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读后感

作者&投稿:堂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召公谏厉王弭谤》读后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从正面:对待弭谤不能阻止,说明“口之宣言”的重要性从反面:说明君主若采取堵塞的方法是注定失败的

《召公谏厉王弭谤》读后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专制社会对付被奴役者的基本思路。“为川者”可以“决之使导”,但“为民者”决不能“宣之使言”!言论自由只是表层的,言论自由的背后是思想自由,人格自由,一旦被奴役者获得了思想自由,专制政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如果一个社会中,相当多的人对政权的合法性产生怀疑,这个政权就岌岌可危了。所以犯傻的不是厉王,而恰恰是召公。召公以为是在巩固统治基础,实际上也是在动摇统治基础。

罗斯福总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四大自由:言论及发表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在四大自由中,言论及发表自由是放在第一位的,是其他自由的基础。而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老百姓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真正的言论自由。相反地,为了使百姓安于匮乏,安于被剥削、被凌辱的地位,他需要用一系列的手段防止各种不利于专制统治的言论。厉王的手段是防止言论自由的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一手段从秦始皇、武则天一直延续下来,明清尤甚。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监谤”的好工具。与压制相对应的是疏导,是知识愚民,是思想的大一统,是通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科举进行的精神奴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硬的结果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在中国殊难发育,并最终导致了万马齐喑的衰败局面,中国社会也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

所以即使在盛唐,出现了唐太宗这样的明君,言论自由也不曾成为百姓的权利,而魏征等一批封建士大夫的权利,也不过是提着脑袋“拾遗”而已。他们享有的,只是士大夫阶层的有限权利。大致只相当于天气太热了,开一扇窗户透一口气而已!而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话语权是被剥夺了的,偶尔的拦轿喊冤越级上访,正好映衬出百姓缺乏话语权时的孤苦无告。

封建专制时代已经结束了,然而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可能成为新的专制力量,而只要是专制力量,就本能地惧怕言论自由,惧怕公民的知情权,所以会竭尽全力去阻碍言论自由,“保持安定团结”、“要以大局为重”通常都是很好的借口。而要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言论自由是最关键的自由,也是最厉害的武器。


高中必修文言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蜀道难 李白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劝学《荀子》 过秦论 贾谊 师说 韩愈 窦娥冤 关汉卿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

山东专升本考什么科目?
1.《郑伯克段于鄢》 2.《鞌之战》 3. 《召公谏厉王弭谤》 4.《勾践灭吴》5.《苏秦始将连横说秦》6.《冯谖客孟尝君》 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8.《季氏将伐颛臾》 9. 《逍遥游》(“北冥有鱼”至“圣人无名”)10.《秋水》(“秋水时至”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1. 《...

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译文: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 5、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谁知道这赋税带来的毒害要比这毒蛇还要厉害啊!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

高一下学期所有文言文
《必修一》 《兰亭集序》 《赤壁赋》 《山中与斐秀才迪书》 《游褒禅山记》 必修二 《诗经》 《离骚》 《孔雀东南飞》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召公谏厉王弭谤》 必修三 《蜀道难〉 〈琵琶行〉 〈李商隐诗两首〉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必修四 〈廉颇...

职高大学语文文言文
《左传》荆轲刺秦王………《战国策》鸿门宴………司马迁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赤壁之战………《资治通鉴》第三册 第二单元 蜀道难………李白 琵琶行………白居易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登高 李商隐诗二首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马嵬(其二) 陆...

召公谏厉王弭谤叫有什么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多次运用比喻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句式,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句式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障之也。(“也”表判断)省略句 (1)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省略宾语)(2)三年,(民)乃流王于彘(省略主语)(3)使(之)监谤者 宾语前置句 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状语后置句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是“夫民于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板书设计
1、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结合对比《召公谏厉王弭谤》) 2、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这部书,我们在初中学习《唐睢不辱使命》时就作过介绍,大学熟悉的许多成语都出自于它,例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南辕北辙。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分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

衍在名字里怎么读
读音: yǎn 意思:1、开展;发挥:推~。敷~。2、多出来的(指字句):~文。3、姓。4、低而平坦的土地:广~沃野。5、沼泽。笔划:组词:1、衍变[yǎn biàn] 演变。2、繁衍[fán yǎn] 逐渐增多或增广:子孙~。~生息。3、浮衍[fú yǎn] 表面地推演。4、宽衍[kuān yǎn] 宽阔平坦。

谤怎么读
谤(读音bàng),本义指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引申为恶意地攻击他人,含贬义。出处:1、《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谤组词 :诽谤、谤议、毁谤、弭谤、谤书、谤沮...

河曲县17833996223: 召公谏厉王弭谤说明了什么 -
林怜暖胃:[答案] 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 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 “ 为川 ” 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寓说理于比...

河曲县17833996223: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
林怜暖胃: 从正面:对待弭谤不能阻止,说明“口之宣言”的重要性从反面:说明君主若采取堵塞的方法是注定失败的

河曲县17833996223: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
林怜暖胃: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

河曲县17833996223: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 -
林怜暖胃: 译文在这: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

河曲县17833996223: 召公谏厉王弭谤与邹忌对比,中心论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所讲的故事内容有什么不同之处 -
林怜暖胃: 中心论点:要勇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故事: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的是权周厉王正确面对谏言,正确疏导,但周厉王不听,终于被流放;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听从,结果齐国变得非常强盛.

河曲县17833996223: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厉王明白什么道理?有什么好处?
林怜暖胃: 道理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不能堵塞言路,要让老百姓敢于提意见,否则会导致统治的垮台.好处是: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河曲县17833996223: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危机的 -
林怜暖胃: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前说...

河曲县17833996223: <急>《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厉王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
林怜暖胃:[答案]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就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情绪发泄的问题.厉王是一个残暴、好大喜功的人,他只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那时人们对他的执政有很多怨言,心中有很多愤懑,但是又不能改变现实,所以人们就只能用言语来发泄.而厉...

河曲县17833996223: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王用比喻的方法让历王明白什么道理 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
林怜暖胃: 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喻,用“防川”来喻“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接着又用“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作喻,说明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将会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召公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