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苏轼的有何不同点?

作者&投稿:仇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白和苏轼有何相同点?~

唐人李白和宋人苏轼,一个被人称为“诗仙”,一个被人称为“坡仙”。既然都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起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所以,他们都是月的精魂,在每一个喧嚣落尽的夜晚,涤去浮尘,守护着我们心灵深处最后一片宁静和自由。但盈虚者如彼,万川之间又各有风情,那么,李白的月亮和苏轼的月亮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有两首关于月的诗篇,一是李白的《月下独酌》,一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透过那婆娑的斑斓光影,我们能看到两颗同样杰出的心灵,却有着不同的精神历程。
把酒问月,是一个徒劳的追问,但自《春江花月夜》后,就一直缠绕着诗人,李白和苏轼也不能例外。一个没有答案的追问,实际上只是在暗示着没有起始的月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而一个自明的永恒一再被追问,只能说明诗人内心的不甘和惆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面对着这片宁静而深邃的月色,每一个发问者都会感受到“永恒沉默”所带来的震撼。月就是圣洁而深沉的彼岸世界,那里有人类的对永恒的憧憬。这种无望的憧憬萌发了诗人追问的冲动。
但一个彼岸世界,是如何和现实人生建立联系的呢?李白《把酒问月》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和人类有着遥远的距离,在古人眼里,那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到达的彼岸世界;但月却对人间有着密切的关注,那是一种怜悯和同情的关注,它因为爱莫能助而远远离开,甚至顾影自怜。对于人类来说,月亮是一个孤独的主体。但李白竟然能够坦然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表明月与李白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它暗示了李白并非“凡人”。在世俗的世界里,李白感到了一种异类的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种无端而起的孤独,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孤独,它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领悟和拒绝。因此,李白不生活在现实世界,他不是一个凡人,他是另外一个独立而孤傲的主体,骄傲并满怀同情地俯视着芸芸众生。因此,月和人类的疏离关系不能范围李白,月和李白的关系,就是人和影子的关系。月就是李白,他们因共享孤独而成为一体,并从世俗人类中超脱出来,在幽冷空寂的云的深处高蹈。在苏轼的词中,“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迷朦着一种浓郁的怅惘,也暗示了月和人类世界那遥不可即的距离,月亮是一个超越此在人生的世界,比起那轮唐朝的月亮来说,它甚至更加冷寂。但苏轼也不是凡人,他在盈和虚之间的左右逢源,他对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的坦然和顺从,表明苏轼可以凭着自己通透人生的智慧,超越无常的人生,从而能“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月亮对于苏轼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那凛冽于凡人的月亮,是飘然可及的“天上宫阙”和“琼楼玉宇”。换句话说,月亮对于苏轼是一个场所,而不是一个自在的主体,那是一个理想和超脱的世界,是一个敞开的世界。对于有着无数烦恼和悲凉的人生来说,只要你能真正放弃对此在的执著,那轮明月就是一个遮风避雨的栖息地。
月亮之于李白,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避难所。李白对月亮的向往,是一种主动的意志追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是一个人唱出的热闹的戏。错综杂沓的光影,既营造出一种迎来送往的幻像,也真实地指示着那旋转舞动着的不过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灵魂。一个人醒着,却刻意为自己演绎着幻觉,我们知道,那是宁可沉醉,不愿醒来。在这热闹的孤独中,李白要坚持不懈地演出,没有观众,没有结局。这种坚持本身说明,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冷冷的月色就是李白孤芳自赏的光辉。“永结无情游”是一个悖论,无情就是对关怀的拒绝,就是对孤独的坚持,这句诗的意思首先就是对孤独的无条件的认同。正是对关怀的拒绝,把李白送上邈远的夜空。对于苏轼而言,月亮既然是一个栖息之所,那么,久居这琼楼玉宇就不得不承担着退避的歉疚,所以他能感到“高处不甚寒,何似在人间”。温润深厚的儒家情怀,把苏轼的根深深扎在现实的土壤中,即使遭到挫折,即使通达人生祸福无常,也不能完全从心灵深处抹去对现实的留恋和希望。苏轼一辈子都在入世和弃世之间辗转反覆。他在黄州时曾作《临江仙》云:“长恨此身非我有,有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的坎坷经历和他对人生的洞彻,都使人相信这可能是真的,但是,“翌日……,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急命往揖,则子瞻鼻憨如雷,犹未兴也。”苏轼不能改变人生的无常,又不能从无常的人生中解脱出来,那么,月亮只能是在自己走投无路时的一个临时避难所,而一旦立足于这清冷的光辉中,那无限的孤寂使他心中又充满了凛凛的寒意。
孤芳自赏是一种内在激情的燃烧,孤独的承受中有一种特别坚韧的人格力量。“皎若飞镜临丹阕。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就在那无人知晓的云间海上,孤独的花为自己绽放出晶莹的色彩。李白正是凭着坚强的人格本身,鄙视现实,升华精神,超脱现实。孤芳自赏又是一种冷漠,因为不再期望任何人的理解,更不愿意将自己和世俗的世界混同为一,所以在冷漠中保持一个距离,在无限的空虚中漂泊游荡。杜甫《赠李白》很恰当地描述了李白这种精神面貌:“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容他人窥视,就不得不冷漠,在冷漠中展现了一种韧性,让孤独成为一根支柱,守卫着自己的世界。李白的冷漠和拒斥,使我们凡俗之人感到了难堪,这就是“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理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月,不是游伴;对月的认同,不是为了解脱自己的孤寂。没有相互的安慰,只有加倍的同一,月之孤独、明丽,倍增我的孤独、明丽。“蛾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下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李白《峨眉山月歌》)当李白一往深情地追踪着那轮明月的时候,他迷恋的正是月的高洁、孤独、冷漠,或许还有一种深沉的忧郁。他是月,它只能在海上云间出没,他不得不孤独。苏轼因为现实的孤独而不能认同现实,要乘风归去,踏上月宫。但“起舞弄清影”需要有超人的毅力和人格力量,我们知道那是可行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且,我们又如何能以一种孤独来消除另一种孤独呢?所以遥远的月不过是苏轼悲凉的后院,而不是永恒的家园。对于苏轼来说,应该有现世的解脱之道。月亮的阴晴圆缺确证了悲欢离合不仅是一种个体的体验,而且也是宇宙的铁律。也就是或,悲欢离合是和我们生命过程仅仅联系在一起的,是注定要承担的一种本质,那么,为什么要逃避呢?进一步可以说,孤独并不存在,而温情却存在于孤独之中。当苏轼悟出这个道理时,他是幸福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既是一种对空寂和虚无感悟,是一种期待和担忧,也是一种纠缠和留恋。苏轼的月亮离现实人生是如此的贴近,又是如此的充实,它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中既有孤独,也能够寻觅到温情之所在。所以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你有对温情的渴望,就能从孤寂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获得人生的安宁和幸福。
李白的对月和苏轼的对月,皆由自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花间”这一非世俗的场所,就表明了李白对不在世的自觉,表明了李白对人世自觉的离弃。所以李白的孤独是对彼岸生命的自觉承担,它不可能在人间找到解决之道。苏轼自然也能理解这种绝世才子的孤独,他的把酒问天也包含着对人类生命的超然反省。但苏轼更关注的是人生境遇中的“悲欢离合”,关注的此在生命的“不应有恨”,所以他的把酒问月是不离现实的在世之问,他的孤独需要在人间寻找现实的解决之道:那就是温情和对温情的憧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孤独,都是对月,却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叶嘉莹女士将这两位分别称为“仙而人者”和“人而仙者”,她说李白的仙表现了“绝世天才入世的悲哀”,而苏轼则是“凭籍着几分飘忽的‘仙’气而得到解脱”(《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但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下的分别,也许有人觉得苏轼更亲近,也许有人觉得李白更自由,但不论是李白还是苏轼,不论是抗拒还是执著,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那些飘逸游荡的月的精魂,不但体现了对此在生命的爱惜和一往深情,也赋予人类生命本身更为深厚悠远的意蕴。

  1
  李白与苏轼的空灵


  李白是天真汉,苏轼是阿Q翁,他们都是浪漫的牢骚家,是屈原的衣钵弟子。屈李苏都怀抱伟大的政治理想,但就像陆游、辛弃疾空有伟大的军事理想一样,如果真有机会,他们未必就真有能耐实现他们的抱负。
  之所以他们的骚怨一个清高、一个豁达,一个飘逸、一个幽深,那是因为他们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一个则深染了佛家思想的色彩,但两人都是欲入世而不得后的出世之想,是充满苦味的空灵和洒脱。

  2 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和结果上。

  李白是有名气的翰林供奉,却是“草民”。在唐代科举盛行时,李白不屑于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却幻想着实现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的非凡政治抱负。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在唐朝,从一介武夫进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的,并不罕见,要说文人一夜之间就被擢于权力要津,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科举制度既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又是一种任用人才的官人制度。朝廷定期举行这种公开考试,就是为了给任何人以同样进身的机会,尽管这种做法有其局限性,但它采取公开竞争的方法,是比以前的任何一种选举制度都更进步、更合理的。李白却不愿走这样的入仕之路。他一生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甚至没有获得有所作为的机会,是他当初不愿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然结局。从李白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及其在政治上所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以看到李白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耽于幻想,是一个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苏轼是翰林学士,是进士出身,“身经百战”的科班人物。苏轼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就要实际得多。他的父亲在科场几试身手,名落孙山,对科举考试的不满,苏洵在《上韩丞相书》、《广士》等文章中,均言之切切。要说对科举考试容易产生消极看法,苏轼倒比李白更有可能。但苏轼父母和他本人都同样清楚,在当时不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切政治抱负都无由实现。尽管他们也深知考试之弊,仍然竭尽全力准备应考,并且一举高中。苏轼此后一直浮沉于宦海,即使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和灾难,他毕竟在一生中脚踏实地地实践着自己的政治主张,生活信念,并且尽可能地惠民一方,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实事。苏轼一生的政绩,赢得千载人民的怀念爱戴,与他当初以现实的态度对待科举考试有关。苏轼比李白更能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人生的漫长旅程。更准确地说,苏轼能够把现实生活和艺术幻想区别开来,避免用不切实际的幻想处理现实生活问题。

  3 对自己的才能的自信心上

  李白和苏轼,都是天赋极高的才士,在他们的作品和言行中,都流露了对才能的高度自信。仔细比较一下,两人的自信也存在差别。

  首先,李白的自信有不少自我理想化的色彩,苏轼的自信则有较多的自励成分。

  李白天宝初年被召入京,临行时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惊人之句,对此行的政治期望极高。其实,由皇帝下达诏书征辟草泽之人,至少在汉代就形成了较为正规的制度。这种征辟活动的实质,政治宣传的目的是最重要的。除了某些身怀绝学之人以外,一般人被征辟,主要是享受政治上的荣誉,安排的官职并不一定十分显要。李白对这一活动的历史应是了解的。他以一介布衣被征,主要因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才华,召为翰林供奉——扮演一个御用文人的角色,正是征召他的全部用意。至于适当时候是否委以官职,就要看他的表现而定了。不幸的是,李白却赋予了这次被征太多的理想化内容,以为长期以来的幻想性抱负,当初“历抵卿相”未能实现,这一去必然可以实现了。由于他基于对自己政治才能太过理想化而对此行寄予过高希望,一旦到了京城,只不过为皇帝写写歌词,凑凑兴,使他产生了极大的失望。于是,言行之间不免有所流露,授予讥谗者以口实。、最终连一般人可以捞到的一官半职,李白也没有得到,在宫廷里无聊地呆了两三年,“赐金放还”草草收场。这里不想评价他没有得官是好是坏,只想用这个例子,来分析李白纯以文人的理想化眼光看待政治现实,在政治生活中处处碰壁,是不可避免的。

  苏轼在宋神宗逝世的几个月里,从汝州团练副使起知登州,数月之间擢为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升擢之快是少见的。苏轼面对政治地位的急遽变迁,以他的才能是完全胜任的。但他的最大感受主要不是惊喜、自负,或对前程想入非非,而是忧惧、谨慎,想着怎样以工作成绩来报答知遇之恩。因此,元祜之初他与有恩于己的司马光争论役法,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最大限度地放弃了他所喜爱的文艺创作,不过想尽量把份内工作做得出色一些,既是极答知己,也是不给环伺周围的小人任何攻击的把柄。因为饱受小人谗害的苏轼,任何时候都不会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掉以轻心,他清楚地知道,政治斗争与艺术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存方式。所以,对苏轼来说,出乎意料的仕途荣宠,不仅仅是名利的满足,还有掩蔽在名利之下的可怕陷阱,一不小心,就会为之付出惨痛代价。这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未曾置身其中的李白是难以体验的。

  其次,李白的自信较少受到政治斗争的直接伤害,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真纯,苏轼的自信不断受到身世挫折的考验,其体现的方式是不断变化的。

  李白迟至晚年,才因入水王幕府而受到政治的无情惩罚,系狱流放,让他领略了政治生活残酷可怕的滋味。总体说来,由于他长期置身官场争斗之外,对政治生活并不熟悉,所以他的理想化政治抱负,以美好希望的形式存在于心,总是想试试“铅刀一割”,却始终没有现实允许的机会,当他在诗歌里作动情的咏叹时,显得尤其动人。说句对李白也许不太公平的话,庆幸现实始终没有给他提供从政的机会,如果让他到官场里踢打一番,他未必就能像谢安一样,拯救了苍生黎元,然后全身而退。当他以文学的形式描述其天真烂漫的理想抱负时,特别动人可爱,因为文学是需要幻想的。如果真把他的理想付诸实践,得到的回报只能是失败。

  苏轼年青时代“慨然有天下之志”,与李白是极其相似的,但苏轼自从介入变法革弊的争论,就始终处于政治震荡的中心,无法抽身事外。他因此受到一系列的政治打击,不仅一己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甚至连累到兄弟妻儿。在尝试了这些教训之后,并不是他的自信心消失了,而是开始思索一个新的人生课题:自信心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价值尺度之上?从苏轼一生价值观的转变可以看出,他越来越朝着实践人生的精神价值、即日益超越世俗名利地位的方向努力。苏轼晚年远贬岭海,支撑他的生活勇气并不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恰恰相反,他对官场是非之争极为厌倦,对政治前程已完全绝望,是远离政治纷争的自由自在生活,不计得失的精神松弛,以及超越名利而获得的人生洒脱,心境宁静淡泊,使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体认到生活的满足,生命的美好。靠着这样的精神力量,他有幸生还中原,没有横死天涯。很明显,苏轼晚年的自信,并非基于对政治能力或价值的判断,而是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对自己的人格追求,坚定不移的信念。

  4
  二人的豪放与“仙气”的区别。

  有人把李白与苏轼作过一个比较,得出结论说:“虽然与李白一样,苏轼也算得上是北宋一代最为豪放的文人,但他仍比李白细腻得多,内向得多,也往往在狂放之余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慎静以处忧患’,正是苏轼人生哲理的核心。”唐宋士人的心理和情感差异,确实是各自时代政治气候的晴雨表。

  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女士曾比较过太白东坡这两位古代诗仙之不同,谓东坡乃是“人而仙者”,他有“人”的烦恼,需用飘忽的“仙气”予以解脱,与太白之“仙而人者”有着显著不同。同时,正是其为人那份难得的坦诚、直率和心地善良,又让后世之人提到他就倍感亲切。美籍华裔学者李一冰说:“苏轼是一个力求精神自由、富有性情的人,所以喜欢和朋友作毫无遮拦的谐谑,恣意说笑,但却绝对容忍不了庸俗,特别厌憎虚伪的做作。他是一个求痛快的人,假使不能怒骂,他就用‘嘲讽’来发泄这种情绪。充满机智的嘲讽使旁人称快,却也使受者刻骨仇恨。然而,一千年来,同情他的多数人,从那些讽喻中,领略他的热情,欣赏他的正直。”(《苏东坡新传·浩气不亡》)正是他那胸襟浩荡而正气凛然的伟大人格,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崇敬与亲切。

  苏轼对官场很厌倦,却终身没有离开官场;他对名利相当淡薄,但从未坚决拒绝;政治对他太不公平,他并没有斩断与政治的联系,他对山水林泉极为耽爱,却未曾离群索居,隐逸楼迟。这一切从消极方面分析,表明随着宋代专制政治空前强化,文人自立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只能依赖于为官取禄。从积极方面看,是苏轼立足现实有所作为的生活原则作出的必然选择。苏轼的人生态度,就是在这种时代环境中长期生活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更显出文人的现实生活态度,也更加的让人感到理解与同情。

  5
  李白毕竟主要是一位诗人,其文学成就相对局限,文化贡献相对小一些;而苏轼则不单是一个诗、词、文、书、画兼擅的文艺全才,而且是一个兼通儒、释、道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多方面的文化创造和贡献使他足当宋型文化的主要代表,甚而象征性人物也毫无过分。

  6
  " 李白是酒,苏轼是茶".
  李白喜欢饮酒,喜欢在酣畅中寻找自我,他强烈的个性就宛若酒般的刚烈,喜怒爱乐爱憎极其鲜明而外露.酒同时也赋予了李白色彩缤纷,瑰丽多姿态的生活态度,和超越现实的气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超凡脱俗,这就酒的内质.
  而苏轼同样也是豪放的,但他的豪放却有别于李白.李白是豪放中洒脱奔放,而苏轼的豪放中则带有沉稳和理思.比较的内敛,合茶的淡雅和清高的特征,即便再浓再烈,也不会超脱其本质.其实苏轼也是喝酒的,只是他的酒来得更理性,喝完之后还不忘来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参考资料:http://yanziboy7250.blogdriver.com/yanziboy7250/233596.html
  http://yanziboy7250.blogdriver.com/yanziboy7250/235103.html
  http://yanziboy7250.blogdriver.com/yanziboy7250/240105.html
  http://gzbbs.soufun.com/poemclub~-1/10144998_10144998.htm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2414
  http://www2.upweb.net/index270-img/showlog.php?id=56272

1、两人的发迹史不同。

李白恃才孤傲,没有走科举之路,其诗热烈歌唱进步的政治理想,要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对权贵表示极大的不满,在他的心目中总想着一鸣惊人,也经常自比“管乐”,后经玄宗姐姐玉真公主的介绍,被提拔为“翰林待诏”。

而苏东坡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科举这条路,走向政坛的。

2、两人的文学主攻方向不同。李白的主要成绩表现在五言古诗、古乐府诗上,而苏东坡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散文、诗词等方面,众体兼备。

3、两人的文学风格有所不同。李白善于以豪迈的笔法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雄奇奔放、瑰丽多彩的诗篇,诗风清俊明快,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的顶峰。苏东坡以自然流畅称著,其文“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其诗气势磅礴、雄健奔放,其词豪放雄健。

4、两人的仕途坎坷,但也有所不同。李白从40多岁才开始步入仕途,后来由于李白的“自由散漫”,被玄宗赐金放还,以后由于在安史之乱中参与永王反对肃宗被拒,后经好友高适迎救被流放夜郎,途中因代宗登极遇赦。

苏东坡因反王安石变法,倍受打击,倍受贬谪,当徽宋上台时,因爱其才招还,在回归途中因病辞世。他们两人的区别也不同的侧面分别代表了唐宋文坛上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差异,即个性舒展的盛唐之音和内敛理性北宋文风。

扩展资料

1、李白轶事典故——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2、苏轼轶事典故——道化童蒙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58]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喜欢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唐人李白和宋人苏轼,一个被人称为“诗仙”,一个被人称为“坡仙”。既然都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起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所以,他们都是月的精魂,在每一个喧嚣落尽的夜晚,涤去浮尘,守护着我们心灵深处最后一片宁静和自由。但盈虚者如彼,万川之间又各有风情,那么,李白的月亮和苏轼的月亮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有两首关于月的诗篇,一是李白的《月下独酌》,一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透过那婆娑的斑斓光影,我们能看到两颗同样杰出的心灵,却有着不同的精神历程。
把酒问月,是一个徒劳的追问,但自《春江花月夜》后,就一直缠绕着诗人,李白和苏轼也不能例外。一个没有答案的追问,实际上只是在暗示着没有起始的月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而一个自明的永恒一再被追问,只能说明诗人内心的不甘和惆怅。“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面对着这片宁静而深邃的月色,每一个发问者都会感受到“永恒沉默”所带来的震撼。月就是圣洁而深沉的彼岸世界,那里有人类的对永恒的憧憬。这种无望的憧憬萌发了诗人追问的冲动。
但一个彼岸世界,是如何和现实人生建立联系的呢?李白《把酒问月》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和人类有着遥远的距离,在古人眼里,那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到达的彼岸世界;但月却对人间有着密切的关注,那是一种怜悯和同情的关注,它因为爱莫能助而远远离开,甚至顾影自怜。对于人类来说,月亮是一个孤独的主体。但李白竟然能够坦然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表明月与李白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它暗示了李白并非“凡人”。在世俗的世界里,李白感到了一种异类的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种无端而起的孤独,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孤独,它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领悟和拒绝。因此,李白不生活在现实世界,他不是一个凡人,他是另外一个独立而孤傲的主体,骄傲并满怀同情地俯视着芸芸众生。因此,月和人类的疏离关系不能范围李白,月和李白的关系,就是人和影子的关系。月就是李白,他们因共享孤独而成为一体,并从世俗人类中超脱出来,在幽冷空寂的云的深处高蹈。在苏轼的词中,“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迷朦着一种浓郁的怅惘,也暗示了月和人类世界那遥不可即的距离,月亮是一个超越此在人生的世界,比起那轮唐朝的月亮来说,它甚至更加冷寂。但苏轼也不是凡人,他在盈和虚之间的左右逢源,他对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的坦然和顺从,表明苏轼可以凭着自己通透人生的智慧,超越无常的人生,从而能“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月亮对于苏轼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那凛冽于凡人的月亮,是飘然可及的“天上宫阙”和“琼楼玉宇”。换句话说,月亮对于苏轼是一个场所,而不是一个自在的主体,那是一个理想和超脱的世界,是一个敞开的世界。对于有着无数烦恼和悲凉的人生来说,只要你能真正放弃对此在的执著,那轮明月就是一个遮风避雨的栖息地。
月亮之于李白,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避难所。李白对月亮的向往,是一种主动的意志追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是一个人唱出的热闹的戏。错综杂沓的光影,既营造出一种迎来送往的幻像,也真实地指示着那旋转舞动着的不过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灵魂。一个人醒着,却刻意为自己演绎着幻觉,我们知道,那是宁可沉醉,不愿醒来。在这热闹的孤独中,李白要坚持不懈地演出,没有观众,没有结局。这种坚持本身说明,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冷冷的月色就是李白孤芳自赏的光辉。“永结无情游”是一个悖论,无情就是对关怀的拒绝,就是对孤独的坚持,这句诗的意思首先就是对孤独的无条件的认同。正是对关怀的拒绝,把李白送上邈远的夜空。对于苏轼而言,月亮既然是一个栖息之所,那么,久居这琼楼玉宇就不得不承担着退避的歉疚,所以他能感到“高处不甚寒,何似在人间”。温润深厚的儒家情怀,把苏轼的根深深扎在现实的土壤中,即使遭到挫折,即使通达人生祸福无常,也不能完全从心灵深处抹去对现实的留恋和希望。苏轼一辈子都在入世和弃世之间辗转反覆。他在黄州时曾作《临江仙》云:“长恨此身非我有,有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的坎坷经历和他对人生的洞彻,都使人相信这可能是真的,但是,“翌日……,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急命往揖,则子瞻鼻憨如雷,犹未兴也。”苏轼不能改变人生的无常,又不能从无常的人生中解脱出来,那么,月亮只能是在自己走投无路时的一个临时避难所,而一旦立足于这清冷的光辉中,那无限的孤寂使他心中又充满了凛凛的寒意。
孤芳自赏是一种内在激情的燃烧,孤独的承受中有一种特别坚韧的人格力量。“皎若飞镜临丹阕。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就在那无人知晓的云间海上,孤独的花为自己绽放出晶莹的色彩。李白正是凭着坚强的人格本身,鄙视现实,升华精神,超脱现实。孤芳自赏又是一种冷漠,因为不再期望任何人的理解,更不愿意将自己和世俗的世界混同为一,所以在冷漠中保持一个距离,在无限的空虚中漂泊游荡。杜甫《赠李白》很恰当地描述了李白这种精神面貌:“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容他人窥视,就不得不冷漠,在冷漠中展现了一种韧性,让孤独成为一根支柱,守卫着自己的世界。李白的冷漠和拒斥,使我们凡俗之人感到了难堪,这就是“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理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月,不是游伴;对月的认同,不是为了解脱自己的孤寂。没有相互的安慰,只有加倍的同一,月之孤独、明丽,倍增我的孤独、明丽。“蛾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下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李白《峨眉山月歌》)当李白一往深情地追踪着那轮明月的时候,他迷恋的正是月的高洁、孤独、冷漠,或许还有一种深沉的忧郁。他是月,它只能在海上云间出没,他不得不孤独。苏轼因为现实的孤独而不能认同现实,要乘风归去,踏上月宫。但“起舞弄清影”需要有超人的毅力和人格力量,我们知道那是可行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且,我们又如何能以一种孤独来消除另一种孤独呢?所以遥远的月不过是苏轼悲凉的后院,而不是永恒的家园。对于苏轼来说,应该有现世的解脱之道。月亮的阴晴圆缺确证了悲欢离合不仅是一种个体的体验,而且也是宇宙的铁律。也就是或,悲欢离合是和我们生命过程仅仅联系在一起的,是注定要承担的一种本质,那么,为什么要逃避呢?进一步可以说,孤独并不存在,而温情却存在于孤独之中。当苏轼悟出这个道理时,他是幸福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既是一种对空寂和虚无感悟,是一种期待和担忧,也是一种纠缠和留恋。苏轼的月亮离现实人生是如此的贴近,又是如此的充实,它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中既有孤独,也能够寻觅到温情之所在。所以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你有对温情的渴望,就能从孤寂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获得人生的安宁和幸福。
李白的对月和苏轼的对月,皆由自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花间”这一非世俗的场所,就表明了李白对不在世的自觉,表明了李白对人世自觉的离弃。所以李白的孤独是对彼岸生命的自觉承担,它不可能在人间找到解决之道。苏轼自然也能理解这种绝世才子的孤独,他的把酒问天也包含着对人类生命的超然反省。但苏轼更关注的是人生境遇中的“悲欢离合”,关注的此在生命的“不应有恨”,所以他的把酒问月是不离现实的在世之问,他的孤独需要在人间寻找现实的解决之道:那就是温情和对温情的憧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孤独,都是对月,却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叶嘉莹女士将这两位分别称为“仙而人者”和“人而仙者”,她说李白的仙表现了“绝世天才入世的悲哀”,而苏轼则是“凭籍着几分飘忽的‘仙’气而得到解脱”(《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但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下的分别,也许有人觉得苏轼更亲近,也许有人觉得李白更自由,但不论是李白还是苏轼,不论是抗拒还是执著,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那些飘逸游荡的月的精魂,不但体现了对此在生命的爱惜和一往深情,也赋予人类生命本身更为深厚悠远的意蕴。

李白和苏东坡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两们作家,分别代表了我国唐宋文学发展的最高峰。但他们之间一些不同的地方:1、两人的发迹史不同。李白恃才孤傲,没有走科举之路,其诗热烈歌唱进步的政治理想,要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对权贵表示极大的不满,在他的心目中总想着一鸣惊人,也经常自比“管乐”,后经玄宗姐姐玉真公主的介绍,被提拔为“翰林待诏”。而苏东坡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科举这条路,走向政坛的。2、两人的文学主攻方向不同。李白的主要成绩表现在五言古诗、古乐府诗上,而苏东坡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散文、诗词等方面,众体兼备。3、两人的文学风格有所不同。李白善于以豪迈的笔法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雄奇奔放、瑰丽多彩的诗篇,诗风清俊明快,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的顶峰。苏东坡以自然流畅称著,其文“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其诗气势磅礴、雄健奔放,其词豪放雄健。4、两人的仕途坎坷,但也有所不同。李白从40多岁才开始步入仕途,后来由于李白的“自由散漫”,被玄宗赐金放还,以后由于在安史之乱中参与永王反对肃宗被拒,后经好友高适迎救被流放夜郎,途中因代宗登极遇赦。苏东坡因反王安石变法,倍受打击,倍受贬谪,当徽宋上台时,因爱其才招还,在回归途中因病辞世。他们两人的区别也不同的侧面分别代表了唐宋文坛上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差异,即个性舒展的盛唐之音和内敛理性北宋文风。

1
二人的豪放与“仙气”的区别。

有人把李白与苏轼作过一个比较,得出结论说:“虽然与李白一样,苏轼也算得上是北宋一代最为豪放的文人,但他仍比李白细腻得多,内向得多,也往往在狂放之余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慎静以处忧患’,正是苏轼人生哲理的核心。”唐宋士人的心理和情感差异,确实是各自时代政治气候的晴雨表。

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女士曾比较过太白东坡这两位古代诗仙之不同,谓东坡乃是“人而仙者”,他有“人”的烦恼,需用飘忽的“仙气”予以解脱,与太白之“仙而人者”有着显著不同。同时,正是其为人那份难得的坦诚、直率和心地善良,又让后世之人提到他就倍感亲切。美籍华裔学者李一冰说:“苏轼是一个力求精神自由、富有性情的人,所以喜欢和朋友作毫无遮拦的谐谑,恣意说笑,但却绝对容忍不了庸俗,特别厌憎虚伪的做作。他是一个求痛快的人,假使不能怒骂,他就用‘嘲讽’来发泄这种情绪。充满机智的嘲讽使旁人称快,却也使受者刻骨仇恨。然而,一千年来,同情他的多数人,从那些讽喻中,领略他的热情,欣赏他的正直。”(《苏东坡新传·浩气不亡》)正是他那胸襟浩荡而正气凛然的伟大人格,赢得了后世广泛的崇敬与亲切。

苏轼对官场很厌倦,却终身没有离开官场;他对名利相当淡薄,但从未坚决拒绝;政治对他太不公平,他并没有斩断与政治的联系,他对山水林泉极为耽爱,却未曾离群索居,隐逸楼迟。这一切从消极方面分析,表明随着宋代专制政治空前强化,文人自立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只能依赖于为官取禄。从积极方面看,是苏轼立足现实有所作为的生活原则作出的必然选择。苏轼的人生态度,就是在这种时代环境中长期生活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更显出文人的现实生活态度,也更加的让人感到理解与同情。

2 李白毕竟主要是一位诗人,其文学成就相对局限,文化贡献相对小一些;而苏轼则不单是一个诗、词、文、书、画兼擅的文艺全才,而且是一个兼通儒、释、道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多方面的文化创造和贡献使他足当宋型文化的主要代表,甚而象征性人物也毫无过分。

3
" 李白是酒,苏轼是茶".
李白喜欢饮酒,喜欢在酣畅中寻找自我,他强烈的个性就宛若酒般的刚烈,喜怒爱乐爱憎极其鲜明而外露.酒同时也赋予了李白色彩缤纷,瑰丽多姿态的生活态度,和超越现实的气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超凡脱俗,这就酒的内质.
而苏轼同样也是豪放的,但他的豪放却有别于李白.李白是豪放中洒脱奔放,而苏轼的豪放中则带有沉稳和理思.比较的内敛,合茶的淡雅和清高的特征,即便再浓再烈,也不会超脱其本质.其实苏轼也是喝酒的,只是他的酒来得更理性,喝完之后还不忘来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李白好写诗,苏轼写词不错


李白、王维、苏轼的并称。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苏轼是鬓微霜又何妨辛弃疾却是可怜白发生两者看待衰老的态度不同反映...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苏轼性格非常的开朗,达观。所以他是看待衰老的态度是非常乐观的。而辛弃疾却有一种忧伤的情绪。

白堤,苏堤究竟和白居易,苏轼这两位大诗有怎样的关系.
1、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

李白写的诗有和苏轼写的中秋月一样的吗?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4、唐·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

李白和苏轼关于景色的诗句是什么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题西林壁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关于李白和苏轼的诗句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题西林壁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苏轼和李白
怀余对酒夜霜白。 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 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 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 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 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 请与明月同。 ( 请一作谓 ) 骅骝拳局不...

苏轼不同时期词(诗)的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2、...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和李商隐旳绵瑟这三个诗有什么共 ...
这几个诗词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回忆和技术的手法写对以往的怀念

苏轼的???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敦煌市13034643936: 李白和苏轼的豪放有什么不同? -
邱巩细辛:[答案] 李白浪漫主义,苏轼就是悲己再豪放,表达伟大志向.

敦煌市13034643936: 在李白和苏轼的作品中体现各自风格有什么异同
邱巩细辛: 文学成就都很高,性格上都有旷达豪放的一面,但李白恃才傲物,在权贵当道的社会里,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且仕途而苏轼则长期挣扎在保守派与革新派斗争的漩涡中,尤其是乌台诗案,他几近于死.之后一贬再贬,他的抱负,他的才华,无从施展,以至四十多岁故国神游时,早生华发,但他仍能追慕三国英雄周瑜,希望能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苏轼的《赤壁怀古》和《密州出猎》透出的是一种豪放和叹惋.都不顺.

敦煌市13034643936: 苏轼与李白诗风的比较 -
邱巩细辛: 苏轼开后世豪放派先河; 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的代表; 就是这样的. 还可以补充下:和苏轼豪放派不同的是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秦观、柳永;和李白浪漫主义不同的是现实主义,代表:杜甫.

敦煌市13034643936: 李白与苏轼风格不同在哪里? -
邱巩细辛: 李白的诗风 是潇洒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多夸张想象的手法 苏轼的词风 是豪放洒脱,多有旷达之意

敦煌市13034643936: : 李白和苏轼的有何不同点?
邱巩细辛: 李白姓李苏轼姓苏

敦煌市13034643936: 李白王维杜浦苏轼白居易他们有什么不同 -
邱巩细辛: 李白、王维、杜浦、苏轼、白居易都是唐代或者宋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有很多共同点,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以下是他们的主要区别:1. 写作风格: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的特点,杜浦的诗歌则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王维的山水诗...

敦煌市13034643936: 大家给我对比分析一下李白和苏轼的性格! -
邱巩细辛: "李白是酒,苏轼是茶".我以为主要从他们性格方面来讲的.李白喜欢饮酒,喜欢在酣畅中寻找自我,他强烈的个性就宛若酒般的刚烈,喜怒爱乐爱憎极其鲜明而外露.酒同时也赋予了李白色彩缤纷,瑰丽多姿态的生活态度,和超越现实的气质....

敦煌市13034643936: 李白、杜甫、白居易与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作品风格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
邱巩细辛:[答案] 李白的诗以抒情雄豪飘逸, 为主 . 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 . 白居易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和杂律诗.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辛弃疾是“一世之...

敦煌市13034643936: 李白的自然观和苏轼的自然观有什么区别 -
邱巩细辛:[答案]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敦煌市13034643936: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陶渊明、李白有什么不同
邱巩细辛: 东坡人生态度无处不透露着豁达而淡然,进取而清澈.在儒学的影响下他愤慨俗世又在佛道的学说里追求宁静和安然,李白那种属于道,庄子所说的自由论. 应该来说,陶渊明和苏轼差不多,李白和前者不一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