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卷二十三 志第三

作者&投稿:曾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礼仪三

封禅之礼,自汉光武之后,旷世不修。隋开皇十四年,晋王广率百官抗表,固请封禅。文帝令牛弘、辛彦之、许善心等创定仪注。至十五年,行幸兖州,遂于太山之下,为坛设祭,如南郊之礼,竟不升山而还。

贞观六年,平突厥,年谷屡登,群臣上言请封泰山。太宗曰:"议者以封禅为大典。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禅之仪,亦何异于桀、纣?昔秦始皇自谓德洽天心,自称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汉文帝竟不登封,而躬行俭约,刑措不用。今皆称始皇为暴虐之主,汉文为有德之君。以此而言,无假封禅。礼云,'至敬不坛',扫地而祭,足表至诚,何必远登高山,封数尺之土也!"侍中王珪对曰:"陛下发德音,明封禅本末,非愚臣之所及。"秘书监魏征曰:"随末大乱,黎民遇陛下,始有生望。养之则至仁,劳之则未可。升中之礼,须备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太宗深嘉征言,而中外章表不已。上问礼官两汉封山仪注,因遣中书侍郎杜正伦行太山上七十二帝坛迹。是年两河水潦,其事乃寝。至十一年,群臣复劝封山,始议其礼。于是国子博士刘伯庄、睦州刺史徐令言等,各上封祀之事,互设疑议,所见不同。多言新礼中封禅仪注,简略未周。太宗敕秘书少监颜思古、谏议大夫朱子奢等,与四方名儒博物之士参议得失。议者数十家,递相驳难,纷纭久不决。于是左仆射房玄龄、特进魏征、中书令杨师道,博采众议堪行用而与旧礼不同者奏之。

其议昊天上帝坛曰:"将封先祭,义在告神,且备谒敬之仪,方展庆成之礼。固当于坛下阯止,预申齐洁。赞飨已毕,然后登封。既表重慎之深,兼示行事有渐。今请祭于泰山下,设坛以祀上帝,以景皇帝配享。坛长一十二丈,高一丈二尺。"又议制玉牒曰:"金玉重宝,质性贞坚,宗祀郊禋,皆充器币,岂嫌华美,实贵精确。况乎三神壮观,万代鸿名,礼极殷崇,事资藻缛。玉牒玉检,式韫灵奇。,传之无穷,永存不朽。今请玉牒长一尺三寸,广厚各五寸。玉检厚二寸,长短阔狭一如玉牒。其印齿请随玺大小,仍缠以金绳五周。"又议玉策曰:"封禅之祭,严配作主,皆奠玉策,肃奉虔诚。今玉策四枚,各长一尺三寸,广一寸五分,厚五分。每策五简,俱以金编。其一奠上帝,一奠太祖座,一奠皇地祇,一奠高祖座。"又议金匮曰:"登配之策,盛以金匮,归格艺祖之庙室。今请长短令容玉策,高广各六寸。形制如今之表函。缠以金绳,封以金泥,印以受命玺。"又议方石再累曰:"旧藏玉牒,止用石函,亦犹盛书箧笥,所以或呼石箧。今请方石三枚,以为再累。其十枚石检,刻方石四边而立之。缠以金绳,封以石泥,印以受命玺。"又议泰山上圆坛曰:"四出开道,坛场通义,南面入升,于事为允。今请介丘上圆坛广五丈,高九尺,用五色土加之。四面各设一阶。御位在坛南,升自南阶,而就上封玉牒。"又议圆坛上土封曰:"凡言封者,皆是积土之名。利建分封,亦以班社立号。谓之封禅,厥义可知。今请于圆坛之上,安置方石,玺缄既毕,加土筑以为封。高一丈二尺,而广二丈,以五色土益封,玉牒藏于其内。祀禅之土,其封制亦同此。"又议玉玺曰:"谨详前载方石缄封,玉检金泥,必资印玺,以为秘固。今请依令用受命玺以封石检。其玉检既与石检大小不同,请更造玺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玺,以封玉牒。石检形制,依汉建武故事。"又议立碑曰:"勒石纪号,显扬功业,登封降禅,肆觐之坛,立碑纪之。"又议设告至坛曰:"既至山下,礼行告至,柴于东方上帝,望秩遍礼群神。今请其坛方八十一尺,高三尺,陛仍四出。其禅方坛及余仪式,请从今礼。仍请柴祭、望秩,同时行事。"又议废石阙及大小距石曰:"距石之设,意取牢固,本资实用,岂云雕饰。今既积土厚封,足与天长地久。其小距环坛,石阙回建,事非经诰,无益礼义,烦而非要,请从减省。"太宗从其议,仍令附之于礼。

十五年,下诏,将有事于泰山,复令公卿诸儒详定仪注。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议。时论者又执异见,颜师古上书申明前议。太宗览其奏,多依师古所陈为定。车驾至洛阳宫,会有彗星之变,乃下诏罢其事。

高宗即位,公卿数请封禅,则天既立为皇后,又密赞之。麟德二年二月,车驾发京,东巡狩,诏礼官、博士撰定封禅仪注:

有司于乾封元年正月戊辰朔。先是,有司斋戒。于前祀七日平旦,太尉誓百官于行从中台,云:"来月一日封祀,二日登封泰山,三日禅社首,各扬其职,不供其事,国有常刑。"上斋于行宫四日,致斋三日。近侍之官应从升者,及从事群官、诸方客使,各本司公馆清斋一宿。前祀一日,诸卫令共属:未后一刻,设黄麾半仗于外壝之外,与乐工人俱清斋一宿。

有司于太岳南四里为圆坛,三成、十二阶,如圆丘之制。坛上饰以青,四面各依方色,并造燎坛及壝三重。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每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为字。又为玉匮一,以藏正座玉策,长一尺三寸。并玉检方五寸,当绳处刻为五道,当封玺处刻深二分,方一寸二分。又为金匮二,以藏配座玉策,制度如玉匮。又为黄金绳以缠金玉匮,各五周。为金泥、玉匮、金匮。为玉玺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玺,封玉匮、金匮。又为石〈石感〉,以藏玉匮。用方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刻方石中令容玉匮。〈石感〉旁施检处,皆刻深三寸三分,阔一尺。当绳处皆刻深三分,阔一寸五分。为石检十枚,以检石〈石感〉,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皆刻为印齿三道,深四寸。当封玺处方五寸,当通绳处阔一寸五分。皆有小石盖,制与检刻处相应,以检擫封泥。其检立于〈石感〉旁,南方、北方各三,东方、西方各二,去〈石感〉隅皆七寸。又为金绳以缠石〈石感〉,各五周,径三分。为石泥以泥石〈石感〉,其泥,末石和方色土为之。为距石十二枚,分距〈石感〉隅,皆再累,各阔二尺,长一丈,斜刻其首,令与〈石感〉隅相应。


南京市14742361408: 旧唐书, 全文. -
歧琳水飞: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时间应该在南宋时.

南京市14742361408: 司元太常伯是什么官 -
歧琳水飞: 户部尚书一员,正三品.隋为民部尚书,贞观二十三年改为户部.明庆元年改为度支,龙朔二年改为司元太常伯,光宅元年改为地官尚书,神龙复为户部.侍郎二员.正四品下.因隋已来改易名位,皆隋尚书也.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皆质正焉. (摘自《旧唐书 志第二十三 职官二》 ) 简单说就是粮食局局长

南京市14742361408: 《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曲别? -
歧琳水飞: 旧唐书 200卷 后晋·刘昫等编早在后梁、后唐两代,就已经开始了搜集资料、编撰唐史的准备工作.《旧唐书》的正式编撰始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完成于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历时4年多.最初由宰相赵莹监修,做主持工作,...

南京市14742361408: 关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的评书有哪些 -
歧琳水飞: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旧唐书》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南京市14742361408: 《旧唐书》记载了什么?
歧琳水飞: 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百卷.内帝纪二十卷,志三十卷, 列传一百五十卷.... 如《旧唐书》的纪传中多次出现“上即位” “今上”“至今赖 之”等字样,都是沿...

南京市14742361408: 《旧唐书》和《新唐书》什么关系? -
歧琳水飞: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新唐书》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这样来看,虽然两者都是写唐代历史,但是一前一后,一正一野(融合小说、杂史、笔记等),有共通之处却又有区别.

南京市14742361408: 杨玉环 - 杨贵妃是什么地方人?
歧琳水飞: 杨贵妃的籍贯问题,史学界历来众说不一,但从有关史料来看,考证为容县籍的依据较为充分.其中最具权威的根据是《全唐文》许子真所写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

南京市14742361408: 《二十五史旧唐书 平阳公主》古诗原文及翻译 -
歧琳水飞: 二十五史旧唐书 平阳公主 【原文】 平阳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

南京市14742361408: 《旧唐书》是谁写的?
歧琳水飞: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旧唐书》原名《唐书》,因与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相区分,改称为《旧唐书》.它是我国现...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