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或祸国,或殃民 的 不称职的将军 的丑事!越详细越好

作者&投稿:单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有些朝代太监祸国相当严重,但是在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却难成气侯?~

  但凡是大一统却又是汉人建立的朝代太监干政几乎是少不了的。这就和每个朝代的政策与当前形式有关咯。太监作为皇帝的秘书或者还是一起玩到大的朋友兼贴身保姆,向皇帝要权或者皇帝要借他们之手集权,太监就很可能成为权力的枢纽,然而在权力面前谁人不眼红。加上大多的太监心理上的问题与生理上的缺陷,就造成了太监祸国得现象。
  选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朝代来说下。汉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汉初年间经过高祖皇帝的艰苦创业,都知道权力来之不易,对皇权的掌控不允许有丝毫的旁落,中央要高度集权。但是这样,也会导致后权,外戚的骄纵。朝代的中期开始,皇帝的懒惰,也就忘记了祖辈们的艰辛,对权力意识的淡薄,加上本身的昏庸。外戚势力经过多年发展也发强大,为了国家正常运转,总会有另一股强大的势力来制约,然而太监有着跟皇帝接触的优势,太监干政也就一幕接一幕的上演了,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和国家的内耗也就开始了,朝代的灭亡也就不远了。
  晋朝没什么好说的,大一统的时间不长,之后就是五胡乱华,中原各地纷争四起,创业的忙创业,收复失地的忙收地。国家中心的转移自然就不会用上太监了。其它时候的乱世也差不多的情形。
  唐朝承接与隋朝,建国初年,那是不必说的,太监只有老实的干好本职。天宝年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安史之乱了,唐玄宗往西南逃啊,太子李亨则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太子留下抗击叛军。太监李辅国也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自此以后, 邪恶的太监势力有权了,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而后的甘露之变失败,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宦官与藩镇势力也把唐朝给折腾完了。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而且宋朝也算不上一个大一统王朝,外面的敌寇多次来犯,又有澶渊之盟。要发展经济呀,国家要的是一些实干型的人才,太监大多时都是搅屎棍的料,要他们实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几乎是文官势力撑起了宋王朝。又由于之前的五代十国对宋的影响,宋太祖清楚自己如何得皇位的,吸取教训,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官吏的武将军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并改以文官带军,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将领所管辖的士兵甚至不认识将领的事情屡见不鲜,宋朝因此得以免于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这也导致宋朝在军事上长期萎靡不振,让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中央的集权,皇帝的普遍不懒惰,太监要权门都没有。
  元朝是靠马上得天下的,武工是他们的优势,要说文治那就太差了,倘大的一个国家一百年也没有,就算文治一般的话也不这样啊,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这朝代简直是在开文明进步的倒车,领导阶层的思想应该还没开化,在这样的朝代,一个身理残疾的人,能要的到权吗?
  明朝也是个大一统王朝,这朝造就的太监多半令人切齿,我们中学学过的《五人墓碑记》,讲的就是太监与文官争权,文官失败了就写了这么一篇振奋士气,勇往直前和阉党抗争到底的事了。自朱元璋开始就废除宰相一职,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虽然集权了,但没有宰相的日子干起活来真累,此后设立内阁,皇帝又觉得一个人要应付所有的文官集团,所以就把“保姆”拉到自己这边来参加皇帝加“保姆”对阵文官集团,才有了后面的大学士负责给奏章批意见,宦官负责盖章,这样的分工在工作方面就不会累了,而且皇帝本人的能力也能掌控权力。但是之后的接班人有实力控制吗?显然是没有的,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而明朝太监手下又掌控一个东厂,那简直是臭名远扬啊。内部权力的争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朝汲取前朝经验,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在这样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皇权真的很难旁落。谁敢和皇帝要权,争权。后期也有太监得权,但没到祸国的程度。个人感觉清朝也就是元朝的加强版。
  纵观历朝历代,无外乎是宦官与外戚,宦官与藩镇,宦官与文官之间的相互争权夺利,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不觉大厦将倾了。
  我觉得在封建社会太监不可能换成女的,做为皇帝的秘书,这工作是非常不好做的,也辛苦,要能了解老大的心思,要会阿谀奉承,这些都不是女人的强项,还有为皇帝打工的士大夫们会同意一个女人跑来跑去为皇帝送文书嘛,在古代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男权主义的朝代不可能让一个女人出来抛头露面的。再说真能换了女人,难道就不会有了矛盾?有时女人做事比太监更歹毒,最毒妇人心啦。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争斗,这是不可避免的。

自阉走向富贵路——王 振
王振本是一介失意文人,他从历史上不胜枚举的宦官发迹擅权事例中,找到了一条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径,获得了自我阉割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像赌徒一样,把肉体和人格作为赌注,用自我阉割的代价,铺就一条飞黄腾达之路。他置传统观念与社会议论于不顾,排斥辅政大臣;盗毁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铁牌,使宦官公开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打着皇权的旗号干预财政,贪脏受贿,把发财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头上;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肢解残杀刘球,为明英宗时期最为骇人听闻的惨案。王振专权乱政,导使英宗被俘,自已也送上绝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魂归黄泉。
八虎之首“立皇帝” ——刘 瑾
刘瑾(红太监脸),《法门寺》一剧中的主角。 刘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人称“立皇帝”。他少年入宫,凭借好用的头脑,学会一身钻营功夫,得到大太监李广赏识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倾心尽力讨太子欢心,不久成为太子心腹内臣。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党”名单,把56位正直朝臣一网打尽。朝廷的一切决断独揽,成了无名有实的“刘皇帝。他还依靠东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大搞**,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机广纳赂贿,朝臣纷纷仿效,贪风四起,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阉海第一枭淫——魏忠贤
魏忠贤 不可一世的魏忠贤 魏忠贤,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谙熟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并接近万历皇帝,地位和权势与日俱进。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他和客印月开始揽权干政。他恩将仇报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杀朝臣,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他不仅献春药怂恿皇帝淫逸,自己娶妻纳妾,抢夺天下民女,害死多少薄命红颜。崇祯皇帝继位后,魏忠贤被除。

我就找到这三个明代权阉,要说还有一个,那就是郑和了,但是郑和是个好的宦官啊,郑和下西洋嘛,你看能不能帮到你

洪成畴降清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见面很高兴,最近很多很多的热心的观众给我打电话写信,还有在网上提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庄妃,是不是劝降了洪承畴,我想今天就这个问题来进行解说。具体说来,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第二,洪承畴何许人也。第三,庄妃劝降洪承畴不可信。第四,皇太极怎样劝降了洪承畴。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戏说。这几年,电视剧、小说,炒得沸沸扬扬,一致都说洪承畴是庄妃劝降的,而且写的是绘声绘色,非常具体。有一本书叫《大清后妃》讲得非常具体,我想把有一段材料给大家读一下,大家听一听是怎么戏说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有一本书这么说:“大明经略洪承畴,被俘后,以绝食誓言宁死不降之志,大玉儿夜入囚所劝降,洪承畴不予理会,仍昏昏欲睡。俄尔,忽见房内灯火辉煌,一阵香气扑向鼻内,洪承畴定神一看,那美人正睡在他的被窝里,大玉儿身许言劝,打出皇后底牌,终于降服了洪承畴”。就是庄妃不仅仅是在那儿劝,良言相劝,以情相劝,而且以身相劝,洪承畴醒来被窝旁边躺着的是庄妃,就说庄妃用色和情劝降了洪承畴,很生动。电视剧这么演,小说这么写,野史笔记也这么写,这里面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洪承畴是不是被庄妃劝降的,我想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先要了解一下洪承畴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讲第二个问题,洪承畴何许人也。洪承畴历史上有他的传记,正史也有他的传记,洪承畴字亭九,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大家注意,万历四十四年就是1616年,也是天命元年,就是努尔哈赤在这一年建立后金,黄衣称朕,同明朝要分庭抗礼。恰恰在这一年,洪承畴中进士了,这也就意味着洪承畴的一生要同清朝结下不解之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稍微把话扯远一点,就是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第一,明朝。第二,农民军。第三,清朝。在这三股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当中,洪承畴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活剧?

第一,明朝。洪承畴中了进士之后,万历、泰昌、天启这三朝洪承畴都没有受到重用,到了崇祯朝,洪承畴开始受到重用。为什么崇祯朝洪承畴受到重用?因为崇祯初期,西北农民军蜂起,崇祯知道洪承畴知道军事,就派他做三边总督,去同农民军作战,农民军的闯王高迎祥在同洪承畴作战当中,被洪承畴打死,高迎祥的部下李自成就接过闯王的旗帜也成闯王,他率着军队进入四川,洪承畴统帅军队同他作战,李自成不敌,就是败走陕西,洪承畴派他的部下叫曹变蛟统帅军队,李自成大败,李自成以十八骑遁走商洛,就是李自成最惨的时候仅仅有十八个骑兵,仅有十八个人骑着马,败走到商洛地区,从此农民军处于一种低潮的阶段。

第二,农民军。刚才说到了李自成这时候处于一种低潮,但是后来李自成又是一个高潮,他率着军队打到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当时不叫景山,明朝时候不叫景山,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就是正好处于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两次高潮之间,这个时期,这个时候,是崇德三年。

第三,清朝。清朝这个时候,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大家知道,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皇太极正式登上皇位,皇太极继承他父亲,做了大汗的位置,这年改元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跟他父亲在头一年,率领军队打宁远,结果兵败宁远。同年,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对这件事情不服气,不服输。他就在天聪元年,就是,1627年带着军队继续来进攻,他的目的:第一,想雪宁远兵败之耻;第二,想取得新的军事胜利,来巩固他刚得到的这个汗位;第三,想掳掠一点粮食,来缓解后金这个时期的因为灾荒造成的粮食危机。皇太极带了军队先打锦州不克,又打宁远还不克,回过头来再打锦州,仍然不克,前后二十五天,大小打了二十五仗,败了。所以皇太极非常气愤,他说:“昔高祖皇帝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宁远锦州都打不下来,怎么张大金的国威呀?撤兵。皇太极不甘心,他就总结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没有红衣大炮,他就加紧研究红衣大炮。到了天聪五年,红衣大炮研制成功了,皇太极统帅军队,带了红衣大炮打大凌河城,把大凌河城打下来了。打下来以后大家感觉是好事情。不然,打了大凌河城,城毁了,没得到城,把祖大寿招降了,招降了之后,祖大寿又叛逃了,又逃到明朝了。俘虏了大约有一万人,这一万人你还得管他吃饭,后金这时候闹灾荒,自己的粮食都没得吃,怎么管这一万多人吃饭?所以后金将领内部,贝勒内部发牢骚,说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是有什么意义呀?于是就调整策略,就是带着军队入关,攻破长城入关,皇太极时期先后五次军队入关打到中原,掳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粮食等等。缓和后金经济的危机,并且也使很多的军官、贝勒增加了财富。这也不是办法呀,打完了跑回来,你在关内一城一地都占不住,有人又有意见了,说你这样也不行呀,就是掳掠,你达不到迁都燕京,入主中原的目的。那怎么办呢?说还要打,一城一地的打,就是关外主要有四个城,最主要锦州、松山、宁远等四个城,要把锦州打下来,把宁远打下来,才可以进攻山海关,攻破山海关,才可以入主中原。所以皇太极就调整策略,就是先打锦州,锦州硬打又打不下来,就把锦州给包围起来。包围起来,锦州城里的人没有粮食吃,人没有粮食,马没有草料,这个时候锦州城的守将,就是原来投降皇太极,又叛归明朝那个祖大寿。锦州城里到个什么程度?兵士死了以后吃他那个肉,把弱马杀了吃马肉;没有烧的,死的马的骨头,死的人的骨头做柴火用,就到这个地步。祖大寿就告急,告到崇祯皇帝那里,崇祯皇帝就派洪承畴做经略,率领八个总兵,十三万步兵和骑兵,筹措了一年的军队粮食和马的草料,来解救祖大寿的锦州之围。洪承畴的军队就到了宁远,宁远再往北就到了松山,后金军队初打的时候就失利。这时候皇太极从沈阳紧急赶到松山前线,我前面讲过了,皇太极鼻子流血,用木头碗接着,一面打了马一面接着血到前线去,结果这一仗皇太极打胜了,洪承畴带着他的军队,一万多军队就逃到了松山城里面,守城。那吴三桂很惨,吴三桂几乎是一个人逃跑,跑回宁远非常狼狈,十三万军队,战死五万多人,尸体枕藉,海边淹死人的尸漂在海滩上,就是近海的地方,像死的雁一样漂了一片。但是有一个人,后金军队围困松山,洪承畴内部一个将领,就把城门打开了,皇太极率军队清军就打到城里,就把洪承畴抓住了,抓住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东协总兵曹变蛟,还有辽东总兵王廷臣,皇太极下令,把辽东巡抚邱民仰杀了,把东协总兵曹变蛟杀了,把辽东总兵王廷臣杀了,给祖大寿看一看,你不投降不投降,不投降我抓来就杀了你。下令不杀洪承畴,把洪承畴带回到沈阳,就劝他投降,洪承畴是非常坚决不投降,皇太极就绞尽脑汁,就想劝洪承畴投降,这里面就出现了劝降这一幕的历史剧。

那洪承畴怎么降的,是不是庄妃劝降,我说庄妃劝降洪承畴纯属戏说,历史没有这么回事,松山城破了之后,明军的败报报到北京,举城震惊,洪承畴当时是明朝的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报说洪承畴是殉国了,洪承畴殉国这个消息到了朝廷里头,崇祯帝很感愤,说第一给他建一个小祭奠他,第二设十六坛来祭奠他,十六坛一品官死了之后,设九坛,洪承畴设十六坛,一坛一坛的祭,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了,说洪承畴投降了,没死,崇祯帝原来准备第16坛的时候他亲自去祭奠,崇祯是非常尴尬呀下令不再祭了,那个庙刚开始盖,下令停了,这件事情这个庙有一本书是刘献廷写的,书名叫《广阳杂记》记了这件事情,北京正阳门东月城有观音大士庙,其观音庙,崇祯中敕建,以祀经略洪承畴,后知洪生降,改祠大士焉,就说前门,北京前门东月城,有一个庙,我们小时候还见过有这个庙,在东月城下面有一个庙,当时是崇祯下令是祭奠这个洪承畴的,那洪承畴到底怎么降的,是不是庄妃劝降的,我说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庄妃劝降,那你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文献没有记载。这么重大的事情,满文文献、汉文文献,朝鲜文文献,没有记载,经典没有记载,档案也没有记载,可以说,没有一条文献根据。第二,违反后宫制度。后宫是有制度的,一个皇帝的爱妃你怎么可以一个人出了宫,到一个俘虏将领的囚所,敌对方的将领的囚所,一个人,宫廷制度是不允许的。第三,安全没有保障,庄妃已经有了儿子了,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太极的儿子很少,个个视为珍宝。庄妃离开了皇宫,离开了儿子,单独一个人,也没有警卫,到洪承畴的囚所,洪承畴当时下决心我绝食,我要死,要殉大明皇朝。如果一个爱妃单独到那儿去,出了闪失,责任何等重大呀,皇太极怎么会做这种愚蠢的事情?第四,身许更属荒谬。皇太极是大清国的一国之君,庄妃是他的爱妃,而且还给他生了黄九子福临,他怎么会派他自己的爱妃到敌国的一个将领囚室里面,用色情来换取洪承畴的投降?洪承畴在皇太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俘虏,我说庄妃身许洪承畴,劝说洪承畴投降,这不仅是戏说,而且是胡说。第五,双方语言不通。洪承畴说汉语,庄妃是蒙古族人,说蒙古语,到了皇太极的宫里头,学了满语,就是庄妃会说满语,也会说蒙古语,就是不会说汉语,当时关外的汉人不能进到后宫里边,她没有机会同汉人进行交谈,所以庄妃会说满语,会说蒙古语不会说汉语,那么庄妃到了洪承畴这儿,两个人语言不通,又不能有翻译第三者,有翻译第三者又不能发生那种感情的事情。所以,从语言来说,他们没法交流,不可能用色情和身许来劝说洪承畴投降,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庄妃劝说洪承畴投降,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情,纯属戏说。

第四,皇太极如何劝说洪承畴投降。明朝的将领是很有骨气的,一般的不轻易投降,在努尔哈赤打下辽阳之后,俘虏了一个人叫张铨誓死不投降。软的、硬的方法劝降,就是不投降,最后是绝食而尽。死之前,还望南祭拜,忠于大明王朝。后来又活捉过一个人叫张春,弓长“张”,春天的“春”,皇太极用软的办法劝说不投降,开始绝食,后来他想也不能绝食,也可能有一天明朝军队又重新占领了沈阳。后来就把他送在一个庙里头,送到庙里头还穿着明朝的衣服,不剃发,在一个庙里头十年,最后老死,所以皇太极是很赞赏这些事情的,说明朝的文武官员因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以他们都很讲气节,他要清朝的官员要学习一些儒家的知识,还谈不到经典,也要有自己的节气。

洪承畴被俘虏之后,押到沈阳,他不投降,皇太极先派了范文程去劝,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这个时候已经很有地位了,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洪承畴是拍案大骂,说你背叛了大明,投降了清朝,你没有资格同我说话,范文程也不气,慢慢跟他讲古今的道理,就是这种例子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我看大明气数已尽,应该归顺清朝,洪承畴还是态度强烈,非常抵制不投降,据历史记载,这个时候是房子上掉了一块尘土,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看这个灰尘落在自己衣服上,就把这个掸掉了。范文程看到这个情节,马上就返回到皇宫就见了皇太极,他跟皇太极说,他说洪承畴已经是快死的人了,房梁上掉下一块土,他掸掉了,他对自己的衣服尚且这么爱惜,可见他对他的生命会更爱惜,这个人想求生,不想死,可以劝降。皇太极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亲自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是这样的:“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上大悦”。就是皇太极到了洪承畴的囚所,没有讲大篇的道理劝他投降,因为天比较冷,把自己穿来那个貂皮的衣服脱下来给洪承畴披上,完了说你觉得很冷吧,把衣服给他穿上,洪承畴看了一会儿,就想真是难得呀!明朝的崇祯皇帝不会这样子,很受感动,就决定投降。这个事情说明洪承畴投降的关键是皇太极的劝降,而不是庄妃的劝降。皇太极的出现,洪承畴做了个比较,就是把皇太极和崇祯帝做了个比较,他认为皇太极可以算是真命天子,将来会有一番作为和事业,他决定投降,我认为,洪承畴的投降原因很复杂,不会一两句话劝动,他在囚所里头,要冥思苦想,把他这一生的经历全面地回顾。农民军的情况,洪承畴知道,因为交过仗,他认为农民军将来不可能统一天下,明朝他也了解,他做过三边总督,也了解,明朝的腐败他也了解,他认为明朝的腐败之势不可挽回,清朝的情况他打过仗,在囚所呆过又到了沈阳,应当也有一些了解,他判断清朝有可能继续发展,进入中原,在这种政治的权衡之下,洪承畴做了决定就投降清朝,不是靠着庄妃眉来眼去,就说服洪承畴投降了,不可能是这样的,也不会这么简单。

但是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就是著名的清史学家孟森先生他看了清史稿洪承畴传这段记载他说了一句话,他说这是好事者附会之词,他认为皇太极这么去劝这个事情可能是没有,后来一些文人加上去的,为了说明皇太极的圣明,这个事情我们今天不做考证了,我主要是说明洪承畴的投降,主要不是庄妃去劝说的,庄妃劝说洪承畴投降的事情子虚乌有。

洪承畴降清剃了发意义重大,为什么皇太极这么看重洪承畴?历史上有大书特书,并且说他亲自去,劝降意义我认为:第一,就是祖大寿当时还在锦州没有投降,祖大寿的三个弟弟都在洪承畴的军中,皇太极下令也不要杀祖大寿的几个弟弟,后来放祖大寿弟弟到了锦州去劝祖大寿投降,祖大寿投降了,祖大寿是明朝在关外当时最杰出的将领,祖大寿投降了,就标明明朝在辽东整个军事力量的瓦解,和将领人心的瓦解。还有吴三桂是洪承畴的部下,洪承畴是总督吴三桂是总兵,宁远总兵,留着洪承畴,进一步地劝说吴三桂投降,因为下一步要解决是宁远,宁远的守将是吴三桂,后来,果然吴三桂也投降了。就是招降了洪承畴,可以瓦解明朝一部分重要的高级将领,特别是关外地区的高级将领,这一点后来证明是做到了。第二洪承畴投降之后皇太极的时候并没有重用他,洪承畴受重用是顺治入关、多尔衮对他加以重用,让他做了大学士,做了总督,做了左督御史。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以后,定鼎中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洪承畴做了总督,又做了经略,定江南,掠湖广,占云贵,主要是洪承畴统帅的,南宁几个王的投降,洪承畴统帅军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之后,定鼎中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也证明了皇太极当时千方百计要劝降洪承畴,他的决策是对的。第三,史书说:“清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是为承畴事成之”。

明代的边将大都大量敛财,例如
万历年间著名的边将谭纶、
包括知名度度极高的戚继光,都非常善于敛财
当时是文官也一样
所谓文官贪污 武官怕死
哪个都一样 不胜枚举


随州市15626175049: 明代 或祸国,或殃民 的 不称职的将军 的丑事!越详细越好 -
播筠易启: 明代的边将大都大量敛财,例如万历年间著名的边将谭纶、包括知名度度极高的戚继光,都非常善于敛财当时是文官也一样所谓文官贪污 武官怕死哪个都一样 不胜枚举

随州市15626175049: 明朝有哪些知名太监?哪些是祸国殃民的?
播筠易启: 明史专家认为,明朝的宫廷对宦官的培养和其他的朝代不同,明朝对太监的培养是按照文官的方式培养的,可以说,明朝的宦官在中国历史上的宦官里面整体素质是最高的同时为国家的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朝知名太监有:王振、汪直、刘瑾...

随州市15626175049: 明朝有个祸国殃民的客氏有谁知道?
播筠易启: 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1627年崇祯帝(思宗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随州市15626175049: 严嵩明第一奸臣 他的破坏力比宦官的破坏力如何
播筠易启: 应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严嵩当权算是苦了群臣苦了天下之百姓了,一句话概括,当权时没有办一件利国利民之事,祸国殃民,明朝第一权奸.当然宦官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魏忠贤).

随州市15626175049: 中国历代祸国殃民的女人有哪些? -
播筠易启: 汉代刘邦的吕皇后 晋朝司马惠的皇后贾南风 唐朝中宗李显的韦皇后 明朝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夫人 清朝的慈禧太后 这些女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掌握过权利 结党营私 祸国殃民 至于那些色诱帝...

随州市15626175049: 回复:明朝怎么有那么多阉党,而且很多是祸国 -
播筠易启: 明朝跟宋朝很像.很重视文人的权利.讲究士大夫掌握治统,天子 掌握道统..君与臣共治天下.等到永乐大帝组建内阁制..臣子的权利逐渐扩大,可以驳回天子的要求,可以阻止皇帝换太子(万历皇帝),可以随意骂皇帝家人(海瑞),...

随州市15626175049: 封建社会专权祸国殃民的太监都是谁?
播筠易启:封建社会十大祸国殃民的太监: 秦朝赵高 明朝魏忠贤 明朝王振 明朝刘瑾 清朝李莲英 东汉张让 唐朝李辅国 北宋童贯 清朝安德海 唐朝高力士

随州市15626175049: 明清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学 思想 名人有哪些?谢谢回答(急)! -
播筠易启: 朱元璋 朱棣 朱允文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检 朱由崧 张居正 高迎祥 李自成 张献忠 史可法 马士英 郑成功 郑和 戚继光(严嵩 王振 刘瑾 魏忠贤 这些都属祸国殃民类)努尔哈赤 皇太极 福临 炫烨 胤桢 弘历 永琰 溥仪 吴三桂 多尔衮

随州市15626175049: 历史上最祸国殃民的女人是谁 -
播筠易启: 5.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废唐建周,立庙建佛,数万人惨死于大兴土木中,“长生不老非易事,一代女皇也骂名”.有人说她对历史有功,有人说她说祸国殃民,功与过自有后人与于无字碑中.6.慈禧太后:自比武则天第二,权倾...

随州市15626175049: 哪位知道祸国殃民的八大奸臣? -
播筠易启: 秦朝 - 赵高 唐朝 - 李林辅 唐朝 - 杨国忠 南宋 - 秦烩 南宋 - 贾似道 明朝 - 严嵩 明朝 - 魏忠贤 清朝 - 和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