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12个时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沿用的

作者&投稿:宁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一刻为多久?一个时辰有多少刻?~

古代一刻是指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即为14.4分钟,至 清 初定为九十六刻,一刻即为15分钟。
有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当于8刻。

扩展资料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清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金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没一个时辰儿不挂念,没一个夜儿不梦见。”《西游记》第四九回:“这等干,只是忒费事,耽搁了时辰了。”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这就叫:不是不报,时辰不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时辰
百度百科——一刻

时辰是中国 传统计时单位 其原理是把一昼夜 平分为十二段 每段叫做一个时辰 合现在的两小时 以下就是 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

西周时就已使用十二时辰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 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
  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从公元前2698年冬(子月 大雪日)起至今共4711年,也就是黄帝建国成为天下共主的时候开始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并规定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以子月为岁首,并规定这年第一天(大雪日)的第一个时辰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每每改朝换代,都会对官方历法进行一定的调整,起码是年号。有时候还会对历法结构进行调整,如对节气的名称及次序进行调整,有时候对一年的起始进行调整,如夏朝是寅月为岁首,商朝是丑月为岁首,周朝又是子月为岁首,秦朝则是亥月为岁首,该历法叫颛顼历,一直用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再次改历,以正月为岁首,并改元为“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这一年由于改变了历法结构,为15个月的特例)该历法也就被称为太初历。(《史记 孝武本纪》记载: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
我们现在的农历,叫“时宪历”是明末清初(公元1645年)开始使用至今的,这也是中国农历最后一次对历法结构(平气改为定气)进行调整

西周就使用了


十二时辰是怎么划分的?
12个时辰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酉、辛、亥。具体如下:(1)子时——晚11点钟到凌晨1点钟;(2)丑时——1点钟至3点钟;(3)寅时——3点钟至5点钟;(4)卯辰——5点钟至7点钟;(5)辰时——7点钟至9点钟;(6)巳时——9点钟至11点钟;(7)午时—...

古代一天可分为几个时辰 分别叫什么
古代一天可分为12个时辰。这12个时辰分别是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古代12个时辰谁知道 还要说出分别代表的时间段 在说下几更天什么意思...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

古代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叫什么?
12、人定 21:00-23:00丨亥时 释义:人定,即人静。也叫定昏、夤夜。乃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此时,二更夜已深,人们安歇入眠。

一天分哪12个时辰?,每个时辰分别是从几点到几点呢?
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古代一天有12个时辰,是如何计算出来到哪个时辰呢?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古代12个时辰是怎么分的吗
辰(龙)(清晨7时至9时):辰时太阳光热增强时刻,据说是群龙行西的时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龙。巳(蛇)(上午9时至11时):巳时太阳光热更强了,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蛇。午(马)(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在一日中,阳光最为猛烈。在十二生肖中属于马。未(羊)(下午13时至15时):在一日...

十二地支各代表什么时辰?
十二地支代表的时辰如下:1、子时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老鼠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因此以子时(午夜11时至1时)配合鼠。2、丑时 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据说是牛开始日出耕田的时刻。在十二生肖中属于牛。3、寅时 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十二时辰分别是什么时候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中国古代的十二个时辰是根据什么来的?
4. 用地支纪时,每个地支代表固定的时间段,即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夜间十一点开始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覆盖从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段。5. 需要指出的是,子时分为两个部分:早子时(0时到1时)和晚子时(23时到24时)。6. 十二小时制的时间划分并非起源于中国,而是埃及。

诸城市19588338354: 古代12个时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沿用的 -
全乖瑞美: 西周时就已使用十二时辰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

诸城市19588338354: 古代的时辰是怎么设定的? -
全乖瑞美: 古代时辰制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诸城市19588338354: 古代的时辰是怎样算的?子时是什么时间? -
全乖瑞美: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诸城市19588338354: 小时是从什么年代开始有?小时是从什么年代开始有的
全乖瑞美: 中国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人们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而“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成立以前,采用十二地支计时,地支既表示年、月、日,也表示时,将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元记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

诸城市19588338354: 中国的时辰从哪个时辰开始算作第二天?是现在的几点? -
全乖瑞美: 中国的时辰从子时开始算作第二天,是现在的23-1点这段时间,一个时辰为现在的两个小时. 十二时辰(见地支名称)简介: 1、子时是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点整至凌晨1点整). 2、鸡鸣,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

诸城市19588338354: 天干地支的纪年法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
全乖瑞美:[答案]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

诸城市19588338354: 古代的几点到几点是什么时辰 -
全乖瑞美: 在古代,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十二时辰制度,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

诸城市19588338354: 古代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分别代表什么时间?写作品需要,不吝赐教. -
全乖瑞美:[答案]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

诸城市19588338354: 古代的时辰是什么顺序 -
全乖瑞美: 1 古代的时辰更次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

诸城市19588338354: 酉时和戍时是几点 -
全乖瑞美: 酉时是17时至19时,戍时是19时至21时,十二地支代表的时间具体分别如下: 1、子时:(23时至01时). 2、丑时:(01时至03时). 3、寅时:(03时至05时). 4、卯时:(05时至07时). 5、辰时:(07时至09时). 6、巳时:(09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