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古代哪个名人

作者&投稿:剑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 六尺巷牌坊
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 六尺巷记
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六尺巷牌坊2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出自哪里
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千里捎信为堵墙,让人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惟独不见秦始皇!的作者...
徐培琛 他对家人亦严格要求,他在石纤的家与同科进士张海澜家仅一墙之隔,县城疏浚河道,要拆他们的墙,张家已同意,他家不同意,给他去信,他回信说:"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徐培琛终因直谏冒犯皇帝,遭罢官离京。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他...

让他三尺又何妨?诗的出处
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看完家书淡淡一笑,在家书上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甚感羞愧,便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宅基地,邻家见相爷家人如此豁达谦让,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出自哪里?
此诗来由: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

“三尺又何妨”出自哪首诗?
这件事已经缠讼多年,但始终无法获得解决,所以,他想请郭朴以朝中大臣的名义,向地方县官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定能平息纷争。郭朴看完,笑了笑,只写了一首诗答复家人: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信一看,猛然醒悟,于是主动让出一墙,想不到邻居...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是什么意思?
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信给张家主人张英,要他来主持公道。张英是当时朝廷的大学士和礼部尚书,看到家书本来很开心,却没想到家书竟是因为那条巷子,于是他便给回信一封。“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回信的张家人醒悟了,主动让出三尺地。而叶家人也不好...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是什么意思?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译文:千里之外写信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又能怎么样。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呢,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处
1、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诫子弟》,后被写成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什么...
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下一句是什么
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滦平县13251335691: “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古代哪个名人? -
枕悦化刺: 张英六尺巷的故事: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宴凯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晌戚唤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曾国藩当年曾国藩的弟弟与邻里发生争执,为了一块宅基,家人休书京城,请曾国藩压制,曾国藩修家书一封,千里休书只为墙,让他一尺又何方,万里长城今犹在,只是不见秦始皇,家里人顿悟,后邻仔冲里和睦

滦平县13251335691: 人生需大度,”让他一尺又何妨”是出自古代哪个名人? -
枕悦化刺: 出自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滦平县13251335691: 关于古今名人的谦让故事? -
枕悦化刺: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

滦平县13251335691: 那个关于“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详细给我!(包括人名) -
枕悦化刺: 相传当年宰相张英邻家造房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这段佳话也成桐城人以礼待人的一个写照.

滦平县13251335691: 中国以和为贵的典故 -
枕悦化刺: 中国以和为贵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1. 将相和:战国时期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大将军廉颇对此表示很不满,认为蔺相如只是一介书生.蔺相如知道此事后却主动的避让不见,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考虑的是国家大局,深感惭愧,于是...

滦平县13251335691: 情境一:清朝名相张英在知道老家人与邻里为建房发生矛盾后,修书一封,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 -
枕悦化刺:[答案] (1)本题考查的属于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学生在准确把握设问的前提下,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即可.可从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理解、宽容、有礼貌等角度来阐述答案.(2)本题要找准材料的关键句子和谐的人际...

滦平县13251335691: 中外名人的宽容事例 -
枕悦化刺: 宽容小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

滦平县13251335691: 在“学会善待他人”这个活动中你收集了哪些关于名人善待他人的故事? -
枕悦化刺: ①王安石和苏东坡二人,因为立场不同,而产生了矛盾.后来有嫉恨苏东坡的人抓住他写诗讥讽朝廷和新法的事向宋神宗奏了他一本,宋神宗十分震怒,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