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的关系论文3000字

作者&投稿:琦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试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的关系论文3000字?谁给我介绍~

历历可数、南柯一梦多此一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不同于以往的着眼于温饱、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发展,它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其核心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提升全民素质、塑造现代国民人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是新文化发源地,大学教育在塑造现代人格过程中担任着着重要角色,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对全民人格的提升也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目前大学教育应该着重发展大学生“人性”与“人力”相统一的整体、辩证的健康人格,以应对新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挑战。这种人格具体体现为自尊独立型的自我意识、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合作共赢型的人际观念、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学生;人格;大学教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种全面、整体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健康发展上。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和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是通过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建设而实现人的全面自身建设。这就要求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协调好人与物的关系,在经济增长的追求过程中重视实现人的价值追求,在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实现精神的提升。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不仅应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智力和技术保障和经济建设人才需求,更要提供先进的文化保障,促进大学生人格的提升,为塑造国民现代化的新型人格做出特有的贡献。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新型人格

  人格是一个具有广泛蕴含的概念,哲学上的人格通常指人之为人、人之为主体的资格,强调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本质的个性化和具体化。心理学上将人格视为人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内在组织和结构,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与个性意义相近,有时就称为个性,强调个体的客观心理特征。综合众多的人格概念,本文认为,教育学所指的人格既要强调客观性,也要体现价值取向。从教育意义上说,人格是个体整体的精神和心理面貌,是人性在个体身上的个性化体现。我们所说一个人人格如何,是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指人的“精神画像”。教育发展人格就是要弘扬人的真、善、美的人性精华,发展体现真、善、美的人性、既适应社会发展和又满足个体成长发展要求的良好个性品质。

古今哲学、心理学理论都有丰富的人格思想,这些关于人格的思想都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上,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社会要求而对人性所作的具体化的诠释。例如,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这个时代首先需要的不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征服自然的巨人,而是能给天下带来太平安乐的人,而安邦治国需要的就是道德修养,道德礼仪比科技发明更重要,只有提升人的道德才能净化人的精神,实现以德治国。因而,儒家的理性人格就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人格。而人本主义根据资本主义在片面的物质追求中造成人的价值感危机的现状,提出了重视自我价值、个人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理论。塑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历来是教育目的观、人才观的核心。由于教育是受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因而教育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所追求和培养的理想人格是不同的。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更大提高、民主政治的扩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深入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但是在这其中都包含了人的因素,都需要国民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格。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的人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的动力和保障,还是从其目标和内容上看,建设国民的新型人格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根本的和关键的作用。

  首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人格是人在实践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它虽然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但是必然会影响人的实践行为,对社会实践的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在我国国民的人格结构中,有许多是因传统文化中的不良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造成的消极成分,如缺乏主体性、盲目从众、惟书惟上、固步自封、缺乏个性、创造性的“依附性”人格,以及见利忘义、见物不见人的“工具理性”人格,这样的人格特征必将使人不能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循守旧,造成精神和物质的分离,“人性”与“人力”的分离,使人在物质的追求中丧失精神提升,最终不仅使人精神萎靡而缺乏幸福感,同时也会因缺乏精神的不懈动力而不能长久地发展自身潜能,不能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而投身于技术创新之中,最终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或者导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某种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只有克服传统国民人格的弊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和要求,通过教育培养和发展新型的健康人格,才能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提供内在动力。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社会整体现代化和社会整体文明的社会发展思想,因而人的现代化尤其是现代新型人格的养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追求。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新型人格的养成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最重要指标。正如美国现代化理论专家英格尔斯所说的:“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整体构建国民的新型人格,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和应有结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与全面建设和完善新型国民人格的统一,是人的外在实践与内在精神提升的同构。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需要超越一般的经济与技术层面的发展,尤其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中片面追求物质成就而忽视人的精神建设、造成人的危机的教训。要树立在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将物质实践活动视为人的精神提升的载体,达成“成物”与“成己”的统一。那种在经济建设中忽略人的价值的存在和实现的发展只能是初级层次的和暂时性的,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全面’的真正体现,最根本的就应当体现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上”。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学生人格的新要求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后备力量,其人格状况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保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人格水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衡量人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发展大学生的新型人格是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特殊的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对大学生的人格要求反映了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就表现为“跨越式”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要在当今信息化、知识化的经济背景下赶超世界强国,就不能走循序渐进的超规发展之路,必须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更新加快,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现代科技理论的能力和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我国经济建设创新的实践能力,并具有与时俱进、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面对金钱至上、贪图享受的个人主义倾向,大学生要做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要成为精神创新的表率。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必须塑造一种适应这种特殊社会背景和要求的“人性”与“人力”相统一内外一致的整体、辩证的新型人格,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内圣外王”,表现在内在的精神健全和外在创新力量的统一,既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物质世界进行科技创新的外在能力,也能克服精神困惑、超越心理障碍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具体地说,这种新型的“人性”与“人力”相统一的人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尊独立型的自我意识

  自尊独立的自我意识就是指大学生要尊重自我个性,发现自我的价值,不盲目适应市场,在适应社会的生活中具有“我就是我”的自我意识,不因为适应社会而无原则地丧失自我的价值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大学的“市场性格”的影响,近几年有些大学生养成了一种过分迎合市场的“商品人格”,他们缺乏“我就是我”的独立人格,而渐渐养成“我就是你所需要的”商品人格。他们使自我的价值取决于市场效应。迎合市场、推销自我已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时尚,而自己的个性、价值和内在追求都成为取得市场认可的附庸。至于一些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行为更是其急功近利的商品人格的集中体现。

  树立自尊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立身之本,也是大学生良好人格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只有自尊独立,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和辩证地处理市场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失去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巨大的创造潜能,才能自信、自立,坚持基本的人性准则,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失去自身的价值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

  能力倾向并非能力本身,而是指如何驾驭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如何将决定他们以后能力的发展和整体人格的水平。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表现为具有自主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内在动机,具有探索和求知的内在认知意愿,而不是将学习和求知视为外部手段和工具。

  从目前大学教学现状看,大学生在学习和能力发展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接受型、占有型倾向:将知识和学习视为获得学分和谋取职业的外部手段,与自身的长久发展和精神提升相分离,只注重知识的外部功用和实用价值,忽视知识的内化和知识的真、善、美的全面营养,只注重学习的接受、知识的占有和记忆,以通过考试、获取学分、证书为满足,不能将学习与自身发展融为一体。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只能够重新呈现知识的逻辑表述,吸取知识的表层营养,而不能从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求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能力发展倾向显然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每个人终身学习、自我发展,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不断变化使得大学无法提供一个人一辈子享用的知识和能力,大学教育只能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其实就是一个能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人。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生活的前提。

(三)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

  合作共赢就是要在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同时超越个人的局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对自然的征服、与他人的竞争、自我的物欲中超越出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与人合作超越自我的物质欲望和单向度的理性局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是超越个人占有性的主体性而走向类主体性的体现。

  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是社会进步对人的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人际困惑、心理障碍的迫切需要。首先,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的主体性形态的发展。原始社会的初民无法低于自然的威胁,必须以群居的方式生存,个人无主体性而言,而是依附于群体,人具有的是一种依附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虽然大大摆脱了自然的威胁,但是宗法等级和皇权等级同样使人无主体性可言,人具有的是一种奴性;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的主体性的以确立。市场经济弘扬了人的自由、平等、自立的价值观,科技发展使得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大大提高,于是人走向了独立性的存在,形成了个体化的独立人格。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人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出现了精神的萎靡和异化,人成为物质的奴隶,受到技术的统治,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发展的分离使得人出现了物性化的人格,这种人格强调占有、竞争,物质利益高于一切。随着社会的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克服这种片面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化的主体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

  其次,大学生目前的人际交往中以个人为中心、强化竞争的观念使心理发展出现困境,需要养成这种合作共赢型的人际交往态度。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养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争名夺利的功利思想。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困惑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主要体现在与人交往困难、缺乏交际能力、缺少知心朋友、经常与同学闹矛盾等等。显然,大学生缺乏这种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在人际交往中的过分自我中心和过分争名夺利的竞争意识是造成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扩大民主政治,使人不受到自然的束缚,不受他人的束缚,独立自主,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要防止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的人格异化现象,防患于未然,避免个人主义“物化”主体性的弊端,既要防止人的“依附性”、“奴性”,更要防止人的物性发展。大学生必须超越个人主义的局限,发展自主、自路、合作、超越的类主体性,在充分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努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尊重他人个性、尊重差异,在合作的前提下竞争,以求得共同发展。

  (四)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

  认识和行为相分离是我国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与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过分的说教、知性化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长此以往,必然阻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行分裂或知行对立的“双重人格”,这种知行分裂或对立的“双重人格”是大学德育的一个最大困惑,也是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知行分裂或对立的“双重人格”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停留于认知层面,与其道德生活分离,使道德理念不能内化而付诸于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知、情、意、行融为一体的整体德性,这就造成了其全面人格发展的发展障碍。近几年,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现象,这并不是他们没有道德认知水平,而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脱离造成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民道德的现代化,尤其需要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极大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是大学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的一项艰巨任务。

  大学生知行分裂或知行对立的“双重人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和教育的原因。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使认识论成为教学的唯一哲学基础,独尊理性、逻辑至上的教学观念使得大学教学走上了一条“知性化”的道路。脱离生活体验、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忽视情感感染力量的逻辑演绎式教学使得大学教学以认知的模式取代一切知情意领域的教育,这势必造成大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脱离,以认知代替一切。同时,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存在的脱离大学生生活、过分说教式、理想化的模式也是造成大学生知性分裂与对立的重要原因。如何改造我们的大学教学,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的养成,这是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德育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大学生现代新型人格的养成需要改造大学教学

  大学教学是大学生人格养成和发展的主途径,必须改造传统的大学教学才能为大学生新型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这里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首先,要努力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学模式。大学生的发展不是通过外部的灌输和塑造,而是需要主体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不断自主性发展。大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倾向唯有在自主性的知、情、意活动中才能得以养成。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有超越纯粹认知的、包含着知情意、真善美丰富内涵的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培养自主性的品质,为他们今后的自主性发展和良好人格形成打下良好基础。由于我国大学教学长期以来将知识看作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演绎体系,因而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构建成了一种传授和灌输的过程,与此相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上停留于一种接受性的、被动的学习,缺乏自主性的探究、批判和创新。这样的学习虽然具有较高的信息量,但从根本上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底下以及知情意的分离。只有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学生新型人格的要求。

  在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传递着、推行者、执行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管理者、示范者;教学模式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模式,而是集逻辑演绎、人际交往与感染、生活渗透和环境暗示于一体的综合模式;教学空间也不局限于教室,而是包括各种教育资源的广阔天地;教学的过程不是预设、结论为中心的,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式的过程;教学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认知的,而是知情意的整合目标。

  其次,建立激励型的而不是约束型的教学制度。在评价制度方面,要改造过去那种依据学业(测量结果)而非人的全面素质和整体人格的评价制度,构建反映人的全面品质的整体人格的评价制度;构建师生、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的评价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评价考试制度,构建个性化、灵活性、丰富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将人格的发展体现在各项评价标准中。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要突出教师劳动的个性化,解放教师的潜能,给与教室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同时努力促进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教师的人格发展,构建有利于教师人格发展的新型教师培训机制。

  第三,营造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较为注重显性的教学环境的构建。例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习场地环境的布置和营造等等。但是,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往往更容易受到一些隐性环境的影响,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从目前大学教学环境的特点看,尤其要注意隐性的教学环境的营造。例如,教学中教师的人格影响对大学生人格发展起着暗示作用。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教学、以探索者的态度以身示范,以知行合一的态度为人处世,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的良好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要注重非正式群体的“群体心理气候”,就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努力引导他们的价值趋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气候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几个人格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针对大学生人格现状而特别强调的,在培养大学生以上人格特征时应特别注重人格的整体和辩证性。自尊独立要与适应、超越社会相统一;自主发展也要与社会需要、工作意象相协调;合作共赢要建立在个性充分施展的基础上;知行合一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和互动,其前提是处理好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而不是机械地将知转化为行。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不同于以往的着眼于温饱、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发展,它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其核心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提升全民素质、塑造现代国民人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是新文化发源地,大学教育在塑造现代人格过程中担任着着重要角色,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对全民人格的提升也有着巨大推动作用。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目前大学教育应该着重发展大学生“人性”与“人力”相统一的整体、辩证的健康人格,以应对新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挑战。这种人格具体体现为自尊独立型的自我意识、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合作共赢型的人际观念、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学生;人格;大学教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种全面、整体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健康发展上。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和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是通过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建设而实现人的全面自身建设。这就要求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协调好人与物的关系,在经济增长的追求过程中重视实现人的价值追求,在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实现精神的提升。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不仅应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智力和技术保障和经济建设人才需求,更要提供先进的文化保障,促进大学生人格的提升,为塑造国民现代化的新型人格做出特有的贡献。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新型人格   人格是一个具有广泛蕴含的概念,哲学上的人格一般指人之为人、人之为主体的资格,强调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本质的个性化和具体化。心理学上将人格视为人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内在组织和结构,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与个性意义相近,有时就称为个性,强调个体的客观心理特征。综合众多的人格概念,本文认为,教育学所指的人格既要强调客观性,也要体现价值取向。从教育意义上说,人格是个体整体的精神和心理面貌,是人性在个体身上的个性化体现。我们所说一个人人格如何,是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指人的“精神画像”。教育发展人格就是要弘扬人的真、善、美的人性精华,发展体现真、善、美的人性、既适应社会发展和又满足个体成长发展要求的良好个性品质。 古今哲学、心理学理论都有丰富的人格思想,这些关于人格的思想都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上,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社会要求而对人性所作的具体化的诠释。例如,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这个时代第一需要的不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征服自然的巨人,而是能给天下带来太平安乐的人,而安邦治国需要的就是道德修养,道德礼仪比科技发明更重要,只有提升人的道德才能净化人的精神,实现以德治国。因而,儒家的理性人格就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人格。而人本主义根据资本主义在片面的物质追求中造成人的价值感危机的现状,提出了重视自我价值、个人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理论。塑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历来是教育目的观、人才观的核心。由于教育是受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因而教育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所追求和培养的理想人格是不同的。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更大提高、民主政治的扩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深入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但是在这其中都包含了人的因素,都需要国民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格。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的人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的动力和保障,还是从其目标和内容上看,建设国民的新型人格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根本的和关键的作用。   第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人格是人在实践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它虽然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但是肯定会影响人的实践行为,对社会实践的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在我国国民的人格结构中,有许多是因传统文化中的不良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造成的消极成分,如缺乏主体性、盲目从众、惟书惟上、固步自封、缺乏个性、创造性的“依附性”人格,以及见利忘义、见物不见人的“工具理性”人格,这样的人格特征必将使人不能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循守旧,造成精神和物质的分离,“人性”与“人力”的分离,使人在物质的追求中丧失精神提升,最终不仅使人精神萎靡而缺乏幸福感,同时也会因缺乏精神的不懈动力而不能长久地发展自身潜能,不能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而投身于技术创新之中,最终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或者导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某种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只有克服传统国民人格的弊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和要求,通过教育培养和发展新型的健康人格,才能为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提供内在动力。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社会整体现代化和社会整体文明的社会发展思想,因而人的现代化特别是现代新型人格的养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追求。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新型人格的养成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最重要指标。正如美国现代化理论专家英格尔斯所说的:“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整体构建国民的新型人格,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和应有结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与全面建设和完善新型国民人格的统一,是人的外在实践与内在精神提升的同构。根据我国特殊的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需要超越一般的经济与技术层面的发展,特别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中片面追求物质成就而忽视人的精神建设、造成人的危机的教训。要树立在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将物质实践活动视为人的精神提升的载体,达成“成物”与“成己”的统一。那种在经济建设中忽略人的价值的存在和实现的发展只能是初级层次的和暂时性的,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全面’的真正体现,最根本的就应当体现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上”。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学生人格的新要求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后备力量,其人格状况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保障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人格水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衡量人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发展大学生的新型人格是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特殊的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对大学生的人格要求反映了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就表现为“跨越式”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要在当今信息化、知识化的经济背景下赶超世界强国,就不能走循序渐进的超规发展之路,必须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更新加快,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现代科技理论的能力和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我国经济建设创新的实践能力,并具有与时俱进、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面对金钱至上、贪图享受的个人主义倾向,大学生要做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要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要成为精神创新的表率。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必须塑造一种适应这种特殊社会背景和要求的“人性”与“人力”相统一内外一致的整体、辩证的新型人格,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内圣外王”,表现在内在的精神健全和外在创新力量的统一,既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物质世界进行科技创新的外在能力,也能克服精神困惑、超越心理障碍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具体地说,这种新型的“人性”与“人力”相统一的人格表现在以下多少个方面。   (一)自尊独立型的自我意识   自尊独立的自我意识就是指大学生要尊重自我个性,发现自我的价值,不盲目适应市场,在适应社会的生活中具有“我就是我”的自我意识,不因为适应社会而无原则地丧失自我的价值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大学的“市场性格”的影响,近多少年有些大学生养成了一种过分迎合市场的“商品人格”,他们缺乏“我就是我”的独立人格,而渐渐养成“我就是你所需要的”商品人格。他们使自我的价值取决于市场效应。迎合市场、推销自我已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时尚,而自己的个性、价值和内在追求都成为取得市场认可的附庸。至于一些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行为更是其急功近利的商品人格的集中体现。   树立自尊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立身之本,也是大学生良好人格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只有自尊独立,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和辩证地处理市场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失去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巨大的创造潜能,才能自信、自立,坚持基本的人性准则,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失去自身的价值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   能力倾向并非能力本身,而是指如何驾驭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如何将决定他们以后能力的发展和整体人格的水平。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表现为具有自主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内在动机,具有探索和求知的内在认知意愿,而不是将学习和求知视为外部手段和工具。   从目前大学教学现状看,大学生在学习和能力发展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接受型、占有型倾向:将知识和学习视为获得学分和谋取职业的外部手段,与自身的长久发展和精神提升相分离,只注重知识的外部功用和实用价值,忽视知识的内化和知识的真、善、美的全面营养,只注重学习的接受、知识的占有和记忆,以通过考试、获取学分、证书为满足,不能将学习与自身发展融为一体。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只能够重新呈现知识的逻辑表述,吸取知识的表层营养,而不能从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求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能力发展倾向显然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每个人终身学习、自我发展,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不断变化使得大学无法提供一个人一辈子享用的知识和能力,大学教育只能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其实就是一个能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人。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生活的前提。 (三)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   合作共赢就是要在充分展示自我个性的同时超越个人的局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对自然的征服、与他人的竞争、自我的物欲中超越出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与人合作超越自我的物质欲望和单向度的理性局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是超越个人占有性的主体性而走向类主体性的体现。   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是社会进步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人际困惑、心理障碍的迫切需要。第一,社会的发展肯定导致人的主体性形态的发展。原始社会的初民无法低于自然的威胁,必须以群居的方式生存,个人无主体性而言,而是依附于群体,人具有的是一种依附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虽然大大摆脱了自然的威胁,但是宗法等级和皇权等级同样使人无主体性可言,人具有的是一种奴性;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的主体性的以确立。市场经济弘扬了人的自由、平等、自立的价值观,科技发展使得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大大提高,于是人走向了独立性的存在,形成了个体化的独立人格。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人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出现了精神的萎靡和异化,人成为物质的奴隶,受到技术的统治,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发展的分离使得人出现了物性化的人格,这种人格强调占有、竞争,物质利益高于一切。随着社会的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肯定克服这种片面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化的主体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   第二,大学生目前的人际交往中以个人为中心、强化竞争的观念使心理发展出现困境,需要养成这种合作共赢型的人际交往态度。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养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争名夺利的功利思想。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困惑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主要体现在与人交往困难、缺乏交际能力、缺少知心朋友、经常与同学闹矛盾等等。显然,大学生缺乏这种合作共赢型的交往态度,在人际交往中的过分自我中心和过分争名夺利的竞争意识是造成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扩大民主政治,使人不受到自然的束缚,不受他人的束缚,独立自主,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要防止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的人格异化现象,防患于未然,避免个人主义“物化”主体性的弊端,既要防止人的“依附性”、“奴性”,更要防止人的物性发展。大学生必须超越个人主义的局限,发展自主、自路、合作、超越的类主体性,在充分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努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尊重他人个性、尊重差异,在合作的前提下竞争,以求得共同发展。   (四)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   认识和行为相分离是我国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与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过分的说教、知性化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长此以往,肯定阻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行分裂或知行对立的“双重人格”,这种知行分裂或对立的“双重人格”是大学德育的一个最大困惑,也是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知行分裂或对立的“双重人格”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停留于认知层面,与其道德生活分离,使道德理念不能内化而付诸于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知、情、意、行融为一体的整体德性,这就造成了其全面人格发展的发展障碍。近多少年,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现象,这并不是他们没有道德认知水平,而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脱离造成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民道德的现代化,特别需要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极大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是大学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的一项艰巨任务。   大学生知行分裂或知行对立的“双重人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和教育的原因。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使认识论成为教学的唯一哲学基础,独尊理性、逻辑至上的教学观念使得大学教学走上了一条“知性化”的道路。脱离生活体验、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忽视情感感染力量的逻辑演绎式教学使得大学教学以认知的模式取代一切知情意领域的教育,这势必造成大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脱离,以认知代替一切。同时,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存在的脱离大学生生活、过分说教式、理想化的模式也是造成大学生知性分裂与对立的重要原因。如何改造我们的大学教学,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的养成,这是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德育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大学生现代新型人格的养成需要改造大学教学   大学教学是大学生人格养成和发展的主途径,必须改造传统的大学教学才能为大学生新型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这里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第一,要努力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学模式。大学生的发展不是通过外部的灌输和塑造,而是需要主体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不断自主性发展。大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倾向唯有在自主性的知、情、意活动中才能得以养成。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有超越纯粹认知的、包含着知情意、真善美丰富内涵的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培养自主性的品质,为他们今后的自主性发展和良好人格形成打下良好基础。由于我国大学教学长期以来将知识看作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演绎体系,因而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构建成了一种传授和灌输的过程,与此相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上停留于一种接受性的、被动的学习,缺乏自主性的探究、批判和创新。这样的学习虽然具有较高的信息量,但从根本上会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底下以及知情意的分离。只有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学生新型人格的要求。   在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传递着、推行者、执行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管理者、示范者;教学模式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模式,而是集逻辑演绎、人际交往与感染、生活渗透和环境暗示于一体的综合模式;教学空间也不局限于教室,而是包括各种教育资源的广阔天地;教学的过程不是预设、结论为中心的,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式的过程;教学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认知的,而是知情意的整合目标。   第二,建立激励型的而不是约束型的教学制度。在评价制度方面,要改造过去那种依据学业(测量结果)而非人的全面素质和整体人格的评价制度,构建反映人的全面品质的整体人格的评价制度;构建师生、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的评价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评价考试制度,构建个性化、灵活性、丰富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将人格的发展体现在各项评价标准中。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要突出教师劳动的个性化,解放教师的潜能,给与教室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同时努力促进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发展,构建有利于教师人格发展的新型教师培训机制。   第三,营造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较为注重显性的教学环境的构建。例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习场地环境的布置和营造等等。但是,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往往更容易受到一些隐性环境的影响,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从目前大学教学环境的特点看,特别要注意隐性的教学环境的营造。例如,教学中教师的人格影响对大学生人格发展起着暗示作用。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教学、以探索者的态度以身示范,以知行合一的态度为人处世,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的良好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要注重非正式群体的“群体心理气候”,就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努力引导他们的价值趋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气候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多少个人格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针对大学生人格现状而特别强调的,在培养大学生以上人格特征时应特别注重人格的整体和辩证性。自尊独立要与适应、超越社会相统一;自主发展也要与社会需要、工作意象相协调;合作共赢要建立在个性充分施展的基础上;知行合一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和互动,其前提是处理好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而不是机械地将知转化为行。 . 文章来源: http://www.kb120.com原文链接: http://www.kb120.com/content/383207935.html


大学生如何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学术、社交、个人成长等。以下是一些建议,可帮助大学生在多个领域取得平衡和全面发展:1. **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认真学习:首要任务是确保在学术上表现出色。出席课堂,参加讨论,及时完成作业,并积极寻求辅导和帮助。- 挑战自己:尝试各种学科和课程,包括...

大学生如何做到全面发展?
大学生要做到全面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学术成绩: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优秀的学术成绩。2. 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3. 人际交往:学会与人沟通,拓展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4. 身心素质: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学生应如何全面发展
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没有政治和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和人所处的群体不能容许的。通过知识提高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品德,让自己从内心散发美,才是无愧于自己。所以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自己。

大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呢?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探索新领域、新思路、新方法。要积极参与到科研、学术、文化等活动中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全面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

大学生应该如何全面发展自己?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全面发展呢?一、应正确地认识自己。想要正确认识自己,就得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估价,了解自己的优势,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二、应勤奋学习,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建立自己...

如何理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领导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在个人成长方面,大学生需要逐渐掌握自我管理和社交技能,在思想上形成独立、开放、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同时,他们也需要了解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并对未来做出规划和设想。总之,大学生应该在各个方面积极努力,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并实现真正的个人价值。

大学生如何做到全面发展?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活千变万化。在这个美好的大学时光中,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优秀的大学青年。如何全面发展自己成为了大学生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全面发展自己呢?学习是第一要务。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学生的根本任务也是学习。大学生也是一样,...

大学生怎样全面发展?
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所以这是真的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其实大家每一个大学都给大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平台,国家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竞技类比赛,老师们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知识,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开始如何全面发展,自己,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采纳我的回答...

大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全面发展?
我们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应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运用好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人民服务。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呢?一、学好专业知识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知识大竞争的世纪,知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定位你的工作岗位,只有...

大学生要怎么样发展才全面?
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既然大学生要全面发展自己,那么必须要从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来看。在德育方面:要自立自强,在大学里,很多时候我们靠的只能是自己,只要所以我们要学会独立自强。学会自己去分析一件事情,并做出决定,做自己的主宰者...

饶河县17259576701: 试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的关系论文3000字?谁给我介绍 -
谭趴楼莲: 历历可数、南柯一梦多此一举

饶河县17259576701: 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如何把个人奋斗目标同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结合 -
谭趴楼莲: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承担着继往开来、迎...

饶河县17259576701: 1.浅析你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并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成才观,从而将自 -
谭趴楼莲: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

饶河县17259576701: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融入科技强国的大潮 -
谭趴楼莲: 首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造福国家人民.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充数袭改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薯判创造禅隐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其次,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将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饶河县17259576701: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原因及意义 -
谭趴楼莲: 科教兴国战略: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忘记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们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饶河县17259576701: 如何理解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
谭趴楼莲: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

饶河县17259576701: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理解 -
谭趴楼莲: 科教兴国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人才强国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其总体目标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饶河县17259576701: 怎样理解我国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谭趴楼莲: 《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一个国家保持 发展优势的潜在源泉,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我 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也是人才驱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