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总结

作者&投稿:穆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兰亭集序》的总结~

《兰亭集序》教与学知识点梳理
高存新

一、基本常识
1、 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读zeng ,竟 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三、理解分析
1、结构脉络
(一)叙宴集盛况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写景——山、林、竹、水、气候;
(3)盛况 ——流觞曲水,一觞一泳
(4)感受——信可乐也

(二)发人生感慨
(1) 为人处世的方式
静态——晤言一室
动态 ——放浪形骸
(2) 感慨抒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 否定虚无主义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 写作动机 ——“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2、重点语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之于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为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一是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他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与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显然是荒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以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无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叹,来说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荒诞。
3、写作特色
(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四、补充拓展
1、补充注释
(1)“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
(2)“一死生”“齐彭觞”不是庄子的原话。庄子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均见《庄子。齐物论》)
(3)滥觞——本文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句。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江河发源处水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崏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后以此来比喻事物的开始。如:楚辞中的谣歌可以看作是我国五言诗的滥觞。
2、知识拓展
(1)东床——东晋名相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即指王导的家族。《晋书。王羲之传》载:“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郗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也称“坦腹”。
(2)《兰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兰亭序》帖后,爱不释手,常常“朝夕观览”。贞观十年,让冯承素、虞世南、禇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赏近臣。死后将其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冯承素临摹最为逼真,较有影响。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个半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3)课外阅读王勃《滕王阁序》,比较两序的风格异同。
2004.3.23

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的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兰亭集序》教与学知识点梳理
高存新

一、基本常识
1、 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读zeng ,竟 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三、理解分析
1、结构脉络
(一)叙宴集盛况

(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写景——山、林、竹、水、气候;
(3)盛况 ——流觞曲水,一觞一泳
(4)感受——信可乐也

(二)发人生感慨
(1) 为人处世的方式
静态——晤言一室
动态 ——放浪形骸
(2) 感慨抒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 否定虚无主义人生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 写作动机 ——“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2、重点语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兴之于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为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
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
这句话一是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他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与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显然是荒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以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无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叹,来说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荒诞。
3、写作特色
(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
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写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四、补充拓展
1、补充注释
(1)“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万物的,它不会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化。
(2)“一死生”“齐彭觞”不是庄子的原话。庄子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均见《庄子。齐物论》)
(3)滥觞——本文有“引以为流觞曲水”句。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江河发源处水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崏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后以此来比喻事物的开始。如:楚辞中的谣歌可以看作是我国五言诗的滥觞。
2、知识拓展
(1)东床——东晋名相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即指王导的家族。《晋书。王羲之传》载:“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郗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称女婿为“东床”,也称“坦腹”。
(2)《兰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兰亭序》帖后,爱不释手,常常“朝夕观览”。贞观十年,让冯承素、虞世南、禇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赏近臣。死后将其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冯承素临摹最为逼真,较有影响。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个半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3)课外阅读王勃《滕王阁序》,比较两序的风格异同。
2004.3.23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
《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然”和“人文”。王羲之在序中描绘了兰亭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文的追求和敬仰。此外,《兰亭集序》还涉及到很多哲学和文化上的思考,例如“气和万物以生,波澜不惊”的思想,以及“书法即人生,人生即书法”的观点...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

兰亭集序文学常识整理
兰亭集序文学常识 1.兰亭集序中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总结 词句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会: *** 。会稽(kuài jī):郡...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点整理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希望能的到财富,有的希望得到快乐,也有的希望得到一个家。而我的愿望却很小很小,我只希望能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了,静静的静静的遨游在书海的世界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

兰亭集序讲的是什么
以及对珍惜当下、享受生命的倡导。四、总结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描述文人雅士集会的佳作,更是王羲之人生哲理的载体。文章通过描绘兰亭美景和文人雅士的集会情景,传达了珍惜生命、享受当下的思想,同时也透露出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部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佳作。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
文言文《兰亭集序》赏析2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读《兰亭集序》有感
读《兰亭集序》有感 1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期望一向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向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

兰亭序文言文点评
1作品原文编辑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2之初,会3于会稽4山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阴5之兰亭,修禊事也6。 群贤7毕至8,少长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岭11,茂林修竹12,又有清流激湍13,映带左右14。 引以为流觞曲水15,列坐其次1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7,一觞一咏18,亦足以畅叙幽情19。 是日也20,天朗气清,惠风...

东山县15295956825: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文言句式,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知识点总结 -
全枝复方:[答案]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 (一)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

东山县15295956825: 读完,《兰亭集序》后的人生感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 -
全枝复方:[答案] 《兰亭集序》蕴涵人生感悟 《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文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简单地说,《兰亭集序》一文,“死生亦大矣”是主旨,而“兴尽悲来”是主线 .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邀集自己的新朋旧友,来到一处山水...

东山县15295956825: 《兰亭集序》写的是什么内容?主要内容,写了什么故事或意境.大体概括,简单明了 -
全枝复方:[答案]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

东山县15295956825: 读兰亭集序的人生感悟200字. -
全枝复方:[答案]读《兰亭集序》有感读到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上,起初只是觉得里边的文字很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他的并没有太多.这可能也是许多人读书时的第一种感觉.或者说至少我是这样的,先得觉得文章读起来好听,...

东山县15295956825: 兰亭集序的文言文梳理? -
全枝复方:[答案]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

东山县15295956825: 《兰亭集序》的总结 -
全枝复方: 《兰亭集序》教与学知识点梳理 高存新 一、基本常识 1、 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

东山县15295956825: 兰亭集序的文章感悟?? -
全枝复方: 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乃天下第一行书,其文字亦属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读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同的语言,不难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景趣之美《兰亭集序》属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为形而为意,不重实而重虚,即以最少的笔墨,创造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

东山县15295956825: 兰亭集序中对生和死的感悟 -
全枝复方:[答案]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

东山县15295956825: 《兰亭集序》表达的情怀 -
全枝复方:[答案]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

东山县15295956825: 求作文 读《兰亭集序》有感《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名作.感想内容:人这一生应该要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不许百度(怕撞车)要自己写噢! -
全枝复方:[答案] 《兰亭集序》蕴涵人生感悟《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文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简单地说,《兰亭集序》一文,“死生亦大矣”是主旨,而“兴尽悲来”是主线 .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邀集自己的新朋旧友,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