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不同解读

作者&投稿:柘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解读《论语》~

第一章《论语》解读
  第一节 孔子
  孔子是《论语》的主要作者,解读《论语》,必须首先了解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从《论语》里看,孔子是个“四影人”:首先,作为普通人和教师的孔子,是个有人情味的有同情心的有人性的善良人,是个能够不论贫富贵贱而平等对待学生以及因材施教、为人师表的好老师;但是,又是个愤世嫉俗的情绪化的语文教师,不是个思维慎密的数学教师;其次,作为圣人的孔子,是个思想混乱、观点自相矛盾,而又装腔作势、说大话、空话、假话和故弄玄虚的神秘兮兮的伪君子,是个心胸狭隘、固执己见、排斥其他学派的顽固守旧的老朽;不是个懂得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的哲学家;再次,作为求生存的孔子,是个为了功名利禄而四处奔波、到处碰壁的又可怜又可嫌的丧家之犬;不是个耐得住寂寞的守得住节操的文人;最后,作为一旦得势的官僚政治家的孔子,是个阿谀逢迎君王的奴才,是个对小人、庶民和异议人士,凶相毕露、心狠手辣的恶官酷吏,譬如杀少正卯和辱骂、毒打原壤。孔子的好品质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对后来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特别是对教育有正面作用。孔子的恶劣品质是作为集体存在的,对后来的儒生立志和做官有极其恶劣的影响,特别对既得利益集团影响极坏。
  第二节 《论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语录体文本。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可见,《论语》是儒家的第一经典,是《六经》中其他经典理论的理论大前提,所有儒家思想理论只不过是对《论语》基本原理的发挥和实用,弄清了《论语》的基本原理也就弄清了儒家基本思想观点。汉儒、宋儒都是在阐释、捍卫和发展《论语》原理的学派。
  第三节 评述《论语》
  《论语》是语录体,语录体本来就缺失论证,又加上作者思想混乱,就显得思想内容更加杂乱、重复和前后不能一贯而难以自圆其说。“看来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论语》被莱布尼茨言中了。就认识论而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是一些情绪化的人,只凭着情绪发泄去就事论事,并无理性思维,更不知道逻辑推理。就思想体系而言,孔子回避形而上学问题,把伦理学与政治学混为一谈,划分不清,定义不明,“不如古罗马西塞罗的道德教条说得有条理”(黑格尔语)。
  所以,这里对《论语》逐句逐段地评述,以便把握《论语》的基本原理,揭示《论语》作者的智慧只停留在伦理学层面上,并未上升到形而上学层面;思维是线段形的中庸思维方式,缺失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伦理学的人性论只停留在“仁义礼智信”的人的习性(社会性)层面上,宣扬“天才”论和亲疏尊卑的等级论,没有上升到人的天性层面上;政治学基本原理是维护君王专制,宣扬“天命”论和礼制论;君子的人生观是追求入仕做官,在忠君中获取功名利禄,极其鄙视做农做工行商的所谓“小人”、“庶民”和做家务事、防线织布的女人;在教育学方面有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等等。
  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诸侯王眼里是不受欢迎的人,在知识界里是被人瞧不起的文人;孔子思想是不被诸侯王所接受的,是遭到诸子百家中多数的“子”和“家”批判或者不屑一顾的。譬如,老子在孔子求教时就直截了当地教训孔子不懂“道”而自以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晏婴、接舆、长沮、桀溺、田野丈夫都认为孔子浅薄而懒得见面,孔子之后的杨子、墨子都猛烈批判孔子思想。赐封孔子为圣人的是宋徽宗,实现儒教治国的是朱洪武,“独尊儒术”是朱洪武以后六百余年的事情。所以儒生们应该大力歌颂宋徽宗和朱洪武,而不要伪造历史,横拉乱扯出两千余年的“独尊儒术”的事情来。
  黑格尔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敬。”“孔子,《论语》这篇著作,通篇不过是一些没有证明的杂乱的道德教条,这些教条,任何文明的民族都有;这些教条,不如古罗马西塞罗的道德教条说得有条理。”
  我读《论语》并没有程颐那种“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的感受,倒有黑格尔和莱布尼茨的感受。


  第四节《论语》解读
  本书所取《论语》版本是:民国时沈知方主稿 蒋伯潜注释的《四书读本》,现在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里对《论语》逐条注疏和解说,力排汉儒、宋儒的曲解,力争恢复孔子等人的原义。凡是重复的内容,作出说明,不重复评述,共有五处;凡是把前后内容断开的某条语录,放到连贯内容的后面,共有四处。
  卷一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1)学,《说文》:“学,觉悟也。”朱熹《集注》:“学之为言效也。……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现代汉语词典》:“学,2.模仿。”《论语》里的“学”,都是理解、效法古圣贤的礼乐言行的意思,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古圣贤的礼乐言行又是记录在书本里的,所以“学”又有读书的内容。(2)习,《说文》:“习,数飞也。”《现代汉语词典》:“练习,熟悉,习惯。”这里的“习”是熟悉到运用自如境界。
  译文:教师,首先理解和效法古圣贤的礼乐言行而又能够时时在自己实践中运用自如,不是情理舒畅了吗?然后就会有弟子从远方来求学,不是心情快乐了吗?最后做到弟子不理解自己时而教师并无怨恨的情绪,不就是君子吗?
  评述:论教师。文中省略了主语“教师”。可见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所以《论语》开篇论述教师。这里对教师的学识、心态和情绪提出了三个要求,对后世教育的具有良好影响。这三个要求所强调的都是书本知识,即后文所强调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就是不允许教师和学生批判古圣贤言行,也就是不允许有独立思考,那么教师势必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对后世教育具有不良影响。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评述:论“孝悌”是孔子教育的首要思想内容。弟,同“悌”。这里提出了几个基本概念:孝悌,仁,道,本,但是没有作出定义。在这些概念中,孝悌是母概念,是本体;仁是子概念,是末用;道是说辞。孝悌的目的或者说社会效果是安守本分、不犯上作乱。君子务本就是务不能犯上作乱的“忠孝”事业。孔子的亲疏尊卑等级以及仁义、礼乐、礼制等等思想观点都源于孝悌。很显然,孔子的“孝悌”,就是农耕社会的血统论,是家长专制思想,是儒家的思想根本,是帝王“家天下”和统治教育权利的思想理论依据,是儒生们一生为了追求光宗耀祖而入仕做官和进行窝里斗的思想理论依据,是中国普通人的中华民族劣根性——奴性的源泉,是道家、法家和佛家思想理论的死对头,是一切形式的民主法治思想理论的死对头,是天下人共识的死对头,是福利社会的死对头。可见,孔子教育内容是十分狭隘的农耕君王专制“家天下”的专制政治学,教育方针是:“‘家天下’专制政治是统帅。”
  本来,孝悌,是一种父母儿女和兄弟姐妹的自然血缘情感,孝,是儿女对父母养育后而产生的恭敬和热爱之情;悌,是弟妹对兄姐爱护而产生尊敬和喜爱之情。父母养育儿女和兄姐爱护弟妹是动物世界的一种自然情感和义务,儿女对父母和弟妹对兄姐只有情感而无义务,这是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来,就是人间法规,赡养老人是社会公共福利的事情。孔子却把一种自然血缘情感上升为社会法理,并且片面强调“孝悌”,而忽视父母对儿女和兄姐对弟妹的自然义务,由此还产生出所谓的“报父母恩”等等丧失自然情感的理论。这就违背了两条基本原理:其一,把情感与法理和义务混为一谈,并且本末倒置;其二,人间法脱离了自然法,法理违反人性。这种“孝悌”法理,必然是强权政治法理,是为恶强人欺压善弱人服务的。关于“三年守孝”见下文“卷九 阳货第十七”356条评述。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鲜,少。
  评述:从一个人的言辞和神色上来评判思想观点:阿谀奉迎,很少有仁的思想。孔子就以这一句去定罪少正卯,杀了少正卯。在儒家看来这是大罪。如果这样,孔子也该杀,在齐国晏婴眼里,孔子也是个“巧言令色”之徒,“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史记》)”。儒生们都该杀,因为他们个个都“务不能犯上作乱的忠孝事业”而去“入仕做官”,不可能不“巧言令色”。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传,郑玄注:“鲁读‘传’为‘专’,今从古。”朱熹注:“尽己之谓忠;以实之为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评述:曾子在现身说法,说修身的三大内容。这一条语录,是自古至今的儒生们耳熟能详的、脱口而出的教条,被吹嘘为修身的三件大事和做人的三大原则。“传不习乎?”,意思是:只专于知识而不会运用吗?不管是朱熹注还是郑玄注,意思都是做人要“忠”、“信”、“习”。 “忠”什么?“为人谋”。“信”什么?“与朋友交”。“习”什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样理解,仍然使人无法做到。“忠”是为忠于君主、君子、亲人、善人“谋”呢?还是为忠于庶民、小人、外人、恶人“谋”呢?按照学习来的古人行为去“习”,是“习”善行还是“习”恶行呢?“传”是传善理知识而“传”、“习”还是恶理知识而“习”呢?谁也无法把握分寸。曾子说话如此遮遮掩掩、模模糊糊,是曾子心地阴暗还是连话也说不清楚呢?所以,这条语录是万万相信不得的,是谁也做不到的。所以黑格尔说:“《论语》里的教条不如西塞罗的教条明确。”今人不要再被这条语录愚弄或忽悠了。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评述:君王治理大国的三件大事:谨慎政务要讲信用,节用财力要爱护国人,役使民工要不误农时。这三件大事说的都是君王行使国家权力的事情,国民没有权力而只能被治理,主权在王而不在民。不管说得多么漂亮,在国民不能成为国家主权体的社会里,谁也无法保证君王会按照孔子说的去办。所以,这三件是维护君王专制的“家天下”的,是实现民主法治的阻力。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评述:这条语录说了两个层次的内容:行,文。“行”的内容是孝悌和泛爱众,“文”的内容是“诗书六艺”。“行”在前,是主,是“亲”,是先天的;“文”在后,是次,是疏,是后天的。这样界定“行”、“文”及其关系,是认识模糊而思想混乱。在“行”里,行孝悌就会有亲疏之别,能够“亲仁”,而不可能“谨而信”,更不可能“泛爱众”。所以,这是一条定义不明、划分不清、混淆是非、没有逻辑、认知低能、不能自圆其说的教条。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评述:对“贤贤易色”句,鸿儒们的解释众说纷纭,歧义众多。朱熹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意思是:贤人就贤在清除了人的好色之心。宋翔晟的《朴学斎札记》的解说最有条理:“‘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事父母能竭其力’,明父子之伦;‘事君能致其身’,明君臣之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名朋友之伦。孟子谓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故末句云:‘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故‘贤贤易色’列于首句。”
  朱熹的解说与程颐的“存天理,去人欲”相一致。可见,宋儒的道学家、理学家是极端迂腐狭隘的一伙,连夫妇之伦也不懂,极其仇视妇女,不承认自己是女人生的,不承认自己也是从他们所说的淫乱而不洁的阴道里出来的,他们不是人生的。他们把妻妾当着衣物,随时去旧换新;他们把女人看着泄欲和生殖工具,娶妻纳妾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欲和尽孝的需求。
  宋翔晟的解说与《孟子》和《中庸》的观点相一致,也与孔子的观点相一致。孔子承认夫妇之伦,在删诗时,把“关关之鸠”放在《诗经》的第一篇。孔子鄙视女人“难养”,但是不仇视女人,承认自己是从女人的阴道里生出来的。
  子夏这条语录说了三个伦理:夫妇之伦,是孝,是夫权,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臣之伦,是忠,是君权,所谓“取忠臣于孝门之子”;朋友之伦,是悌,是仁义,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就是君王专制的“家天下”的伦理秩序。这种伦理秩序当然与民主法治的福利社会是水火不容的。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评述:对这条语录,鸿儒们的解释莫衷一是,胡乱猜测,这是鸿儒们心地阴暗的表现,也与孔子语焉不详有关系。这句话的主语是“君子”,后面是各自独立的五个单句,说的是君子的五个品质。“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否定句式,“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肯定句式。简言之:持重威仪,效法礼乐不动摇,坚持忠信品质,没有比自己低微的朋友,有错误不畏惧改正。这五个品质,只有“过则勿惮改”是美德,其余四个都是恶德。“不重则不威”,是装腔作势,做伪君子;“学则不固”,是被恶习所牢笼而顽固不化;“主忠信”,是忠君和信任狐朋狗党;“无友不如己者”,是攀附权贵,阿谀奉迎。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评述:慎重地祭祀死去的祖人要追及久远的祖先,这种尽孝习俗就会感化庶民的道德回归到深厚处。这是一种直言推理式,尽孝是民德深厚的原因或前提条件。很显然,尽孝这个条件不充分,原因不充足,不能推理出民德深厚的结论。其一,孝是许多自然情感中的一种,道德是各种自然情感的升华。其二,“慎终追远”是一种人为的行孝的表现形式,是对死者寄托哀思,孝更多的表现是对活着的老人的尊敬,如此片面的对死者表现孝的一种形式,怎么能推理出道德深厚呢?更何况祭祀最容易流于形式,过度了,反而在伤风败俗。其三,历史是的皇帝都宣称自己是“以孝治国”,不但祭祀祖先,还祭祀天地,“民德归厚”了吗?历史上的达官贵人都宣称自己是孝子贤孙,他们实际上做到了吗?。这条语录不是真理,而是谬论。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评述:这段话是子贡为孔子的“求之”作辩护。子贡的辩护是:把“求之”偷换成“得之”,“得之”的理由是“夫子温、良、恭、俭、让”。这种辩护当然是荒谬的,哪有具有“温、良、恭、俭、让”品质的人就一定知道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的?于是,子贡就狡辩:“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即使孔子是求来的,我想也是不同于别人的求吧。)可见,儒生们都是门户之见的巧言令色之徒。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观,表现。
  译文:父亲活着,儿子没有权力只能表现他顺不顺从父亲的志向;父亲死了,儿子有自主权力就要表现他按不按照父亲的遗志去作为的行为;在守孝三年里,儿子的行为表现没有违背父亲的待人处事的规矩,那才可以叫做孝。
  评述:这条语录省略了主语“儿子”。这里所说的“孝”是十分荒谬的。
  孝,本来是一种天伦之情,儿女对父母尊敬,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血缘感情;在非福利社会里,尽心尽力地赡养父母是一种义务。这种血缘感情,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不同而有厚薄之别,不是平等的,同时随着父母的死亡也会慢慢淡化,不应该给后人带来精神负担。这种义务,也根据情况不同有轻重之别,不是平等的,同时随着父母的死亡也就消失了,不应该给后人造成物质负担。而在福利社会就没有儿子赡养父母的义务,而是社会上所有青年人通过纳税的形式去赡养所有老人的义务。
  孔子却要求:父母亲活着时候,儿子不仅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更重要的是按照父亲制定的规则去待人处事,顺从父亲的思想,养成父亲的习性。父亲死了,儿子当家作主了,三年不能改变父亲的规矩,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孔子把“孝”这种血缘感情说成是“孝道”和义务,是一种法理了。这就混淆了感情与法理两个不同的范畴或概念,情与理混为一谈,就弄出荒谬的“孝道”来。“孝道”是孔孟之道的最大、最基本的原理,是感情高于法理,要求和赞扬“徇私枉法”,父亲搞邪门歪道,儿子也要顺着。所以,“孝道”是青年人的思想牢笼,是窒息自然智慧和创造力的污泥浊水,是建立民主法治的福利社会的思想障碍,是各种邪门歪道的根源,是谬论。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礼的运用方式,以和让最为高级。在先王所制定的道德中礼是最高美德,事无大小、人无大小都由礼来决定。如果不能按礼去行动,只知道一味地去和让,不用礼去节制和让,那种和让是不可以去执行的。
  评述:这条语录论述“礼”与“和”的关系。“礼”是“和”的本体,“和”是“礼”的末用;“礼”节制“和”,“和”由“礼”而发出。事无大小、人无大小,都要遵循礼去和让,不然的话就“和而不流”(《中庸》)。“礼”是先王制定的道德中最高的美德,所以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里使用“礼”的频率高,但是没有定义“礼”。依据《论语》所说的“礼”的意思是:礼仪和礼制。礼仪是对事无大小、人无大小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贵贱等级的严格要求和限制,礼制是维护礼仪的制度,越礼就会受到制度的惩罚;礼仪是复杂的,礼制是严酷的。礼仪和礼制都是大人、男人、上智治理小人、女人、下愚的礼法,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由此而来。所谓“先王”是指制礼乐的周公,孔子说:“吾从周”。所以“礼”就是“周礼”。“和”是周礼的运用,是君子之间的礼让,与小人没有关系,小人只能服从、顺从,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于是,在““礼之用,和为贵”之下,周王朝就稳定而和谐了,即所谓的“和谐社会”。这种“礼之用,和为贵”是维护特权阶层的既得集团利益的,是压迫和剥削庶民的工具,是与民主法治水火不容的。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1)复,重复,反复。(2)因,《毛传》云:“因,亲也。”
  译文:信与义的意思相近,可以相互重合解释;恭与礼的意思相近,鞠躬有礼就会远离耻辱;亲其所亲,也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
  评述:这条语录罗列了信与义、恭与礼、因与亲等三组概念,每组作了比较。但是,界定不明,语焉不详,意思模糊,引起多种多样的解说。宋儒的解说纷乱,随心所欲地添加了许多溢美之词,这里不引用了。这条语录是对君子的要求,君子是做不到的,小人更无需去做到。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评述:这条语录对君子提出四个要求,与小人无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是做不到的,不奢侈就是庶民的万幸了,孔子本人就“肉不厌精”、“危邦不入”。小人当然是追求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满足,没有奢侈的权利。“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是语焉不详的大话、空话、假话。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评述:在小人看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比“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品质好一些。“贫而乐”,是君子做不到的;“富而好礼”,就是以“礼”来压迫和剥削小人,是为富不仁。孔子的观点时时处处与小人相反,总是要欺负和奴役小人。
  16.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评述:赞扬子贡懂得《诗》。
  1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要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述:这是告诉君子一条做人原则:要善于隐瞒自己,了解对方,以便以阴谋取胜。一个善良人,是光明磊落的,应该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为了别人了解自己,就要去演说,公开自己的主张,公开自己的财产;同时,也要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致使误解别人和给别人造成危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孔子说:“学了做人处理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印证练习,不是很高兴吗?”
解读:今人讲学习,是一个词,偏重于学的意思。古人学和习是分开的,学就是学知识,习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印证所学的。光学不练,假把式,只有学以致用,才是真学。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售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鉴,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
王充的意思是说,人如果不博览群书,不了解古今演变,不能辨别事物的性质,不能认识是非曲直,就仿佛眼瞎、耳聋、鼻子生了痈失去嗅觉一样。
解读:王充的学习角度是从自然主义的唯物论出发来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从其承认客观物质的力量来说明社会历史是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王总: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后应用到生活工作中,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跟朋友同事一起相聚,聊聊工作生活,谈谈梦想,不也是很快乐吗?大家不了解你,没有识别你的才华,公司没有提拔你反而提拔了一个你觉得不如你的人,你不生气,不怨恨,还能继续把工作做好,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王总:有子说,为人对父母长辈孝顺,对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宽仁,就很少会做出不尊重长辈或者上司的事情;如果他懂得尊重长辈和上司,那么很少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君子注重做人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孝悌,这个根本确立了,做人做事就一定能够做好。孝悌,应该就是仁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王总:孔子说,说一些好听的话,溜须拍马,这种人的内心很少有仁慈的。令色:看脸色行事。领导喜好什么,我就做什么,是不应该的。把自己工作做好,不需要讨好领导。学好本事,不需要溜须拍马。你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时间久了,大家都会知道。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王总: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反思三件事:第一件事,作为人臣,我尽职尽责了吗?用现在的话说,今天你的工作做的怎么样,有没有尽心竭力?我们每天都需要写写工作总结,反思自己工作哪里做的不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提升。第二件事:跟朋友、同事、客户打交道,是不是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是不是做到了?第三件事:学习到的知识是不是真正去应用于实践了?实践的结果怎么样,你自己满意吗,别人满意吗?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王总:孔子说,领导一个大国,要严谨认真地做事并且恪守信用、真诚无欺;要节约财政开支并且爱护百姓;要利用合适的时机调动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事情。我们办企业,做管理,是不是也要遵守这样的原则?勤俭节约,在我们公司任何时候都非常有必要去力行。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王总:这一则就是《弟子规》的出处。在家里,我们要把孝做好,对长辈敬重孝顺,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在外做事就要把朋友同事也当作兄弟姐妹一样看待,兄宽弟忍,兄友弟恭,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爱护、帮助、理解、包容;我们说话办事都要严谨,不说大话,务必要对人讲诚信,做的一定要比答应的好。既然做了某个岗位,就一定尽全力做到更好。生而为人,我们都是平等的生命;在公司也是一样,只是职位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关爱。我们要多亲近那些有美好品行有仁义道德的人,多和他们交朋友,多向他们看齐。当这些都做好了,也就把人做好了,然后,我们才可以去学技能,学谋生的本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王总:第一个贤:接近;第二个贤:有才能的人,色:财色,身外之物。我们要去接近有贤才的人而不是去追求钱财、女色等等。孝顺父母是我们竭尽全力去做的;事君,也就是效力国家。对于在座的各位那就是在家联工作,你是不是全身心的投入,为公司全身心的做事。与朋友同事相处,是不是言而有信。一个人如果以上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好,即使他没有什么文化知识,没有学历,但要我说,他一定是一个学习得很好的人了,而且是学到极致了。

在讲解以上《论语》七则的过程中,王总说,随着家联公司越来越大,家联人越来越多,他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讲《论语》是真正想让我们所有家联人能学会做人,为社会做点贡献。家联是一个大家庭,所有的员工就是兄弟姐妹。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犯错后的态度和教训总结才是最重要的。人就是在犯错和失败中成长的。我们要善于总结出对自己有用的经验,从而改变自己。兄友弟恭,我们要有宽广的心胸,兄弟姐妹之间要友爱互助。在我们家联,有空的时候我们可以约几个同事聚在一起,聊聊天,谈谈来家联的梦想,对未来的梦想。回到家,我们要孝顺长辈,教育孩子一定要言传身教,家庭教育要重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王总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不能少,尽可能的在工作之余放下一切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哪怕只有一个小时。听听孩子的心声,如果孩子遇到困惑的事情,给孩子分析分析,带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可以传授孩子文化知识,但是做事的习惯,思维一定是在家里养成的。如果父母在家里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吵架,孩子耳濡目染以后在外面也会因为一点点不开心跟别人起冲突。有的父母,回到家就什么都不做,父母真正的言传身教,在家里要放下姿态,谁有空就可以主动承担做一些家务。我们不仅在工作时把工作做好,在生活家庭中,要把爸爸妈妈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的身份做好。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说每个人对浓郁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他的想法不一样,所以他看待每个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得出的答案结论也是不同的,一壶烈酒耳侧生风余生我跟你走。一段故事眼余风筝天涯心不再有。

17. 相信人生不会亏待你,你吃的苦、你受的累、你掉进的坑、你走错的路,都会练就 独一无二 成熟坚强感恩的你

18.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恩来

19. 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着委屈。——刘震云

20. “路还很长,别太绝望。”

21. 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东野圭吾

22.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23. “很多事情不是不记得了,只是不想记得了。”

24. “我也试过销声匿迹 最终无人问津”

25.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谦恭的理由活着。——塞林格

26. “海底月还需雾里看,心上人惟愿梦中藏”27. “散伙是人间常态,我们又不是什么例外”

28. 你说你孤独,就象很久以前,火星照耀十三个州府。——海子《歌或哭》

29. 当实力撑不起野心时,请你努力

30. “唯愿你以后有酒有肉有姑娘,能贫能笑能干架,此生纵情豁达。”

31. 青春一经典当即永不再赎。

32. 环游整个星系找不到比你更亮的星星

33.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

34. 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会在心中拐好几个弯想到你——张爱玲

35. “不争不让,事不过三。”

36. “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

37. “我在黄昏上写一封书信 载着落日的余晖和银河的浪漫 寄给你 寄给温柔本身”

38. 秉烛挑灯,为前程,又何妨

39. 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国王般的骄傲。——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40. 悄悄地去努力吧,这才是你现在需要当作目标的事

说到《论语》,我们脑海里很快闪过这样一句话:《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但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论语》,其实并不怎么好读。

首先,《论语》一共有20篇512章一万多字,但就是一些对话的简单归类,个别地方还有重复出现的字句,内容整体比较随意;

其次,《论语》本身篇与篇之间并没什么联系,甚至连篇章的名字也不能好好选取,只是选取每篇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当标题,所以单看目录让人崩溃;

第三,《论语》引入的概念特别多,看着看着就很容易混乱了。

那么,这样难以攻克的《论语》,我们要怎样才能快速读懂呢?《论语》虽然看着复杂,但其实有两条主线贯穿全书的始终,只要我们能把它拎出来,就会豁然开朗。

第一条线是强调内外兼修的个人发展之路;第二条线是强调以德治国的国家治理之路。

如果用一副对联来描绘的话,则是:
(上联):内仁外学当君子
(下联):德政礼制管国家
(横批):天下大同

接下来,让我们就依此将《论语》的精髓一一解开。

在《论语》里,孔子给我们阐述了很多关于人的道德品质的概念,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等,非常非常的多,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字:仁。

“仁”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109次,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

因为孔子认为仁是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值得我们终身去追求的。

关于仁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个能够做到仁的人必然是孝敬父母的人,忠于君王的人,做事中庸的人,而不是花言巧语的人...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一种定义是: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也有的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2]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
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通常是通过与态度、信念和价值,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理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择 。[3]
历史
由来
舆论观念有久远的历史。在中国,“舆”字的本义为车厢或轿,又可以解释为众、众人或众人的。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舆人之诵”,《晋书·王沈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其中“舆人”均指众人。“舆论”作为一个词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没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 并怀伊邑”。其后见于《梁书·武帝纪》:“行能臧否, 或素定怀抱, 或得之舆论”。其中“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或公众的意见。[4]
在欧洲,早在古代社会就有类似舆论的记载,但正式使用public opinion这个词却晚得多。18世纪的伏尔泰称“舆论”是世界之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使用了舆论这个概念,并且认为:“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绝不是天性而是舆论”。在现代国家或国际生活中,舆论成为一个常用词。

这个问题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不同的大家,会有不一样的解读,但确实值得学习


课堂教学肢体语言的表达艺术 肢体语言解读
教师无论使用何种手势语,都必须做到优美、文雅、自然、适度。教师的手势不可牵强附会,要使用得恰到好处,来传达不同的意义和情感。例如:当教师将手掌掌心向上时,表示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热情,手心向下时含有高高在上的意思。教师最好不要用一个手指或者兰花指来指学生。另外,在使用手势语言时,...

如何避免语篇过度解读
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文体、风格、主题等。因此,在语篇研读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语篇特点采取不同的研读方法。此外,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语篇也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这也是语篇研读的多样性所在。语篇研读的实践性:语篇研读不仅是一种理论探讨,更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

英国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专业详细解读
在就业市场上,对外语的流利程度,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分析和研究技能的需求都很大。雇主,即使是那些对语言不感兴趣的人,尤其重视我们的毕业生在国外度过的经历,独立性和跨文化意识。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中使用他们的语言,并且都建立在他们学位期间开发的许多技能之上。我们的毕业生找到了一系列不同的工...

202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有变化吗?
“阅读与鉴赏”板块增加了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提示我们同步教辅在选题方面要增加相应的考查点。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学习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各自对应的载体。根据不同学段...

文本的教学解读
等等,其实都是在关键时候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也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首诗在送别对象、情感基调、选取意象等方面与一般送别诗的不同。第三,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及时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讨论,讲述他们对于这首诗的整体特点的一些解读,尤老师善于及时地通过板书进行归纳总结,进而由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问题,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进行...

记叙文文本解读的方法
”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都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作者,因为面对文本的那一刻,我们就是彼此的唯一。我们需要做的是逐层剥开将文本包裹得严严密密的外衣,用自己的阅读体验去解读属于自己文本,以我们赤诚的心灵和情感要求来面对文本,寻找一种线索,来触动文本所隐含的作者的心灵世界与读者...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一) 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涉及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能力几个方面。 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单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

汉藏语之间说话习惯上有什么不同?
四音格词汉藏语所特有的,是其不同于印欧语-中国解读,浅论东北方言四字格摘要:四字格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一个词汇单位。这种分类方法以美国学者怀特·保罗为代表。在1972年出版的《汉藏语概论》一书中,他将汉藏语分为汉语和藏-克伦语,并将藏-克伦语分为藏-缅语和克伦语。他认为,苗瑶、壮...

释义和解释的区别
[解读]:动词用。1.阅读解释:解读信息编码 | 传统的训诂学以解读古籍为主要目的。2.分析;研究:解读人生 | 解读史前文化。3.理解;体会:持不同观点的人对这项政策会有不同的解读。问题二:含义和内容的意思有什么区别? 含义(1) [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 (2) 暗示,示意;涵义 内容1.物件里面...

会泽县18316755433: 《论语》解读(黄克剑著书籍) - 搜狗百科
澹宽倍他: 释意就是讲解释论语句子的意思说明,而翻译则是语言种类翻译,不做述说含义.

会泽县18316755433: 论语的理解 -
澹宽倍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 ) 解 释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

会泽县18316755433: 论语六则解释 -
澹宽倍他: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会泽县18316755433: 古代的道德经,论语等有哪些异同 -
澹宽倍他: 《论语》和《道德经》是中国著名的两部古典哲学著作.由于老子与孔子研究学问的基础不同,所以他们研究出来的理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孔子研究学问是从研究社会现象开始的,他的研究方法是社会主义的,他的学问也是社会...

会泽县18316755433: 〈论语〉背景介绍赏析 -
澹宽倍他: ” 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冉有.' 《坊记》的著作年代虽然还不能确定.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论语》一书:“直言曰言,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先见于《雍也篇第六》,于人何所不容.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会泽县18316755433: 两则论语求解释区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有什么区别? -
澹宽倍他:[答案]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会泽县18316755433: <论语>和<孟子>在议论方式方面有何不同 -
澹宽倍他: 额,我们老师刚刚讲了《论语》和《孟子》,我给你都打上来……《论语》:文体:语录体,格言式,多为言论片段不成文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风格: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日常谈话,使之更为生动,气氛也更为轻松、生活化...

会泽县18316755433: 论语的解析 -
澹宽倍他: 南怀瑾《论语别裁》摘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永远是碧绿的--台湾的气候看不出来,大陆上四季分明,就看得很清楚--这是孔子的感叹.人生要在最后看结论,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

会泽县18316755433: 论语及它的意思和论证它的论据,急需啊 -
澹宽倍他: (一)“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