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造成歧义的原因,要如何分化歧义?2、请用变化句式的方法说明深层意思?

作者&投稿:驷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造成歧义的原因,要如何分化歧义?2、请用变化句式的方法说明深层意思?拜托了各位 谢谢~

我在网上给你搜了一篇讲义。你自己看看,因为我拍我说的不够到位,所以请你原谅哈。这类问题就是经验。多了就好了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考到了这样一个语病句:“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几个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此句中“其他几个学校领导”有歧义,既可指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也可指几个学校的几个领导。不少学生对歧义句接触不多,更不知如何辨别,做错了该题。 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轻重音造成歧义。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在“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二、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试卷。“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三、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虽小但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四、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 五、词语含义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兼类词、多义词等都易产生歧义。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六、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卷语病例就属于这种。 七、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对大家的批评。(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八、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九、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例如: 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 军队——偏正结构) 十、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如“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A.妈妈的同学;B.王玲的同学) 十一、省略造成歧义。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岁。(A.我8岁;B.你8 岁)。 十二、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十三、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试卷.

一. 中心词分析法:分析要点: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标记: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作用: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1) 我们║五个人一组。(2) 我们五个人║一组。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局限性:1. 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2. 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如:我们不走。≠ 我们走。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思想清除。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了猎人的狗。二. 层次分析:含义: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基本精神:1. 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上严格按照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分析;2. 进行分析时,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3. 分析时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或句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优越性:1. 注意到了句子构造的层次性;如: 他 刚 来 我们 便宜 他 了 │ │__│ │ │___│ │___│ │_____│他 刚 来 我们 便宜 他 了__ 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___ ___ ____ _____2. 有效地分化了歧义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如: 照片 放 大 了 一点儿。_1_ ________2_________ 1-2 主谓关系 __3___ () ___4___ 3-4 述宾关系 _5_ _6_ 5-6 述补关系 照片 放 大 了 一点儿。_1_ ________2__________ 1-2 主谓关系 _3_ ______4_______ 3-4 述补关系 __5__ ___6___ 5-6 述补关系3.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如: 父亲的 父亲的 父亲 父亲的 父亲的 父亲(a) _______1 ______ __2__ (b) ___1___ ______2______ 按(a)切分,意思是“祖父的父亲”,即曾祖父;按(b)切分,意思是“父亲的祖父”,也是指曾祖父——二者意义一样。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划分方法呢?如果要表达: 老师的 孩子的 同学 姐姐的 岳父的 侄子我们就只能: _______1_______ __2__通过考察,我们会发现类似“N的+N的+N”,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内部有极强的规律性,按照(a)来划分是合理的。而“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出现(a)(b)均可的现象则是一种巧合,这就类似于:1*7+3 = 7+3 = 10 (正确的运算)1*7+3 = 1*10 = 10 (不正确的运算)7+3*1 = 7+3 = 10 (正确的运算)7+3*1 = 10*1 = 10 (不正确的运算)注意问题:(可以叫切分的原则)1. 切分句子不能根据语感和语音停顿;2. 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如果不是单词,则必须能在别类句法结构中在现;如:很 有办法 _1_ __2___3. 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语言中必须有普遍性; 如: 张三 喝 啤酒 __1__ ____2____4.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彼此组合起来,在意义上必须跟原先结构所表现的意思一致。局限性: 1. 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如:我 在 房顶上 发现了 他。 _1_ 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 _____4_______ _4__ __5___ __6__() __7__ 由此并不能看出,是“我”在房顶上,还是“他”在房顶上,亦或是“我”和“他”都在房顶上。 2. 层次分析对有些现象只能做出描述,并不能做出解释:如:木头 桌子 质量 ——→ 桌子质量 羊皮 领子 大衣 —/ → 领子大衣三.变换分析法:产生: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原则:1. 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2. 在变换矩阵中,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3. 在变换矩阵中,右边的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4. 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 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5. 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作用: 1.变换分析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 咬了 猎人的狗 咬了猎人的 狗 (a) ___1___ ___2____ (b) _____1______ _2_(a):动词 + 补语(了)+ 名词1 + 的 + 补语(了)—→ 把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动词 + 补语(了) 咬了猎人的狗 —→ 把猎人的狗咬了(b): 动词 + 补语(了)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是 + 指量名2 + 动词 + 补语(了) + 名词 咬了猎人的狗 —→ 是那条狗咬了猎人2. 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①: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②: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③: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④: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局限:可以分化歧义句,但是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如: 楼上演着戏。 楼上坐着人。这两句话同属于“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的句式,词类的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和结构关系也相同,但却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四.语义特征分析法:产生:由于变换分析的局限,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却会产生歧义,我们才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如上述: 楼上演着戏。(a) 楼上坐着人。(b)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句都属于“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的句式,可是动词表示的语法意义却不相同:(a)式: 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 ——动词表示活动,表动态(b)式: 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 ——动词表示存在,表静态所以(b)类动词都有“使附着”的意味,这样就可以搞清楚歧义的产生了。关于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次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分析和描写词的语义特征,主要有三个目的: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进行再分类;凸显同属于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要素。这里有两层含义:1.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2.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因此,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是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关于语义特征分析: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五.语义指向分析:关于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语义指向,按其狭义的理解,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关系,即只是指举重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如: 他热热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a) 他高高兴兴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b) 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c)(a)(b)(c)三句的格式完全相同,表面上看,他们彼此的差异只是具体作状语的词不同;可在语义上,各句的状语在语义上所直接联系的成分是不同的——(a)中“热热地”指向谓语动词“炸”,(b)中“高高兴兴地”指向施事主语“他”,(c)中“脆脆地”指向宾语成分“花生米”。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需要考虑的问题:1. 前指还是后指?所谓“前指还是后指”是说那句法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它前面的句法成分还是指向它后面的句法成分。如:我 和 他 先后 去 广州 参加一个会。 ↑______↑___∣ [指前] 我 先后 去过 广州 和 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后] 我 和 他 先后 去过 广州 和 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前/指后]2.指向句内成分还是句外成分?如:我很好。——谓语“好”指向句内成分“我”他被客气地邀请进了会议室。——状语“客气地”在语义上指向句外成分3.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如:我才做。 (a) 我才做第二道题。(b) 我才做三道题。 (c)我才做完。 (d) 以上四个句子,副词“才”都做状语,且都为后指,但各自的语义指向却不同——(a)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b)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的受事名词性成分“第二道题”;(c)中副词“才”指向数量成分“三道”;(d)中副词“才”指向表示行为动作结果的谓词“完”。4.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其他?如果某个成分是属于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就得考虑那个成分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如:砍光了。(a) 砍累了。(b) 砍钝了。(c) 这三个述补结构其补语都是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可是各自的语义指向却是不同的——(a)的补语“光”指向“砍”的受事;(b)的补语“光”指向“砍”的补语施事;(c)的补语“光”指向“砍”工具。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语义指向分析结实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特别是间接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种种联系,从而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1.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如:他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他有一个女儿,他很骄傲。 —→∣└ 他有一个女儿,他女儿很骄傲。2.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如:砍光了。 砍累了。 砍钝了。3.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朱德熙先生)

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轻重音造成歧义。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在“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二、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试卷。“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三、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虽小但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四、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
五、词语含义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兼类词、多义词等都易产生歧义。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六、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卷语病例就属于这种。
七、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对大家的批评。(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八、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九、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例如: 爱护人民的军队。(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 军队——偏正结构)
十、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如“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开刀的是他的父亲。(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A.妈妈的同学;B.王玲的同学)
十一、省略造成歧义。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岁。(A.我8岁;B.你8 岁)。
十二、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十三、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上虞市18535335446: 语法问题: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下列歧义结构,并指出造成歧义的原因.1.对美国人的印象2.关于广告写作的书 -
字狄南元:[答案] 1.对美国人的印象——可以理解为“(别人)对美国人的印象(对美国人这个介宾短语作印象的定语)”,又可理解为“对美国人的印象(如何看)(整个是一个介宾短语)” 原因是既可以理解“对”这个介词管到“美国人”,又可以理解为“对”...

上虞市18535335446: 怎样分析语文句式中的歧义句 -
字狄南元:[答案]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要辨析歧义句首先得弄... 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一种是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造成的歧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

上虞市18535335446: 汉语组合歧义可以分为哪两类?层次分析法可以分化组合歧义吗?举例说明 -
字狄南元:[答案] 不止两类,有如下几种情况 1.不同组合层次造成的歧义,如:我们三个人一组 A我们三个人/一组 B.我们/三个人一组 2.不同的结构关系造成的歧义,如:鸡不吃了 A.鸡不吃﹙东西﹚了 B.﹙我/我们/他﹚不吃鸡了 3.不同词类造成的歧义,如:他原来住...

上虞市18535335446: 下列各句都有歧义,用简要语言指出其产生歧义的原因并消除歧义.1 不喜欢参加的是小王 2他批评你做的不对 -
字狄南元:[答案] 1.第一种理不是我不喜欢参加,是小王不喜欢参加.场合:--是你不喜欢参加吗? --不喜欢参加的是小王消除歧义:我喜欢参加,是小王不喜欢参见.第二种理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参加,小王就不喜欢参加.场合:--有人不喜欢...

上虞市18535335446: 歧义句的造成原因 -
字狄南元: 原发布者:lovehml5211314歧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一个人说出的话让人不理解,或者说与其要表达的原意不尽相同.这就出现了歧义的现象,在这里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歧义产生的原因.关键词:诡辩,否定形式,转换...

上虞市18535335446: 英语中的歧义如何产生,如何消除语法歧义见到这样一个论述题,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 -
字狄南元:[答案] 歧义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一种特性.歧义的产生涉及多种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语等.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 但目前在学术界,仅有少数学者选取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英语歧义进行过分析(马博森1995;孔亚明 2007) ,这方面的研究还...

上虞市18535335446: 现代汉语——分析下列歧义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消除歧异的方法. -
字狄南元: 第一个:他走了一个钟头了. 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 (1)他走了,现在离他走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小时了.即,一个小时之前他就走了. (2)他在路上走了一个小时了.... 第二个句子: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这个比第一个简单,可以理解为...

上虞市18535335446: 指出下列格式产生歧义的原因,并加以分化: -
字狄南元: 诗人那样的风度(修饰关系)②诗人所具有的风度(领属关系 (2)这家商店关门了. 1,结束生意了,早点关门回家休息. 2.是生意不好,以后都不做了,关门大吉了.是下班的意思.比如说今天店主不舒服

上虞市18535335446: 什么是歧义短语 -
字狄南元: 应该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义. 运用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人类自然语言有别于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歧义是自然语言这一特点的体现.研究歧义的类型、造成歧义的原因和分化歧义的方法有助...

上虞市18535335446: 什么是歧义? -
字狄南元: 比如: 几个学校的领导都参加了会议. 这句话就有歧义, 1.有几个学校,这几个学校的领导都参加了会议 2.有一个学校,学校里的几个领导都参加了会议 给加格分吧?都举例子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