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哪些风俗对我们现代生活有还有影响?

作者&投稿:爨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风俗对现今生活有什么影响~

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四月八:

相传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多有庙会和朝山活动。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例如百度这个公司名字,就是以中古古典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百度而命名的,还有中国的一些重要节日,例如:元旦、元宵节、龙舟节、七夕节、重阳节、除夕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内容。

有以下几方面影响:
【语言】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中文的书写方式分别有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饮食习惯】
  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在灿烂的服饰文化的背后,包含着原创、融合与冲突,变化很多种款式,但宽袍大袖的特点,虽经风雨也未改变。
  汉族服饰的主流款式溯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垂拱而治";将此款式发挥极致者,乃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最终在汉朝,汉民族由于汉朝建立基本形成,其服饰的原始形态也定下来,主要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之后,其服饰历经演变,吸收了其他族的各种领制服饰,较大的改变是在唐朝,圆领的长衫引入,女装上也引入鲜卑胡风,基本脱离了单一服制;其次是清军入关,要求男子采用满族服制,虽有文人抗争,但很快被接受,交领服只被允许存在于戏子,僧侣道士中,并没有剃发时所引起的大规模反抗和流血冲突。经过清代的发展,汉族服饰长衫虽然是半交领,但在民间保持了汉族一贯的主流服饰特点,宽袍大袖,并由于多民族国家的原因,服饰种类增多,甚至脱离了汉民族原有的特点,如马褂,旗袍等,但这些服装的广为传播,成为汉民族的又一服饰形象。
  最近流行的"汉服",虽然在古代为了区别民族时用过,但从未形成过确定的概念。现在民间人士怀念交领服制,以流行概念"汉服"定义,意图恢复这种古老的服制。
文化习俗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日期 说明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着称。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着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和各项科技在清朝之前也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

有很多的饮食文化,比如说鸿门宴,还有.........

发型,挺简单的

吃面

【语言】
  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法,参见汉语方言词条)。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对汉语标准语的规定,汉族所在的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定为标准官话(以官话区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语言,其称谓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别称为普通话、国语、华语),香港定位标准粤语(广州话)。中文的书写方式分别有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
  【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饮食习惯】
  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饮茶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在灿烂的服饰文化的背后,包含着原创、融合与冲突,变化很多种款式,但宽袍大袖的特点,虽经风雨也未改变。
  汉族服饰的主流款式溯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垂拱而治";将此款式发挥极致者,乃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最终在汉朝,汉民族由于汉朝建立基本形成,其服饰的原始形态也定下来,主要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之后,其服饰历经演变,吸收了其他族的各种领制服饰,较大的改变是在唐朝,圆领的长衫引入,女装上也引入鲜卑胡风,基本脱离了单一服制;其次是清军入关,要求男子采用满族服制,虽有文人抗争,但很快被接受,交领服只被允许存在于戏子,僧侣道士中,并没有剃发时所引起的大规模反抗和流血冲突。经过清代的发展,汉族服饰长衫虽然是半交领,但在民间保持了汉族一贯的主流服饰特点,宽袍大袖,并由于多民族国家的原因,服饰种类增多,甚至脱离了汉民族原有的特点,如马褂,旗袍等,但这些服装的广为传播,成为汉民族的又一服饰形象。
  最近流行的"汉服",虽然在古代为了区别民族时用过,但从未形成过确定的概念。现在民间人士怀念交领服制,以流行概念"汉服"定义,意图恢复这种古老的服制。
文化习俗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日期 说明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着称。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着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和各项科技在清朝之前也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可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朝鲜族的风俗习惯究竟都有哪些?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 民族文化 的角度来学习学习吧! 朝鲜族(韩民族)的先民是三韩人(马韩、辰韩和弁韩),《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

朝鲜族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

宋朝有哪些习俗?
一、 放假赏月观花灯 元宵节放假,又称“放灯”,即开放城门、解除宵禁,允许城乡居民彻夜观赏花灯。这个观灯的风俗唐代便有,到宋初时上元灯节为三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后来到乾德五年(967年),国家安定,年谷丰登,便续放十七、十八两夜灯,于是上元五夜灯便成为一种制度。我们也可以从多个...

朝鲜族有哪些民族风俗
朝鲜族有哪些民族风俗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怎么买保险?答案全在这里了 匿名用户 2013-10-13 展开全部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 朝鲜族婚礼 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

韩国也过年,他们在春节里,有哪些风俗和我们相似;还有一些风俗和我们不同...
春节的传统风俗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高丽时期趋于多样化,并一直沿袭至朝鲜时期。但事实上,今天我们所说的春节及其他各月份的风俗在韩国得以根深蒂固是到了高丽时期,春节的风俗也受到各时期宗教的影响,高丽时期形成了“八关会”、“燃灯会”等佛教的风俗盛行,而到了朝鲜时代,重视祭祖等春节祭礼的儒教风俗则占...

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可见于《清明上河图》。一.人们的衣食住行 衣:宋代服饰体现了等级性和不同的行业特点。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食:宋代食品种类很丰富。南北饮食交流普遍,但总的来说,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主要吃米饭。茶和酒是常用的饮料。住:城市居民住...

韩国过春节的习俗与我国相似的有哪些?不同的有哪些?
1、韩国人讲究年三十之前必须回家探亲。每年除夕之前,就会出现一幅数千万大军流动的回乡场面。昔日车水马龙的首尔突然清静下来;平时高朋满座的饭店也挂上“连休停业”的牌子,也有的贴上“初×营业”的告示。2、韩国人十分讲究年夜饭自家动手,并在家里就餐。他们认为春节是祭奠祖先、传承孝道的大事。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些风俗礼仪以及日常用语(各个阶层都好)
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些风俗礼仪以及日常用语(各个阶层都好) 就是平时说的一些话的特点啊,还有一些对于某事物的特定叫法,另外就是那些风俗习惯了。如果有相关的书籍的话,把书的名字告诉我也行啊,希望可以全一点... 就是平时说的一些话的特点啊,还有一些对于某事物的特定叫法,另外就是那些风俗习惯了。如果有相关的...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风俗习惯有哪些?
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

自春秋以来每个朝代的春节习俗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

荥经县15013108273: 汉朝的哪些风俗对我们现代生活有还有影响? -
夷胃安的: 发型,挺简单的

荥经县15013108273: 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
夷胃安的: 汉代婚礼没有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观赏式的仪式,整体来说,是古代婚礼最简...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汉代婚礼礼仪知识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

荥经县15013108273: 汉族有那些民族风情文化? -
夷胃安的: 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首先,以农业...

荥经县15013108273: 中国民俗节日有哪些和介绍. -
夷胃安的: 中国民俗节日有哪些和介绍.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

荥经县15013108273: 如今人们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在汉朝平民百姓有什么休闲活动? -
夷胃安的: 古代劳动人民可以看戏,也可以去逛一些集会,所以说活动很多

荥经县15013108273: 汉朝哪些东西跟现在有关 -
夷胃安的: 汉字...汉语...

荥经县15013108273: 汉朝时的婚俗是什么样的中国汉朝时的婚俗流程是怎样的?
夷胃安的: 在农村,一般举办汉代婚礼往往在村里的祠堂(南方居多),是新人婚礼的主场 行醮... 5时30分:合卺礼 在现代婚礼上,大家熟知“喝交杯酒”.古代的婚礼也有,这个仪...

荥经县15013108273: 汉朝礼仪文化100字帮忙 -
夷胃安的: 汉代礼仪,顾名思义是汉代时候人们的礼仪.包括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荥经县15013108273: 以前的民俗和现代有什么变化 -
夷胃安的: 我国的民俗之前是有各种繁琐的仪式.那时候民俗偏向现在人口中的封建,总觉得人在做,天在看,导致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的祭祀,祈福,嫁娶,丧事都进行得一板一眼,很繁琐庄.现代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活节奏加快,还有各种信息大爆炸,人们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但是以前的民俗到现代都进行了简化.

荥经县15013108273: 汉族有哪些特色风情 -
夷胃安的: 汉服.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 【名称由来】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