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火把节之歌》原文+赏析

作者&投稿:晏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火把节之歌》这篇课文的教学要使同学们了解到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以下是我整理的王充闾《火把节之歌》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火把节之歌

  王充闾

  这是一个火的民族,它的历史就是一条火的长河。

  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实际上是彝家古老的祭火节。

  在凉山彝族群众心目中,火是圣物,它能够净化一切。年节祭品要一一在火上转三圈,或将一块石头烧过,经淬水冒出蒸汽,再将祭品在上面绕三圈以除掉一切污浊。他们视火为神物,视锅庄、火塘为神之所在,严禁人畜践踏与跨越。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在家要挂在屋壁上方,用后只能用手压灭而不许用唾沫淹灭。火是中心,哪里有了火,哪里便会围上一圈人,火成了凝聚人们的轴心。

  人类最初一代的文明,是被火焰照亮的。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火的崇拜、火的禁忌的习俗。然而,像我国彝族那样,把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形式固定下来,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却是不多见的。

  关于火把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十分严重,庄稼长得瘦弱不堪。可是,天神仍然派出差役,下界催租逼债。人们苦苦求饶,还是颗粒不留,统统被收走。这激怒了英雄惹地豪星,决心把这个恶差除掉。结果在六月二十四这天,在比赛摔跤时,把他摔死了。正当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天神放出天虫,遮天蔽日的天虫转眼之间便把一片片庄稼吞噬净尽。豪星看了心痛如焚,情急生智,动员男女老幼采来蒿杆扎成火把,漫山遍野燃烧起来,经过九天九夜的激战,终于消灭了天虫,保住了即将收获的庄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也为了祈祷丰收,年年都点燃火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火把节。

  我们来到凉山时,恰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吃过早饭,大家就乘车来到普格县五道箐乡拖木沟的一处非常开阔的草坪,四周天然隆起,形似看台,上上下下已经坐满了人,据说达三万多。彝家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意思是,过年讲究吃好喝好,而火把节讲究的是穿戴打扮,好玩耐看。放眼望去,尽是姑娘们的七彩裙、花头帕、绣花坎肩和小伙子们的白披毡、蓝披毡、花腰带,好像一个硕大无朋的五彩花环罩在青苍的碧野上。

  最先出场表演的是彝家女儿,她们打着黄油伞,相互牵着三角彩巾,围成一个又一个圆圈,唱起了优美动人的“朵乐荷”。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最能充分展示这种美的姿彩的,是已有千年历史的选美活动。选美,既看姑娘们的身材容貌、穿着打扮,又要看她们的仪态丰采,还要看平时的道德品行,包括对待父母长辈的表现。评委们都是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一整天在过节人群中寻觅、拣选,反复比较、协商,评判意见颇具权威性,没有人会怀疑、指责。每次火把节每个场地只选三名,一旦评出,便成为姑娘们心仪的目标,小伙子心中的偶像。哪家出了美女,哪家的瓦板房四周,晚间便口弦声不断,清晨背水路上的脚印最多。

  过去我总以为,处于比较封闭状态下的民族,未必会追求强度的刺激、激烈的变换和一定程度的紧张。可是,来到凉山之后,却发现这里的精神生活,更适应那种紧张、热烈的现代生活方式。这从场上观众对于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兴致勃勃、全神贯注,便可以看得出来。它说明广大彝族地区较之追求宁静、安适,以农业文明为主的汉族地区,更具活力,更为开放,“生命之光”发射得更充分。这也许由于彝族地区长久以来,生产、生活的流动性大,获取生活资料艰难,自然条件恶劣等情况,促成了其生命力旺盛,神经系统一直保持较高的激活与兴奋水平。

  天色暗了下来,人们在街前广场上,点燃起干蒿扎成的火把,排成长长的队伍,高声唱着火把节祝歌,走向田野,走向山岗。于是,漫山遍野都响起了:“朵乐荷,朵乐荷,烧死猪羊牛马瘟,烧死吃庄稼的害虫,烧那穿不暖的鬼,烧那吃不饱的魔。朵乐荷,朵乐荷!”

  由于火把节适值盛夏,田里秧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也正是各种危害庄稼的昆虫繁殖的高峰期。当火把在四野燃起,那些害虫便迅速攒聚趋光,一齐葬身火海。所以火把确有除害保苗的实效。时间已到深夜,登高四望,但见漫山遍野,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城市里也同时施放礼花,把光明送到天上,让暗淡的长天也大放异彩。古人有诗云:“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可说是真实而确切的写照。

  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与此相应合,人们的情绪也在燃烧,激扬、纵放,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之中。面对着星河火海,我也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高声朗诵起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诗句:“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

  火把节自始至终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从更广泛的集体心理来说,人们都愿意借助这个节日,营造一种规模盛大的、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欢乐氛围,使身心放松、亢奋,一反平日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而同时又不被他人认为是出格离谱、荡检逾闲。

  《火把节之歌》赏析

  《火把节之歌》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充闾所写的一篇反应彝族节日——火把节的散文,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作品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彝族重大节日——火把节的盛况,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艺术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描画火把节的盛况,来展现民俗风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激发读者兴趣。第二,寓情于景,通过对火把节适值盛夏,农田里秧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这时,点燃火把的景象,异常恢弘,“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城市里也同时施放礼花,把光明送到天上,让暗淡的长天也大放异彩”。这样的写法,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读来如身临其境。第三,感悟深切。文章的结尾写道:“火把节自始至终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从更为广泛的集体心理来说,人们都愿意借助这个节日,一反平日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营造一种规模盛大的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欢乐氛围,使身心放松、亢奋,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含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情趣、民俗风情和语言美感,让他们获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呢?我确定了《火把节之歌》的教学理念:以散文来教学,以诗歌来诵读,以画作来品味,让学生读之于文字,感之于形象。具体来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品读、感悟:

  一、借助媒体,引人入“画”。

  我抓住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特有的音质,动态的视觉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彝族古老的火把节的狂欢之美。让学生看到了火把节上彝族青年男女衣着之美;看到火把节上整个选美的过程,看到最美的彝族姑娘,看到火把节上的盛况……从而激发他们对民族风情的向往。

  二、巧用人称,展开叙述。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即在文中作者叙述的是亲眼看到、亲身经历过的事实,也就是“我”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这种叙事角度的选择,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的感觉,给读者以真实感和亲切感。在作品中,作者描述彝族的火把节时,始终以“我”或“我们”的角度在看、在听、在想,这样就让读者产生一种作者在跟自己在一起的实在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尽显“人在画中”,力求“景情交融”。

  茅盾说:“人是最伟大的风景。”在文章中,紧紧扣住彝族人民在火把节之中的活动,更能帮助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1.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人们的穿着打扮有什么特色?

  2.彝族女儿的“朵乐荷”的演出,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3.彝族的选美活动是如何展开,又有怎样的条件呢?

  4.作为火把节上的重点节目:摔跤、赛马、斗牛、斗羊,呈现出了彝族人民的怎样的精神风貌?

  这一系列的提问,从平面的、立体的、彩色的、动态的画面,到“意境——触发——联想——感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火把节风情图。通过反复的阅读让学生领会。

  四、品析本文语言的朴实雅润。

  作品中散发出一种古香古色的味道,作者常常把古典诗词中的字句,用现代语言的语法规则表达出来,使他们融入行文里,不露痕迹的化入他的散文整体话语之中,化为自己表情达意的语言因素,却丝毫不显孤兀。例如文章中“我也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化用了《诗大序》:“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语言,借以表达自己的难以言说的欢乐之情。另外,中外诗文片段直接引文也是作品语言的特点。作家常常在散文创作中,随手拈来一句或一段中外诗文片段,融入行文里,然而却丝毫不显孤兀,因为它不露痕迹的化入他的散文整体话语之中,化为自己表情达意的语言因素。比如,作品中运用了古人的诗句:“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间。”再比如,作者借用了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诗句:“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这使得火把节所体现的狂欢精神达到了高潮。

  当然,本文介绍火把节时不仅介绍了火在彝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火在彝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介绍火把节的盛况,而且在第五自然段中还巧妙的插入了有关火把节的传说,既解释了火为什么在彝族人民心目有如此重要作用,又能有力的突出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这很是符合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简介

  王充闾,笔名: 汪聪, 男 ,1935年2月5日出生于辽宁盘锦。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当过中学教师、新闻记者,以后在省、市领导机关工作。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曾以汪匆、林牧、柳荫、任之初等笔名,在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上发表过大量各种类型的散文和一些旧体诗词,1983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营口市委副书记,营口市文联主席、辽宁省委宣传部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九龙县15666672859: 短文《火把节之歌》中为什么说“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人们的情绪也在燃烧”?火把节之歌 文/王充闾 天色暗了下来,人们在街钱的广场... -
董腾迈洁:[答案] 艺术和科学还是有差别的,文章是人写的,是感性的,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

九龙县15666672859: 王充闾的火把节之歌主要内容,干什么
董腾迈洁: 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里,人们过得很开心,和火把节的传说

九龙县15666672859: 火把节之歌王充闾读后感悟 -
董腾迈洁: 1,在松明楼摆酒请其他五诏诏主一起祭祖,找到自己夫君.2,有记录皮罗凤统一六诏的历史过程.因此,火把节白族火把节的渊源.在大理州洱源县就结合火把节进行民间农民会六月会哦,白洁夫人就给诏主戴上铁环.白洁夫人赶到松明楼,它的主题.3.赴宴不久后、火把节发展到后期,南诏诏主皮罗凤火烧松明楼,而邓诞诏(现为洱源县邓川镇)诏主夫人白洁力劝夫君不能赴宴,是白族纪念祖先的日子、在大理六诏时期.因为火把节是农历6月25日举行,但此诏诏主不听,叫回(与魂同音)星节,也歌颂白洁夫人的贤惠及睿智,凭着铁环,她的智慧及故事就被后人流传、南诏统一六诏过程中,五诏诏主就被烧死: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而且是在栽芽(水稻)后举行

九龙县15666672859: 短文《火把节之歌》中为什么说“山在燃烧,水在燃烧 -
董腾迈洁: 由于火把节适值盛夏,田里秧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也正是各种危害庄稼的昆虫繁殖的高峰期.当火把在四野燃起,那些害虫便迅速攒聚趋光,一齐葬身火海.所以火把有除害保苗的功效.时间已到深夜,登高四望,但见漫山遍野,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城市里也同时施放礼花,把光明送到天上,让暗淡的长天也大放异彩. 艺术和科学还是有差别的,文章是人写的,是感性的,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意在表达人们欢快喜悦的心情

九龙县15666672859: 小学阅读
董腾迈洁: 这个句子运用了( 排比句 )的表达方法,形象地表达出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时的( 身心 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之中 )

九龙县15666672859: 火把节之歌阅读答案 为什么说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 为什么说火把有除害保苗的实效?
董腾迈洁:火把节正值盛夏,秧苗正旺,也是害虫繁殖的高峰期,火把很亮,虫子积攒起来便葬身火海.

九龙县15666672859: 《火把节之歌》阅读答案 -
董腾迈洁: 到了深夜,在山顶往下望,可以看见山下一团团金色的火焰在不停地跳动着,浩浩荡荡,人们仿佛置身在火的世界中.(不太确定哦)

九龙县15666672859: 火把节之歌阅读答案 -
董腾迈洁: 参考答案:1.结构上,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主旨. 内容上,强调继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表达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2.①“柔柔弱弱”写出了继父瞅着“我”时的满足与幸福的心理.②“抹着眼”写出...

九龙县15666672859: 火把节之歌 短文分为四部分,并给每部分加小标题 -
董腾迈洁: 火把节真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它不仅表达着彝家人的淳朴善良,还象征着彝家人勤劳勇敢的品质. 很久以前,神仙嫉妒人间幸福生活,撒下许多蝗虫,彝族人在阿提拉巴的带领下,用火把消灭了“天虫”,从此“火把节”诞生了. 火把节的内容很丰富,很有意义.有斗牛、摔跤等活动.篝火晚会中,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舞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如果没有当年消灭“天虫”的勇敢无畏,就不会有今天的欢庆. 《火把节》是一个民间故事,不仅内容吸引人,写法也很独特.作者采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文中多次出现“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这个句子,充分地表达了彝家人的热情.

九龙县15666672859: 短文《火把节之歌》中为什么说“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与此相应合,人们的情绪也在燃烧、激扬 -
董腾迈洁: 因为火把节有火,火在熊烈的燃烧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