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沟村的历史源流

作者&投稿:彩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泥沟村的文化积淀~

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的普宁市泥沟村,是个以张、许、陈等姓村民为主的多姓氏人口杂处的明代古村,总人口1.8万多人,各姓村民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在练江上游的虎山下创建了一方文明,成为璀璨的潮汕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如今,泥沟乡除了教育、养老等设施之外,还建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这是一般乡村所鲜见的。泥构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灯谜、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有灯谜、民俗等乡土著作近20种存世。学校多过“米铺”“同声学校”旧址是一所老祠堂。是张伯封办学40载的地方。张伯封生于光绪末年,18岁毕业于本村维新高小学校,学业成绩优异,深受族中长辈器重,留校任教。1928年,张伯封举家迁居泰国,两年后又回国,在村中创办“同声文学专修学校”,亲自讲授文学课,开设谜语课。张伯封还让大儿子张仲延协助校务。父子办学40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如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赖少其、潮剧作家张华云、谜家庄笑生、张伯人等,都是同声学校早期毕业生。张伯封遗著有《腐伧诗集》、《一斑谜学》等。泥沟村社会风尚文明,素有文化之乡的雅誉,兴学育才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中办起了群众、锲金、德育、弥高4所完全小学。民间还有平民、新民、新生、寄庐、友德、翠英等初级小学和砺青文学专修班、田间学园等。真可谓“学校多过米铺”!更可贵的是,学子读书明理,纷纷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他们中有22人为革命牺牲了。群众学校是地下党和革命知识分子创办、由泰国华侨捐助经费而办的,是当年普宁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之一。在泥沟,我们看到的中、小学校舍,都是非常漂亮的,且多与“华侨”两字有关。花园读书会旧址在泥沟村书画室隔邻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那是清末秀才张鸣知读书处“东芳别墅”。抗战时期,村里一班热血青年在这里组成“花园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等革命活动。该楼大门朝南,门楣上塑着“东芳别墅”4字,院子里一排3间朝东小楼房,为二层建筑,居中一间较大,前有约1.5米高的平台。正面墙壁塑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话:“斯是陋室”,呈现着书香气。楼前是一个小花园,东边是一个4米见方的干涸水池,栏杆已毁,但仍隐约可见昔日之风韵。创建者张鸣知,曾到泰国谋生,发迹后归梓定居,修造这座小楼房,作为休闲、读书之处。据张氏族谱载,张鸣知在光绪年间,曾受命前往河南救灾,因功受朝廷诰封“光察使”,官居四品,并受赐“恩荣”牌匾。历代人才辈出泥沟村历代都有读书人,人才辈出。清代,有同治癸酉科拔元张珂彦,乾隆戊午科举人许兴让,光绪二十四年童试第三名(增生)许蕙生,还有近20名贡生、秀才等。这里,有几位读书人的治学精神值得一提:许蕙生。光绪年间参加童试取得显著成绩后,公派留学日本,在东京宏文文学院博物馆师范科攻读。学成回国后,任普宁三都公立高等小学堂校长,后创办乌石镇高等小学。上世纪20年代末,他因掩护普宁二中学生的革命行动,遭国民党当局猜忌,在避居汕头时病故。故居“淡庐”藏书1300余册,遗作有杂文、诗歌、对联等手稿。(《普宁县志》有传)张声典。“拔元”张珂彦之次子。邑庠生,例授太学生,学问渊博,教学严谨。是微书书法家,有手抄本《张氏手记》11本共150万字的遗作,已由普宁文史部门收藏。泥沟书画室保存张声典另一部手抄本《毗邻趣闻》,全书约20万字,全用特细狼毫竖写,极其工整秀丽,每字只有芝麻粒1/3大小,乍看书页上好像排列着一条条直线。张华云。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于普宁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解放后,曾任汕头市副市长、岭海诗社首任社长。上世纪30年代,他受到陶行知先生教育学论的影响,回到家乡办起晓庄师范式的田间学园。他学识广博,能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潮汕历史文化,文学造诣很高,先后创作了32部潮剧,其中8部喜剧堪称精品。遗作有《张华云喜剧集》,诗词集《筑秋场集》,散文集《潮汕功夫茶道》等。张仲益。归侨教师,幼年时随父张伯封在泥沟同声文学专修所就读,1947年起在普宁多所学校任教,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又担任泥沟书画室主任。工诗词、书法,有著作《益寿苑诗文集》、《联文选辑》、《灯谜集》等问世。

泥沟又称弥高,位于广东省普宁市腹地燎原街道、距市区流沙约5.4公里,为燎原镇政府驻地,与果陇、光南、乌石、夏地、大员、白坑等乡毗邻。乡中有由北偏西、向南偏东走势的崎头山、虎地山、凤髻山、鹅地山,山连岭接,横卧于后岭溪与练江之滨,白坑湖之畔。乡中居民住屋,依山临水,各依地势朝向,有“倒地梅”(节节开花)之美称。乡旁四周有土地肥沃平原,主产粮食。1956年普宁兴修水利,引榕江水入后岭溪,蜿蜒流注乡中各地,再汇集牛水路沟与下栅沟入白坑湖。乡北以白坑湖为中心,西南有凤髻山、崎头山,越西北有大林山,转东北有小石山,组成一个巨大山字形,山环而气聚。其间有无数细流,宛如苍龙聚首于湖心,水涌而浪复。山环口,承东南之紫气;水凝重,作练江之源头。泥沟选址。意涵深远,英才辈出,与得天独厚之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泥沟属南亚热带温湿性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空气温和湿润,夏热时间较长,冬寒时间稍短,终年无雪少霜,宜农作物生长。泥沟乡地处广东省练江上游,东北有白坑湖斜卧、西南有后岭溪绕流,其间沟渠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耕地面积6000多亩,农业得天独厚,但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与较多的自然灾害,农业长期停滞不前,许多农民求温饱而不可得。然而泥沟人勤奋、聪明、守信,深明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之理, 深谙工商之道,海内外泥沟人努力工作,成功的工商巨子也不乏其人。

泥沟乡置寨至今约七百余载,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张氏翠峰公偕妹翠娥从福建漳浦迁来泥沟开基创业,是为泥沟张氏始祖。该乡多姓集居,有张、许、陈、郑、孙、周、李等,人口众多,据2000年时候统计约1.8万多人,其中张氏人口最多,约12000多人,许氏人口次之,但该乡民风淳朴,社会风尚文明,礼尚往来,和睦相处。泥沟乡曾多次被市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
2009年泥沟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且为广东省内唯一活着的古村落。
2012年11月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张氏祖先,可直溯至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张挥公乃黄帝三妃彤鱼之子。因挥公观弧星,发明弓箭,帝乃赐姓张。最初,发源在山西太原一带。汉朝时,张姓逐渐流入河南清河县一带。至明代,张氏已遍布全国各地,且成为当地望族。岭东张氏是由北方迁福建,再由福建迁入广东省。目前,张氏族居世界各国者甚众。据载,在全国百家姓中,张氏乃较大姓氏,已逾一亿之多。
张氏裔孙为表达对祖先的纪念,每于住宅门额后匾上写着“清河世泽”或“金鉴流芳”、“曲江旧家”等字样。其典故是:张良公字子房,谥文成,为韩国大夫。四代韩国拜相,建庙清河。后佐汉高祖收秦破楚以定天下。官拜丞相,赠太子太傅,封留侯。因称“清河世泽”。
张九龄公,字子寿,唐中宗景隆元年擢进士。开元中徵拜同平章事中书令。玄宗生日,百僚多献宝,惟公进《千秋金鉴录》,具陈前古废兴之道,帝赏异之。公文学冠一时,谔谔有大臣节。天下皆称“曲江公”,而不道其名,卒谥文献。著有《曲江集》行于世,后德宗建中元年,加封司徒,谕祭诏令建祠设像,墓在韶州府曲江县城廿里洪义里武临源。因称“曲江旧家”或“金鉴流芳”。
泥沟张氏先祖原居于福建漳浦,元朝至元22年(1286年),因避战乱,偕妹及六位兄弟迁来潮州府,曰之:七峰下潮,又七星伴月。
尔后,七位先祖分别在潮阳、湖东乡、小洋尾乡、秀陇乡、南溪镇、埔仔寨、河婆镇、澄海及泥沟开基创祖。另祖姑嫁与钱坑寨林姓。
始祖翠峰公来泥沟时年25岁,自家学有一砖瓦手艺,便在石母山下置一瓦窑,以此为业。
翠峰公有三子。明嘉靖庚辰年(1520)建张氏宗祠(翠峰公祠)。因风水关系,大房迁走南下,在陆丰湖东大林头另创基业,今成当地一大族。而二房三房便世代在泥沟繁衍生息,后裔遍覆世界各地。
至十三世祖时,有七峰龙眼城裔孙,举人张中扬在泥沟任教,此先人博学多才,因感泥沟张氏子孙尚未有排辈序,故始从第四世祖排起,有二十八辈序:
继子乙大衍天清,腾光上国鸣珂声。
伯仲怡和咸济美,夔龙勋业动虞延。
另最新考证:因原先资料记载翠峰公来泥沟开基是为简短,仅得数字,时间上:明永乐元年、癸未,与其他七峰来潮开基,以及钱坑林氏资料大有出入,故为落实翠峰公来泥沟开基具体时间,泥沟张氏组织人员走访钱坑,溪南等地,找来资料,得出一个有依据合理的结论:根据《钱坑乡林氏族谱》、《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南山墓园》资料所载:南山公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寿终于元顺至正三年(1343),妻普邑泥沟张氏。又,祖姑翠娥十八岁嫁与南山公并与南山公同龄,翠峰公比祖姑夫妇长七岁,故此推断出翠峰公应该是在二十五岁,元朝至元22年即1286年来到泥沟开基。
七峰下潮创居各地:
张德峰 创潮阳院后,分衍普宁下尾张、南溪、北溪、新铺、青洋、杜香寮等乡;
张翠峰 创普宁泥沟乡(泥沟村),分衍陆丰湖东镇大林头、天星湖等乡;
张铁峰 创普宁湖东、小洋尾(今名小扬美)、秀陇等乡;
张锦峰 创普宁秀陇、浮江寮、葵岭、五石坛等乡;
张立德 资料不详;
张远峰 资料不详;
张近峰 资料不详;
张翠娥 嫁揭西钱坑林姓。
另外有六峰:张裕峰 居揭西埔仔寨;张乐峰 居揭西河婆镇;张继(枝)峰 据族内传说,创居龙眼城(今名隆都镇);张锡峰资料不详;张维峰 资料不详;张朝峰 资料不详。
在普宁及周边县市民间有传,俗称远峰、近峰、立峰、德峰、铁峰、翠峰、锦峰,即“远近立德铁翠锦”为“七峰下潮”,与另外“乐峰、继(枝)峰、维峰、朝峰、锡峰、玉(裕)峰”等六峰,又合称“十三峰”,皆因资料缺乏,诸“峰”字祖为何种关系,还待考证。 许氏子孙乃炎帝后裔,居于姜水之滨,因而以姜为姓。及后姜氏子孙分许、齐、申、吕四国。伯夷之后裔文叔字姜信者,为周武王封于许国(河南许昌),战国初(公元前403年)为楚国所灭,许国灭后,子孙分散,均以国为氏。唐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分许氏为六系,高阳许氏,安陆(湖北应山)许氏,汝南许氏(始自尚书许商,移汝南平舆,今光州固始也),太原许氏、晋陵许氏(江苏武进)、中山许氏(河北定县)。各地许氏宗亲,不问其祖为谁,皆宗高阳(高阳世泽),奉文叔公为宗。闽粤许氏则始自汝南。汉许商,字建夏,其61世孙许陶(唐)与子天正,于公元669年随玉铃将军陈政出镇泉州(福建)。遂开基漳南。天正公11世孙烈、字俊整(宋),苦于兵革,移居潮洲,是为开潮始祖。后也因兵革频兴,俊整公15世孙善庆(元)移居潮阳溪头。
明代永乐二十年(1422年)裔孙顺德与母王氏流至普邑泥沟乡定居,是为泥沟许氏始祖,传至今学字辈已24世,(若从文叔公算起,学字辈为114世)。现仍居乡者约3500余人,若包括国内外裔孙,约万人之众。
辈序(自第九世排起)
光前昆与仲 绍伯振家声
佩锦斯为美 学经得大成
盛朝隆翊赞 文运耀升平
举世全雍睦 保和信永贞
族 号
腾蛟并起凤 克邦广显扬
居心惟守正 明训在循良
敦本昭仁冶 笃亲表德行
芝庭施友爱 集福益绵长 据史料记载,陈氏系舜帝之后,经历代蕃衍,遍及全国各地,潮汕陈氏来自福建漳浦。
清雍正八年(1730年)原居住揭西县棉湖西山村陈氏赞素公携眷到普邑泥沟乡安居落户,其时,租地耕种,清贫度日。传至天纵公,耕种之余兼经营生意,由于勤俭持家,生财有道,家资逐年丰裕,生五子皆有所作为。父子六人,也商也农,奋发图强,遂成为村中巨富,父子六人俱皆捐监,故世有:“陈氏五子六监生”之称谓。
清末至民国期间,部份子孙为求生存谋发展,离乡别井,远渡东南亚各地,目前在该地区人口不下二千人。还有部份子孙搬迁至邻村上坛,以种地及操作木匠为生,至今也有300多人。在泥沟乡的陈氏子孙仅有600多人。
泥沟陈氏原辈序:
逸肇子臣,文朝以大,学可欲光,天历永万,际斯昌明,芳名世宗,亨嘉元振,蕃衍荣封。
泥沟陈氏始祖赞素公为可字辈
普宁县陈氏新辈序(建国前夕统一编排):
宏广永继仁礼诗,钦尊伦纪正典仪, 毓秀腾芳萃蔚起,用昭厚实信维祺。
丕创鸿图恢前列,平章柔睦际涌时,奕载贻谋垂统泽,衍庆麟英振家基。 郑氏源于春秋郑国国君郑桓公姬友。郑国今在河南新郑、荥阳、开封一带。所以郑姓人家的大门后匾上常常可以见到有“荥阳旧家”,或“荥水衍派”之类的字样,以示其祖先发源之地。
泥沟郑姓,源远流长。宋宁宗嘉泰三年,癸亥科(1203),郑念二,又名浩源、碧泉、忠定,时年十六岁,中进士,二十四岁官拜明殿大学士、太子辅之职(一品官衔)后因受权奸所害,被贬于江西永定、上杭,自此,郑念二就在江西永定创祖,立为第一世祖。
明嘉靖三年(1524)郑氏德兴、德轩二公,因避战乱从江西永定迁至泥沟,定居于村里潭墘,后岭两处。后来德兴公部分子孙迁移至本市高埔葵坑定居,派下子孙现有人口约3~40000人(现居葵坑村、龙掘村、梅树下村、华寮村及陆丰、番禺等地。后潭墘郑氏子孙又相继迁移外地,现住人口仅有几十人。
以德兴公为开基派郑氏字辈: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之秀奕世昌。   伯仲慈和敦礼义,兰桂廷英立纲常。   通德风规千载咏,崇公家训万年香。   子孙振起明庭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孙姓来源,传说是写出《孙氏兵法》十三篇的大军事家孙武。现在山东省有个陈田孙村庄,是孙武先祖发源地。经历代蕃衍,遍及全国各地。
明万历年间(1573年),孙氏顺居公,携眷来普邑泥沟乡潭墘寨安居落户,举五子,长子启还住泥沟开创基业,次子失继,三子耀还移居潮州庵埠,四五子情况不明,及后启还公子孙又向外迁移,有的到达台湾。
清咸丰年间(1851—1863年),孙业春公(俗称老孙卵),于上海经商发迹,富甲一方,在泥沟毗邻村庄广置田地几百亩,民间有“骑马巡田”之传说,在家建筑四点金厝二座、企双虎厝一座及伙巷包,团团围聚,厝前有广埕,宽阔美观,乡人称为孙厝埕。孙业春公的子孙,先后乔迁海内外各地,现住泥沟仅有几十人。
孙氏辈序(以七世祖起):
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世传。
三十五世祖起辈序
遵法守训,敬祖睦族,勤学力耕,紫阁重芳。 周氏子孙系出黄帝,周文王直系后代。周公姓姬名旦。当时住汝南的当地人称周文王一族后裔为周家。便改姬为周姓,“汝南周”也就成为周姓一族堂号,郡望也就在汝南,后逐渐东移南迁,遍及全国各地。
广东周氏来自福建漳浦。元代晚期,五十一世祖南益公,携三子(凤、麒、麟)从长乐(今五华)迁移到普邑溪南乡,成为普宁周氏始祖。清道光年间,周氏森玉公(即普宁周氏蕃衍十五代)从大坝社前携眷来泥沟乡安居落户。至今已历七代,子孙蕃衍,连同旅泰族亲已近200人。
周氏辈序(自十五世排起)
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守礼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泥沟张氏肇基年代考略
盛世修志,族旺续谱。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廿一世纪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潮汕地区,增续族谱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弘扬,既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所取得辉煌成果的坚强信心,也体现了家族繁衍,振兴家国的美好愿望。
张氏翠峰祖作为普邑之望族,历代以来均重视族谱资料的修缮,只可惜在时代更替和社会动荡中,大部分的原始资料散佚无踪,以致关键的时间和人物关键节点缺乏详实的一手资料,在重修乡志族谱之时,考证相当困难,错漏之处在所难免。
现就翠峰公肇基泥沟的年代范围提出几点意见,抛砖引玉,谨供族内各裔孙贤达参考,争表高见,正本清源,以慰祖怀。
一、“元朝至元”说之来由
近年出版的《弥高乡志》考证出翠峰公肇基泥沟的时间为元朝至元22年(1285年),至今有700余年的历史。“元至正”之说的直接证据来自于钱阳老表亲的族谱记载,因一直有传翠峰公之妹(我们称之为老祖姑)嫁与钱坑南山公,且南山公生卒年明确可考(生于1269年)。当时之编者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认为老祖姑于十八岁出阁,又再次毫无依据的认为翠峰公年长老祖姑7岁,最后又毫无依据的认定翠峰公于25岁至泥沟创祖,数次折算之下,则推断出翠峰公来到泥沟创祖开基的“准确”时间为元朝至元22年(1285)。以上就是翠峰公肇基泥沟“元朝至元”说的准确来源,此未曾出现于泥沟张氏历来族谱资料的只言片语之中。
二、“元朝至元”之说是否确切
这明显是不确切的。首先,我们缺乏一级证据,也就来自于老族谱或者旧时方志所明确记载的时间,在此之外,其他都只能视为二级或以下的证据,在参考之时,需审慎取舍;其次,“元至正”理论的基本立足点为传说中翠峰公姻亲的创祖时间,这勉强可以视之为二级证据,但该证据必须立足于翠峰公胞妹,亦即老祖姑的真实存在性,对于此,我们后辈切不可擅加质疑,但亦不可足信,留待众裔孙们深入探讨,笔者窃认为此二级证据尚不足以单独支撑翠峰祖公的肇基年份矣;最后,让我们回归到自己的一级证据,我们的老族谱明确记载翠峰公娶溪南进上周氏,亦即我们的翠峰祖嫲,而溪南周氏老表亲的肇基年份至今均有明确记载,此为更有力的二级证据,因为这基于我们明确存在的一世祖嫲,在我们缺乏一级证据的局限条件下,从翠峰公本人配偶的信息来追寻历史的真相,这无疑是更加直接和准确的。
三、翠峰祖嫲年代略考
广东普宁溪南周氏始祖南益公,原籍福建漳州漳浦牛母村鹅公山娘仔寨,元至顺元年(1330)出生于长乐县,即今五华水寨,配东源陈氏。元末明初,始祖陈氏妈偕三子凤、麒、麟迁来潮州府潮阳县黄坑都一带定居,即今普宁溪南。自周氏定居溪南距今近七百年,传下有27世。溪南周氏二世三房麟祖,初创进上寨,后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继创崩溪即今溪南大寨。从以上族谱资料可以看出,进上寨的创始时间大约为明朝初期,换句话说,我们出生于溪南进上寨的一世祖嫲最早出生于明朝初期。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而“元朝至元”说称翠峰公于1285年肇基泥沟,这中间的时间跨度达到了惊人的73年!如果说翠峰公与一世祖嫲的年龄差至少达到73年,这明显是不符合历史和自然规律的。众裔孙需怀有诚以待实、慎终追远的态度来看待“元朝至元”说所留给我们这个难以解释的时间差问题。
四、代数繁衍的大数据
我们再来将眼光投到周边的族群,特别那些明确记了载肇基年份的大型宗族,他们的代数繁衍资料无不严格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跟泥沟张氏一样,这些大型宗族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现今人口均以数以万计,首先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其次是具有几近相同的文化和经济背景,在大数据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借鉴价值。泥沟张氏至今繁衍24代,钱阳林氏至今为32代,溪南周氏至今为27代。而据考证以及溪南老表亲提供的资料,我们的一世祖嫲周氏为周氏二世三房麟公之女或孙,即溪南周氏的第三或第四世对应我们的一世,简单折算可知,泥沟张氏与溪南周氏的代数繁衍大数据高度重合,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溪南周氏所提供的二级数据更加具有可采信度。溪南周氏一世祖生于1330年,传今691年而有27世,则2021-1330=691年,691/(27-1)=26.57年传一代人。这种换算关系并不是孤例,我们把这个数据放到其他宗族身上也高度吻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无端的猜测。
泥沟许氏二世祖妈偕子许顺德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从潮阳迁来泥沟定居,按《许氏族谱》所记,许氏三世顺德公生于1415年,传到今天,则许氏有25世。按顺德公生于1415年,为泥沟一世推算,则其传今有600余年而23代人。泥沟许氏三世祖生于1415年传下25世,除去一世二世,2021-1415=606年,606/(23-1)=27.54传一代人。
天顺元年(1457),郑氏一世德轩公与父兄自福建永定迁长乐再移泥沟创潭墘寨,传至五世养淳公,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及长,娶系张氏六世毓章公之女,即张氏七世祖姑。做比对,则郑氏五世与张氏七世为同一代,即张郑相差两代人。郑氏德轩公同来泥沟创居及后又迁去高埔另创村的兄弟郑氏德兴公,按《郑氏德兴公族谱》所记,郑氏传今有21世,则与泥沟张氏传代数据又吻合相符。大长陇陈氏一世祖生于1336年,传今685年而有26世,则2021-1336=685年,685/(26-1)=27.4年传一代人。
如果该大数据成立,让我们来反推我们泥沟张氏翠峰公的出生年份。24代×27岁/代=648年,那么翠峰公的出生年份为2021-648=1373年,即洪武六年,而之前曾有旧资料显示翠峰公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肇基泥沟,相互印证之下,此推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从唯物历史观的角度,基于不同信度的二级数据,再从代数繁衍的大数据等方面进行推断,翠峰祖公肇基泥沟的年份大约为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吾泱泱望族,在此问题上切不可人云亦云,当立足本身,细心求证,方不负吾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丰功伟业也。

永乐年间,张氏一世翠峰公(号三)自福建漳州大菜园南下入潮州,少年优游几经辗转而至泥沟,因爱此处湖山风水之美,遂决意落籍于此。公初择石母山之麓创居,以烧窑为业,后时往山下平洋勘访,继寻安居之所,冀以长远。
宣德年间,张氏一世翠峰公婚订黄坑都西林章公之女婉和,不料章氏未婚仙逝,后继娶黄坑都溪南进上寨婉睦周氏为配。周氏妈号七,约生于1410年,系溪南周三世,系进上寨创建人溪南二世麟祖周公之女。


山西、河南一带的史姓的来历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山东省莒县鸡山沟村---永、桂、兴、高、力、业、成 9、江苏丰县:迁丰后长房11世~30世 :一--惟--克--敦--宗--九--运--复--肇--宏--友--恭--延--绪-- 广--蔚--起--焕--家--乘 迁丰后二三房13世起:以宽厚作基,用忠孝为先,志经德蔚起,庶百世永绵 31世起长二三房共用:乐遵砚祖训...

北岸村的历史源流
北岸村四山环抱,河水流畅、古民居紧紧相接,吴氏宗祠镇距中心、风雨廊桥横跨北溪河上。据古代人流传,北岸村的地形是鱼撒网、八卦阵形,祠堂门前两条小水沟是鱼活须,背靠来龙山,土地坝、所以说龙脉好,村的东边和西边各有一条小溪流入北溪河,渭之为两条龙须。村中园门洞、阁楼互相与屋房连接,...

寻找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沙岗村沟南崖刘姓人,明朝时迁入枣强。
《刘氏祖茔碑》载:明洪武初年,始祖刘德成由枣强县南门里迁来立村,取名刘家庄。21 刘家庄,王坟镇王坟西2.5公里,博临公路南侧。村落较小,不足百人。清雍正年间,刘姓自新城县刘家崖头迁来立村,以姓氏取村名。22 刘家庄,王府街办观音沟村西4公里,青州-文登镇公路经此。《刘氏墓碑》载:刘姓明初自枣强迁此立...

刘姓的来历
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 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

庞氏的进来一下,看看姓庞的都在哪~~
庞氏的源发地“古庞乡”今已无从考察,春秋以前庞氏于史书中鲜见。战国时期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庞真。历史上,以汉姓为主体的庞氏族人主要活动在陕西兴平、甘肃陇西、河南南阳等地,并以此为中心向四方迁徙、发展。庞氏,战国时曾出现一员名将庞涓,他和孙膑同师鬼谷子学...

岫岩玉雕的历史源流
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用岫玉制作的玉龙、玉猪、人面纹玉综、兽面纹玉琮等“素活”工艺品,说明那里的玉雕工艺起步极早。在距今约4500年的岫岩北沟文化遗址发掘出一大批古玉器,证明岫岩先民已掌握较高的琢玉技术。新中国成立后,岫岩玉进入兴旺发达阶段,岫岩成为世界一流的产玉大县。据考古...

水的历史故事
氵皂水为唐时漕渠亦即明代通济渠之源,民国以后称“官河”,在寺坡村入潏水。 今氵皂河自申店乡局连村起为稻田排水、潏河渗水、韦曲城镇排水集流而成。经申店、韦曲、杜城、丈八沟北流入渭河,全长33.5Km。氵皂河今主要成为一条城市排水渠,水质污染严重。[42]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百家姓之凌姓的源流
1、迁安市于洪庄乡后沱村 六、邢台市 1、清河县油坊镇柳庄村 七、邯郸市 1、永年县曲陌乡曲陌村 八、廊坊市 1、香河县大罗屯乡凌家吴村 九、石家庄市 1、高邑县西富村镇贾村 山西 一、晋中市 1、昔阳县李家庄乡南庄村、胡峪村 二、晋城市 1、阳城县町店镇凌家沟村 2、高平市三甲镇徘北村...

满姓的迁徙分布
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十七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满源出于妫姓。周朝初年,帝舜有个后代叫妫满,被封在陈国。妫满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的,称为满氏。满姓的望族居住在山阳(今天的山东金乡县西北40里)...

人类文明中华源流?
中华汉字的前身由最早的几万到万几千年的图画符到八、九千年的早期抽象刻划文(包括早期甲骨文)到比较成熟的几千年的陶文、甲骨文等积奠发展而来,最早的甲骨文出土是距今近9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而由中华古形象文字衍生出来的字母文字最早的历史只能上朔到距今3500年左右,其史源字母是由中华互人(西方叫腓尼基...

灵寿县17791615335: 泥沟村的村情概况 -
豫云防芷: 泥沟又称弥高,位于广东省普宁市腹地燎原街道、距市区流沙约5.4公里,为燎原镇政府驻地,与果陇、光南、乌石、夏地、大员、白坑等乡毗邻. 乡中有由北偏西、向南偏东走势的崎头山、虎地山、凤髻山、鹅地山,山连岭接,横卧于后岭溪...

灵寿县17791615335: 泥沟村的水陆交通 -
豫云防芷: 明清两代,有潮州城通省府广州的驿道经过泥沟东部.除此,至民国19年(1930),乡内外道路皆为羊肠小道.穷人出行徒步,运物肩挑.富人出行坐轿,运物雇挑夫.乡里有轿铺和专供雇佣的轿夫.民国19年(1930)开始有归侨从国外引进...

灵寿县17791615335: 杞县一共多少村 -
豫云防芷: 截止2019年12月15日,杞县辖8个镇、13个乡:城关镇、五里河镇、傅集镇、于镇镇、高阳镇、葛岗镇、阳堌镇、邢口镇、裴村店乡、宗店乡、板木乡、竹林乡、官庄乡、湖岗乡、苏木乡、沙沃乡、平城乡、泥沟乡、柿园乡、西寨乡、城郊乡....

灵寿县17791615335: 普宁泥沟村在哪里告诉我~~大哥
豫云防芷: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 泥沟村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省道1930线燎原路段西侧,是燎原镇政府所在地

灵寿县17791615335: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该如何进行? -
豫云防芷: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绿维创景-指出,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了解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相对较晚,除少数几个古村落外,一般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顺应我国...

灵寿县17791615335: 广东省现在专A线的大学有哪些吖? -
豫云防芷: 大学城概况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选址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范围 43.3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 ,距市桥约13公里 ,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 广州大学...

灵寿县17791615335: 写一篇关于普宁泥沟村游记作文 -
豫云防芷: .春天,有漫山遍野的野花,在嫩绿小草的衬托下,充满生机,香飘万里;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那也是我小学上学时的必经之路,每天都能看到鸟儿们在枝头上跳着优美的舞姿,听着它们唱着欢快的歌儿;忙碌了一天的你如果走进绿色的海洋...

灵寿县17791615335: 普宁市泥沟村在哪个镇 -
豫云防芷: 普宁市燎原街道的

灵寿县17791615335: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红云大队部的邮政编码 -
豫云防芷: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红云大队部的邮政编码 415100鼎城区,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原名常德县,古称朗州,位于锦绣江南的洞庭湖西滨.自秦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县治历为州、郡、府治所.

灵寿县17791615335: 普宁泥沟村在哪里告诉我~~大哥 -
豫云防芷: 普宁职校往大坝方向,左手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