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导致袁绍拥有绝对的优势,却还是输了官渡之战?

作者&投稿:俞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官渡之战后,袁绍在河北还有很多部队,为何最后还是输了?~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很多的战役,其中官渡之战后,在河北的袁绍明明有很多的部队,为什么他最后还是输了?是由于他军事能力指挥不够,还是由于什么别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

官渡之战后可以说是决定天下命运的时刻,当时在河北的袁绍可是拥有10万大军,而曹操区区4万人,无论是从兵马还是从粮草上面袁绍拥有的绝对的优势。其实袁绍败就败在他们内部起哄,许攸背叛了袁绍,然后乌巢被烧了,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一败涂地。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得出的是,不仅自己强大,而且内部的人员一定要团结好,否则历史重蹈覆辙的话,可能就会像袁绍一样。

当时曹操和袁绍两个在打仗的时候,袁绍可以说是坐拥半壁江山,比如说幽州,并州,青州,冀州,这些可都是袁绍的江山,而且人口都超过了百万。但是为什么在官渡之战后袁绍义绝不起,从此就走向了人生低谷呢?就算是10万大军被曹操消灭了,但是袁绍的后备力量仍然有十几万大军,就算是没有招兵买马的情况下,袁绍应该也有立足之地,所以说官渡之战应该和发生的一些我们没有学习到的东西。

其实在官渡之战失败之后,袁绍的后方也发生了很多的叛乱,因此曹操就趁此期间多次去进行袭扰,最终导致的就是袁绍从此一蹶不起,所以从历史上面我们可以读懂很多的启发,像袁绍这种内部不团结的事情,一定要严加管理,避免再次发生。

东汉末年,汉族王室已经没有足够大的能力去控制各路诸侯了,在黄巾起义后,中原各路诸侯已经按耐不住了,个个都开始招兵买马,由此开启了几大势力长期混战,厮杀,兼并的局面。当时候北方有两大势力,一是在河北的袁绍,一是在山西一带的曹操。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北方统一是大势所趋,两个集团之间是少不了一战的。

我们来看看当时两家势力的对比,袁绍是有十万兵马,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这十万兵马都是袁绍精挑细选出来的。这就说明袁绍实际上的实力远不至于此。而曹操呢?只有区区二万兵马,这还是曹操的家底了。当时候是袁绍主动进攻曹操的。当听到带着十万雄兵的袁绍扑过来后,曹操手底下的将士十分害怕,但是曹操确认为不足为惧。

因为曹操知道袁绍这人有勇无谋,刚愎自用,虽然人多,但是他不会利用战术,况且现在他仗着兵甲多,骄傲自满,其实可以智取。于是曹操便率领全部兵马在官渡与袁绍对峙了整整一年之久。最后,曹操出奇招偷袭了袁绍的粮草,最后一举拿下了袁绍,以少胜多,赢得了北方的统治权。袁绍可能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五倍与曹操的兵马竟然被曹操杀的片甲不留。

其实这要怪他自己没本事,而对手曹操又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乱世枭雄。袁绍回去之后,虽然还有大量兵马,但是这官渡一战让他丢尽了脸,也间接反应了袁绍的无能。所有即使还有兵马,但是军心已经不稳,将士么都看袁绍的笑话了。他袁绍只能是在消沉中慢慢被各路诸侯一点点瓜分了!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三场:一个是巨鹿之战,一个是官渡之战,一个是淝水之战,这三个战役都是在战胜者一方相对于战败的一方兵力极少的情况下取胜的。

比如,巨鹿之战是项羽为首的楚军战胜了秦军;官渡之战是许昌曹操打败了冀州袁绍;淝水之战是东晋谢安打败了前秦苻坚。

在这三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有一场战役,原本战败方是最有机会取胜的,但却最终因为决策问题,导致没有取胜,这一场战役就是许昌曹操与冀州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袁绍与曹操在这场战役中投入的实力悬殊实在太大,袁绍有十万兵马,而曹操只有区区的两万兵马,而且这两万兵马还是刚从攻打徐州的战场上下来的,战斗力强不强或者说有没有战斗力,都还有待商榷。

即便是在这种实力悬殊较大的形势下,袁绍都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袁绍究竟是怎样输给弱势一方的曹操的,他到底哪里不如曹操,又败在了什么地方?

袁绍的失败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不会因势利导,刚愎自用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治理封国的权谋手段都被称之为权术。

真正意义上的权术,既包括先进的政治策略,又包括虚伪诡诈的骗术和投机之术。

在权术实施的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因素,还要考虑社会人文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全部考虑进去,才能更好的运用权术。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今年南方各地受到洪涝灾害,大坝决口,这个时候,地方就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兴修水利,疏通河流,以此来解决老百姓遭受洪涝灾害之苦。

这样做的话,自然就不会有人反对。

这就叫因势利导。

而河北的袁绍打败官渡之战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他不懂这个。

在官渡之战尚未开打之前,曹操正在攻打徐州的刘备。

曹操的兵力本身就不多,既然攻打徐州城,许昌大本营的兵力自然就少了,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向袁绍建议,发兵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

这个策略无论是在今天看来还是在当时看来,都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这个时候,袁绍的儿子恰好病了,他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建议,而是告诉田丰,自己的儿子病了,要留下来照顾儿子,没空攻打许昌。

田丰知道,儿女情长,终究成不了大事。

等到曹操从徐州班师回朝后,袁绍突然想起来了要打许昌,赶紧组织兵力攻打曹操的大本营,结果最佳的时机已经错过了。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只股,在底部的时候,你不敢买,等到拉高了你再追进去,结果直接砸了下来,回调的还很深,你说不套你套谁?

在袁绍决定攻打许昌曹操的时候,田丰立即劝谏袁绍,不能再攻打曹操了,我们兵多将广,粮草充盈,要采取持久战略,因为曹操四处征战,兵少将寡,粮草不足,只要跟他相持下去,打持久战,曹操耗不起了,必败。

结果,袁绍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了,又不采纳,田丰气的直想骂娘。袁绍不但不予采纳,还因为田丰要骂娘,下令把田丰打入大牢。

这就有点过了,给你提好的建议你不用,最多批评批评,又不是什么违反原则的事情,竟然把谋士关进了大牢。

这种领导的做派,实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袁绍作为北方的霸主,有用青州、幽州、并州等地盘,手下人才济济,智囊团也足够,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懂得采纳智囊的意见,不知道变通,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意孤行的像个神经病,焉有不败之理。

他要是不败,那简直是天理难容。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学会因势利导,善于变通,不能老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独断专行,这样不但不会有好的结果,还会适得其反。

第二、为人刻薄寡恩,疏于交流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竞争力的首要目标是人才。

因此,争取人才,并加以合理运用,才是正确的方式。

官渡之战的袁绍,就是亏在用人不合理上。

曹操手下有一个叫荀彧的谋士,因为曾经在袁绍手底下工作过。

对袁绍营帐内的情况,他最了解。

他给曹操分析了袁绍手底下那些谋士的特征及特点,比如,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等等。

这样的人在一起,可谓是水火不容,时间长了必然会产生变故。

事实也证明,荀彧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官渡之战前夕,田丰因为直言相谏,被抓进了大牢里,最终被逢纪的谗言害死;审配因与许攸有瓜葛,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把许攸子侄收捕下狱,迫使许攸临阵叛逃曹营,泄露了袁绍的作战计划及粮草囤积处,而郭图则是用用谗言逼走了袁绍手下得力的大将张郃与高览,迫使他们投奔了曹操。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许攸夜访曹营,直接影响了整个官渡之战的战局。


许攸的投奔,直接导致战局逆转,曹操顺势占了优势。

所以说,袁绍的军事失败,显然是权术的作用目标出错了,在人事管理上出了问题。

根本原因就是,他不懂知人善任,也缺乏沟通交流,说白了就是不懂的恩威并施。

一个高明的领导必然要掌握下属的性格及特点,然后根据性格特点安排工作,这样才能发挥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曹操在这一点上做的就比较好面对同一个问题,曹操会让大家互相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与看法。

因而曹操手下的谋士,就没有相互谗言的现象,他们都能各司其职,各按其为,各安其位。

所以说,袁绍使用的这种领导艺术风格和沟通管理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非常坏,这就使得内部的人产生了我只向领导负责、只要领导满意就行、别人无所谓的意识形态和心理模式。

长此以往,由于资源的排挤效应,所有人都要挖空心思迎合领导,拍领导马屁,以便得到领导的赏识和任用的机会。当他的意见被采纳,他就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意见成功。

万一失败,就会想方设法的嫁祸给他人。

如果领导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他便会千方百计的在暗中使绊子,等着看别人出乖露丑,然后从中捡漏。

如此恶性循环,自然就形成了袁绍虚伪做作的治理生态,形成了无可挽救的败局,至于冀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现在有一些国企都存在这样一种风格和局面,哪怕是评优评先也得考虑领导的亲属,以此来迎合领导,拍领导驴屁。

第三、决策指挥不当,德不配位

无论在工作当中,激励机制都是一种更好的激发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重要手段,也就会说,你夸赞别人的一句话,都可以动人心,让人死心塌地效忠。

一个高明领导的善于包容,是领导权术里最直观的德行体现。

舍人小过,才能图己之大业。

比如,在官渡之战上,关羽不知道刘备在袁绍那里,曹操调来关羽直接斩了颜良、文丑,结果,这件事情被沮授用以挑拨袁绍与刘备的关系,刘备说关羽并不知道他在冀州,这时,袁绍又反过来责备沮授。

从这就可以看出,袁绍没有自己的主心骨和判断能力,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而且还是当场信,丝毫不带一点怀疑。

这就造成了偏听则暗的一种局面。

一个高明的领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时刻头脑清醒,心平气和,不能被别人牵着走、也不能被别人带着走。更不要寄希望于任何人,谁都不是谁的救世主,唯一能救自己的,还是自己。

后来,郭图、审配又站出来质疑刘备在吹牛皮、说瞎话,袁绍又大怒的要杀了刘备。当刘备为了保住自己小命提出愿意让关羽来辅佐袁绍时,袁绍高兴的喜出望外,比打赢胜仗还高兴。

一个领导喜怒反复无常,本身就没有了领导形象,更别谈什么威严。

无论干什么事情,领导要一言九鼎,要吐口唾沫砸个坑,不能这边这样说那边那样说,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政令不一。

那么,面对这样的事情,曹操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曹操征讨北方乌桓时,有人曾力谏曹操不要攻打乌桓,理由是战线太长,路途遥远,人家乌桓以逸待劳,就能打你个措手不及,没有什么胜算。

曹操不听劝谏,仍旧出兵到塞外去攻打北方的乌桓部落。虽然这一仗胜利了,但也历尽了千辛万苦,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

曹操回来之后,二话没说,奖励了那些提出劝谏不要攻打乌桓的人。

曹操此举的意思就是,要告诉那些敢于进谏的人,不要因为意见不被采纳而不敢建言。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那就是,即便意见不被采纳,也会有人敢于提意见建议,这样就会构建一种积极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

在三国历史上,曹操之所以能笼络一大批人才甘愿为他卖命,靠的就是激励机制与领导德行。

无论是古代行军打仗还是现代企业管理,激励机制与领导德行这两点都是驾驭人才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缺乏这两个基本要素,可以说,管理上即便不是一塌糊涂,也有可能是乱七八糟。

如果冀州的袁绍能做到这一点,恐怕官渡之战的结局就不是曹胜袁败,曹操恐怕早就败得落花流水了。

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历史的走向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负轻敌的原因。官渡之战中。袁绍太过自负,大军被狡诈的曹操,引诱到日光之下,士兵因强光不能张眼而被射杀。

内部不稳定,袁绍几个儿子争权夺利,袁绍本身多疑,手下谋士的出卖,导致粮草尽毁。

因为袁绍多谋而不善断,做事用人全凭个人好恶,特别爱面子,性格很犹豫,且经受不起挫折。


袁绍和袁术的力量合在一起,是不是就天下无敌了?
在古代能够拥有最大权力的就是皇帝,面对这样的权利,不要说袁家兄弟,哪怕是父子之间,也会相互残杀。大家都知道袁家两兄弟,无法容忍对方的主要原因,就是都想成为皇帝。所以在利益上没有办法调和!在史书里面就有说明,这两兄弟在很多事情上已经没有不是一条心了。袁家也是一个大家族,袁绍的爷爷袁...

东汉末年袁绍到底是靠什么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
其中一大好处,便是人才对汝南袁氏这一金字招牌的向往。在袁绍发展的初期,就有沮授、郭图、田丰等谋臣辅佐。其中,沮授为袁绍定下“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的发展方略。而郭图则曾经劝说袁绍抢先迎接汉帝,挟...

曹操染指女人无数,为什么唯独善待袁绍妻妾?
原因之二:那就是曹操故意这么做,其实是想让江东的父老乡亲们能够归顺自己,他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够笼络人心,希望吸引更过的才子能人归顺自己,为自己日后打江山招贤纳士。袁绍管理江东地区的时候,为人特别善良随和,因此当地的老百姓都非常拥戴他,爱护他;因此,曹操想要收获人心,想要让更多的人追随...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天灾人祸不断,终于酿成黄巾农民大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东汉王朝却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天下群雄割据,战乱不休。至建安四年(199年)夏,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

袁绍四世三公,坐拥四州之地为何被曹操打败?
刚愎自负,给了敌人有机可寻,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要知道袁绍手下四大谋臣、武将如云,颜良,文丑,高览,张郃,田丰等。但是他却不能用人不疑,总是避开了正确的选择,才导致了优势逆转。其实,袁绍的失败跟集团矛盾也有关系,袁绍账下窝里斗太严重,而袁绍又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官渡战役袁绍的总兵力和曹操的总兵力的差距是多少呢?
官渡之战,三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之一,以曹操的少胜多而著称。在这次战役中,袁绍据称拥有约11万兵力,而曹操则只有大约2万。双方的兵力对比显示,袁绍的总兵力大约是曹操的五倍。尽管如此,曹操仍然能够取得胜利,这在古代战争中是相当罕见的例子。袁绍的指挥能力被认为是导致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

十八路大军联讨董卓时,谁是盟主?
十八路大军联讨董卓袁绍是盟主。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联军决裂,形成...

袁绍作为一个庶出是怎么做到比袁术的地位还高的?从小到大他是怎么一步 ...
首先看看曹操对袁绍的评价“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对袁术的评价是“冢中枯骨”;可以看出袁绍的才能相而讲是比袁术强的。。其次,董卓在朝,袁绍敢鲜明表现出反董“汝剑利,吾见未尝不利”。在士族里获得了很大的声望。其实反董之争就是士族与武人之间斗争。再次诸侯...

官渡之战双方兵力对比,袁绍总兵力比曹操多多少?
8. 曹操除了防守外,还设法切断袁绍的粮道,导致袁军出现补给问题。9.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袁绍的谋士许攸背叛,并向曹操提供计策,夜袭乌巢,最终导致袁绍的粮草被烧毁。10. 袁绍军队士气低落,内部出现争论和矛盾。曹操这边则士气大增,最终击败袁绍,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11. 袁绍的失败部分原因在于...

《三国演义》中袁绍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三国演义》中,袁绍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过于自信:袁绍拥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本可以利用天子的权威号令诸侯,但他对此不屑一顾,最终导致曹操趁机控制了皇帝,从而失去了这一优势。2. 决策犹豫:袁绍善于策划和分析,但往往无法果断执行,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他未能及时...

城区15052078689: 官渡之战中,袁绍占有绝对优势,为何会惨败给曹操? -
频咽复方:主要原因还是袁绍不会任用人才、让淳于琼去守粮草、 恰恰淳于琼是那种嗜酒如命的人... 要知道粮草没了 那也不扯打仗了 再者就是袁绍不采纳谋士许攸的意见 . 还怀疑他 这让许攸投靠了曹操 我觉得这是主要的原因

城区15052078689: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 一文袁绍与曹操相比,拥有强大的军队反而被曹操打败其失败原因是什么?
频咽复方: 袁绍失败的原因有: (1)袁绍兵马虽多但不精,战斗力不如曹军. (2)袁绍自身多疑,刚愎自用,又不肯承认过失,不愿意采纳良好的建议. (3)袁绍手下的谋士各怀异心,又没什么过人的计策. (4)曹操听从许攸的计谋,烧毁了袁绍乌巢的粮仓,导致袁军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

城区15052078689: 《三国演义》中袁绍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
频咽复方: 袁绍的性格特点大致分为以下4大点: 袁绍的性格特点1、太过自负: 本来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屑这么做,最后被曹操抢了去. 袁绍的性格特点2、好谋无断: 喜欢分析出谋却迟迟不敢决断,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袁绍的性格特点3、多疑: 因为这点把手下重要谋士押入大牢,冷了人心. 袁绍的性格特点4、目光短浅: 从携天子以令诸侯上还有最后的官渡之战中都可以看出袁绍是和目光短浅的人.这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城区15052078689: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袁绍为何输了呢! -
频咽复方: 袁绍兵力上远胜曹操,却吃了败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战前 1、双方的实力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陈留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最终在李、郭之乱时抓住机会从而登上了权利的高峰.败张绣、破袁术、得徐州,除吕布使其势力范...

城区15052078689: 为什么叫袁绍在湖北虎视群雄 -
频咽复方: 是河北不是湖北. 第一:袁绍手下猛将文人多 第二:袁绍四世三公,家族显赫 第三,坐拥冀州 青州 并州 幽州,拥有大片地盘,兵多粮足 第四:他要是打过官渡,就可以直逼洛阳拥立皇帝 以上4点就是他可以雄视天下的资本

城区15052078689: 三国官渡之战主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换成你们能挽救袁绍吗? -
频咽复方: -、刺瞎双眼,无视繁华3级2012-07-28血战骑着乌龟跑高2级2012-07-28我能救 不要在船上铁血柔情9级2012-07-28大势所趋,不可强求.热心问友2012-07-28呵呵…我觉得、最主要是因为袁绍为人太过自大,用人却又怀疑、好思却不决断,所...

城区15052078689: 曹操官渡胜利原因 曹操成功统一北方的原因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
频咽复方:[答案] 如果是从军事战略角度出发,曹操获胜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时机的把握. 首先从战场来看,曹操据守官渡抵御袁绍,首先在补给线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如果你手上有三国地图的话(旧版三国演义书许多附有地图),你就不难发现邺和许昌距离官渡的距...

城区15052078689: 袁绍失败的原因袁绍为什么失败 -
频咽复方: 首先,袁绍不善于用人.其次,袁绍不用良才,更不采纳良谋,怎能不失败,怎能不众叛亲离.最后,袁绍不善于用兵,多疑而优柔寡断,不会抓住有利战机,以致白白坐失良机.

城区15052078689: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的好词好句渎后感要400字 好词要50个,是四字词语 好句要30句 具体一点 -
频咽复方:[答案]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

城区15052078689: 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间的相同点,分析他们能胜利的原因. -
频咽复方: 相同点是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 一、淝水之战胜利的原因主有这么几个方面: 1.前秦是个各个民族融合起来的国家,人心不齐 2.前秦当时主力还没有到,当时记载前秦只有符坚带领先锋骑兵部队来到了战场,其他各路大军,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