华”一词的的概念蕴涵,将中华民族的内在血脉定为文化传统,而外在的种族是变易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与变化。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得益于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为此他大力倡导国学,近代国学思潮正是缘此而振兴起来的。现在看来,太炎先生的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中华民族文化成为一种高度成熟、相对独立的精神价值与物质形态的融合物,具有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强大凝聚力,迄今为止,华人文化成为海内外无分地域的精神纽带,也说明中华文化积数千年而成的共同民族心理的巨大能量与沉厚的潜质,这是任何民族的文化无法比拟的。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对天灾人祸而发奋图强、乐观向上的根本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一旦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和磨洗,为民族所认同与熟识,变成元典,也就具有了永恒性。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指出,古典传统之美中体现出来的理想境界,是时间性与无时间性的统一,是非可逝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古典的东西在这样的辩证统一中发生、发展和解体,在这样的统一中展示自己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最深层的意蕴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只要中华民族还存在,这种传统就是在解体中再生,在扬弃中发展,因为它具有内在的永恒性与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远流长,生生不息,决定了它虽然经历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依然能够传承下来,而不会走向衰亡。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概念,固然有许多维护封建宗法统治的因素在内,就此而言,它与现代性和西方启蒙思潮是相冲突的,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对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关注,对真善美价值的不懈追求,却是与现代启蒙精神有相通之处,是人类文明的精萃,是可以通过改造与现代性互相发明的。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许多有志之士痛感于国力的衰弱,民性的愚昧,大声疾呼,倡言立论,鲜明地将国学与增进国民之道德相结合。1905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创办国学振兴社时便是如此。如果我们稍微了解国学的历史阶段便可知道。国学正是在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启蒙思潮下对于传统学术进行清理与研究的。国学人物对于封建思想的糟粕从来就是持批判的态度的,在国学的著名学者那里,都是非常自觉地运用现代西方传来的学术理念与方法来从事研究与教学的。如梁启超运用欧洲启蒙主义思潮对于中国传统小说的解析;王国维借用德国美学与哲学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阐释;陈寅恪对于西方史学理论的吸取。尤其是一些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如侯外庐、郭沫若、范文澜等人都是这样做的。现在我们重倡国学,兴办国学教育,也是中西合璧,决不可能倒退到“五四”之前的立场上去,这是肯定的。欧洲文艺复兴从古希腊文化中寻找到人文的始祖,现代发达国家的文明无一不是与传统共生共荣。中国古代《周易》中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既有变易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片面强调其中的一面都有悖于和谐相生的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既不能复古,更不能割裂传统,民族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现代化决不能建立在全盘西化的空中楼阁上面。而国学则从学术层面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维度上,可以担荷起这一神圣的职责。就此而言,国学研究正是为了重铸中华文化之魂。1925年夏天,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清华大学国学院开学典礼的致辞中提出:“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魂。”曹校长提出国学研究是要“寻出中国之魂”,这也是我们今天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使命。

所有文化都源于对世界和人生的探索,中国文化根源的集大成者应该是《易》吧。

是儒释道


中国文化的根源
中国文化 主流的是儒家文化 当然还有很多支流 所以根源是儒学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对不对
并非如此。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的科学理论等产生并决定新的文化。文化是生产力的造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文化的本源。

社会根源、文化根源、历史根源这些的意思?
文化根源应该从西方国家的历史至今的思想文化去看,比如他们的哲学,历来国家元首的统治理念(比如中国的就要看儒家思想了),甚至文学,科学这些都可以谈一下。历史根源就很好分析了,从西方国家历来的政体入手就可以了,顺便别忘了各国间的交流,因为西方国家是一个在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国家群体,跟中国不同...

一种文化的历史根源于当下人们的言行有什么样的联系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

为什么学习传统文化?
2、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

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这个词,说起来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似乎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文化,但实际上要真正说起来又一时难说清,而且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多差异,其根源又是什么?大家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文化,主要是指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侧重于文化的精神方面。比如说,我们读的书籍,我们的知识,教养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作...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三个根源
黄帝的法道文化 伏羲(周易)的易道文化 老子的道德文化

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有哪些?
对青少年而言,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此外,学习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初中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人的文化根源在哪?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积累的东西,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色 但是最根本的应该在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三个根源分别是
儒 释 道

全椒县17361777787: 国学文化的根源是什么? -
吁彬雅皓: 所有文化都源于对世界和人生的探索,中国文化根源的集大成者应该是《易》吧.

全椒县17361777787: 什么是真正的国学文化? -
吁彬雅皓: 国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一切中国本土的学术文化都算国学,甚至佛教里的禅宗,它是本土化了的佛学,也算国学.这么说吧,你就把“国学”理解成“中国传统文化”吧.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传统戏曲,中医...

全椒县17361777787: 为什么要学国学
吁彬雅皓: 学习国学的原因如下:1、传统文化使我们的根,国学是我们的精神支柱.2、国学可以帮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怎么做一个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3、国学集结了先人的智慧,书中自有黄金屋,国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享受.4、国学经典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5、国学能够潜移默化影响我们,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

全椒县17361777787: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什么?或者说中国文化的源泉?是传说中的易经么? -
吁彬雅皓:[答案]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人就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要了解人类的文明史和文化史,则必需从中寻找,是中国现有的一本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典籍.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即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

全椒县17361777787: 中国的国学 文学 是怎么产生的呢 -
吁彬雅皓: 是这样的 首先在古代没有文学 国学这一概念 纯粹是一种简单的理念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至于这个文学国学都是近现代的中外学者文豪们提出的一种理念其实实际上说的是本国的一种文化氛围、素养、内涵.

全椒县17361777787: 国学是怎么来的? -
吁彬雅皓: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

全椒县17361777787: 什么是国学?为什么叫国学 -
吁彬雅皓: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

全椒县17361777787: 国学 和文学之间什么关系 -
吁彬雅皓: 国学与文学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的,又可以说是不一样的,文学在中国古代出现的时候,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的,并没有文字的记载,后期出现了国学,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国-学-大-师-李-冠-论-认为我们青少年应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