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道家美学观的异同是什么?急啊!

作者&投稿:赫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与道家美学观的异同是什么?急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辅导—导论
一、关于文学的本源——心与道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分别出于儒道两家的哲学观和文学观。
一 本于心——儒家
先秦时代流行的“诗言志”说,就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来看,即指文学本源于人心。
代表正统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心动情发,借语言作为工具,这就是诗。
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动,系受外界事物之所触发。《礼记•乐记》在解释音乐产生原由时说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此原理亦通于诗。不过,物感只是促使人心发生由静而动的变化之条件,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仍是人心所固有的,不过因物感才使之由隐而显而已,故诗之源非在物仍在人之心。
扬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中国古代讲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讲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而是讲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界。
二 源于道——道家
文学之源于道,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文学的本源为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二是指文学源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亦即六经之道。
后者可以传统的“文以载道”言之,这个“道”不是抽象的哲理性的道,而是具体地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人伦道德的道,亦即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则是圣人之心的体现,所以它和“诗言志”在文学本源上有共同之处,都是指文学本源于人心。
这里我们讲的文学源于道,是指前者,即是指文学源于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这是属于道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道家认为宇宙间万物皆源于道,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也是道的一种体现。所以,庄子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只有达到了合乎自然之道的境界,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他把音乐上的“天籁”、“天乐”、绘画上具有“解衣般礴”精神境界的画家的创作、文学上能超乎言意之表的境界,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高理想。这种观点表现在文学理论上,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所说的,人文的本质乃是“道之文”,这“道”即是指与天地万物根源一致的自然之道。
然而,持这种观点的,并不否认文学是人的心灵之创造,只是认为人的心灵最终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种体现。故而主张文源于道者,也常常以人心作为中介。刘勰就是如此。他曾肯定“诗言志”说,认为人文是人的性灵所钟之表现。但人也和宇宙万物一样,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种体现。人和万物的区别只是在人是有灵性的,是“有心之器”,而不像万物一样,是没有灵性的,是“无识之物”。所以文也是“道之文”。为此,我们可以如下公式来表示儒道两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
儒家:人心→感物→文学�
道家:自然之道→人心→文学
只是儒道两家对文学产生最终根源的看法上侧重点不同,一在人心,一在自然之道,但都承认文学是人的心灵创造之结果。这是符合于文学创作实际的。

二、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虚静说
中国古代有关文学创作构思的理论,都强调作家在构思以前必须要具有“虚静”的精神状态,认为这是使构思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氵龠五藏,澡雪精神。”
一 道家
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管子》一书中,在论述心作为思维器官的作用时,也分析过虚静的问题。庄子则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进入“大明”境界。庄子的虚静是排斥人的具体认识与实践的,但是他在运用虚静的学说去分析许多技艺神化故事 ( 如庖丁解牛、轮扁斫( zho )轮、津人操舟、吕梁丈夫蹈水、痀偻者承蜩 ) 时,这些故事本身却又说明了只有在大量具体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上,方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水平。
因为庄子论虚静时本身存在着这样的内在矛盾,所以,当后代文学家用这此神化的技艺故事来说明虚静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时,并不排斥具体的知识学问,而只是强调排除对创作不利的主观、客观因素干扰,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去进行创作构思的必要性。
二 儒家
道家在认识论上的虚静学说又被儒家所吸收和改造,荀子论虚静就不排斥知识学问,他所提出的“虚一而静”是和他的“劝学”相统一的。所以在文学理论上论虚静都是与知识学问并列在一起的,陆机在《文赋》中开篇时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这里的“玄览”就是静观,就是虚静,而“典坟”就是指知识学问。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把虚静与“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并列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三 佛家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道家的虚静说又和佛教的空静观相融合,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序》中曾说:“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人必有所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于声律。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相踵焉。
因定而得境,故养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信禅林之花萼,而诫河之珠玑耳。”禅定去欲,则内心虚空,此即是虚静境界。内心虚空则能容纳万景,这样就能产生清丽的诗作。于是,文学理论批评中就有了许多以空静论创作的说法,如宋代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宋代理学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道学家论诗也很注重虚静。
四 创作
由于儒道佛三家都强调虚静,所以中国古代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均把虚静视为创作主体修养的最基本条件。例如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论书法创作时就曾说过:“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 明人吴宽在《书画筌影》中说王维之所以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渟,洞鉴肌理,细观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孰谓画诗非合辙也。”文学艺术创作上的虚静,目的在于使作家艺术家摆脱名利等各种杂念的影响,以便充分驰聘自己的艺术想象,在构思中形成最优美的艺术意象。“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但它必须在虚静的前提下方能实现。《庄子•天道》篇中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哲学上的认识论是多么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 !

参考《儒家与道家自然美文艺思想之比较》
自然美作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是儒道两家关注的焦点。儒道两家以不同的人生态度与审美方式观照自然美,根据各自的自然审美观对文学创作的要求,表达了他们对于自然美不一样的理解,构建了风格迥异、相互对应的我国古代两大文艺思想体系:一、自为与自在:两种不同的自然审美观;二、有为与无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理论;三、平和与清真: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四、得彼与自得: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儒家与道家这种对自然美的不同阐释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各自深厚的哲学底蕴。



远在先秦时期,艺术的巨大精神力量及对和谐社会,完善人格的作用,就受到高度重视,并把它发展和升华。作为我国古曲美学的两大思潮和派别,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也应运而生!

儒家美学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一种美学思想。“仁”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他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体系的核心,孔子美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仁”的心灵,道法品质和人生境界的“仁人”。

荀子的“虚壹而静”是儒道思想的结合;从思维科学上看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艺术构思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认识审美创造前所具备的一种良好心态。进一步完善儒家美学思想。

老子是先秦时期的道家创始人,他的哲学是道家美学的基础,道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老子的道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是浑然一体的东西。儒家以“天”或“天命”思想论证封建制的合理性;而道家学派却以“道”的观念否定这种合理性。这促使对本质、规律的把握和启迪人们自我意识说有着重要意义,老子“道”范畴的形成增强了人们的本体意识和规律意识,把人们从对“天命”的信仰中解放出来,这是一种理性自觉,不论对科学,还是审美都产生巨大影响,对于审美和艺术来说,它启迪人们对美的本质认识,对美与丑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对审美意象的本体的认识。

孔子以“仁”为美的内在根据,以“美”为仁的表象,主张美善统一、强调艺术社会效益,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美学思想。老子否定儒家仁义论,否定传统礼乐。从“道”出发提出了知美即恶,从美的对立面去认识美与丑,美与真,他认为美与善是分开的。这与儒家思想完全相反,充分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本质。在老子美学中真实的美学根本条件,他说的真实,主张返朴归真,以道家契合,使精神进入恬静,愉悦的境界。这对现代朴拙、天真、平淡、执着——的审美影响最深。

“有无相生”是老子“道论”法思想的精髓,老子是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去思索宇宙的究极原因、探索有限与无限的相互转化,从他对‘大音希声’的意境要求,到虚实之美,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时空意识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由于艺术对人格的完善是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孔子还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进一步推行“仁政”的理论。“中华之美”是先秦儒家的审美标准。是他的艺术和谐论。在对自然审美中,提出了美善统一,真善,真美的思想。但是他偏重于善。孔子对自然也有很高的欣赏能力,提出了“仁智之乐”。秀丽壮美的自然景色,也成了“仁”的意识的一部分,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人与自然的审美观念。

后来,孟子的“性善论”是对孔子的“仁”的思想的论证和发挥。“性善论”就人性的探索和心灵的探索。

庄子是老子道家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着重自身的人生理想和自由意识,并把老子的哲学引向审美和人生。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两大思潮和派别,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创造。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都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我们应加以充分了解认识,取长补短,使自身具有一个正确的审美创造观。

1、儒家美学的中心
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而不是从宗教神学的外在信仰出发去考察审美和艺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继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常常偏离到某种狭隘的道德比附的说教上,要求自然附会和符合人世的现实规范与秩序,从而束缚了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和观赏。

儒家美学是与社会生活、政治状态紧密相关联的,作为其重要美学原则的“和”(人和),本身就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作为矛盾结构,它强调得最多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情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实现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从儒家哲学的整体气韵来看,其思想主要是外观的,它本身也极注重内观,但是它的内观是最终必须为其外观服务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齐、平、治”。与此相似,儒家美学在艺术-审美上也以外观的伦理、道德、责任为标尺,也就是说,它要求美一方面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必须与伦理性的社会情感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是中国艺术-审美十分注重主题思想性的重要传统依据。

2、道家美学的一些基本特征
道家美学的重要特征是强调了审美的超功能性,即“天和”(与道冥同),它要求审美情感必须是一种内向的精神关照。这种“天和”在不同的道家审美观里又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老子的美学核心是“自然无为”,突出了个体生命寻求自由的要求,在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中去观察美与艺术的问题,蕴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哲学意味(无为而无不为),但是他的美学思想总体上偏于理智的冷静思考,有一种洞察社会黑暗的深谋老算的眼光,对人生表现出缺乏一种明朗的热情的爱,从这一点老说,它是制约老子美学成分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庄子美学的核心则是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强调美的“无为”、“天然”相对的、辨证的统一。它扬弃了老子老子审美观里的权术思想以及对待人生的某种冷漠感,把“重生”“养生”“保生”对人的生命的价值抬升到整个宇宙,达到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在看来是玩世、混世的生活态度后面,包含着为老子所缺少的一种对人生的热爱,他的根本目标是要使人的生活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的独立境界,但是他又要求人去消极地顺应自然,而不是积极地去改造自然,这是庄子哲学(美学)的一个致命弱点。
在艺术-审美上,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谓关系,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这与儒家的艺术-审美传统是恰恰相反的。

3、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的关系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儒道互补”说。互补的前提是渗透,渗透的结果是互补。儒、道美学就存在这种关系。先看二者对立中的差异、冲突的互补性:
(1)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层面看。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避让,但实际上他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识;
(2)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儒家强调的是人工制作、外在功利以及主题内容等方面的东西(性伪则美),道家则突出的是自然及创作规律(大美不言),即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的互补为中国艺术发展提供了新鲜、立体而丰富的动力。
(3)从人生态度的角度去看。儒家强调个体生命的“人和”,强调社会道德伦理前提下的人的个体价值,缺乏对生命本原的关爱;道家则强调“天和”(天人合一),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其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再看二者对立中的交融互补性:
一个就是孔子本人的“吾与点也”的著名故事,其他可以通过《论语。述而》、《论语。公冶长》、《论语。宪问》以及《中庸》、《荀子》等一些著名观念得到求证,也就是说,庄子激烈地提出的这种反束缚、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早就潜藏在儒家学说之中。从另一个层面看,儒家美学很多时候是以道家美学为寄寓和归结的,当“道不行”、“邦无道”或离沦乱世时,道家的“与到冥同的”的“天地境界”便成为很多士大夫寻求抚慰、高举远慕的精神归宿了。

儒家侧重于教化,比如《诗经》中提到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比较受儒家的欣赏。但道家更强调自然,不提倡刻意打凿。


道家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有何关系?
道家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关系为辩证统一,详细介绍如下:一、自然生态美思想:1、道家的最高本体是道,而道又具有规律的意思。作为规律的道主要是指,本体之道或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属性或状态。在道家看来,不管从纵的时间的维度来看,还是从横的空间的维度来看,本体之道都是无,是非存在,“道以...

道家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有何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道家生态美学强调通过修身、通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的生存方式;当代深生态学强调通过改造人的世界观、价值理念,通过提高人的理性认识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道家思想,中国传统的儒家、佛教思想都是典型的深生态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

儒道墨三家音乐美学的区别
这三家里,大部分都是公利,除了道家,道家是自利的。这个我们放后面讲。至于其他两家,则是代表各自阶级的利益。儒家代表统治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利益,墨家则代表小生产劳动者的利益。下面我就分说一下。首先说儒家。儒家的学说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以及革新改变,已经和孔子当年的思想大相径庭了。先秦以前的儒家,孔子和...

简述道家美学思想内涵
四、虚静之美 虚静之美是道家美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虚静是指内心的平静和空虚,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道家认为,只有达到虚静之境,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美和人生的真谛。虚静之美也是一种艺术境界,艺术家应该追求内心的虚静,通过艺术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同时,虚静也是道德...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占的历史地位有何不同...
在其发展历程中,除其自身的完善、进步与发展外,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变化推动了道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本文主要从社会历史因素的方面较为深入地阐述并概括道家思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状态,反映出社会对一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本论】一、道家的基本分类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

道家和儒家的异同
- 道家则推崇清修隐者,强调个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以及对自然的顺应。2. **人性论的差异**:- 儒家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强调教化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道家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属性,认识到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束缚和对个性的压制。3. **人生观的差异**:- 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主张积极投身社会,以...

...美学家朱光潜说:“要以儒家的态度做事,以道家的态度做人。”如何深...
朱光潜的要以儒家的态度做事,以道家的态度做人的这句话意味着,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儒家强调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在做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借鉴道家倡导的自由、自然、淡泊名利的精神。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使人们在社会中能够有良好的品德和责任感。在工作中...

先秦儒道美学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儒家美学是伦理学美学,儒家注重探讨人格美,提出美与善的关系,完善人格美的概念(儒家的美学思想—美与善的统一、仁与乐的统一、人格美的追求、为人生而艺术 );道家美学是哲学美学,它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所提倡的“自然无为”的自然美是超越功利的审美观(美与真的统一、技...

...试述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对传统艺术的影...
道家主张“出世”,认为理想的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道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李白,原本也有政治抱负,但受到权贵的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

道家和儒家的异同?
道教与儒教的区别:理想人格的不同、人性论的不同、人生观的不同、思想核心不同。道教与儒教的联系: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一、道教与儒教的区别 1、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应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

吴中区18297998002: 比较儒家学和道家美学的异同 -
睢古比卡: 审美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悦乐身心,自我完 善,并按照理想和美的规律创造和选择文化的过程.远在先秦时期,艺术的巨大精神力量及对和谐社会,完善人格的作用,就受到高度重视,并把它发展和升华.作 为我国古曲美学的两大思潮和派别,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也应运而生!

吴中区18297998002: 儒家与道家美学观的异同是什么?急啊! -
睢古比卡: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辅导—导论 一、关于文学的本源——心与道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分别出于儒道两家的哲学观和文学观. 一 本于心——儒家 先秦时代流行的“诗言志”说,就其对文...

吴中区18297998002: 儒家与道家美学异同 -
睢古比卡: ■美的定义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如果以美是我们自己心理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来说,那么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心理状态与外在世界的一种协调对应、共通的感受.●道家以道德、知足为美,讲究遵循大道贵信上德,是由宇宙的辽阔、...

吴中区18297998002: 儒家和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有何异同 -
睢古比卡: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文化大发展的繁荣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展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诸子百家不仅在文学、兵法、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皆有所开创,而且在音乐,舞蹈等艺术上的造诣更是颇丰.本文旨在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老子、庄子关于音乐美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来探讨儒家与道家关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异同.

吴中区18297998002: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
睢古比卡: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共同奠定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从他们的基本思想来看,儒道两家是两种对立的两大思想体系,其实在具体表象对立的背后,儒道两家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正是这一共同点,它们...

吴中区18297998002: 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美学思想的差异 -
睢古比卡: 好大的问题,不时说不清!佛主要是要人清净自心,以期彻证本性,见性成佛,道也有这个目的,但道家的修行有很多是针对自已的身体的,佛家对这些说的较少,而儒主要是伦常的教育,讲孝,讲仁义理智信!!!个人见解!

吴中区18297998002: 谈谈儒家、道家美学的现实意义 -
睢古比卡: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两大重要派别,从不同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在本质上既相互对立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正确区分两者的本质特征,挖掘两者在对立中的交融互补关系,对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吴中区18297998002: 请简要概括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
睢古比卡: 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本文从道德的内涵、起源、人性论、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吴中区18297998002: 个人对儒家审美思想的认识? -
睢古比卡: 儒家有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支撑仁爱,论语的开篇就是“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和道家的消极态度“不出户知天下”形成了鲜明对比.故此,道家审美偏向冷漠,儒家审美偏向庸俗.

吴中区18297998002: 请比较一下儒家和道家说说他们的同异之处.如果可以提供一些西方人对
睢古比卡: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