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 起源于那个朝代

作者&投稿:产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烽火台起源于哪个朝代?~

烽火台起源于西周时期,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

烽火台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军事上的报警信号——狼烟。烽火台多筑在高地,相传狼粪燃烟直而聚,虽风吹而不斜。

中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有很多,但是最为著名的要数骊山之巅的那个了,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决定朝代更迭的、中国版“狼来了”的事件——“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80年前后,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周幽王灭褒国(今陕西汉中),掳美女褒姒并册立为王后,但苦于这个思国思亲(包括恋人)的美人终日愁眉百结。在先后召宫廷乐队鸣钟击鼓、弹琴吹箫,并撕碎百匹绫罗绸缎满足其随口说撕绸声好听,仍未开口一笑。周幽王传令:能使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这就是“千金一笑”的由来)。妄臣虢石父献“点骊山烽火以逗褒姒一笑”的主意。骊山狼烟点燃,数百里内的几十座烽火台狼烟四起,附近诸侯慌忙领兵点将勤王。看到赶来各路人马丢盔弃甲的狼狈样,褒姒果然嫣然一笑...

  可是到了公元前771年,镐京发生政变,狼烟再起时,诸侯们不愿被戏弄,无人勤王,西周自此灭亡。政变后,周太子宜臼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也就是历史上“平王东迁”,东周建国。值得一提的是,原先西周函谷关以西的土地全部封给了东迁勤王有功的西部嬴姓部族。“秦”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尚武的国家就此诞生。(虽然那时秦还只是个中原各国极端瞧不起的弱小的、蛮荒的公国,公元前306年,秦历史上执政最长的昭襄王嬴稷政变上台后,才自称为王国)

烽火台起源于西周时期。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

扩展资料: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 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 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

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 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

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烽火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烽火戏诸侯



烽火台起源于西周时期,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汉简和实地考察可知,烽燧数量众多且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

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驻军联系。

扩展资料:

烽火戏诸侯故事:

西周,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2012年初,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

竹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称,史学界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烽火台



烽火台起源于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 、 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 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

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 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

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

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

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

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再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扩展资料: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

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

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

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烽火戏诸侯故事: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

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

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

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

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烽火台



烽火台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军事上的报警信号——狼烟。烽火台多筑在高地,相传狼粪燃烟直而聚,虽风吹而不斜。

中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有很多,但是最为著名的要数骊山之巅的那个了,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决定朝代更迭的、中国版“狼来了”的事件——“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80年前后,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周幽王灭褒国(今陕西汉中),掳美女褒姒并册立为王后,但苦于这个思国思亲(包括恋人)的美人终日愁眉百结。在先后召宫廷乐队鸣钟击鼓、弹琴吹箫,并撕碎百匹绫罗绸缎满足其随口说撕绸声好听,仍未开口一笑。周幽王传令:能使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这就是“千金一笑”的由来)。妄臣虢石父献“点骊山烽火以逗褒姒一笑”的主意。骊山狼烟点燃,数百里内的几十座烽火台狼烟四起,附近诸侯慌忙领兵点将勤王。看到赶来各路人马丢盔弃甲的狼狈样,褒姒果然嫣然一笑...

  可是到了公元前771年,镐京发生政变,狼烟再起时,诸侯们不愿被戏弄,无人勤王,西周自此灭亡。政变后,周太子宜臼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也就是历史上“平王东迁”,东周建国。值得一提的是,原先西周函谷关以西的土地全部封给了东迁勤王有功的西部嬴姓部族。“秦”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尚武的国家就此诞生。(虽然那时秦还只是个中原各国极端瞧不起的弱小的、蛮荒的公国,公元前306年,秦历史上执政最长的昭襄王嬴稷政变上台后,才自称为王国)

烽火台起源于西周时期。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
扩展资料: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 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 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
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 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
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烽火的意思
一、烽火的意思有两个,分别是:①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②比喻战火或战争。二、烽火 拼音 :fēnɡ huǒ 词语解释:(1)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2)指战争、战乱。造句:1.消息用烽火从一个村子传送到另一个村子。2.但他们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吞噬这世界的烽火吗?

火台是什么意思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问题六:左火右台念啥,是啥意思? ● tái ◎ 古同“炱”。● 炱 tái ◎ 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俗称“烟子”或“煤子”):煤~。

“烽火狼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据记载,周幽王在天灾不断的情况下不顾百姓生死也就罢了,更有甚者,还做出了“烽火戏诸侯”这样的荒唐事,周天子大失人心,周王朝的衰败从他的出格行径中初露端倪。话说周幽王得一宠妃褒姒,虽然周幽王很喜欢她,但褒姒终日不笑,这让周幽王很伤神,进而采取了佞臣虢石父的“用烽火台来博美人笑”的...

中秋节起源于什么朝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

古代有哪些记事方法或传递信息?
2、石刻 石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镌刻有文字、图案的碑碣等石制品或摩崖石壁。3、鸣金 鸣金,一种中国古代战争时作战行动信号方式,指进攻,停止或撤退。4、烽燧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

中秋节的传说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

长城到底有多少块砖?
长城的总长度是21196.18千米,凸起的部分大约需要104块砖,凹进去的部分大约需要60块砖,平均每米城墙就需要(104+60)2=82块砖,每米步道的每一层大约有50块砖,长城大约有50层厚,每米步道就需要50️50=2500块砖,如果不精准计算每座烽火台用的砖有多少块,长城每米就需要用2500+82&#...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舞火龙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

满汉全席起源于哪个朝代
满汉全席据传是一种集合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宴席,起源于清朝的宫廷,原为康熙帝66岁大寿的宴席,旨在化解满汉不和,提倡满汉一家。后世沿袭此一传统,加入珍馐,极为奢华。然而正史对此并没有记载,倒是只有一些私人笔记提及。亦有人认为,“满汉全席”纯粹虚构,这一名称来源于一段相声。1920年代...

元朝大将术赤台,姓兀鲁兀台氏
李鋋叛,帝遣哈必赤及兀里羊哈台阔阔出往讨之,哈答与兀鲁纳儿台亦在行。鋋平,与有功焉。 哈答子脱欢,亦尝从诸王彻彻都讨只儿火台,获之。又尝破失烈吉、要不忽儿于野孙汉连。及征乃颜,脱欢弟庆童亦在军,虽病,犹力战。 怯台二子:曰端真术赤台简介,曰哈答。哈答三子:曰脱欢,曰亦邻只班,曰庆童...

会理县17671908669: 烽火台始于什么时候 -
威美维宁: 至少东周就有了,周幽王为得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 又因为烽火台是传军报的,而西周也有勤王之事,所以西周也该有了

会理县17671908669: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距离目视通讯设施是烽火台,它始于什么朝代 -
威美维宁: 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这这就证明当时的诸侯们可以远距离的看到烽火.

会理县17671908669: 烽火台 起源于那个朝代 -
威美维宁: 周朝

会理县17671908669: 烽火台始于什么时候
威美维宁: 烽火戏诸侯只是戏文而已,怎可采信?!烽火台是汉代为防御匈奴而产生的.

会理县17671908669: 古代烽火台是怎么来的 -
威美维宁: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

会理县17671908669: 古代烽火台是怎么来的呢? 古代的. -
威美维宁: 一、由来 古人在自己居住区设置烽火和大鼓传送紧急情报的通信方式.在烽火台上点燃柴薪发出火光或烟焰,使远处能发现并辗转传递,直到部落和诸侯方国所在地.这种用火光或烟焰传递信息的方法叫光通信;若用擂鼓发声的方式传递是声通...

会理县17671908669: 秦岭烽火台建于哪个朝代 -
威美维宁: 秦岭烽火台建于唐代. 1. 唐代杜佑在《通典·拒守法》中,对当时的烽火台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山亦于孤迥平地置.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为准.台高五丈,下阔二丈,上阔一丈.形圆.上建圆...

会理县17671908669: 人烽火台是什么时期建立的 -
威美维宁: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烽火(the Beacon Tower),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会理县17671908669: 烽火台的历史 -
威美维宁: 烽火台是古代的军事设置,从边境按一定距离一座一直到京都,有军事情况的时候,白天举烽(狼烟),晚上举火,相当于现代的军事光缆,有关烽火台的著名故事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到近现代烽火台就只剩下遗迹了,也许你外出旅游时看到路边的大土堆就是.

会理县17671908669: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于哪个朝代 -
威美维宁: 最早通信是「烽火台」.自商周以来为了军事防御,在各战事要塞建立的建筑,一发现有外敌侵入,立刻点燃,通知紧急军情.风筝,又名纸鸢,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但是没人用来传信,直到唐朝才有人开始用来传信.详细可以请参考通信的方式烽火台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3%BD%E7%81%AB%E5%8F%B0驿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9%BF%E7%AB%99风筝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A8%E7%AE%8F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