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凯的主要作品

作者&投稿:童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郑培凯的人物经历~

郑培凯,山东日照人,1949年随父母赴台。自幼家教很严,从小就要看古书,因此打下深厚的中文基础。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在台湾就读外文系时,由於受到白先勇等学长的影响,一度热衷于实验剧场与现代诗。于1970年负笈美国,攻读历史,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美国留学期间,当时主要钻研明以后的历史,比较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并曾围绕这些主题写了很多学术论著。闲暇看的多是「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例如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著作。因为这些书籍当时在台湾都是不让读的「禁书」。他在一次专访中说:“我没事就在那边有系统地看,完全漫无目的,就像海绵一样吸。那段读书时光,如今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幸福。”写诗时,郑培凯用的笔名是“程步奎”。起初是因为在香港发表批评台湾政府的文章,故用笔名逃过文网,后来觉得好玩,写诗用笔名“程步奎”;写学术文章则用本名“郑培凯”。在众多文学体裁中,郑培凯对诗情有独钟,他读书时代就认识郑愁予、余光中、周梦蝶等人,不时切磋诗作的创作心得。有一段时间颇受欧美诗歌影响,甚至还用英文写诗。近年越写越少,在旅行途中感觉时空转换,诗意盎然之际也有会写下一些诗作。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协办中国文化中心(Chinese Civilization Centre),并担任中心主任及教授(创办至今)。同时兼任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顾问、香港民政事务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香港民政事务局港台文化合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版博物馆文库学术委员会顾问、香港岭南大学通识教育咨询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中国文化客座教授、逢甲大学特约讲座教授等职。研究范畴包括中国文化意识史,涉及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评论与文化思维的关系和文化美学等。文艺创作以现代诗及散文为主。现今主要负责的研究项目有:二十世纪昆曲传承、陶瓷下西洋(12-17世纪)、茶与中国文化、经典翻译与文化思维等。

1998年,郑培凯应当时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的要求邀请,来到城市大学,协助构办中国文化中心。当年他觉得纽约的生活非常越快乐,但隐约感觉到自己有些东西还没有完成。来到香港,发现要做的东西实在很多,不做的话,好像也对不起这个地方的年轻人。于是开办了全校的通识课程,不但要把课程设计得很有趣,而且还要符合现代人理解中国文化的方法。一定要提供各种各样的讲座,而且还要带学生出去一起做考察。他在聘任同事的时候,主要是希望他们都有不同的特长,最后作出一定的整合,以收相互刺激、激荡的效果。郑培凯觉得这份工作越做越有意思,所以把美国的工作都辞掉了。他设计的课程内容包括戏曲、书画、陶瓷、美术史等方面,借助发达的校内网络提供教材,支持老师们分组教学。此外,一直举办专题讲座,邀请许多名师大家,例如白先勇、李泽厚、余光中、叶嘉莹等人,以此推广中国文化。课程推行之初,由于中国文化课程首次作为全校学生必修学分,并占据毕业成绩高达百分之七的比重,郑培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部分学生对学校强制修读的规定不满,认为学校是有目的地推行“爱国精神教育”;也有家长对学校施加压力,表明对学习文化的功用的质疑;甚至有学生在校园里贴大字报,通知媒体控告校方干涉学习自由。对于学生和家长的疑惑和过激反应,郑培凯认为是正常的,他要做的只是坚持信念和不断地完善教学。好在得到校长和同事的支持,到第三年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就没有了,还有不少学生开始主动地参与学习。 郑培凯生活在纽约的时候,看的主要是外国剧,如话剧、歌剧和莎士比亚戏剧等。他真正开始对昆曲产生兴趣,大约是在1991年、1992年左右,当时他在台湾任客座教授,江苏省昆的张继青老师与浙昆的王奉梅老师到台湾演出,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地欣赏大雅昆曲。没想到,昆曲是那么优雅,那么美,该次表演对他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冲击。此后喜欢上了昆曲艺术,学术研究也开始了新的转向,初始于文献的思想文化史研究,遂着眼于具体的艺术演出形式,藉此探索中国文化艺术中蕴含的思想意义。昆曲的优雅、精美,对他的研究方向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转向,从此开始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来探索昆曲艺术的意义。而且,自那以后,以昆曲、陶瓷、古典园林、茶艺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艺术,就成为他的研究重点。多年来,郑培凯一直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是抢救昆曲的艺术传承,包括许多珍贵的昆曲折子戏:为了做好张继青、汪世瑜、岳美缇、梁谷音、侯少奎、计镇华等老一代昆曲表演艺术家的艺术传承,文化中心派专人赴全国六大昆剧团做详细的艺术访谈,内容包括:在身段表演上如何传承?从改编到导演到演出,有哪些人参与?请教老演员、导演、编剧、乐师和编曲等工作人员,采访他们当年是如何学的?传字辈如何教?通过这些采访、讲座、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回忆,搞清楚当年为什么那么演?今天又有什么不同?把传承的细节记下来,对珍贵资料进行核对、整理和录像留存,弄清老一辈艺人的演唱环境、演唱方法、身段要领、度曲秘诀。香港城市大学与北昆、上昆、浙昆、苏昆等全国七大昆剧院合作展开了推广昆曲遗产的合作,一是举行昆曲演出,二是举办昆曲文化讲座。从2002年开始至现在,全国各大昆剧院已经在香港城大举办了50多场昆曲演出,推出了100多次由昆曲艺术家主讲的文化讲座。此外,中国文化中心还建立了一个教学网站,不但把每个艺术示范讲座都录成视频,上载网站,而且还把每个昆曲剧团的第一手宝贵材料和资料上载网站,而且还派专人管理这个网,真正做到全球昆曲资源的共享,让全世界的昆曲爱好者得以通过视频观摩学习,藉此推动昆曲艺术的发展。 郑培凯开始研究茶文化,纯属偶然。1991年,他到台湾做客座教授时发现有一群人对茶感兴趣,并置办了很好的茶室,于是常带学生去茶室上课。在一次品茶讲道时,有学生问道:“可不可以把饮茶的历史讲一讲?”郑培凯心头一动,始着手收集茶文化的资料。应邀到香港城市大学担任“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后,他和茶史专家朱自振一起合作,在2000年到2006年期间,把中国历代的茶书都作了校注,书中汇集了自唐代陆羽《茶经》至清代王复礼《茶说》共114种茶书,同时也辑录了各种散佚著作,最后定名为《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这是现存所见茶书总汇中收录最丰富的编著。为使更多人了解茶饮的文化境界,他还对陆羽的《茶经》作导读,名为《茶道的开始》。写完《茶道的开始》,郑培凯开始筹备介绍宋代的茶文化。郑培凯说:“宋徽宗是爱艺术的,他是天下至尊,对审美的追求真是没有止境的,讲究到了极点。”而茶文化从陆羽提倡以来,经过历代的继承、发展和演变,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喝茶方法,可以说茶道在中国有着多元的发展。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大家喝茶的时候,一般都能够安静下来,古人时常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喝茶能对自己的精神有提升。真的懂得茶道的人,茶道的过程就是精神的提升,是一个净化自己心灵的过程。 中国的陶瓷是郑培凯的研究兴趣之一,他主要研究外销瓷。虽然陶器遍全球,但瓷器却是中国发明的,陶瓷可以说是中国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项重要创造。陶瓷外销,也是中华物质文明向全球扩散的一个渠道。所以他钟情于研究陶瓷,觉得中国陶瓷下西洋非常有文化意义,例证也多,他很想写一本关于“陶瓷下西洋”的书,详载其中的因果变化。所以近十年来,他一直带着几位青年学者研究陶瓷,进行「陶瓷下西洋」计划,通过研究中国历代瓷器外销的情况,摸清楚外销瓷器的规模、类型、产地、在国内的运销路线、合法与走私出海的港口、海上运销的路线、停泊的中转站、最后的目的地、以及当地使用瓷器的方式。促使他研究这个项目的动机有很多,其一是文献数据缺乏,过去的文字记录零零星星,历史记载很少,也完全不重视,不知道瓷器的发明、运销、使用的全球化历程,有甚么历史意义。其二,当然是因为考古材料的出现,可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让他有足够的实物资料,重新审视瓷器作为物资文明载体的意义。全中国大量瓷窑的发掘,世界各地水下沉船考古的发现,使得瓷器作为历史文物以及历史研究的基本材料,成批成批的浮现在我们历史认知的模糊领域。郑教授说:“许多人收藏瓷器,是当古董珍品来把玩的,我却喜爱抚摸散布在世界各地,从瓷窑或海底发掘的残破瓷片,从中看到比较完整的历史画面,看到从中国随着海洋的波涛,扩散到世界各地,人们是如何带着欢欣的笑容,使用中华文化的伟大发明,改善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郑培凯教授也钟爱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因为从古典园林可以看到明代文人的那种思想情致,藉此也反映出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趣。明代造园大师计成主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他说:“今天尚存于世的江南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就具体展现了这种城市山林的风貌。陈从周曾以‘后花园的美学’来形容苏州园林的特征,又引《红楼梦》所营造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中有真,来说明园林美学的虚实相间,阴阳相济,蕴涵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苏州园林是目前存世最精彩的一批中国私家园林……这些园林已经经历了许多沧桑,不复旧貌,特别是减少了山林野趣,而成了精致的游赏性花园了。但是,其建构的基本精神还在。还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园林纳天地于园庭的审美意象;倘佯在弯曲回转的小径,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歇憇在叠叠的假山一角,看清流潺潺流入深潭,缅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境界。这的确是中国传统美学最精粹的而又最具体的呈现。”所以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及苏州华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办的“叠山理水—苏州园林艺术展”于2005年1月14日在城大艺廊举行开幕礼。

★《流觞曲水的感怀》,(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
★《吹笛到天明》(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茶道的开始——茶经》(台北:大块文化,2010)
★《树倒猢狲散之后》(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
★《游于艺:跨文化美食》(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8)
★《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真理愈辩愈昏》(香港:三联出版社,2006)
★《高尚的快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出土的愉悦》 (香港:天地图书,2001)
★《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1995) ★《程步奎诗抄》
★《也许要落雨》
★《从何说起》
★另有译诗集三种、翻译小说两种等。 ★《九州学林》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秋季创刊)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与鄢秀合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陶瓷下西洋:早期中葡贸易中的外销瓷》(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10)
★《文化认同与语言焦虑》(与鄢秀合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茶与中国文化:茶文化,茶科研,茶产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千载毗邻—历史上的中韩关系》(与景祥祜合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十年》(香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08)
★《旧学新知集》(与范家伟合编)(香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08)
★《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 》(与朱自振合编)(香港:商务印书馆,2007)
★《高马得戏曲人物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07)
★《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07)
★《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现状与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与海外贸易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华书局,2006)
★《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 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陶瓷与中外贸易》(香港:中华书局,2005)
★《依旧悠然见南山 —— 香港城市大学20 周年文史论文集》(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5)
★《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03)
★《中国文化中心讲座系列》 (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3)
★《艺术超现代》(与马家辉合编) ( 香港 : 商务印书馆,2003)
★《文化超现代》(与马家辉合编)( 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
★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ADocumentary Collection (与M Lestz& Jonathan Spence合编)(NewYork : Norton, 1999)




培凯先生认为《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及《葬花吟》,情感和意象来自_百度知 ...
培凯先生认为这个文学作品情节的情感和意象主要来自《牡丹亭》中的《闹殇》(《离魂》)一折。《牡丹亭》中的《闹殇》描述了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奈的离世,其中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和情感共鸣。通过借鉴和融合这种情感和意象,曹雪芹成功地将黛玉葬花及《葬花吟》塑造成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文学形象,展...

培凯先生认为《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及《葬花吟》,情感和意象来自_百度知 ...
该情节的情感和意向来自《牡丹亭》中的《闹殇》(《离魂》)一折。两段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伤感,以及生死离别、人生无常的感慨。黛玉葬花及《葬花吟》在表现这种情感和意象时,采用了与《闹殇》相似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

唐宋八大家的关系图
1.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中培凯家”,包括唐代的柳宗元、韩愈,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和曾巩则是临川文学的代表。3. 韩愈与柳宗元被誉为“古文运动中肆”的...

何百里作品 书画名家何百里 何百里代表作 【欣赏 价格 图片 鉴定...
出版有《何百里画集》、百里境界》、《何百里扇面与小品精选集》。 籍贯:广东顺德 创作方向: 花鸟 山水

大学生个人简历范文1000字5篇
大学生个人简历范文1000字1 目前所在:天河区 年 龄:21 户口所在:广州 国 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 民 族:汉族 培凯仔训认证:未参加 身 高:174 cm 诚信徽章:未申请 体 重: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求职意向人才类型: 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 日语翻译:工作年限: 1 职 称:求职类型:...

求一家长会发言稿
亓小同、宋启楠、吕晶睿、于瑞杰、蔡克钦、宋博威、冯杰、徐婷婷张兴元、王艺翔、盖静涛、丁培凯、田若璋、李家琪、朱奕飞、徐盈盈、王志浩 3、书写认真规范的有: 孟子莹、张兴元、钟秋雨、刘佳恒、唐露、于瑞杰、高妍彦 4、习作较突出的有: 蔡克钦、亓小同、宋启楠、李家琪、于瑞杰 5、朗读水平高的有: 宋启楠...

蝶山区19172572124: 著名的书法家以及他的作品 -
邹园利培: 最著名的是楷书四大家: 1、颜真卿,作品有:《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 2、柳公权,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3、欧阳询,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楷书《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 4、赵孟頫,作品有《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 其他书体没有四大称谓!草书首推唐代张旭,行书晋代王曦之为第一.

蝶山区19172572124: 新版红双喜的作品集? -
邹园利培: 1.异界之板砖横行 2.问虚 3.异界之魔武流氓 4.九天凌云志

蝶山区19172572124: 丰子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作品有什么 -
邹园利培: 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白鹅》被编入初中一年级、四年级课文、《竹影》被编入初中一年级课文,《手指》被编为初中、小学六年级课程.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蝶山区19172572124: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哪些? -
邹园利培: 小说集《老实人》《蜜柑》 《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 《虎雏》 《阿黑小史》《月下小景》 《八骏图》 《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 《黑凤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 《边城》 《长河》 散文集《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 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文赏玉》

蝶山区19172572124: 叶圣陶的代表作有《 》. -
邹园利培: 《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

蝶山区19172572124: 古诗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作 -
邹园利培: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

蝶山区19172572124: 给我推荐几本金波的儿童文学作品 -
邹园利培: 《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眼睛树》、《影子人》、《白城堡》、《追踪小绿人》等多部;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感谢往事》.评论集《追寻小精灵》.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

蝶山区19172572124: 董仲舒的主要作品 -
邹园利培: 董仲舒代表作品:《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 《士不遇赋》 《士不遇赋》是西汉董仲舒创作的一篇抒情赋.此赋先写实现人生追求机遇的难得,再写“士”的两难处境,最后写作者内心激烈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应以道德自我...

蝶山区19172572124: rain 一共演过的电视 电影 有那些
邹园利培: 电视剧: 2005年KBS连续剧《这该死的爱情》 2004年KBS连续剧《浪漫满屋》 2003年KBS连续剧《尚道,上学去》 2002年SBS青春剧《Orange》 短剧: 2004年SBS周日反转剧《爱的使者》 2004年SBS周日反转剧 《想要说的话》 2004年...

蝶山区19172572124: 庄子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
邹园利培: 1、《内篇·逍遥游》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