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对我国文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娄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网上找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孔子文学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他的“兴观群怨”说。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之中。此书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集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极为丰富、精深,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包括文学思想史)上有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一、孔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孔子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
诗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好诗?孔子从文学的社会功能出发,在他对《诗三百》的总评中提出了好诗的标准,即《论语·为政》中提出的“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的“思无邪”标准主要是针对内容而言,诗的内容应符合孔子或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以“思无邪”为根本要求,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孔子对音乐的观念,就是倡雅乐、放郑声。这种合乎“礼”的标准很明显带有时代统治思想的烙印。
(二)、孔子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孔子论文学艺术社会功能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的社会功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6�1阳货》)
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意志”。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就是诗可以使广大阅读者相互沟通情感,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论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孔子也有关于诗的内容与形式的论述。总体而言孔子对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是并重的。这种既重视表达内容,又反对形式过度的观念,实质上就是“文”与“质”的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孔子论“文”与“质”的关系,原本不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但却有深刻的意义;它把文学同人的生活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孔子把关于“文质”的论述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就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就是对“文”的重视
二、孔子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 孔子的“思无邪”审美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
(二)、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
(三)、孔子文学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他的“兴观群怨”说。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汉代《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充分肯定了文学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司马迁更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在《史记·屈原传》中说屈原的《离骚》“盖自怨生”,并由此引申出了“发愤著书”说。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钟嵘在《诗品》中特别强调要抒发“怨”情;唐代陈子昂强调诗歌的“兴寄”、白居易强调“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黄宗羲及其他许多作家都深受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孔子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传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一书的论述中表达了对于“文”的观念,真实反应了孔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些观点极大的表现了中国儒家文论的面貌。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中庸”之道,中国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往往难登大雅之堂,归根结底是受孔子崇尚雅正,轻视大众通俗文学文学思想的影响。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又一成果。

附: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文学上的贡献
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乐经》失传.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
《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
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

中庸思想.


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韩非子·显学》)儒门八派皆对孔子思想有传扬之功,而从对后世影响角度来考察,值得注意的则是颜氏之儒、思孟之儒和孙(荀)氏之儒。 “颜氏之儒”指的是颜回。颜回是位英年早逝的卓越儒者。他先孔子而亡,将他列入孔子殁后的儒门八派之中似乎不妥,但他不仅在先秦,而且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都享有盛名。

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三、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经济球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大学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 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在科学发...

论先秦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李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诗歌、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烂觞的...

孟子的文艺思想对后世文学批判的影响。
谈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萌芽时期。在春秋战国这样社会剧烈变化的情形下,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主张,形成了诸子争鸣、思想活跃、学术繁荣的局面。在诸子百家的论著中,包括不少与文学有关连的见解,它们虽大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篇章,但已经有...

《毛诗序》 中儒思想对文学功能的影响
这里面突现出儒家对中国文学功能的社会教化功能。以致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也提到了“《两京赋》里的山川草木城市闾阎有现世的美好,此即是可以观;而出得起荡子荡妇,天下世界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此即是可以群。”即使文人这种思想指导下文学的充分发挥。而“志之所之”和“吟咏性情”则可以看出...

老庄哲学对我国传统文学艺术奠定了怎样的基
老庄哲学,众所周知,曾对我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武术养生、医学医药、科学科技等等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还是文学的、艺术的,其哲学指导思想,在中华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一直起着引领和影响着社会文风的发展,对仕子文人的生活、生存方式,乃至价值取向,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

列子是哪派代表人物?宇宙生成四阶段学说是什么
道家是在先秦时期创立的,道家思想始于老子,他收集先人的智慧,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并逐步形成了“无为”等相关的道家理论,标志着道家学派的初步形成。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家的代表人物还有黄帝、太公、关尹子、文子、列子、管子等等,他们以“道”为核心,...

列子个人简介 列子是哪国的 列子是什么家
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道家的代表人物还有黄帝、太公、关尹子、文子、列子、管子等等,他们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形成的标志,其他道家著作还有《老子》、《庄子》、《黄帝内经》、《列子》、《管子》、《关尹子》...

6.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也就是带来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重大变化。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体诗和俗文学(包括说唱文学、通俗小说、戏曲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在内容方面,主张就人生而观其无常苦空,就宇宙而知其变转幻化,从而为文人开拓了新的意境及超现实的想像力,表现出...

孔子时代的文艺有哪些成就?
”(《子罕》第十五章)《论语》中记录了他论《诗》论《乐》的言论。孔子的文学思想是当时文学艺术(诗和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我国上古时代文艺思想发展的归纳和总结。在孔子以前,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孔子概括了前人的理论,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

吴中区13870336602: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文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
禾策金纽:[答案] 孔子的思想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是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权,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就是中庸思想

吴中区13870336602: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文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禾策金纽: 孔子文学上的贡献 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乐经》失传.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

吴中区13870336602: 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
禾策金纽:[答案] 网上找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孔子文学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他的“兴观群怨”说.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

吴中区13870336602: 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
禾策金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①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

吴中区13870336602: 孔子做出的贡献是什么? -
禾策金纽:[答案]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是中国哲学之源.《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

吴中区13870336602: 孔子对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
禾策金纽:[答案]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 《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

吴中区13870336602: 孔子对中国的贡献有多大 -
禾策金纽:[答案]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 《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

吴中区13870336602: 概括下孔子在思想和教育上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
禾策金纽:[答案] 当今社会文化泛滥,信息爆炸,国外各种形式的文化因素进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美国大片,日本卡通,韩国影视,等等.这些东西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不过是一种供人娱乐休闲的方式,但实际上是在传播一种价值观念...

吴中区13870336602: 孔子对中华文明的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
禾策金纽:[答案]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它覆盖面积广,形成了幅员辽阔、人口繁密的泱泱大国.明中叶以前,中国的经济、科技、文教的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在不少方面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以孔子为代表...

吴中区13870336602: 孔子的学说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
禾策金纽: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发展了三纲五常,仁义智信等各种思想和人类行为准则,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中国现在提的和谐社会,奥运会的“和”字,都与孔子的思想分不开.中庸之道,现在仍然大有市场.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处处可见孔子思想的影子,特别是在汉代以后. 楼主,要是想写作文的话,把影响的内容分类叙述,详细举证,应该就可以了.要是只是了解的话,细心点,随处可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