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阿Q正传》第七八章:

作者&投稿:聂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阿q正传中第七八章写阿q认为的革命是什么革命~

他认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另外,阿Q的革命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杀头,取统治者而代之,当然,这是一种落后的农民革命观。

第五课时 分析赏读第七八章
一. 阅读第七章:
1.“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绍兴光复这么庄严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
提示:一方面说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差得太远;表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Q卖搭连这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
2.“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此句怎样理解?
提示:这说明清朝已经灭亡了,但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民众之愚昧落后不言自见。
3.阿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
提示: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4.将阿Q宣布革命后,赵太爷的“老Q”和赵白眼的“阿Q哥”与先前的“混小子”对比,揣摩一下赵太爷等人的内心世界,说说此时的赵太爷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赵太爷?
提示:此时的赵太爷是一个惶恐狡诈卑怯的“弱势”土地主。
5.阿Q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金钱、权力和女人。
6.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何含义。
提示:表明当时“革命”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绎说“革过一革的”,这是对革命的绝大讽刺。所谓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抢罢了。
7.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揭示两个反动人物“革命”行动的丑恶卑劣,意味深长。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势力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8.阿Q与赵秀才、假洋鬼子虽“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静修庵“革命”,这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他们的革命动机都是十分低下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弱者来欺负一番,找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来革一革罢了。它让读者明白,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这样的人太多了。
二. 板书小结本章内容:

三. 阅读第八章:
1.“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表明什么?
提示: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
2.“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空荡荡”用的妙在哪里?
提示:这个词把人们看惯了脑后的辫子,而现在一下子看不辫子时不习惯的微妙感觉写出来了,很有滑稽感。
3.未庄人对秀才挂“银桃子”“都惊服”,“惊服”一词有何含义?
提示:这个词刻画了未庄人前后相连的两种心态,先是猜想“银桃子”可能是当大官的象征而吃惊,过后很快便佩服,表明未庄人的趋炎附势心理。
4.“我是性急的,……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假洋鬼子的这段“演讲”,满口“鬼话”,不提辛亥革命的真正功臣孙中山、黄兴等,却提一个投机分子洪哥。说说这段话刻画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样的嘴脸。
提示:满口鬼话,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经历个革命资本。半吊子知识分子,外表新式,实际上是一个投机、善变、钻营的封建余孽。他的这番话只能蒙骗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乡下人。
5.洋先生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提示:减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并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与他一起革命,那么就会认为是对自己身份的极大污辱。所以他决不准阿Q革命,决不同阿Q共一条战壕。
6.阿Q认为洋先生不准其革命,“再没有别的路”,你认为呢?
提示:凭阿Q当时的觉悟程度,他认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实际上他也确实是无路可走。本来可以投奔真正的革命党,但按照他的觉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党。
7.赵家遭抢这两段话中用了六个“抬出了”,对于表现阿Q此时的心情有怎样的效果?
提示:强调阿Q没有被邀请革命而表现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更体现他革命动机的低下,那就是想分点东西。
8.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你对这一情节怎样理解?
提示: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这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Q的革命愿望也经不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
四. 板书小结本章内容:

五.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多好啊,我的就是最佳答案啊...

阿 Q 在鲁迅笔下是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阿 Q 做人的原则,处世的准则是在“儿子骂老子,儿子打老子”的口头禅中来检阅自己的生活的,打点自己的生命历程的。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使阿 Q 终于跨入了世界文学长廊,成为一个典型人物,也创造了一种典型的精神,就是“阿 Q 精神”。这种精神在阿 Q 身上体现出来的主要成分是“自欺欺人,自贱贱人和善于健忘”,一句话就是精神胜利法,也 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精神胜利胜利方法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如: A 君被 B 君用力的方式捡了便宜,而 A 君又无法以力的方式捡回来时,就很得意地回敬一句:“狗传便宜人勿气”,还有那“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等等,这些同阿 Q 的“儿子骂老子”你说有什么二样呢?

其实,这种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阿 Q 首创的,其归根结蒂来源于我们中国人的“面子观”。鲁迅先生一直在说中国人是“死要面子”的,这一优良传统很好地传给了阿 Q 。而阿 Q 由于天生条件恶劣,家庭出身劣质,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无法达到那种“威风八面,受人尊崇”有面子的地步,只能是只讲表面形式,而忽略实际利益的自欺与自大的“要面子‘。如阿 Q 被赵太爷打骂之后,就以“儿子打老子”消解屈辱而马上显得很得意。所以,很多时候“要面子”往往陷入自欺,这就是鲁迅所说的“不要脸”。。阿 Q 用了一套精神胜利法而并未觉得生活的苦痛。他将人生的许多痛苦和无奈通过自大、自欺而并不自知进行了彻底的消解。而我们的古圣人不也是一直希望我们清心寡欲吗?而达到这一人生境界,进行纯粹精神的抚慰便是唯一便利的通途。说到底,阿 Q 的精神胜利和古圣人谆谆教导的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自我调整”,一个善于调整自己心理的人,一定是一个健康的人。我们现在倡导的“健康人生”,把“心理健康”摆在第一位。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善于自我调整心态”,能荣辱不惊,笑看风云,面对潮涨潮落,平静如镜,红尘滚滚,心如止水 ------ 这样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和谐的人。只不过阿 Q 在那种特殊的的生存环境中,这种“心理自我调整”显得那么无奈,显得那么无力,显得那么消极,由此遭到了人们的白眼和指责,这是阿 Q 生不逢时,命运如此!

“难得糊涂”使人们回避现实而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阿 Q 的回避现实而获得自欺的快慰,是何等相似。“知足常乐”成为许多人的人生哲学,因知足而暂得精神抚慰而安于现状,同阿 Q 的生活法则有什么区别?“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的宽容待人与阿 Q 无为斗争还不是同出一辙? 所以生活中学点阿 Q 精神应该是有百利的!


关于鲁迅
然而,也有不甘于这两个时代的人,如《阿Q正传》中的阿Q、《离婚》中的爱姑等,他们虽然也与曾经反抗过的狂人、吕纬甫、魏连殳以及涓生子君们一样,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鲁迅仍然将"创造这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作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阿Q正传》 《阿Q正传》(最初分章连载于1921年12月...

《阿Q正传》
《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以后收入1923年8月出版的小说集《呐喊》。)的思想艺术特点之一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塑造了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既是一个被剥夺殆尽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

求一篇《阿Q正传》的挂后感!
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

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
第二个是《谭嗣同》——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谭嗣同,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据史料记载,谭嗣同曾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

鲁迅《阿Q正传》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阿Q正传》的主题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神胜利法突出来;二是...

读书|《阿Q正传》
《阿Q正传》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住在未庄土谷祠里雇工阿Q的故事,在现代文学刚刚兴起的那个时代,关于鲁迅为主角冠以”阿Q“ 这个名字,还是很奇特的,在小说的序中,鲁迅说之所以叫阿Q,是因为根本无人知道阿Q的具体姓名,只有一次阿Q说过自己姓赵,可却冲撞了庄里的权势赵老太爷,赵老太爷不许卑贱的阿Q与自己同姓,...

《阿q正传》赏析是什么?
《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批判精神胜利法。“人民性”、“民族性”显然不是“国民性”,均应该有“进步”与“落后”两个方面。国民性,它不科学,按字面讲,那就是中国国民都有的性,这是不可能的。鲁迅所讲,是指“国民劣根性”,某些国民的落后性,不是指的进步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

鲁迅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深层含义
一、《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阿Q正传》第一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开头讽刺考证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写法。但鲁迅“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并希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第二章起移载“新文艺”...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精选
《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鲁迅先生写的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
鲁迅先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他为我们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和革命时期的中国状况,有关这段时期的文章选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有《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我们不妨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一下这些文章,从中总结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由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意同...

博野县18348401322: 《阿Q正传》内容概括800字要800字的作文啦! -
错促金磬:[答案] 1921年12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

博野县18348401322: 阿Q正传的分段介绍 -
错促金磬: 整个小说共有九章,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3章):交待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简要勾勒出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第4—6章):写阿Q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地刻画阿Q的性格,...

博野县18348401322: 阿Q正传阅读心得阅读时间:作者:书名:内容摘要: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 -
错促金磬:[答案] 《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

博野县18348401322: 《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中表现了阿Q怎样的心态? -
错促金磬: 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1.“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

博野县18348401322: 谁能解释一下这个作文题目? -
错促金磬: 题目的大致意思是我们微笑的迎接奥运.可以写我国经过精心的筹备,现在可以微笑的面对奥运.也可以写我们国人因为奥运,可以以平稳的心态面向世界,以微笑应对一切.等等.可以议论,写自己的感受...

博野县18348401322: 请问《阿Q正传》可以分为几部分来介绍?每一个部分的解释怎么说?求智者给个例子! -
错促金磬:[答案] 整个小说共有九章,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3章):交待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简要勾勒出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第4—6章):写阿Q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地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