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芦花的典故

作者&投稿:雪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鞭打芦花的典故:

故事背景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孙氏的母亲去世,他的儿子孟子没有哭泣。孟孙氏认为孟子不孝,于是鞭打了孟子。鞭打过程中,孟子的头发被芦苇的穗子(芦花)缠住,导致头发脱落。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父母或长辈的责备,也表达了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的观念。

在古代中国,孝道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子女要尊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如果子女不孝,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鞭打芦花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强调了子女应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这个典故还涉及到古代社会的礼仪和礼节。在古代,男女之间的礼仪非常严格,尤其是在家族和家庭中。子女要尊敬父母,听从父母的话,父母对子女有教育权和惩罚权。而子女也要尊重父母,不能对父母无礼。

鞭打芦花这个典故讲述了古代中国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的观念,强调了子女应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这个典故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礼节,以及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鞭打芦花还是一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对事物的一种严格要求和精心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可能会有一些痛苦和困难,但这都是为了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就像芦苇一样,虽然它们无法感受到疼痛,但通过外部的刺激和压力,它们能够变得更加坚韧,更好地适应环境。

鞭打芦花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孟孙之父曰孟孙,母曰孟姜。孟孙之母死,哭不哀。孟孙曰:子不悲,何为?对曰:母死,哭不哀,不孝也。不孝,何以事父?遂鞭之。鞭之,断其头。头落,足堕。孟孙归,哭而哀。

翻译:

孟孙的父亲叫孟孙,母亲叫孟姜。孟孙的母亲去世了,他哭得并不哀痛。孟孙问他:你为什么不哀悼?他回答说:母亲去世了,我不哀悼,是不孝的表现。不孝的人怎么能够侍奉父亲呢?于是孟孙鞭打了这个年轻人。在鞭打的过程中,芦苇的穗子缠住了他的头发,导致头发脱落。孟孙回家后,对这个年轻人表示了哀悼。




求古代关于孝顺的典故
可以看看《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下面列举里面的几个:1、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

有关孝道的故事
故事:百里负米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白话译文: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

忤逆不孝的典故
忤逆不孝的典故:周振逆子变驴 明朝正德年间,平阳有个人叫周振.他自恃有几分才气,狂妄骄横,常常只为家中的小事就辱骂父亲.老父性格懦弱,只好忍受.有一天,周振无缘无故打骂儿子.他父亲看不过意,就来劝阻.他竟然发怒说:"我打我的儿子,关你什么事?他又不是你生的!"气的老父亲含泪无语.这天晚上,...

国内都有哪些比较奇特的村子?
现如今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且国内的旅游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渐渐想要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奈何总是限制于金钱和时间的束缚迟迟迈不开脚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个中国最“奇特”的村子,随身携带签证,每天都要出国!这个村子就位于中国的云南省...

安徽的所有民俗
折子戏多为从本戏中抽出具有独立性的精彩部分,如《花园扎枪》、《打芦花》等。花腔小戏则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以及部分闹剧和讽刺喜剧,如《讨学钱》、《借罗衣》等。《借罗衣》还搬上了银幕,涌现出王本银、丁玉兰、武克英、孙邦栋、鲍志远、李道周等知名演员。 门歌.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风情 ...

有关芦花的典故
明月芦花:míng yuè lú huā [成语解释]明月:光明的月亮。月光中的芦花。形容虚无缥缈的境界或杳无踪迹 [典故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随州大洪山报恩禅师》:“休论佛意祖意,谩谓言端语端。铁牛放去无踪迹,明月芦花君自看。”[成语举例]清·黄景仁《湖上阻风杂诗》:“平湖入月浩无津...

怎么样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自己对已逝世母亲的思念
l 典故:诗人回忆:去年黄梅时节,家中粮了断。老母亲倚门翘首,盼着儿子归来。诗人自己是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当时的境况虽然清苦,但毕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现在母亲已经去世,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霜打芦花,泪湿衣衫,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恸。

典故的故事
一天晚上,我们为此争吵起来,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气极了,顾不了许多,抓起身边的木棍向他挥打过去,他的脚被我打伤。现在,你们不难知道我受伤的理由吧?佛陀应化在此世间,就和众生一样,有生老病死,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佛陀也不能违背因果法则。” 典故的故事5 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

父亲的历史典故
1.孝敬父母的历史典故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
5、啮指痛心:孔子的弟子曾参少年时在山上打柴,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遇上难题,就赶紧背柴回家。原来是家中来客,母亲不知所措,用牙咬手指,盼望自己回来。6、芦衣顺母: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冬天,继母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上真正的棉衣,给闵子骞穿上用芦花填充的“棉衣...

沙洋县17681877864: 谁能讲一讲<<鞭打芦花>>的故事?
暨肃可苹: 《鞭打芦花》.又名芦花记 . 故事见明无名氏《芦花记》传奇.写闵德仁后妻虐待前子闵子骞,以芦花絮棉衣.一日,闵携子骞及次子英哥出门拜客,路上,子骞畏寒而颤,闵怒以鞭责之,衣破芦花飞出,闵知情大怒,归家休妻.子骞为继母求情云:“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感动父母,全家和好.

沙洋县17681877864: 为什么古人以芦衣作为孝子的标志 -
暨肃可苹: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故事情节就是这样 所以古人以芦衣作为孝子的标志

沙洋县17681877864: 名人幼年丧母的故事 -
暨肃可苹: 1、《居里夫人的故事》中主人公居里夫人半生清贫,命运坎坷,幼年丧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终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可谓一生都在与命运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她却懂得用恬淡的心态去面对清贫,用卓越的努力去赢得光荣.她认为:"我从...

沙洋县17681877864: “鞭打芦花车牛返”在哪里?好像是中国最长的地名,可能是某一个县、?
暨肃可苹: 在安徽萧县. 《论语》中记载了数千年来民间流传甚广的“鞭打芦花闵子骞”的故事.后人为纪念闵子的孝行:将该乡改为芦花乡,将“鞭打芦花”所在处的村庄改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并沿用至今,成为目前全国最长的村名.

沙洋县17681877864: 谁有有关济南泉城的历史文明小故事???
暨肃可苹: 历史文化优势.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 历城闵子骞与“鞭打芦花”的故事 早年间历城县(今济南)闵家庄的闵员外有两个儿...

沙洋县17681877864: 关于芦花的成语 -
暨肃可苹: 明月芦花:míng yuè lú huā[成语解释] 明月:光明的月亮.月光中的芦花.形容虚无缥缈的境界或杳无踪迹 [典故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随州大洪山报恩禅师》:“休论佛意祖意,谩谓言端语端.铁牛放去无踪迹,明月芦花君自看.” [成语举例] 清·黄景仁《湖上阻风杂诗》:“平湖入月浩无津,明月芦花思煞人.”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褒义词 [语法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结构] 偏正式 [产生年代] 古代

沙洋县17681877864: 琴书《鞭打芦花》歌词 -
暨肃可苹: 北京琴书-《鞭打芦花》-关学增 在列国有位大孝,名叫闵子骞哪,他本是圣人的门徒,一位大贤.他的父闵德宫,是大夫之分,他的母早年病故,父亲又续了弦.李氏女过得门来,又生了二子.她便把那闵子骞,虐待不堪.亲生的儿恐...

沙洋县17681877864: 我的家庭问题??好郁闷啊 -
暨肃可苹: 你奶奶是你爸爸的母亲应该负责养老责任,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真的虽然说很现实,但是你必须去做,你爸爸如果不养你奶奶你可以向法院诉讼他们,让他们尽到自己的责任,孩子和后妈的关系一直都是难以说好的问题,你是小孩子什么事都不要和他们计较,要不你爸爸在中间会很难做的.

沙洋县17681877864: 中华民族历史上孝道故事 -
暨肃可苹: 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