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作者&投稿:梅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书法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祖国文化传统,激发爱国热情,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的百花园中发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就需要在书法教学中,有机地介绍书家的生平简历、趣事铁闻、相关碑帖的创作背景、经历过程和风格特色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地位等。如,肖何题额书套、钟丝阴盗笔法,王羲之的“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的传世绝作《兰亭集序》,智永的铣限笔象,颜真卿悲愤中的绝作《祭侄稿》、杨凝式的大胆创新、道貌取神的《韭花贴》,苏东坡悬壁观贴,赵孟须荐雪庵写靥,白征明日临《千字交》,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这些书坛艺苑中的千古美谈,一方面能充实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另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领悟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应该为之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同时倍感发掘、弘扬祖国书法艺术是青年一代的神圣天职。

二、提高学生观察、模拟、联想能力的功能
在当今中学教改的先进人物中,南方钱梦龙提出著名的“三主”教学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书法教学也要借鉴。“三主”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书法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观察、模拟、联想的能力。

1、在读帖中提高观察能力

有人说,观察是人的思维窗口,“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可见,观察是构建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书法教学中应借鉴“书法之神味,在于讽诵(此处的汉涌意即看)”的前人话语,在指导学生看帖的教学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的看帖习惯和能力。

如何看帖?书圣王羲之曾说,要看字的用笔、结构、神态。字的用笔方面:要看清笔画的运行起止,提按顿驻,藏锋出锋,偃仰向背,方圆长短和枯润肥瘦等;字的结构方面:要认识对准中心,掌握重心,横平竖直,上紧下松、疏密匀称。字的神态方面:要领会讲究精神,气韵,丰彩架势等。总的来讲,一切都要以看懂、读熟字,帖为基础,在奠定此基础的过程中,学生观察能力必定随之提高。

2、在临帖中提高学生的模拟能力

观察碑帖得到的是“入于眼,记于心”的效果,而“出于手,显于纸”的效果却从模拟碑帖中得到的,从方法上分,书法模拟有摹与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经意而摹书不经意之故也。?”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临要“经意”,摹也要“经意”,手脑并用;其二是说,临摹各有利弊,唯有先摹后临,临中有摹,临摹交错,如此不已,方可兴利去弊。从步骤上分,书法模拟有对格临写,去格临写和背帖默写三步,对格临写即对看米字格、田字格、九宫格和四宫格临写,因此,人们称之为格临;待到格临日久,手渐熟练,在此基础上即可采用去格临写即在折叠的方框格里临写,人们称此为框临;一旦框临纯熟,即可进行背帖临写:临写前先熟视范本,默记点画结构,体会其情性气势,深印于心,然后挥毫落笔,得到一气呵成的效果。人们称此方背临。学生若能先摹后临,摹中有临,临中有摹,其模拟能力必定提高,并为书法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矗 3、在联想中提高创作能力对创作活动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被人们称之为原型。原型启发是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原型启发的事例,在自然科学创造发明中有:瓦特见壶盖被沸水蒸汽顶起而发明了蒸汽机,鲁班从丝茅草割破了手指而发明了锯子……;在书法创作中也屡见不鲜;唐代草圣张旭曾见公主与担夫抢道,杂而不乱,挤而有让,而悟其意大小长短、肥瘦相间、笔断意连,布局谋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从未尖宫的建筑,体会出“千门万户”总是“先立其大”的布局,创造了“板桥体”,还解决了画一幅大墨竹的困难。此类例子不一而足。

客观事物或现象均可作为原型,但能否启发书法创作想象,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还受到创作者本身联想思维能力的制约和创作需要、兴趣及情绪等的影响。当然,原型启发对初学书法者来说,似天方夜谈,不可为之。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原型启发的意义在于启迪学书者热爱生活,体察万物,产生联想,使其收到“听江声而笔法进”、“观蛇斗而草书长”的艺术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功能
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并且对于学生日后乃至一生的学习、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所以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苦。”

书法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依据自身特点,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于其教学过程之中。

字的结构比例若安排得法,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写出的字就能给人以疏密匀称、自然大方、清晰美观的感觉。安排字的间架结构,需根据字的结构形式,遵循字的比例规则,搭配原则,体现科学的结构布势,否则就会破坏字的形象。

在教学中,由此可以告诉学生字有一个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人也有一个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为构建和谐的关系、个体、局部需从属整体,整体需制约、规范个体和局部。若能如此,群体才能和谐、凝聚、发展,才能收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这样借助字的结构安排,阐发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地遵纪守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学习书法习惯的训练,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眼、耳、手、脑并用中予以完成。训练的方法可归集为观察、模拟、比较三部曲。

观察的意义、方法见前述。这里需提及的是观察要遵循从整体(仅指一个字而言,不涉及章法。下同)入千,局部分析,再回整体揣摩的程序。遵循这种观察字帖的程序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书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仅对字帖慨貌气韵的初步了解,可谓入境阶段。

模拟即临贴,这是入境后的绘境阶段,是检验学生对字帖揣摩程序的一把尺子。模拟有形模、神模两个层次。前人说,“太似为俗媚,不似为欺世,似与不似之间乃妙。”我以为初学书者,需在形似上下功夫,以求“太似”;待一段时间后(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烦在神似上下功夫,以求“似与不似之同”之妙。

对初学书者而言,后者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互补作用方能奏效的。

学生临帖要养成先借助构建其字各种笔画间的关系,后运用竖中线、垂直线、横中线、视平线、平行线等,写出准确线条,构建美观字型的习惯。这种习惯包含着细心、耐心,孕育着悟性,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必备习惯。

比较,如陈云同志所说,它是构成辨证法的一个要素。如果说,观察字帖是学书的入境,模拟字帖是绘境,那么临帖后的比较乃是润境。在临帖三部曲中提出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扬其长避其短,在纠正败笔中进一步提高学书水平。

比较需遵循观察的“三步”程序,体现这种程序是一种良好的学书习惯,发现临帖问题是一种学书能力,“觉而不回护”纠正败笔是一种良好的学书品质乃至做人品质。由此可见,习惯、能力、品质均在观察、模拟、比较中形成。

书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书写作业是体现书法教学效果的一块天地。

若系楷书教学,学生书写作业的字,一般会笔画准确、结构匀称、字体端正;若系行书教学,学生书写作业的字,一般会连笔简画、笔意萦带、流利规范。这种楷、行书写的水准不仅需要启迪学生的悟性,而且更需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也就是说,点画、结字教学均要体现以练为主,均要使训练伴随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严格要求,扎实训练,一定会孕育、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知之深则爱之切”。作为书法教师不仅要讲书檀艺苑的千古趣事,以拓宽学生知书的范围,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以提高学生知书的深度。学生对书法的“知深”,必然升华到爱切,有了爱切情感必然驱使学生为发扬光大祖国书法艺术而奋斗不已。这样再现祖国传统的书法艺术风彩就后继有人。以翰墨讴歌社会主义四化大业就不乏其人。

1985年10月15日-29日,《中国现代书法首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时成立中国现代书画学会,标志着中国现代书法的正式诞生。这次展览的意义不限于展出作品本身的价值大小,更重要的在于其主题方向带给书法界的冲击和人们艺术观念的解放。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个思想观念极为活跃的特定时期,国外艺术思潮的进入与国内传统观念的碰撞使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界风起云涌,中国现代书法的出现不只是消解了传统的书法观念,它还预示了一个多元化艺术时代的形成和艺术全球化的趋势的势不可挡。2005年是中国现代书法运动发起20周年。回顾过去20年,现代书法已毫无争议的成为中国当代书坛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民族艺术创作思潮最强劲的流派。如果说二十世纪早期西方现代艺术家们把杜尚奉为现代艺术的精神领袖,那么我觉得杜尚带给大家更多的是观念与心灵自由的启示,是精神的逍遥,而非作品本身的价值。现代书法对中国现代艺术的推动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观念上的解放,其诸多作品本身就拥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是可以标志这个时代的艺术观念符号。“现代书法是现代艺术。因为它既发自于本文化的原创,又可以针对当今世界和社会的问题,现代书法可能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一条道路。” (引自朱青生《从无锡到北大--我所经历的现代书法试验》)。过去20年,现代书法作为一种富于开拓性、前瞻性的现代艺术形式,它在创作手法与艺术风格上渐趋多样、成熟、丰富。当关注书法艺术未来走向的人们以更为冷静、客观、宽容、前瞻的视角,对中国现代书法发展历程进行重新审视时,无不钦服那些现代书法的实践者们的勇气与执著,并被现代书法作品具有的艺术魅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所感动。

关于现代书法命名的正确性问题在学术界曾一度引起争论,究竟“现代书法”、“现代派书法”、“现代主义书法”哪一个名称更科学、更贴切?一般来说,“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现代派”是指一个流派而言,“现代主义”则是指一种观念倾向。对于“现代书法”的诠释,傅京生在《古干现代书法审美分析》一文中有一段论述:“现代书法”这一概念中的“现代”一词,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个文化概念。作为时间概念,“现代书法”具有随时间延展其形态并在创新中不断变异的属性;作为文化概念,它是以书法语言为本位的借助异质文化力量解构并重建书法视觉形态的属性。“现代书法”的图像样式,首先应当是经过理性分析研究之后的非理性的以直觉方式把握书法的产物……其次,现代书法必须是精神心理宣泄的产物。应该说傅京生的解说给现代书法作了一个相对恰当的定位,我们也很清楚要给一种艺术现象一个正确清晰的概念是不可能的,就好像我们不能使“艺术是什么?”、“书法是什么?”这种命题答案清晰化、绝对化一样。今天、当我们在讨论现代书法发生、发展以及它的未来趋势时,大部分人过多的考虑了“现代书法”概念的清晰与否,以及理论上是否完备与成熟。其实我们这是对现代书法的要求过于苛刻。中国书法一直以自身的发展历史悠久和影响深远而骄傲,但当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历史与理论时,依旧会深深的感到其理论体系的不健全。建国初,文艺界曾就书法是否是“艺术”而争论不休,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先生当时坚决否认书法是“艺术”,后来此问题汇报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作为对书法有很高造诣的国家领导人,思虑再三,说书法应该是“艺术”,此句话奠定了书法在以后几十年的地位和发展态势。试可想像,当初毛泽东如果把书法定位成“非艺术”,那么今天书法的命运该是何种境况!现代书法的发生、发展命运同样如此。中国书法发展了一千多年才戴上了“艺术”这顶帽子,走近“艺术”的殿堂,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现代书法二十年的艰难发展历程了。当一个婴儿出生后,你若总是问他的父母:“你们为什么要生这个孩子”“孩子的出生意义是什么?”“孩子的名字是否合理?”等问题,那你就是一个神经病。当代艺术理论家也不必死死揪住“现代书法”这个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这是一种理论对创作的遏制,是对“理论先行”的学术观念的教条化理解。

纵观近二十年中国书法发展态势,是以两大体系即传统与现代对峙的状态为主要特征,在传统书法体系中,崇古尊老,讲究师承,青年书家们紧跟国展评委的书风,这种社会风气的结果是书法作品风格的千幅一面。书法依然是沿袭前人的程式,其面貌都是大家闭上眼睛就能想到的那单调的几种模式,最多也只是在外观的装裱形式上时尚了一些,以期望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一大批书家总是边临摹二王法帖边赞叹其艺术价值之高,然而有多少人能够打进传统又能标新立异!有多少人能做到借古开今!在现代书法体系中,却是各种风格异彩纷呈。有人曾总结出现代书坛可分为如下一些风格流派:古典派、新古典主义派、意识流表现派、学院派、新民间派、新文人书法派、非汉字派、结构主义派、波普主义派以及后现代派等诸流派。当然,这种划分的正确性还有待商榷,但从中不难看出仅就创新意识来说现代书法已远非传统书法所能企及。这种状况的出现展现了思想观念、艺术形态多元化的时代里许多书法创作者的困惑与艺术创新的强烈愿望。现代书法在原创性上是和所有现代艺术保持着精神上的一致性,是对中国艺术现代化未来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因为传统书法发展到今天,其实用功能消解而使之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这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在抒情写意上的一种进化。另外,虽然现代书法在今天已相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但还有一大部分专业人士一提到现代书法,总认为那是一帮不懂书法的人在乱搞,认为现代书法的创作者们技法拙劣,功底浅薄,是对书法的糟蹋。试问什么是“技法”?什么是“功底”?即使是在传统书法这个阵营里又有多少人理解了这一点!“得‘二王’神韵,有北碑风骨”,便号称大师!看其作品,还是老调!比起传统书法阵营里的那些为名利去投机参展的“书法家”而言,现代书法的实践者们在精神上要高尚的多!艺术与人性的结合,以及对人之性情的表达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应该表现的更充分一些。
现代书法在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各种不同的观念和实验性活动,如杭州的陈振濂“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广西的实验书法以及书法主义、黑色主义的提法等。无论这些活动在书法界影响大小,其创作观念与勇气都是值得提倡与鼓励。试想在传统书法一统天下的形势下,有如此多的艺术家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敢于为开拓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局面而不惜以身试“法”,这种精神才是艺术家应该有的精神。在现代书法起步的最初十年里,办展困难,艺术舆论阵地仅《现代书法》杂志。虽然改革开放的形势极有利于现代艺术的发展。但现代书法一直被书法界领导层认为是非正统的,一直处于受排挤的地位。中国书协在繁荣艺术创作方面虽然起着领袖及指导作用。但是,却一直没有接纳现代书法,中国书协下属各种专业委员会俱全,近年又先后成立了“篆刻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刻字委员会”等,却没有“现代书法委员会”。 对于现代书法,中国书协的态度是不接纳、不提倡现代书法,只是让现代书法自生自灭。在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油画、版画等艺术品价位尚且根据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而书画(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价位,尤其是书法作品的价位是和作者的地位与职权成正比的,这可能也是现代书法受排挤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现象反映了当代书法界严重缺乏了艺术良性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包容,书法界乃至整个当代艺术界都缺乏包容性。艺术起源论中最流行的是“游戏说”,艺术从某些层面上来看就是一种游戏,儿童作游戏是多么的快乐,成人作游戏反而变得如此残酷,因为成人的艺术游戏有利欲在驱使。艺术界中权威们摆老资格、倚老卖老,年轻人狂妄自大,许多人为了利益相互诋毁,朋友间反目成仇。这些都已远离了艺术,使艺术这个本来听来多么优雅的名词,变得肮脏不堪。艺术家应该具备良好的修养,开阔的胸襟,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与包容别人不同于自己的地方,必然说明此人见识鄙陋,这种人也决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比起日本、韩国,中国现代书法出现的时间略迟,发展时间也较短。这是由于中国某些狭隘的民族传统观念的限制所造成。然而,尽管有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与压力,现代书法还是以顽强的毅力走下去。其间,北方以王镛、陈平为代表的流行书风“新碑学派”,南方陈振濂发起的“学院派”应该都是现代书法的一种形式,他们在对书法资源利用的态度和作品的视觉化追求上是相同的,只在方式、方法和风格趋向上不同。王镛先生是一度赞成现代书法的,但他自己却没有对现代书法的发展投入更多精力,他只是在书法创作形式感上借用了现代书法的一些理念,所以,王镛的书法一度被称为“新古典主义”,以他为领袖的“流行书风”群体也是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也因此,王镛书法受到传统与现代两大阵营的共同欢迎。应该指出的是,从创作技法到创作观念以及书画印修养全面的角度来说,王镛成为一代书法大师是当之无愧的。陈振濂先生则是从一开始就反对现代书法,他推出了“学院派”书法展览并发表文章陈述“学院派”创作观念,提出“学院派”书法创作的三个基准:1、技术品位--手段,2.形式基点--效果,3.主题要求--思想。他同时发文指责“现代派”书法“是一种现代艺术形态,但却未必一定是书法形态。”他的这种所指其实只是现代书法试验领域内的其中一种现象而已,比如谷文达和王南溟的水墨试验,但这些并不能代表现代书法多元化的整体状态,因为现代书法作为一种新思潮下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观念也就不可能避开全世界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理论及书法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能否认他倡导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其实就是现代书法,陈振濂先生曾一度走入既不承认自己是现代书法,又极力甩掉传统书法保守之名的尴尬境地。“学院派”这一名称在今天人们看来会直接想到西方美术史的“学院派”,是指经过严格的学院传统技法训练,创作上沿袭古典的模式,并且是更多提倡继承而非创新的一种艺术风格的代名词。而陈振濂的“学院派”笔法上是传统技法,他们的创作思想却借鉴了现代书法,只是换了个名称、打出不同的口号而已。当然,这是学术观念的界定,不能否认陈振濂个人在书法理论与创作两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笔者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随导师杜大恺教授学习时,曾向在书法艺术上有极高修养的杜教授请教关于国内书法界的一些问题,杜教授在谈到陈振濂先生的书法时,评价是很高的。

1995年,中国美院王冬龄教授曾作为主要组织者在杭州参与举办“国际书法双年展”。这次展览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现代书法展,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艺术家参展。展览的成功举办说明人们对书法的理解与追求也是呈多元化趋势,单一的书法表现已不能满足这种多元的审美需求。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尽管有着灿烂辉煌的成果,但今天它已没有了得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当今世界人们的审美观念已不同与古人,元代赵孟頫的“复古”提法放在当代也变得毫无意义,书法不是回归和固守传统,而是重建适合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审美需求的新形式。十年后,王冬龄在《艺术当代》(2005年第3期)再次撰文指出“现代书法作为传统书法的发展,在21世纪必将打破传统书法所形成的僵化的规则。传统书法在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生存环境后,如何应对当代艺术语境就成为迫切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现代书法必须在高层次的艺术团体和美术学院中展开。打个比喻,传统书法好像全民皆兵,而现代书法则是特种兵。艺术素质平平的人从事传统书法还可以将就,还可以以书法家面世。但要从事现代书法肯定不行,因为他们无法完成一件完整的现代书法作品,也就是说,传统书法,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雅玩一把,好像‘卡拉ok’。这在现代书法绝无可能,现代书法需要更大的胆识和睿智。”现代书法是时代审美需求和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相对于传统书法而言更适合现代人的多元心理审美需求。

90年代中后期,中国曾出现了“后现代书法”。中国文艺界一致认为后现代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一种文化精神。它演绎着与传统相对的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是精神上的嬗变。国外后现代艺术的产生包涵种种复杂因素。我们应当全面,实事求是地分析西方后现代文化,以及对我国艺术创作值得借鉴之处。后现代在反传统、反精英、反权威方面与现代主义运动精神具有一致性。因为现代主义就是对传统的反叛。当突破传统之后,现代主义便成了新的权威和标准。后起的现代主义者打出后现代主义的口号向老一代的现代主义者进行了反叛。因此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主义的另一翻版,而“后现代书法”无疑也仅是现代书法的一脉。

文备在《中国现代书法发展轨迹》一文里指出,现代书法是从1885年开始,从1885年到1985年,这一百年是奠基时期;1985年到1995年,这十年是开拓时期。可称之为“百年奠基、十年开拓”,而1995年以后是“流派纷呈,繁荣发展”时期。在现代书法发展史上,文备是以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积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身份出现的,是对现代书法20年发展最具有话语权的艺术家之一。他认为现代书法和传统书法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壁垒,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现代书法是传统书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自然成长出来的笔墨线条新的表现形式,是传统书法的文化积淀与当今艺术语境的精神融合,是一种新的创造。对于现代书法发展的前景,文备指出:“就连一批固守传统的书法家都知道,现代书法必将代表这个时代而流传后世。当代的古典主义书法,传统书法的结局会如文学史上明清人写律诗不能和唐诗相比一样,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而明清文学的代表是章回小说、戏剧、散曲。绝不能说律诗是明清文学的代表,尽管明清仍有不少诗人。从世界艺术发展史看,野兽派、抽象派、立体派、达达主义、现代主义等都产生过了。以后还走什么路。外国艺术家已经开始想到中国的书画了。1916年,瑞士的艺术家保罗·克利就从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中汲取了文字可以造型的思想,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试验,创作了一批文字画,这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现代书法。这些都可以证明,中国的现代书法,不只是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代表,也是世界艺术的代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艺术是中国的现代书法。”

综上所述,现代书法不仅在过去二十年影响了整个中国艺术的发展,而且这种影响也必将延伸至未来,将对中国艺术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更大的启示,并对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书法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祖国文化传统,激发爱国热情,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的百花园中发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就需要在书法教学中,有机地介绍书家的生平简历、趣事铁闻、相关碑帖的创作背景、经历过程和风格特色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地位等。如,肖何题额书套、钟丝阴盗笔法,王羲之的“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的传世绝作《兰亭集序》,智永的铣限笔象,颜真卿悲愤中的绝作《祭侄稿》、杨凝式的大胆创新、道貌取神的《韭花贴》,苏东坡悬壁观贴,赵孟须荐雪庵写靥,白征明日临《千字交》,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这些书坛艺苑中的千古美谈,一方面能充实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另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领悟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应该为之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同时倍感发掘、弘扬祖国书法艺术是青年一代的神圣天职。

二、提高学生观察、模拟、联想能力的功能
在当今中学教改的先进人物中,南方钱梦龙提出著名的“三主”教学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书法教学也要借鉴。“三主”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书法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观察、模拟、联想的能力。

1、在读帖中提高观察能力

有人说,观察是人的思维窗口,“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可见,观察是构建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书法教学中应借鉴“书法之神味,在于讽诵(此处的汉涌意即看)”的前人话语,在指导学生看帖的教学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的看帖习惯和能力。

如何看帖?书圣王羲之曾说,要看字的用笔、结构、神态。字的用笔方面:要看清笔画的运行起止,提按顿驻,藏锋出锋,偃仰向背,方圆长短和枯润肥瘦等;字的结构方面:要认识对准中心,掌握重心,横平竖直,上紧下松、疏密匀称。字的神态方面:要领会讲究精神,气韵,丰彩架势等。总的来讲,一切都要以看懂、读熟字,帖为基础,在奠定此基础的过程中,学生观察能力必定随之提高。

2、在临帖中提高学生的模拟能力

观察碑帖得到的是“入于眼,记于心”的效果,而“出于手,显于纸”的效果却从模拟碑帖中得到的,从方法上分,书法模拟有摹与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经意而摹书不经意之故也。?”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临要“经意”,摹也要“经意”,手脑并用;其二是说,临摹各有利弊,唯有先摹后临,临中有摹,临摹交错,如此不已,方可兴利去弊。从步骤上分,书法模拟有对格临写,去格临写和背帖默写三步,对格临写即对看米字格、田字格、九宫格和四宫格临写,因此,人们称之为格临;待到格临日久,手渐熟练,在此基础上即可采用去格临写即在折叠的方框格里临写,人们称此为框临;一旦框临纯熟,即可进行背帖临写:临写前先熟视范本,默记点画结构,体会其情性气势,深印于心,然后挥毫落笔,得到一气呵成的效果。人们称此方背临。学生若能先摹后临,摹中有临,临中有摹,其模拟能力必定提高,并为书法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矗 3、在联想中提高创作能力对创作活动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被人们称之为原型。原型启发是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原型启发的事例,在自然科学创造发明中有:瓦特见壶盖被沸水蒸汽顶起而发明了蒸汽机,鲁班从丝茅草割破了手指而发明了锯子……;在书法创作中也屡见不鲜;唐代草圣张旭曾见公主与担夫抢道,杂而不乱,挤而有让,而悟其意大小长短、肥瘦相间、笔断意连,布局谋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从未尖宫的建筑,体会出“千门万户”总是“先立其大”的布局,创造了“板桥体”,还解决了画一幅大墨竹的困难。此类例子不一而足。

客观事物或现象均可作为原型,但能否启发书法创作想象,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还受到创作者本身联想思维能力的制约和创作需要、兴趣及情绪等的影响。当然,原型启发对初学书法者来说,似天方夜谈,不可为之。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原型启发的意义在于启迪学书者热爱生活,体察万物,产生联想,使其收到“听江声而笔法进”、“观蛇斗而草书长”的艺术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功能
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并且对于学生日后乃至一生的学习、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所以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苦。”

书法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依据自身特点,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于其教学过程之中。

字的结构比例若安排得法,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写出的字就能给人以疏密匀称、自然大方、清晰美观的感觉。安排字的间架结构,需根据字的结构形式,遵循字的比例规则,搭配原则,体现科学的结构布势,否则就会破坏字的形象。

在教学中,由此可以告诉学生字有一个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人也有一个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为构建和谐的关系、个体、局部需从属整体,整体需制约、规范个体和局部。若能如此,群体才能和谐、凝聚、发展,才能收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这样借助字的结构安排,阐发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地遵纪守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学习书法习惯的训练,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眼、耳、手、脑并用中予以完成。训练的方法可归集为观察、模拟、比较三部曲。

观察的意义、方法见前述。这里需提及的是观察要遵循从整体(仅指一个字而言,不涉及章法。下同)入千,局部分析,再回整体揣摩的程序。遵循这种观察字帖的程序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书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仅对字帖慨貌气韵的初步了解,可谓入境阶段。

模拟即临贴,这是入境后的绘境阶段,是检验学生对字帖揣摩程序的一把尺子。模拟有形模、神模两个层次。前人说,“太似为俗媚,不似为欺世,似与不似之间乃妙。”我以为初学书者,需在形似上下功夫,以求“太似”;待一段时间后(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烦在神似上下功夫,以求“似与不似之同”之妙。

对初学书者而言,后者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互补作用方能奏效的。

学生临帖要养成先借助构建其字各种笔画间的关系,后运用竖中线、垂直线、横中线、视平线、平行线等,写出准确线条,构建美观字型的习惯。这种习惯包含着细心、耐心,孕育着悟性,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必备习惯。

比较,如陈云同志所说,它是构成辨证法的一个要素。如果说,观察字帖是学书的入境,模拟字帖是绘境,那么临帖后的比较乃是润境。在临帖三部曲中提出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扬其长避其短,在纠正败笔中进一步提高学书水平。

比较需遵循观察的“三步”程序,体现这种程序是一种良好的学书习惯,发现临帖问题是一种学书能力,“觉而不回护”纠正败笔是一种良好的学书品质乃至做人品质。由此可见,习惯、能力、品质均在观察、模拟、比较中形成。

书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书写作业是体现书法教学效果的一块天地。

若系楷书教学,学生书写作业的字,一般会笔画准确、结构匀称、字体端正;若系行书教学,学生书写作业的字,一般会连笔简画、笔意萦带、流利规范。这种楷、行书写的水准不仅需要启迪学生的悟性,而且更需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也就是说,点画、结字教学均要体现以练为主,均要使训练伴随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严格要求,扎实训练,一定会孕育、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知之深则爱之切”。作为书法教师不仅要讲书檀艺苑的千古趣事,以拓宽学生知书的范围,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以提高学生知书的深度。学生对书法的“知深”,必然升华到爱切,有了爱切情感必然驱使学生为发扬光大祖国书法艺术而奋斗不已。这样再现祖国传统的书法艺术风彩就后继有人。以翰墨讴歌社会主义四化大业就不乏其人。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书法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祖国文化传统,激发爱国热情,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的百花园中发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就需要在书法教学中,有机地介绍书家的生平简历、趣事铁闻、相关碑帖的创作背景、经历过程和风格特色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地位等。如,肖何题额书套、钟丝阴盗笔法,王羲之的“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的传世绝作《兰亭集序》,智永的铣限笔象,颜真卿悲愤中的绝作《祭侄稿》、杨凝式的大胆创新、道貌取神的《韭花贴》,苏东坡悬壁观贴,赵孟须荐雪庵写靥,白征明日临《千字交》,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这些书坛艺苑中的千古美谈,一方面能充实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唤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另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领悟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应该为之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同时倍感发掘、弘扬祖国书法艺术是青年一代的神圣天职。
二、提高学生观察、模拟、联想能力的功能
在当今中学教改的先进人物中,南方钱梦龙提出著名的“三主”教学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书法教学也要借鉴。“三主”教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书法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观察、模拟、联想的能力。
1、在读帖中提高观察能力
有人说,观察是人的思维窗口,“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可见,观察是构建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书法教学中应借鉴“书法之神味,在于讽诵(此处的汉涌意即看)”的前人话语,在指导学生看帖的教学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的看帖习惯和能力。
如何看帖?书圣王羲之曾说,要看字的用笔、结构、神态。字的用笔方面:要看清笔画的运行起止,提按顿驻,藏锋出锋,偃仰向背,方圆长短和枯润肥瘦等;字的结构方面:要认识对准中心,掌握重心,横平竖直,上紧下松、疏密匀称。字的神态方面:要领会讲究精神,气韵,丰彩架势等。总的来讲,一切都要以看懂、读熟字,帖为基础,在奠定此基础的过程中,学生观察能力必定随之提高。
2、在临帖中提高学生的模拟能力
观察碑帖得到的是“入于眼,记于心”的效果,而“出于手,显于纸”的效果却从模拟碑帖中得到的,从方法上分,书法模拟有摹与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经意而摹书不经意之故也。?”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临要“经意”,摹也要“经意”,手脑并用;其二是说,临摹各有利弊,唯有先摹后临,临中有摹,临摹交错,如此不已,方可兴利去弊。从步骤上分,书法模拟有对格临写,去格临写和背帖默写三步,对格临写即对看米字格、田字格、九宫格和四宫格临写,因此,人们称之为格临;待到格临日久,手渐熟练,在此基础上即可采用去格临写即在折叠的方框格里临写,人们称此为框临;一旦框临纯熟,即可进行背帖临写:临写前先熟视范本,默记点画结构,体会其情性气势,深印于心,然后挥毫落笔,得到一气呵成的效果。人们称此方背临。学生若能先摹后临,摹中有临,临中有摹,其模拟能力必定提高,并为书法创作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矗 3、在联想中提高创作能力对创作活动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被人们称之为原型。原型启发是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原型启发的事例,在自然科学创造发明中有:瓦特见壶盖被沸水蒸汽顶起而发明了蒸汽机,鲁班从丝茅草割破了手指而发明了锯子……;在书法创作中也屡见不鲜;唐代草圣张旭曾见公主与担夫抢道,杂而不乱,挤而有让,而悟其意大小长短、肥瘦相间、笔断意连,布局谋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从未尖宫的建筑,体会出“千门万户”总是“先立其大”的布局,创造了“板桥体”,还解决了画一幅大墨竹的困难。此类例子不一而足。
客观事物或现象均可作为原型,但能否启发书法创作想象,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还受到创作者本身联想思维能力的制约和创作需要、兴趣及情绪等的影响。当然,原型启发对初学书法者来说,似天方夜谈,不可为之。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原型启发的意义在于启迪学书者热爱生活,体察万物,产生联想,使其收到“听江声而笔法进”、“观蛇斗而草书长”的艺术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功能
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并且对于学生日后乃至一生的学习、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所以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苦。”
书法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依据自身特点,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于其教学过程之中。
字的结构比例若安排得法,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写出的字就能给人以疏密匀称、自然大方、清晰美观的感觉。安排字的间架结构,需根据字的结构形式,遵循字的比例规则,搭配原则,体现科学的结构布势,否则就会破坏字的形象。
在教学中,由此可以告诉学生字有一个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人也有一个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为构建和谐的关系、个体、局部需从属整体,整体需制约、规范个体和局部。若能如此,群体才能和谐、凝聚、发展,才能收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这样借助字的结构安排,阐发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地遵纪守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学习书法习惯的训练,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眼、耳、手、脑并用中予以完成。训练的方法可归集为观察、模拟、比较三部曲。
观察的意义、方法见前述。这里需提及的是观察要遵循从整体(仅指一个字而言,不涉及章法。下同)入千,局部分析,再回整体揣摩的程序。遵循这种观察字帖的程序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书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仅对字帖慨貌气韵的初步了解,可谓入境阶段。
模拟即临贴,这是入境后的绘境阶段,是检验学生对字帖揣摩程序的一把尺子。模拟有形模、神模两个层次。前人说,“太似为俗媚,不似为欺世,似与不似之间乃妙。”我以为初学书者,需在形似上下功夫,以求“太似”;待一段时间后(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烦在神似上下功夫,以求“似与不似之同”之妙。
对初学书者而言,后者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互补作用方能奏效的。
学生临帖要养成先借助构建其字各种笔画间的关系,后运用竖中线、垂直线、横中线、视平线、平行线等,写出准确线条,构建美观字型的习惯。这种习惯包含着细心、耐心,孕育着悟性,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必备习惯。
比较,如陈云同志所说,它是构成辨证法的一个要素。如果说,观察字帖是学书的入境,模拟字帖是绘境,那么临帖后的比较乃是润境。在临帖三部曲中提出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扬其长避其短,在纠正败笔中进一步提高学书水平。
比较需遵循观察的“三步”程序,体现这种程序是一种良好的学书习惯,发现临帖问题是一种学书能力,“觉而不回护”纠正败笔是一种良好的学书品质乃至做人品质。由此可见,习惯、能力、品质均在观察、模拟、比较中形成。
书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书写作业是体现书法教学效果的一块天地。
若系楷书教学,学生书写作业的字,一般会笔画准确、结构匀称、字体端正;若系行书教学,学生书写作业的字,一般会连笔简画、笔意萦带、流利规范。这种楷、行书写的水准不仅需要启迪学生的悟性,而且更需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也就是说,点画、结字教学均要体现以练为主,均要使训练伴随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严格要求,扎实训练,一定会孕育、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知之深则爱之切”。作为书法教师不仅要讲书檀艺苑的千古趣事,以拓宽学生知书的范围,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以提高学生知书的深度。学生对书法的“知深”,必然升华到爱切,有了爱切情感必然驱使学生为发扬光大祖国书法艺术而奋斗不已。这样再现祖国传统的书法艺术风彩就后继有人。以翰墨讴歌社会主义四化大业就不乏其人。

书法是一门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醒,书法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书法爱好者去学习它,研究它,欣赏它,书法是中国特有的遗产,也只有汉字才能写成书法,它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是基石,自从有了文字记载就诞生了汉字文化。

1,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
2,祝好运。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吗?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生成。书法文化主导的价值既是民族的,又是传统的,同时也是时代的,它影响着书法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书法的内在精神有它存在的精神状态、精神内质与精神超越:精神的状态,即以“平静的理性”塑造了书法美的“形式”,以“活泼的感性”创造了书法美的。

为什么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为什么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汉朝是隶书大盛的时代,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四百多年间社会稳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于是两汉时期成为了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朝着使用简便、字体美观方面发展,书体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到了...

书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

书法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灵有何关联呢?
我们已从上面十多章篇幅中了解了汉字的特色、书体的演化以及书写的重要功能,现在可以谈谈书法艺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灵的关系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灵可从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上古陶盆上的绘画寻得,可从商朝的铜鼎上的人面纹寻得,可从北京故宫中的三大宫殿寻得,也可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河南龙门石窟寻得。秦砖、汉...

对书法的认识
3、当代大学生学习书法的实际现状根据学者的研究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学习书法的情况不容乐观。随着当今电子产品的盛行,人们几乎很少用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只要动动手指即可在电子屏幕上打出想要的文字。在这种环境之下,大学生们更容易忽略书法的重要性。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意识,当代高等院校应当加强...

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你认为练习书法...
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你认为练习书法有什么如下:培养恬静性格。更深入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和素养。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意志力得到磨炼。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艺博大精深,蕴自然之性灵,溢美之芬芳,凝...

在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中,书法占据什么地位?
中国书法既是载体也是媒体,广泛应用于石碑墓志书丹、石版题字、楹联、雕刻、广告、商标、书刊报头、电影报头……等!因此,书法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夸张的语言,而是美术这个词来自西方国家。中国传统书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地位高于文学和美术。因此,就中国书法而言...

中国书法历史说明书法在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明世代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它是我国特有的璀璨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在古代它被作为一种书写方式,现在是一种专业门类,这对中国古代的艺术诸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拥有书法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

关于书法的中华传统文化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

寿阳县13171562011: 为什么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的核心 -
蒙富帅克: 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核心中的核心,中国艺术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书画.例如中国瓷器主要形式是中国书画.书画同源,汉字的起源是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会意、形声、象形、指事更是汉字与洋文读音法的区别.中国画表现形式是点线而非西洋画的面,较抽象,书法就更抽象,因此书法更讲究意境

寿阳县13171562011: 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 -
蒙富帅克: 1、书法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艺术上的璀璨明珠.2、书法中汉字书写元素对中华文化和思维有重要影响,也对中国文化思维和美学思维有重要作用.3、书法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和现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寿阳县13171562011: 为什么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
蒙富帅克: 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组成部分,但书法并不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仁”.

寿阳县13171562011: 关于书法艺术的意义简单叙述下书法艺术的特点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还有对于现代书法有什么意义(比如书法与复兴国学的意义啊之类的)... -
蒙富帅克:[答案] 这位朋友!书法艺术确实是非常博大精深,三言两语恐怕也是说不完的!如果你想要听听我的看法,我也愿意说说:能够称得上是国粹的有我国的书法、绘画、诗歌等等.说到书法,可是要从字源开始了.每个汉字,都有字源.汉字是从象形文字、甲骨...

寿阳县13171562011: 为什么说书法是东方文化的核心代表,试举例论述其民族精神象征
蒙富帅克: 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下产生的特殊艺术,是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把视野放宽一些,把书法艺术置...

寿阳县13171562011: 为什么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
蒙富帅克: 这个世界上说法太多,众口不一.这可能起源于字源画流之说.那书法就是艺术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主要部分.

寿阳县13171562011: 为什么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蒙富帅克: 中国画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文化演进而逐渐形成的,有其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中国画有着完整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它的笔墨纸砚,它的诗书画印,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体现出中国人的人文情怀.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反映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彰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历程,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寿阳县13171562011: 我求一篇关于书法的鉴赏论文 帮忙 -
蒙富帅克: 书法鉴赏论文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

寿阳县13171562011: 书法有哪些价值?20字 -
蒙富帅克: ”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纪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密码.艺术界素有“书画同源”一说,书法与国画是姊妹艺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书法作品流动的线条、起伏的节奏,本身就是一幅可观可感的画面,而中国画绘画技巧离不开线条和笔墨,这些又与画家的书法功底密不可分.

寿阳县13171562011: 书法家和作家哪个地位高? -
蒙富帅克: 书法,中华文化的生命线 张公者:如何评定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余秋雨: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分两个属性,一个是工具属性,一个是精神属性.所谓工具属性,小而言之,书法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大而言之,中国文化能够流传到今天,也是以书法作为工具,这条黑黑的墨痕其实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线.书法在中国文化上的精神属性,是中国文化人格最抽象的一种描绘方式.那些流动的线条正好对应着历来追求的君子风范,他们的举手投足,他们的风雅品貌,都在这个线条当中体现出来了.一个人从小每天在书法当中慢慢地磨炼,就是在修炼自己的精神品格.只要懂书法,从满纸云烟当中就可以看得出中国文化人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