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永遇乐解释及赏析,急需,速度!

作者&投稿:文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的《永遇乐》的赏析谁知道?~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⑴。

  明月如霜⑵,好风如水⑶,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⑷,铿然一叶⑸,黯黯梦云惊断⑹。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⑺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⑻。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⑼。
  异时对、黄楼夜景⑽,为余浩叹。

注释
⑴ 彭城夜宿燕子楼三句: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尚书(张建封)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没,彭城有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知徐州时作。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⑵ 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⑶ 好风如水:好风清凉如水。
⑷ 如三鼓:三更鼓响了。,打鼓声。如,助词。《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⑸ 铿然一叶:这时夜深人静,所以一片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出是那么清脆。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
⑹ 黯黯梦云惊断:梦中惊醒,觉得黯然心伤。宋玉《高唐赋》载楚王梦一神女自称“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梦云用此典。
⑺ 觉来:醒来。
⑻ 天涯倦客三句:是说自已倦于作客远方,很想寻找归路到山中去过田园生活,可是故乡渺远,徒然存此心愿罢了。
⑼ 何曾梦觉二句:是说人生的梦没有醒,因为还有欢怨之情未断。
⑽ 异时对、黄楼夜景:作者设想后世的人凭吊自已时,也会发出感叹。黄楼,彭城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在徐州时所建造。

赏析
  燕子楼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此楼乃唐张尚书为爱妓关盼盼所筑。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张氏死后,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白居易有《燕子楼》诗三首并序叙其事。历代诗人有感于此,也为燕子楼留下了不少诗篇。
  苏轼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自熙宁四年(1071)以来,苏轼已相继接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其时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上的波折和远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袭上心来,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但他不从红粉艳情著笔,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词的开端以景生发,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小园之夜。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词人提笔就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结著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泼剌有声;圆荷泻露,晶莹可爱。港之曲,荷之圆,足见画面的线条与图案美。鱼之上跳,露之下泻,呈现了一上一下的动态美。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之意,先已逗出,“见”字也于句外知之,盖得见然后才能写也。但“跳”之倏忽,“泻”之细微,又非胸次无尘,心中有会,何能见而写之?“寂寞无人见”一句,含义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已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所以就此景而论,迳说“寂寞无人见”,亦无不可。《记承天夜游》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很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东坡往往有此妙语,二例可互参。
  以下转从听觉写出: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落叶,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好梦难圆,怅然若失,自有寻梦之举。词人于半睡半醒中寻绎断梦,然夜色茫茫,寻梦无处,惆怅满怀,低徊欲绝,便踏遍小园以自遣。“茫茫”既描绘了无边的夜色,也写出了猛醒后的茫然之情。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又因这一布局之巧,前六句小园之景既是寻梦时所知所见,也成了词人著意要表现的一种悟境;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已睡里梦里,眼前身畔有多少良辰美景交臂失之。这真是“清景无限”可叹“寂寞无人见”!词人心与境会,借景抒怀,于上片已透出消息。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纷陈,触处生辉。词人登高望远,油然而起身世之感。“倦”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无限怅惘和烦恼。七载外任,久别京城,怎不牵动去国怀乡的愁思!山隐隐,路茫茫,望不到迢迢故乡,欲归无期,徒存此愿,何处可诉心曲?面对燕子小楼,幽情难已,不免发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发生在楼中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有道不完的要眇情,写不完的凄迷境,但苏轼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词人的词思还在驰聘,他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已,亦同今日自已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这是词人思考人生的结晶。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致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精神获得了解放。尺幅中竟蕴含了如此深广的喟叹,沉挚之思,浩瀚之气,令人玩索不尽。
  此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首先是章法的独到之处。上片前六句正写燕子楼小园夜景,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用的是倒装逆挽手法,因其倒装逆挽,凸出了小园清幽的夜景,使其成为上片的主体。其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盼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中有理,以理化情。燕子楼小园之无限清景和深夜寻幽的词人之澄澈心境可谓合而为一,心不为名利所绊,所见之景则淡远清空。而寂寞无人见之美景与“寂寞而莫我知”之词人又何其相似。物我一境,情与境谐。梦断盼盼之情黯黯,望断故园之情惘惘,词人悟得古今同梦,使情为理化,从情之缠绕中获得解放,变得超旷放达,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全然无意留存于心间,见出格高韵胜。故此词虽和婉淡丽而不失其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寡味。
  词中论及的人生哲理,无疑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词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追求中接连失败,于是便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景抒怀难免有些超尘绝俗之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⑴.
  明月如霜⑵,好风如水⑶,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⑷,铿然一叶⑸,黯黯梦云惊断⑹.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⑺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⑻.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⑼.
  异时对、黄楼夜景⑽,为余浩叹.
注释
⑴ 彭城夜宿燕子楼三句: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尚书(张建封)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没,彭城有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知徐州时作.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⑵ 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⑶ 好风如水:好风清凉如水.
⑷ 如三鼓:三更鼓响了.,打鼓声.如,助词.《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⑸ 铿然一叶:这时夜深人静,所以一片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出是那么清脆.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
⑹ 黯黯梦云惊断:梦中惊醒,觉得黯然心伤.宋玉《高唐赋》载楚王梦一神女自称“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梦云用此典.
⑺ 觉来:醒来.
⑻ 天涯倦客三句:是说自已倦于作客远方,很想寻找归路到山中去过田园生活,可是故乡渺远,徒然存此心愿罢了.
⑼ 何曾梦觉二句:是说人生的梦没有醒,因为还有欢怨之情未断.
⑽ 异时对、黄楼夜景:作者设想后世的人凭吊自已时,也会发出感叹.黄楼,彭城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在徐州时所建造.
赏析
  燕子楼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此楼乃唐张尚书为爱妓关盼盼所筑.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张氏死后,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白居易有《燕子楼》诗三首并序叙其事.历代诗人有感于此,也为燕子楼留下了不少诗篇.
  苏轼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自熙宁四年(1071)以来,苏轼已相继接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其时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上的波折和远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袭上心来,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但他不从红粉艳情著笔,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词的开端以景生发,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小园之夜.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词人提笔就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结著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泼剌有声;圆荷泻露,晶莹可爱.港之曲,荷之圆,足见画面的线条与图案美.鱼之上跳,露之下泻,呈现了一上一下的动态美.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之意,先已逗出,“见”字也于句外知之,盖得见然后才能写也.但“跳”之倏忽,“泻”之细微,又非胸次无尘,心中有会,何能见而写之?“寂寞无人见”一句,含义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已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所以就此景而论,迳说“寂寞无人见”,亦无不可.《记承天夜游》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很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东坡往往有此妙语,二例可互参.
  以下转从听觉写出: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落叶,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好梦难圆,怅然若失,自有寻梦之举.词人于半睡半醒中寻绎断梦,然夜色茫茫,寻梦无处,惆怅满怀,低徊欲绝,便踏遍小园以自遣.“茫茫”既描绘了无边的夜色,也写出了猛醒后的茫然之情.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又因这一布局之巧,前六句小园之景既是寻梦时所知所见,也成了词人著意要表现的一种悟境;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已睡里梦里,眼前身畔有多少良辰美景交臂失之.这真是“清景无限”可叹“寂寞无人见”!词人心与境会,借景抒怀,于上片已透出消息.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纷陈,触处生辉.词人登高望远,油然而起身世之感.“倦”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无限怅惘和烦恼.七载外任,久别京城,怎不牵动去国怀乡的愁思!山隐隐,路茫茫,望不到迢迢故乡,欲归无期,徒存此愿,何处可诉心曲?面对燕子小楼,幽情难已,不免发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发生在楼中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有道不完的要眇情,写不完的凄迷境,但苏轼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词人的词思还在驰聘,他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已,亦同今日自已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这是词人思考人生的结晶.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致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精神获得了解放.尺幅中竟蕴含了如此深广的喟叹,沉挚之思,浩瀚之气,令人玩索不尽.
  此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首先是章法的独到之处.上片前六句正写燕子楼小园夜景,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用的是倒装逆挽手法,因其倒装逆挽,凸出了小园清幽的夜景,使其成为上片的主体.其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盼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中有理,以理化情.燕子楼小园之无限清景和深夜寻幽的词人之澄澈心境可谓合而为一,心不为名利所绊,所见之景则淡远清空.而寂寞无人见之美景与“寂寞而莫我知”之词人又何其相似.物我一境,情与境谐.梦断盼盼之情黯黯,望断故园之情惘惘,词人悟得古今同梦,使情为理化,从情之缠绕中获得解放,变得超旷放达,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全然无意留存于心间,见出格高韵胜.故此词虽和婉淡丽而不失其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寡味.
  词中论及的人生哲理,无疑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词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追求中接连失败,于是便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景抒怀难免有些超尘绝俗之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有数首永遇乐,不知你要的是哪首)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⑴。

明月如霜⑵,好风如水⑶,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⑷,铿然一叶⑸,黯黯梦云惊断⑹。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⑺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⑻。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⑼。

异时对、黄楼夜景⑽,为余浩叹。

注释

⑴ 彭城夜宿燕子楼三句: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尚书(张建封)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没,彭城有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知徐州时作。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⑵ 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⑶ 好风如水:好风清凉如水。

⑷ �如三鼓:三更鼓响了。�,打鼓声。如,助词。《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⑸ 铿然一叶:这时夜深人静,所以一片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出是那么清脆。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

⑹ 黯黯梦云惊断:梦中惊醒,觉得黯然心伤。宋玉《高唐赋》载楚王梦一神女自称“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梦云用此典。

⑺ 觉来:醒来。

⑻ 天涯倦客三句:是说自已倦于作客远方,很想寻找归路到山中去过田园生活,可是故乡渺远,徒然存此心愿罢了。

⑼ 何曾梦觉二句:是说人生的梦没有醒,因为还有欢怨之情未断。

⑽ 异时对、黄楼夜景:作者设想后世的人凭吊自已时,也会发出感叹。黄楼,彭城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在徐州时所建造。

赏析

燕子楼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此楼乃唐张尚书为爱妓关盼盼所筑。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张氏死后,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白居易有《燕子楼》诗三首并序叙其事。历代诗人有感于此,也为燕子楼留下了不少诗篇。

苏轼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自熙宁四年(1071)以来,苏轼已相继接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其时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上的波折和远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袭上心来,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但他不从红粉艳情著笔,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词的开端以景生发,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小园之夜。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词人提笔就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结著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泼剌有声;圆荷泻露,晶莹可爱。港之曲,荷之圆,足见画面的线条与图案美。鱼之上跳,露之下泻,呈现了一上一下的动态美。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之意,先已逗出,“见”字也于句外知之,盖得见然后才能写也。但“跳”之倏忽,“泻”之细微,又非胸次无尘,心中有会,何能见而写之?“寂寞无人见”一句,含义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已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所以就此景而论,迳说“寂寞无人见”,亦无不可。《记承天夜游》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很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东坡往往有此妙语,二例可互参。

以下转从听觉写出: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落叶,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好梦难圆,怅然若失,自有寻梦之举。词人于半睡半醒中寻绎断梦,然夜色茫茫,寻梦无处,惆怅满怀,低徊欲绝,便踏遍小园以自遣。“茫茫”既描绘了无边的夜色,也写出了猛醒后的茫然之情。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又因这一布局之巧,前六句小园之景既是寻梦时所知所见,也成了词人著意要表现的一种悟境;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已睡里梦里,眼前身畔有多少良辰美景交臂失之。这真是“清景无限”可叹“寂寞无人见”!词人心与境会,借景抒怀,于上片已透出消息。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纷陈,触处生辉。词人登高望远,油然而起身世之感。“倦”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无限怅惘和烦恼。七载外任,久别京城,怎不牵动去国怀乡的愁思!山隐隐,路茫茫,望不到迢迢故乡,欲归无期,徒存此愿,何处可诉心曲?面对燕子小楼,幽情难已,不免发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发生在楼中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有道不完的要眇情,写不完的凄迷境,但苏轼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词人的词思还在驰聘,他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已,亦同今日自已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这是词人思考人生的结晶。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致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精神获得了解放。尺幅中竟蕴含了如此深广的喟叹,沉挚之思,浩瀚之气,令人玩索不尽。

此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首先是章法的独到之处。上片前六句正写燕子楼小园夜景,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用的是倒装逆挽手法,因其倒装逆挽,凸出了小园清幽的夜景,使其成为上片的主体。其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盼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中有理,以理化情。燕子楼小园之无限清景和深夜寻幽的词人之澄澈心境可谓合而为一,心不为名利所绊,所见之景则淡远清空。而寂寞无人见之美景与“寂寞而莫我知”之词人又何其相似。物我一境,情与境谐。梦断盼盼之情黯黯,望断故园之情惘惘,词人悟得古今同梦,使情为理化,从情之缠绕中获得解放,变得超旷放达,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全然无意留存于心间,见出格高韵胜。故此词虽和婉淡丽而不失其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寡味。

词中论及的人生哲理,无疑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词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追求中接连失败,于是便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景抒怀难免有些超尘绝俗之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永遇乐

苏轼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

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当时,东坡已至海州,想起与巨源润州相遇,楚州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动,遂作此词。

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过片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凭仗”三句,又发奇想。淮河发源于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此时孙巨源汴京,苏轼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念我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片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夜永”句设想巨源西垣(中书省)

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后“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

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词之上片以写月始,下片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均引用于别人知道)

永遇乐

作者: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
永遇乐: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
词牌释义

〔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 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协。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词牌子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 △
(仄)(平)仄(仄)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 △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 △

说明: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二十二句,首起两句,第四、五、七、八句均为四字对,前后阕各
四仄韵,上去通押。

全部注释

1. 彭城,徐州。燕子楼,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序:"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按:白序未言张尚书为谁,一般认为乃张建封,实为其子张愔。

2. 紞如:击鼓声。

3. 铿然一叶,此谓夜深人静,故叶落声也觉得是清脆的金石之声。

4. 梦中惊醒,黯然心伤。梦云,宋玉《高唐赋》谓楚王梦见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此借指梦见盼盼。

5. 此三句用燕子楼事,颇得后人称赏。曾慥《高斋诗话》:"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坡问别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少游问公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曰:'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张炎《词源》卷下:"用事最难,要体认着题,融化不涩。如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此皆用事不为事所使。"

6. 此三句作者设想后人面对黄楼凭吊自己时,亦如今日自己之对燕子楼发出感叹。黄楼,徐州之东门城楼,苏轼所改建。

此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

上片写燕子楼夜间的景色,明月清风,无限清幽,同时也透出一丝寂寞。惊断梦云的鼓声、叶声,行遍小园,却难以重寻梦中景致,也平添几分不安与怅惘。

下片由此生发感叹,"燕子楼空"三句,历来受到论者赞赏,或谓其简洁得当,或谓其善于融化。而其妙处,更在于它以燕子楼的佳人已无处寻觅作为一个契机,生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无论是张建封、盼盼、白居易,还是今日在此感叹的自己,都只是古往今来一场未醒的梦,其中种种悲欢离合,也不过是不断重复的"旧欢新怨"而已。而他日后人亦将如自己今日凭吊盼盼一般,对黄楼凭吊自己。将想象中凭吊的后人,甚至读词之人,也归入古今如梦之列,值得人再三沉思。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谓此词:"脱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殊非过誉。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苏轼
其感慨包容了多少百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现实的绵绵情事,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宙。词人的词思还在驰骋,他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目又思及未来。 黄楼为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那风流的意思就是“英雄般的业绩”。2、苏轼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让他很郁闷,所以写这篇...

苏东坡诗词全集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山下兰芽...

关于苏轼的诗词
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小序标明词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词人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词人对亡妻朝思暮想、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的资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附答案...
8、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写景技巧 9、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和手法 10、苏 轼《喜雨亭记》的主旨和手法 11、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主旨和手法 三、作品评析 柳 永《雨霖铃》 苏 轼《念奴娇》苏 轼《水调歌头》 李清照《声声慢》周邦彦《六丑》 辛弃疾《水龙吟》辛弃疾《永遇乐》...

辛弃疾 永遇乐 烈日秋霜
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

关于莲的知识
【永遇乐】•苏东坡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满庭芳】•黄庭坚...

北固山三首 永遇乐 登北固山怀古作者是什么朝代的
诗名:北固山三首 永遇乐 登北固山怀古 朝代:当代 全文:踞虎横江,锁烟吞雨,涛震吴楚。吴斧欧刀,神工劈就,绝壁盘鹰俯。危亭登览,稼轩曾赋,千古江山如故。倚天外、平戎剑啸,却难断春归路。长河落日,鳞波金跃,尽是英雄泪注。何处吴宫?雀无声处,草树昏鸦舞。斗移星陨,空楼斗角,...

宋词景色佳句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春到人间万物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卢道悦《迎春》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清·洪异《长生殿·禊游》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夏热...

当我看见满地荷花的时候会想起哪些诗句
◇【永遇乐】·苏东坡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满庭芳】·黄庭坚...

吴中区13830927379: 苏轼的永遇乐解释及赏析,急需,速度! -
舟张立环: (有数首永遇乐,不知你要的是哪首) 永遇乐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⑴.明月如霜⑵,好风如水⑶,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أ如三鼓⑷,铿然...

吴中区13830927379: 苏轼的《永遇乐》的赏析谁知道? -
舟张立环:[答案]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⑴. 明月如霜⑵,好风如水⑶,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أ如三鼓⑷,铿然一叶⑸,黯黯梦云惊断⑹.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⑺小...

吴中区13830927379: 解析苏轼的《永遇乐》! -
舟张立环: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三更鼓声,声声在夜空有力,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惊断了我的梦.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处处都无痕.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只有些怀念旧日情感,不禁惆怅长叹.

吴中区13830927379: 苏轼的永遇乐 分析谁知道 -
舟张立环:[答案]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吴中区13830927379: 苏轼永遇乐的思想内容 -
舟张立环: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吴中区13830927379: 关于 苏轼的《永遇乐》100分 -
舟张立环: 原文: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⑷,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⑺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仿写: 风暖莺娇,露浓花重,天气和煦.院落烟收,垂杨舞困,无奈堆金缕. 赏析: 此词追怀名妓而不写红粉艳情,格调高旷.怀古而不胶着于古,借古伤今,探究人生哲理,超尘绝俗,空灵超宕.

吴中区13830927379: 《永遇乐》苏轼原文是什么? -
舟张立环:[答案]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吴中区13830927379: 苏轼 永遇乐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舟张立环: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

吴中区13830927379: 苏轼的《永遇乐》中,“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该怎样理解?详细一点. -
舟张立环: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读作“胆”)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

吴中区13830927379: 苏轼的《永遇乐》这首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选其一点做具体分析 -
舟张立环: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