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征的概念是什么

作者&投稿:童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自我表征的概念是什么

  自我表征的概念是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大家对于自我认识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对自己的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划分,以下了解自我表征的概念是什么。

  自我表征的概念是什么1

  表征(representation)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

  例如,对文字材料,着重其含意的知觉理解和对字体的知觉就完全不同。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同,人脑对它的加工也不同。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有视觉形象形式和言语听觉形式,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那些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也称表象,它只是表征的一种形式。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表征(Representation) 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

  关于表征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A.帕维奥的双重代码假说认为,人们具有言语和表象两个平行的认知编码系统,言语系统加工离散的语言信息,表象系统则对具体的客体或事件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转换和提取。另一种相对应的学说是单一的命题表征假说,它认为无论是抽象的住处还是形象的信息都是由命题组成的概念系统存贮的,人们之所以具有表象,那是命题或概念的激活所致。

  此外,还有多种编码说。斯诺格拉斯提出的多水平模型认为,在不同的认知阶段有不同的表征,即知觉阶段对物理特征的表征,工作记忆阶段对言语表象和视觉表象的表征,以及长时记忆阶段的命题表征或语义表征。

  总的说来,人的内部表征主要是住处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方式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仅仅还是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是我们对视觉表象这类问题还不十分清楚,因为信息存储的内部结构不能直接为人所观察。

  其次是我们不能像计算机那样把解题过程打印出来,只能通过间接的办法进行研究。目前采用的研究手段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研究表征,假设表征的方式是一张有许多节点的图画。这看起来是心理学上联想主义的古老看法,但是,把这一假设与计算机联系起来,就可以使研究更加细致。

  自我表征的概念是什么2

   姓名表征自我——心理学的视角

  姓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语言不断进化的结晶,包含了重要的文化信息。姓名对个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对自己的姓名也会格外关注和敏感,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证据为我们揭示了姓名对自我表征的心理机制。

  1959年,心理学家莫瑞(Neville Moray)发现了“鸡尾酒效应”——即便是在嘈杂的背景中人们也很容易识别自己的姓名。在这一效应中,心理学家最早发现了自我姓名的认知优势。自鸡尾酒效应之后,人们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对自我姓名加工进行了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研究发现,自我姓名加工优势与其他社会信息有关。

  具有高社会或应用价值的信息对于特定的个体来说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心理学家汉佛莱斯(Glyn W. Humphreys)和隋(Jie Sui)在2016年发现,自我姓名是注意的一个重要线索,更容易被认为是一个目标,也更容易让干扰成为干扰。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对自我姓名的加工具有优势效应,揭示了姓名对自我的表征。

  1999年,阿尼尔(Karen M. Arnell)、夏皮罗(Kimron L. Shapiro)和索伦森(Robyn E. Sorensen)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眨眼和昏迷时,会出现自我姓名的识别优势。2004年,哈里斯(Christine R. Harris)、帕施勒(Harold E. Pashler)和科伯恩(Noriko Coburn)等研究者在视觉和听觉层面都发现了自我姓名的认知优势,表现为对自我姓名的加工有更快的反应和更高的正确率。

  尽管有这些研究结果,但是也有证据表明,人们在识别自我姓名时其注意优势有不一致的`结果。例如,川原(Jun-Ichiro Kawahara)和山田(Yuki Yamada)在2004年的研究中发现,当被用作干扰物时,自我姓名不会产生比其他姓名更多的干扰。布莱斯卡(Assaf Breska)等人和杨(Hongsheng Yang) 等人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发现,人们只有对自我姓名加以注意或加工时,才会出现姓名的认知优势效应。

  此外,其他研究还发现了自我姓名在情景记忆方面会产生自我参照效应,相对于名人与目标刺激的匹配,自我姓名与目标刺激的匹配会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还有人发现,让被试简单地报告目标词在他们姓名(或名人的姓名)上方还是下方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一偏差。这说明,人们会很自然地将自我姓名等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与外界同步发生的事情相关联。

  2016年,坎宁安(Sheila J. Cunningham)的研究也发现自我姓名识别优势效应支持了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同年,布里达特(Serge Brédart)的研究不仅发现了在口头报告任务中被试回忆了更多和他们的姓名相同的已知的(熟悉的或著名的)姓名,还发现了即便是对很亲密的人,例如伴侣或很好的朋友,也会出现自我姓名识别优势。这说明,对于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人们更擅长检索像他们自己那样的人。

  眼动的测量可以为实时视觉注意提供客观的心理生理指标。眼动数据进一步支持了这一优势效应。2013年,杨等人对自我姓名的眼动研究发现,相对于熟悉他人或名人的姓名,被试对自我姓名搜索的反应更快,即被试对自我姓名的首次注视更早,而且眼跳更少。

  由于眼动是一种内隐的测量,并且不需要有意加工,更早的首次注视和更少的眼跳意味着自我姓名的注意是自动的。这说明,当姓名与任务相关时,才会出现对自我姓名更快的反应时和更有效的眼动。

  对自我相关信息加工的电生理学研究在神经层面支持了自我姓名加工的优势效应。对自我相关信息对脑区激活的研究发现了自我姓名加工与其他自我相关信息激活了同样的脑区。

  2011年,塔西考斯基(Pawel Tacikowski)等人对自我姓名识别的脑定位研究发现,自我姓名识别与额颞叶、边缘和皮层下结构的激活相关,自我和重要他人的姓名识别与内侧前额叶的激活有关。这些结果表明,自我和他人姓名加工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定量的而不是定性的。

  在脑电成分上,福尔默(Robert L. Folmer)和格雷(Heather M. Gray)等人分别在1997年和2004年,发现自我姓名引发了更大的P300波幅,尤其是当听到熟悉的声音叫自己的姓名时。2005年,佩兰(Fabien Perrin)等人还发现了人们在睡眠时对自我姓名有不同的P300波幅。2008年,费舍尔(Catherine Fischer)等人发现,昏迷的病人也会出现这种效应。

  2010年,塔西考斯基和农维卡(Anna Nowicka)的研究发现,自我面孔和自我姓名产生了非常相似的行为和神经反应模式,即更快的反应时和更大的P300波幅,而且这两个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没有区别。这一结果说明,自我面孔和自我姓名是相关的两种自我相关信息类型。听觉通道的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脑电成分。听觉处理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姓名是最常发生的接受性语言刺激。

  2016年,凯(Alexandra Key)等人研究发现,对儿童进行的被动倾听模式研究表明,儿童会从陌生人的姓名中识别自己的姓名和亲密他人的姓名,在顶叶有更大的P300波幅,对自我姓名和亲密他人姓名的反应并没有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对已知/未知姓名的听觉ERPs是评估复杂听觉处理的一种可行手段,而不需要明显的行为反应。

  姓名不仅是个体的语言符号,对个体而言具有独特性和象征性,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含了重要的文化信息。来自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层面和神经生理层面证明了人对自我姓名加工的优势效应,揭示了姓名对自我的表征,寻找到了人们对自己姓名的情有独钟和表征自我的心理机制。

  自我表征的概念是什么3

   依恋中的表征性自我、反思性自我和觉察性自我

   表征性自我及其在依恋中的作用

  Bowlby认为拥有一个能绘制出真实世界地图的表征世界是进化的需要:为了有效的运作,我们从前需要,而且现在仍然需要了解有关世界和自己的知识,而这知识一定是便于携带的。我们从对过去体验的记忆中取得这些知识,利用这些知识来对现在和未来的体验作出预测,因此形成内部工作模型。

  依恋关系的工作模型是有选择性的,或多或少是对生活中关系体验的表征性取样。由“已经被概括的互动的表征”所组成。为我们的体验提供根本方向,或反应的品质。

  假如我们我们的早期关系是安全的话,其结果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给予反应的能力——去思考,去感觉,去感受,以及去行动——并且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这种可塑性的表征,可与感受一起,用来指导我们适应性的做出意识层面的选择。而如果我们形成的关系中留有回避矛盾,或混乱的印记,那么与这种可变的表征相关的反应灵活性能力将会受损。

  早期的依恋在多大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或没有提供)安全基地的关系体验,就在多大程度上会被内化的安全基地的心理表征提供了基础。

  时不时的,我们可以通过与强化安全的依恋对象象征性的联系,这个内在的表征就能够让我们恢复情绪上的平衡,而并不需要向他们寻求真实的亲近。当我们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转向这个可靠的内部对象,我们便会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复原力,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信心,用于探索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而当我们在早期依恋关系中缺乏内化的安全基地时,这种心理复原力便会缺失或减少。

   表征性自我的获得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发展出有效的心理表征,需要两个基本途径,分化与整合。分化创造了心理的界限,尤其是自我与他人之间,内在世界与外部现实之间。分化良好的自我表征,让我们自主地运作。而分化不良,恰恰是很多不安全依恋者受损的心理等同模式的标志。

  整合涉及到综合与联接,可让我们把情感上的矛盾体验放在一起,促进平衡和对体验的细微差异及复杂性的觉知。而如果没有整合的表征,我们很容易极端和简单的语词体验世界和他人。

  正如情绪自我是根植于身体体验一样,表征性自我基本上是奠基于情绪体验,且往往具有反应激烈的特点。Bowlby提及,依恋的体验和其瓦解容易唤起最强烈的感受。我们对关系的表征含有强大的情绪部分,大多数情况下,由支撑它们的情绪所主导,并且处于觉知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内在表征中潜意识的情绪维度,使它们抗拒改变。

   表征的方式与表现

  表征是多元的,相互作用的,内部工作模型对体验的记录或编码,既是通过可视的形象,或可以言说的信念(即象征方式),还会记录或编码成为“规则”,以决定是否能够去注意到自己的想法,感受,欲望和记忆。

  活现性的表征是通过前象征表征,行动或互动中表达出来。比如,虽然我们记不起自己婴儿时期的事情,但我们作为父母,面对自己的殷婴儿时,很可能会把这些方面活现出来。

  临床中注意这些不同的表征形式,身体的,情绪的,活现的以及象征的,将这些潜在的表征带到明处,并进行调谐,就能给患者带来更多自由,让他们在当下自由的去感受,思考,和行动。

   反思性自我与觉察性自我的形成

  自我在躯体、情绪和表征上的维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因而是每个人几乎都可以自然而然获取的,但是,反思性自我和觉察性自我的领域,仅仅是“可能”达到的,然而这些可能性却至关重要。心智化和觉察都同样与内化的安全基地相结合,从而使心灵复原和探索成为可能,二者都能培养领悟和共情,促进情感调节和个人执行力,提升内在自由很和能力,从而适应性地灵活应对困境。

  反思性自我或心智化自我通常是在我们把依恋对象体验为安全基地的关系中形成,借由这个基地,我们可以安全的去探索世界,包括内在世界。正如Fosha所说,“被理解和拥有在另一个人的心智和心灵里存在的感觉,这个人心存关爱,调谐一致且从容自若”,这种感觉使我们有机会作为一个人被认识,而非一个物体——也就是说,一个人行为的意义是源自于行为背后潜在的感受,意图,和信念。

  另一个人可以把我们的心智保有在他自己的心智里面,在这样的伴随下成长,我们就掌握了心理执行力,使我们有目的的去考虑并弄清主观体验的意义,从而可以与它同在,而不是完全被淹没,或者全然被切断。所以治疗中我们的心智能力可以使我们提供给患者的觉察性自我能力得到滋养的新的依恋关系。

  觉察如同心智化,能够让我们和自己的体验同在,而非被淹没或从中解离。心智化通过使我们能够作为心理执行者而行动,提升我们内在的自由;而觉察通过让我们作为注意的执行者而行动,而滋养我们的自由。

  对自己此时此刻的体验不加评判地去注意,并有意识地持续练习,会改变这个体验——会即刻使之深化和轻松:深化,是因为可以全然临在当下,接纳并察觉;轻松,是因为以当下为中心的觉知,能够减轻因过去和将来带来的重负,能减弱因羞耻,或恐惧而产生的负累。

  这样的觉知,使我们有助于调节困难的情绪,还可以去除那些自动化的习惯反应模式,使我们可以醒过来,重新体验这个世界,如同有一个“新生的心智”,还会越来越多的认同觉知本身——最终产生的忘我的体验,大大减少了保卫(个人的)自我的需求——可以加固我们内化了的安全基地,使我们的精神得以安宁。降低心理噪音的音量,相应提升了我们对来自于自我各个领域信号的接受能力。最后整合自我的各个方面。

  觉察可以被视为至关重要的治疗性的资源——和心智化一样——既加强了我们努力促成新的依恋关系,又被这个新的依恋关系而强化。




在认知心理学中,表征是指?
总之一个东西是心理表征,当且仅当,它具有语义属性并且是心理的。需要注意这是一个功能定义。也就是说,一个东西是心理表征,无所谓它是什么做的,在什么位置,形状是什么样。事实上,在认知心理学的历史上,对于“心理表征是什么”有着各种不同的答案。它可以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激活状态,也可以是某...

什么是心理表征?
简单理解,当一篇文章没被学习时,它就是外部表征;被当大脑加工、储存后形成的知识结构,就是心理表征。所以,心理表征决定我们如何理解新知识、如何筛选过滤新知识,不最终形成的认知高度。概念终于弄明白了。要想成为厉害的人,除了不断刻意练习,还要不优化心理表征,提升认知水平。

认知心理学的心理表征
总之,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内部表现形式。这个概念涉及到人们如何将外部的信息转化为内部的表征,以及这些表征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通过对于心理表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角色游戏的表征是什么意思
心理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 又称心理表征,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

材料表征是什么意思?
材料分析表征是两个概念。1、材料分析是对材料内在的结构和特性进行揭示的过程,分析基于试验或检测得出材料结构信息和特性数据。2、材料表征是通过对材料结构信息和特性数据的加工得出的一种描述或解释,表征是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主观抽象思维,用文字、图示、模型等解释和说明材料中隐含的内在的...

“心理表征”到底是什么鬼?
好了,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定义”心理表征“到底是什么了? 我在反复翻看了心理表征的各个章节,以及对比了全书的其他部分,终于得出了一个超级简单的定义:【心理表征 = 同领域的知识储备量】。下面是详细解释: (1)、心理表征是储存在大脑神经中的长期记忆。 (2)、心理表征是你通过“学习并理解知识之后”...

表征画是什么意思
而皮亚杰理论,表征是用于表达所指物的意义,使得在当前看不到实物体的情况下,引发出对所指物的思考。表征是一种构建性心理活动,是指创建于特定媒介中的象征性活动,是作者对于自己关于世界的表征进行加工处理。拓展表征介绍:表征的意思是揭示,表明;显露于外的征象。读音:[biǎo zhēng]。近义:...

心理表征有哪些类型?
解释和归因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会进行解释和归因,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归因。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

心理表征是什么?
总体上说,心里表征是大脑思考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概念的时候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我把它称之为清晰的脑中画面)。刻意练习包括创建心理表征 不管是脑中还是身体上的刻意练习,都会训练自己的心里表征,让自己脑中连接相应的神经元,使得自己进步。行业或领域的特定性 每一个领域的心理表征都不同,...

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阅读笔记3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这个概念不太好理解,要举例子才比较容易懂。心理表征类似于我们已经存在脑海里面的一些潜意识的印象,表现形式可能是图片、声音或动作之类。比方说弹钢琴的时候,...

礼泉县15257893065: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苍钧依托: 原发布者:维普网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刘怡宏宫莉刘静(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00)作者简介:刘怡宏,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应用心理学专业,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宫莉,女,汉族,山东泰安人,...

礼泉县15257893065: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识论的研究中,提到的“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分别指什么? -
苍钧依托: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智力阶段(出生至2岁左右)在这一时期,智力是一种纯实践性的智力.“这种纯实践性智力是以知觉和运动为其唯一的工具,它既不能进行再现,也不能从事思维”,但是“它已构成了行为...

礼泉县15257893065: 现代心理学的认知理论有啦些? -
苍钧依托: 现代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1、行为论 行为论亦即行为主义者所持的理论.行为论者的主要论点是,个体一切行为的产生与改变,均系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在现代心理学主题中,行为论主要偏重在学习、动机、社会行为以及行为异常等...

礼泉县15257893065: 什么是问题表征 -
苍钧依托: 表征,并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可能他百科有自己的语境,或者就是编者根本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所谓的心理表征,只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存在形式,这个定义就巧妙地避开了主客观的混淆.比如你对神这一概念的表征,你头脑中...

礼泉县15257893065: 多重自我是什么意思 -
苍钧依托: 多重自我 >第370期 虽然传统上把多重人格看做病态,虽然许多学者主张一个完整、统一和内在一致的自我,但多重自我的概念始终存在. 瑞典的亚历山大·巴德和詹·索德维斯特提出了“网络精英”(netocrat)的概念:“网络精英对自我实现...

礼泉县15257893065: 急求归纳分析法科学定义 -
苍钧依托: 【归纳方法】 又称归纳法.它有两种常用的定义.一种定义为从个别前提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依据这个定义它包括简单枚举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科学归纳法、穆勒五法、赖特的消除归纳法、逆推理方法(参见江天骥著《归纳逻辑导论》)和...

礼泉县15257893065: 发展心理学特有的名词概念有哪些? -
苍钧依托: 知道您不满意,我重新补充一下,其中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可以不算.统计学的可以不算.但其它的基本上都是发展心理学特有的,别的学科引用的.1、心理年龄特征 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

礼泉县15257893065: 学习论是什么 - 道德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道德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苍钧依托: 1、注意过程 班杜拉在这里,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发展. 2、保持过程 观察者把自己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以符号表征【表征...

礼泉县15257893065: 凹地的青草题目含义是什么 -
苍钧依托: 凹地代表着低谷,比起其它人不优越,青草代表着生机活力,寓意为,人在低谷也要努力的让自己活的更出色.

礼泉县15257893065: 什么是自我发展理论?与自我教育理论有什么区别? -
苍钧依托: 艾萨克斯的自我发展理论由K·S·艾萨克斯创立的一种自我发展阶段说,又称“人际关系发展说”,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 在艾萨克斯的自我理论中,核心术语是“关系”.它涉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是自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表征,主要表现在增强自己与别人的分化,增强对别人的描述和欣赏.这种以分化为基础的描述和欣赏,开始是感性的,然后是理智的,最后是情感的.而关系的发展就是对别人的情感意识.在艾萨克斯看来,发展的连续性要比其他生长序列长些,一直持续到中年之后.一个是不自觉的人格养成,一个是主动的自我教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