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论语七(2)

作者&投稿:钦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季氏旅於泰山章

  问"季氏旅於泰山"一段。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国之山川,只缘是他属我,故我祭得他。若不属我,则气便不与之相感,如何祭得他。"因举太子申生"秦将祀予"事。〔时举〕

  问"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曰:"圣人也不曾是故意为季氏说。只是据事说,季氏闻之自当止。"

  君子无所争章

  问"君子无所争"章。曰:"'君子无所争',必於射见之。言射有胜负,是相争之地,而犹若此,是不争也。语势是如此。"〔南升〕

  "其争也君子",言争得来也君子。〔铢〕

  问:"'其争也君子',只是横渠说,争为辞逊底否?"曰:"然。毕竟是为君子之争,不为小人之争。"〔榦〕

  巧笑倩兮章

  "素以为绚",不知是何诗。若以为今硕人诗,则章句全。且此一句最有理,亦不应删去。因说"古人绘事,未必有今人花巧。如'云'字、'雷'字,见笔谈"。〔〈萤,中"虫改田"〉〕去伪同。

  问:"伊川云'美质待礼以成德,犹素待绘以成绚',却似有质须待礼,有素须待绚。"曰:"不然。此质却重。"〔〈萤,中"虫改田"〉〕

  "素以为绚",言人有好底姿容材质,又有口辅之美,盼倩之佳,所以表其质也。此见素以为质,而绚以文之也。"起予"之义者,谓孔子言绘事后素之时,未思量到礼后乎处,而子夏首以为言,正所以启发夫子之意。非谓夫子不能,而子夏能之以教夫子也。〔子蒙〕

  因论"起予者商","回非助我"等处,云:"圣人岂必待二子之言,而后有所启发耶!然圣人胸中虽包藏许多道理,若无人叩击,则终是无发挥於外。一番说起,则一番精神也。"〔柄〕

  夏礼吾能言之章

  问:"'夏礼吾能言之',所谓礼,是说制度文章,不是说三纲、五常,如前答子张所问者否?"曰:"这也只是说三纲、五常。"问:"'吾能言之',是言甚事?"曰:"圣人也只说得大纲,须是有所证,方端的。'足则吾欲证之'。证之,须是杞宋文献足,方可证。然又须是圣人,方能取之以证其言。古礼今不复存。如周礼,自是纪载许多事。当时别自有个礼书,如云'宗伯掌邦礼',这分明自有礼书、乐书,今亦不可见。"〔贺孙〕

  问"文、献"。曰:"只是典籍、贤人。若以献作法度,却要用这'宪'字。"问:"'徵'字训'成'字如何?"曰:"也有二义。如此,只是证成之,故魏徵字'玄成'。"又曰:"这一段,中庸说得好,说道'有宋存焉',便见得杞又都无了。如今春秋传中,宋犹有些商礼在。"〔榦〕

  或问:"孔子能言夏殷之礼而无其证。是时文献不足,孔子何从知得?"曰:"圣人自是生知聪明,无所不通。然亦是当时'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孔子广询博问,所以知得。杞国最小,所以文献不足。观春秋所书,杞初称侯,已而称伯,已而称子。盖其土地极小,财赋不多,故宁甘心自降为子、男之国,而其朝觐贡赋,率以子、男之礼从事。圣人因其实书之,非贬之也。"〔僩〕

  问:"'夏礼吾能言之'章,以中庸参看,殷犹可考,夏之文献不足尤甚。"曰:"杞国最小,所以文献不足。观春秋所书,初称侯,已而称伯,已而称子,盖其朝觐贡赋之属,率以子、男之礼从事。圣人因其实而书之,非贬之也。如滕国亦小,隐十一年来朝书侯,桓二年来朝书子。解者以为桓公弑君之贼,滕不合朝之,故贬称子。某尝疑之,以为自此以后一向书子,使圣人实恶其党恶来朝之罪,则当止贬其一身。其子孙何罪,一例贬之,岂所谓'恶恶止其身'耶!后来因沙随云:'滕国至小,其朝觐贡赋,不足以附诸侯之大国,故甘心自降为子。子孙一向微弱,故终春秋之世,常称子,圣人因其实而书之耳。'故郑子产尝争贡赋之次,曰:'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即其事也。春秋之世,朝觐往来,其礼极繁。大国务吞并,犹可以办。小柄侵削之馀,何从而办之。其自降为子,而一切从省者,亦何足怪!若谓圣人贬人,则当时大国灭典礼,叛君父,务吞并者,常书公,书侯。不贬此,而独责备於不能自存之小柄,何圣人畏强陵弱,尊大抑小,其心不公之甚!笔今解春秋者,某不敢信,正以此耳。"〔胡泳〕

  禘自既灌而往者章

  禘,只祭始祖及所自出之帝。祫,乃合群庙皆在。当以赵匡之说为正。〔从周〕方子录云"所自出之帝无庙。"

  "程先生说:'禘,是禘其始祖之所自出,并群庙之主皆祭之。祫,则止自始祖而下,合群庙之主皆祭之。'所谓禘之说,恐不然。故论语集解中止取赵伯循之说。"广云:"观'禘祫'两字之义亦可见。"曰:"禘,只是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请他那始祖之尊长来相热乐相似。"〔广〕

  仁父问:"'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集注有两意。"曰:"这其实也只说既灌而往不足观。若'不王不禘',而今自著恁地说将来。其实这一句只说灌以后不足观。"又云:'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这盥,自与灌不同。灌,是以秬鬯之酒灌地以降神。这盥,只是洗手。凡祭祀数数盥手,一拜则掌拊地,便又著洗。伊川云:'人君正其表仪,以为下民之观,当庄严如始盥之初,勿使诚意少散如既荐之后。'某看观卦意思,不是如此。观义自说圣人至德出治,天下自然而化,更不待用力,而下莫不观感而化,故取义於盥。意谓积诚之至,但是盥涤而不待乎荐享,有孚已自颙若,故曰'下观而化也'。"蔡季通因云:"'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言其理也;'下观而化',述其德也。"〔贺孙〕

  问:"禘之说,诸家多云,鲁跻僖公,昭穆不顺,故圣人不欲观。如何?"曰:"禘是於始祖之庙推所自出之帝,设虚位以祀之,而以始祖配,即不曾序昭穆。故周禘帝喾,以后稷配之。王者有禘有祫,诸侯有祫而无禘,此鲁所以为失礼也。"〔时举〕

  问:"吕氏以未盥之前,诚意交於神明,既灌而后,特人事耳。如何?"曰:"便是有这一说,道是灌以前可观,以后不必观。圣人制礼,要终始皆尽诚,不必如此说。"〔榦〕

  李公晦问:"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曰:"此尚明得,何况其他!此尚感得,何况其他!"〔节〕

  器之问:"禘之说,治天下如指诸掌,恐是至诚感动之意。"曰:"禘是祭之甚远甚大者。若其他四时之祭及祫祭,祭止於太祖。若禘,又祭其祖之所自出,如祭后稷,又推后稷上一代祭之,周人禘喾是也。'礼,不王不禘。'禘者,祭其祖之所自出,而以祖配之。盖无庙而祭於祖庙,所以难以答或人。固是鲁禘非礼,然事体大,自是难说。若主祭者须是极其诚意,方可感格。"〔贺孙〕

  问:"'或问禘之说',集注所谓'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何也?盖祭祀之事,以吾身而交於鬼神,最是大事。惟仁则不死其亲,惟孝则笃於爱亲。又加之诚敬以聚集吾之精神,精神既聚,所谓'祖考精神,便是吾之精神',岂有不来格者!"曰:"看得文字皆好。"〔南升〕

  禘是追远之中又追远,报本之中又报本。盖人於近亲曾奉养他底,则诚易感格,如思其居处言笑,此尚易感。若太远者,自非极其至诚不足以格之,所以难下语答他。此等处,极要理会,在论语中为大节目。又曰:"圣人制祭祀之意深远,非常人所能知。自祖宗以来,千数百年,元是这一气相传。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但法有止处,所以天子只得七庙,诸侯五,大夫三。此是法当如此。然圣人之心犹不满,故又推始祖自出之帝,以始祖配之。然已自无庙,只是祔於始祖之庙。然又惟天子得如此,诸侯以下不与焉。故近者易感,远者难格。若薄俗粗浅之人,他诚意如何得到这里!不是大段见得义理分明底,如何推得圣人报本反始之意如此深远!非是将这事去推那事。只是知得此说,则其人见得义理侭高,以之观他事,自然沛然,所以治天下不难也。"〔明作〕

  叔共问禘之说。曰:"寻常祭祀,犹有捉摸。到禘时,则甚渺茫。盖推始祖之所自出者,而祭之於始祖之庙,以始祖配之,其所禘者无庙无主,便见圣人追远报本之意,无有穷已。若非诚敬之至,何以及此!笔'知禘之说,则诚无不格',此圣人所以难言也。"〔时举〕

  问:"'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如何?"曰:"幽明只是一理。若是於那渺茫幽深之间知得这道理,则天下之理皆可推而明之矣。"〔恪〕

  问:"'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治天下不为难矣。'先王报本反始之意,虽莫深於禘,如何才知其说,便能於理无所不明?"曰:"此是理之至大者。盖人推至始祖,则已极矣。今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而祀焉,则其理可谓穷深极远矣。非仁孝诚敬之至,何以及此!能知此,则自然理无不明,诚无不格,於治天下真不为难矣。"〔广〕

  子升问禘之说。曰:"禘之意最深长。如祖考与自家身心未相辽绝,祭祀之理,亦自易理会。至如郊天祀地,犹有天地之显然者,不敢不尽其心。至祭其始祖,已自大段阔远,难尽其感格之道。今又推其始祖之所自出而祀之,苟非察理之精微,诚意之极至,安能与於此哉!笔如此,则於治天下不难也。"〔木之〕

  问"'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天下不难治。'此只是说圣人穷尽物理,而无一念之不实,虽至幽至远之神,犹能感通,则其治天下自是明且易否?"曰:"此是说禘与他祭不同,当看那'禘'字。"义刚言:"禘是祭始祖所自出之帝。盖远而易忘,人情所不追念者,而乃能感而通之,非仁孝诚敬之至,孰能与此!"曰:"然。"〔义刚〕

  仁父问:"'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治天下不难。'如何?"曰:"天地阴阳生死昼夜鬼神,只是一理。若明祭祀鬼神之理,则治天下之理,不外於此。'七日戒,三日齐,必见其所祭者',故'郊焉则天神格,庙焉则人鬼享'。此可谓至微而难通者。若能如此,到得治天下,以上感下,以一人感万民,亦初无难者。这鬼神生死之理,却惟上蔡见得。看他说'吾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说得有道理。如说'非其鬼而祭之'一段,亦说得好。"〔贺孙〕

  问:"知禘之说,何故治天下便易?"曰:"禘,诸公说得也多头项,而今也见不得,集注中且依约如此说。"或问:"以鲁人僣,故孔子不说否?"曰:"也未必是如此。不知,只是不敢知。"或曰:"只是知得报本否?"曰:"亦不专是如此。中庸'明乎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亦如此说。盖禘是个大祭,那里有君臣之义,有父子之亲,知得则大处是了,便也自易。"曰:"恐此只是既知得报本,又知得名分,又知得诚意否?"曰:"是。此处游氏说得好。祭统中说'祭有十伦',亦甚好。子细看,方知得不是空言。"〔淳〕

  或问"禘之说"。曰:"谢氏云'全得自家精神,便是祖考精神',此说好。苟能全得自家精神,则'郊焉而天神格,庙焉而人鬼享'。"〔子蒙〕

  问:"鲁之郊、禘,自成王之赐,伯禽之受不是了,后世子孙合如何而改?"曰:"时王之命,如何敢改!"曰:"恐不可自改,则当请命於天王而改之否?"先生首肯,曰:"是。"〔淳〕




点绛唇·波上清风原文_翻译及赏析
魏夫人的文学创作在宋代颇负盛名,朱熹甚至将她与李清照并提(《词综》卷二十五),亦在《朱子语类》卷一四零中云:“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曾著有《魏夫人集》。现存作品仅有诗1首,咏项羽、虞姬事,题作《虞美人草行》(《诗话总龟》卷二十一);词10余首,周泳先辑为《鲁国...

丁什么确什么的词语丁x确x式的四字词语
丁一确二【解释】明明白白,确确实实。【出处】《朱子语类·易三》:“修辞便立诚,如今人持择言语,丁一确二,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便是立诚。”【示例】知县见他~说着,有些信将起来道:“果有这等事!不要冤屈了平人。”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近义词】丁一卯二【语法...

好事近·雨后晓寒轻原文_翻译及赏析
魏夫人的文学创作在宋代颇负盛名,朱熹甚至将她与李清照并提(《词综》卷二十五),亦在《朱子语类》卷一四零中云:“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曾著有《魏夫人集》。现存作品仅有诗1首,咏项羽、虞姬事,题作《虞美人草行》(《诗话总龟》卷二十一);词10余首,周泳先辑为《鲁国...

成语形容明明白白毫不含糊
出处 《朱子语类·易三》:“修辞便立诚,如今人持择言语,丁一确二,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便是立诚。”示例 知县见他丁一确二说着,有些信将起来道:“果有这等事!不要冤屈了平人。”(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词目 来去分明 发音 lái qù fēn míng 释义 形...

什么词遣意成语
笔酣墨饱 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出处:秦牧《艺海拾贝·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节骨眼上,没有真正做到笔酣墨饱,因此,便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了。”不可言传 言:言语。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诸法寂灭相,不可以...

描写脸的四字成语
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 面红耳赤 miàn hóng ěr chì 成语 --- 【解释】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借指争吵.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示例】不住的~,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样才好. ...

有丁的成语
确实、牢靠。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 三折:“要说个丁一卯二,不许你差三错四。” 8▲丁一确二 △dīngyīquèèr △典故:明明白白,确确实实。 △出处:《朱子语类·易三》:“修辞便立诚,如今人持择言语,丁一确二,一字是一字,一句 是一句,便是立诚。” △例子:知县见他~说...

格物是什么意思?
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一个第一个字是“丁”的成语
yī què èr 释义 明明白白,确确实实。出处 《朱子语类·易三》:“修辞便立诚,如今人持择言语,丁一确二,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便是立诚。”示例 知县见他丁一确二说着,有些信将起来道:“果有这等事!不要冤屈了平人。”(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参考资料:成语大全 ...

宋代女词人是?
她著有《兰雪集》两卷,留存诗词100余首,其中只有词16首,有人称之为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词集。玉娘生于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卒于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仅活到27岁。她出生在仕宦家庭,曾祖父是淳熙八年进士,祖父做过登士郎。父亲曾任过提举官。她自幼饱学,敏慧绝伦,诗词尤得...

勐海县17391354908: 呼唤什么意思 -
辛忠高三: ①召唤:呼唤春天的来临|时代的呼唤. ②叫喊;叫唤:深情地呼唤着英雄的名字. hū huàn 呼唤 (1).呼叫;喊叫. 明 凌蒙初 《北红拂》第一出:“门儿锁着,待俺呼唤咱.” 茅盾 《陀螺》:“三五个一队的小姑娘……互相呼唤,象归巢的...

勐海县17391354908: 太极的奥义是什么? -
辛忠高三: 太:大字多一点,由“大”和“丶”构成,一个表示大,一个表示小.太极即是说大到了极点,又小到了极点.也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以下涵义: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

勐海县17391354908: 敏于行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 -
辛忠高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勐海县17391354908: 《论语 述而》 -
辛忠高三: 述而第七 朱熹《论语集注》 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凡三十七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好,去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

勐海县17391354908: "呼唤"的意思 -
辛忠高三: ◎ 呼唤 hūhuàn(1) [appellation;call;name]∶称谓;称呼 沈存中论五姓,自古无之,后人既如此称呼,即便有义可推.——《朱子语类》(2) [call;summon]∶召唤;分咐派遣(祖国在呼唤我们!)<<呼唤生命教育>>中呼唤的意思为召唤,即召唤...

勐海县17391354908: 铁面无私的意思是什么? -
辛忠高三: 意思: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拼音: tiě miàn wú sī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我想必得你去做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例句:咱队的会计可算得上铁面无私,不合乎制度的事凭谁来也休想得到通融...

勐海县17391354908: 描述人有自己主见的成语的成语 -
辛忠高三: 行不苟合、心中有数、胸有成略

勐海县17391354908: 形容主见的成语有哪些 -
辛忠高三: 矮人观场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出处: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予观宋景文近体,无一字无来历,而对仗精确,非读万卷者不能,迥非南渡以后所及.今人耳食,誉者毁者,皆矮人观场,未之或知也...

勐海县17391354908: 朱子的不自弃文
辛忠高三: 《朱子不自弃文 》 《朱子语类‧卷四十三‧论语二十五‧子路篇‧樊迟问仁章》孔门教人,多以数语能使人自存其心.如「居处恭」,才恭,则心不放也.如此之类.问「虽之夷狄不可弃」.曰:「上三句散著,下一句方闩得紧.」谦...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