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杜甫的律诗《登高》全诗在声律上,如何分析?

作者&投稿:通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杜甫登高的平仄~

杜甫《登高》的平仄规律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唐朝杜甫的《登高》,白话释义如下: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扩展资料
《登高》是杜甫去世的前三年所写的一首著名的律诗,这是一首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诗,标准的七言律诗的格式,平仄规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登高》中的格式与标准格式的平仄对照一下,有几个地方的平仄与标准不一致,它们主要出现在:
1、第一联中不一致的是“风”、“猿”、“渚”、“沙”。
2、第三联不一致的是“百”和“多”。
3、第四联中不一致的是“潦”字。
以上平仄同标准格式不同的地方,都没有超越律诗的规定,也就是说,是律诗的规律允许的。

在大家的认知以及在上学时读过的七言律诗当中,杜甫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登高》,这首登高与崔颢的一首《黄鹤楼》在七言律诗第一的位置上产生了极大的争执。
在唐朝还在发展的过程中时,那时候古诗词的格式都还不是很完整,当时的古诗词也正在一个由古到律的一个过渡阶段,所以也常常会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现象。诗词也都是由半古半律然后慢慢演变成律诗的。

然而,崔颢所写的《黄鹤楼》便是半古半律的一首诗。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本来是被誉为“千古第一律诗”,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杜甫的《登高》比崔颢的《黄鹤楼》更有资格被称为“千古第一律诗”,只因为《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的诗。
杜甫是有盛唐转向中唐的,在当时的诗词已经改善的很完整了,所以对于杜甫来说,他所写出来的诗也是很完美的。

也有的人将崔颢所写的《黄鹤楼》给誉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如果我们根据律诗来看,他的《黄鹤楼》也只能算得上是一首半古半律的一首诗词。但是杜甫所写的《登高》便就属于一首特别规整格式也是很完美的一首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江边上的夔州所写出来的。当时的社会也是很混乱的,而在这是年仅六十岁的杜甫在身体极差的情况之下发自内心地写出了此诗。之后就被人们所誉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格律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关键之处往往就在于作者的发挥。而在杜甫《登高》这首诗之中,可以看出,从头到尾没有一处是刻意的写出来的,语句也是非常通顺的。整首诗读下来,让人回味无穷。
在《登高》这首诗中,格律也体现得很完美,他的这首诗也将格律体现的淋漓尽致。

律诗不压入声韵四声分别为平上去入四声一般说来 平声分阴平 阳平 对应一声二声 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 对应三声四声 但是要注意的是 平上去入应以古声为标准 而不是现代汉语的四声 所以不能单纯的用一二三四四声来区别平仄至于入声字 普通话现在已经将入声字分入四声当中了 只是在部分方言当中还存在着入声一般说来 作诗的平仄有个初学的口诀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别 首句倒数第三字为平 末尾字仄起平收 但是这个规则也对也不对 所以不能用这个标准一概而论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平仄具体请参考古代汉语的教材一下用 — 表示平声 用 | 表示仄声 O表示可平可仄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O — O — — | |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O — O — | — —一般诗律还可分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七言分别在首加上 平平 或者 仄仄我也不是很懂 如有错误 还望大家纠正 谢谢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杜甫的律诗中,《登高》是一首代表作,表现出他在声律和意境上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对该诗的声律分析:
1. 平仄格律:这首诗是五言律诗,按照平仄格律的要求进行构建。在每句诗中,平声和仄声交替出现,形成节奏感。例如,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中,“风急”是平平,“天高”是仄仄,“猿啸哀”是平仄平。整首诗的平仄格律严谨,符合五言律诗的规则。
2. 对仗:这首诗在声律上还表现出对仗的特色。每联的上下句在词性、声调、意义等方面都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美感和节奏感。例如,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无边”与“不尽”对仗,“落木”与“长江”对仗,“萧萧”与“滚滚”对仗,“下”与“来”对仗。
3. 韵律:这首诗押韵规范,每联的韵脚都相同,符合律诗的韵律要求。韵脚在诗中不断重复出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音乐性。例如,该诗的韵脚为“哀”、“回”、“来”、“台”、“鬓”、“杯”,这些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效果。
4. 意境:除了在声律上表现出色,《登高》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情感,营造出深刻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秋季的景象,如风急天高、猿啸、落木、长江等,表现出一种悲凉、苍茫的氛围。同时,通过表达作者作客异乡、年老多病等情感,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意境。
总之,杜甫的《登高》在声律和意境上都表现出色,成为唐代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很被人推崇的 有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还有一点就是 最后一句可押可不押(我很困惑:我记得有人说是一定不能押 但是我确实读过押韵的)潦倒新停浊酒杯 的杯 就没有押韵 其实更工整的是颔联: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 | | — —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 — — | | —此外 本诗的对仗也很工整这只是我的说法 未必正确 建议你多关注一下

谢谢版主,还是不太懂,看来有时间需要系统学一下相关方面的知识。对于本诗,袁本教材上有相应的分析。说全诗在声律句式上有极精细的考究,该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但是我看了之后很是困惑,不太明白其中的妙处。希望,知晓声律的朋友多加交流讨论。也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求有关杜甫的<登高>的诗歌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烦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唐代诗人杜甫写登高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_百度...
杜甫的《登高》被前人推举为“古今七律第一”,将律诗的对仗手法发挥到了极致,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传为千古名句,而且在全诗当中并不让人觉察到错位的突兀。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首联便是精巧的对仗,而且“一句之中,...

《登高》是七绝还是七律?
《登高》是七律。《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所作的一首七律,抒发了自己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的悲凉之情。清代杨伦曾经在《杜诗镜铨》之中认为,杜甫的这首《登高》高浑一气,独步古今,在杜甫七言律诗之中当属第一,明朝的胡应麟则称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第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

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呢?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说这首《登高》为千古第一律诗,并非是电视剧庆余年第一个提出来的,而是公认的。庆余年只是借用了这个说法。比如明朝的胡应麟再《诗薮》中说,...

杜甫关于登高的诗句
《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

庆余年:剧里推杜甫《登高》为七律之冠,还有哪些可以与之一决高下...
电视连续剧《庆余年》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在这个电视剧里,论及七言律诗,推崇诗圣杜甫的《登高》为七律之冠,千古第一。其实我觉得,杜甫的这首《登高》虽然极好,但是称为“千古第一”怕也未必,至少我觉得有三首七律可以与之一战,争夺一下这个“千古第一”的名头。首先我们先赏析下被推为千古第一...

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二、原文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

杜甫《登高望远》的诗句
杜甫没有一首叫《登高望远》的诗。他写的关于“登高望远”的诗是《登高》,原文如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

关于登高和高考有关的诗句
1. 关于登高诗句的题 2. 关于登高的诗句诗 关于登高诗句的题 1.《登高》古诗赏析题 【名称】《登高》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言律诗 登高⑴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鬂...

杜甫《登高》,韵脚回杯哀来并不押韵,怎么还被称为七律第一呢?_百度...
前言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杜甫登高里的回,杯与第一句哀不押韵,怎么就成了第一律诗了?首先,杜甫作诗肯定是押韵的。按照唐朝人的押韵标准,哀、回、来、台、杯完全符合作诗押韵的标准。不过,杜甫的《登高》是不是第一律诗,自古就有争议,见仁见智吧。一、唐诗的押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陕县15051657313: 有关杜甫的律诗《登高》全诗在声律上,如何分析? -
钦彬毓罗: 律诗不压入声韵四声分别为平上去入四声一般说来 平声分阴平 阳平 对应一声二声 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 对应三声四声 但是要注意的是 平上去入应以古声为标准 而不是现代汉语的四声 所以不能单纯的用一二三四四声来区别平仄至于入声字 普通...

陕县15051657313: 杜甫的诗《登高》全诗是什么 -
钦彬毓罗:[答案]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

陕县15051657313: 杜甫的登高诗是什么 -
钦彬毓罗: 杜甫的《登高》一诗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陕县15051657313: 登高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钦彬毓罗: 《登高》应用了渲染的艺术手法,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续诗句情态的描绘作好了铺垫...

陕县15051657313: 杜甫雅称什么 -
钦彬毓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由盛唐到中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陕县15051657313: 杜甫《登高》一诗
钦彬毓罗: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陕县15051657313: 登高的写作背景 -
钦彬毓罗: 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

陕县15051657313: 登高是一首什么诗 -
钦彬毓罗: 七言律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气象苍...

陕县15051657313: 《登高》杜甫
钦彬毓罗: 登 高 杜甫 【简介】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重阳节登高所作.此时作者正患肺病.一生潦倒,万里漂泊,重九登高,满目凄凉.诗作真切地表达了这种情怀.诗写得极好,杨伦《杜诗镜铨》称誉此诗为“杜集律诗第一”.胡应麟...

陕县15051657313: 《登高》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
钦彬毓罗: 《登高》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的诗人形象,原文如下: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