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经历了哪些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特点

作者&投稿:枝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经历了哪些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特点~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新一轮工业革命即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
《经济学人》今年4月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描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由技术引领的制造业的深刻变化.而美国著名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也论述了由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融合导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些学者较早分析了其对员工、收入和研发等微观层面的影响.赫尔夫戈特(Helfgott)分析了新技术对工人在企业中地位的影响.他认为,正风靡美国产业的新技术,推动着工作场所的转型,团队中的工人变得更加重要和自治,身负更多责任.格林伍德(Greenwood)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经济体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会在初期降低生产率,扩大收入差距.莫维利(Mowery)分析这场革命对产业研发结构带来的影响,他认为自1985年起,美国的产业研发结构由大企业主导的封闭式创新走向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开放式创新,非制造业企业成为研发投资的重要来源.
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则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具体来说:一是至20世纪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二是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不再能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的新模式.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未来学家里夫金全面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球性影响,他提出互联网、绿色电力和3D打印技术正引导资本主义进入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目前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述有两种,一种以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一种以保罗・麦基里(Markillie,《经济学家》编辑)为代表.
杰里米・里夫金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比较长期的研究.他认为,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能源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结合导致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且迫在眉睫.它有五大支柱:1、向不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调剂余缺,合理配置使用;5、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所需电源来自上述电网.
保罗・麦基里长期关注制造业技术和数字制造的发展.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数字化革命,将带来制造模式的重大变革,大规模流水线制造从此终结,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第三次工业革命甚至还可能带来反城市化浪潮,取代城市化生活的将是一种分散、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方式.
归纳起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以上两种路径,它们各有特点,但殊途同归,即人类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根本性的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
以3D打印为例,这种新型数字制造技术,可能会导致一种新的高智能数字制造装备产业的形成.我们今天想要生产一个不锈钢杯子,或需要模具,整体浇注而成,或剪切钢板延压而成.3D打印机也可以生产杯子,但它是在微电脑控制下进行一层层“打印”,把材料堆积起来形成的,这里有材料的创新,也有包括黏合在内的整个制造技术的创新.“所谓的打印总是被一个电脑所控制,人们可以用各种程序来规定打印的具体方式和步骤.”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表示,相比生产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的模具制造,3D打印可以在一定约束下随意生产制作个性化产品,可称之为大规模定制制造模式.从3D打印来看,大规模定制制造的好处在于:第一,完全适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3D打印是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随时在电脑上操作的,完全适应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偏好,可以使消费者对生活更满意,幸福指数更高.第二,节约了成本.3D打印没有铸造、裁剪等造成的边角料浪费,定制以后也不产生产品库存,可以在减少碳排放和原材料消耗的前提下,保持更高的生产效率.第三,3D打印的运用还会改变人们的交易方式.从前,消费者都是在店里挑选、购买已经生产好的商品,现在则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在“打印店”定制,边生产边体验,及时获得自己喜欢的产品.
罗百辉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力量,拿破仑战败。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之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独领风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体系。其内部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剧,这一体系逐渐瓦解。1931年,日本冲破华盛顿体系的限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并于1933年退出国联,为发动大战作准备。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充军队,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了。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在美苏实力的基础上,根据雅尔塔等会议规定的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
一超多强与多极化
随着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1991年),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形成了“一超(指美国)多强(多指中国、欧盟、俄罗斯与日本)”的世界格局,但是这一世界格局并不稳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欧盟一体化建设、俄罗斯振兴经济的计划以及日本的经济力量,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新一轮工业革命即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

  《经济学人》今年4月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描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由技术引领的制造业的深刻变化。而美国著名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也论述了由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融合导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些学者较早分析了其对员工、收入和研发等微观层面的影响。赫尔夫戈特(Helfgott)分析了新技术对工人在企业中地位的影响。他认为,正风靡美国产业的新技术,推动着工作场所的转型,团队中的工人变得更加重要和自治,身负更多责任。格林伍德(Greenwood)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经济体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会在初期降低生产率,扩大收入差距。莫维利(Mowery)分析这场革命对产业研发结构带来的影响,他认为自1985年起,美国的产业研发结构由大企业主导的封闭式创新走向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开放式创新,非制造业企业成为研发投资的重要来源。

  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则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具体来说:一是至20世纪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二是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不再能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的新模式。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未来学家里夫金全面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球性影响,他提出互联网、绿色电力和3D打印技术正引导资本主义进入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目前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述有两种,一种以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一种以保罗・麦基里(Markillie,《经济学家》编辑)为代表。

  杰里米・里夫金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比较长期的研究。他认为,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能源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结合导致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且迫在眉睫。它有五大支柱:1、向不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调剂余缺,合理配置使用;5、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所需电源来自上述电网。

  保罗・麦基里长期关注制造业技术和数字制造的发展。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数字化革命,将带来制造模式的重大变革,大规模流水线制造从此终结,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第三次工业革命甚至还可能带来反城市化浪潮,取代城市化生活的将是一种分散、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方式。

  归纳起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以上两种路径,它们各有特点,但殊途同归,即人类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根本性的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

  以3D打印为例,这种新型数字制造技术,可能会导致一种新的高智能数字制造装备产业的形成。我们今天想要生产一个不锈钢杯子,或需要模具,整体浇注而成,或剪切钢板延压而成。3D打印机也可以生产杯子,但它是在微电脑控制下进行一层层“打印”,把材料堆积起来形成的,这里有材料的创新,也有包括黏合在内的整个制造技术的创新。“所谓的打印总是被一个电脑所控制,人们可以用各种程序来规定打印的具体方式和步骤。”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表示,相比生产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的模具制造,3D打印可以在一定约束下随意生产制作个性化产品,可称之为大规模定制制造模式。从3D打印来看,大规模定制制造的好处在于:第一,完全适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3D打印是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随时在电脑上操作的,完全适应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偏好,可以使消费者对生活更满意,幸福指数更高。第二,节约了成本。3D打印没有铸造、裁剪等造成的边角料浪费,定制以后也不产生产品库存,可以在减少碳排放和原材料消耗的前提下,保持更高的生产效率。第三,3D打印的运用还会改变人们的交易方式。从前,消费者都是在店里挑选、购买已经生产好的商品,现在则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在“打印店”定制,边生产边体验,及时获得自己喜欢的产品。

  罗百辉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五大特征:

  1、能源生产与使用革命。我们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生活消费方式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逐步进入枯竭期,需要在理念、技术、资源配置、消费习惯、社会组织等诸多方面转型以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里夫金构想了这一变革。

  2、生产方式变革。现在的生产方式是大规模标准化、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方式;新的生产方式,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方式,标志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具体来说,第一,今天的互联网既是信息平台,又是交易和生产控制平台,当然它还是娱乐和社交平台;第二,智能化意味着智慧型计算机嵌入到制造设备中,从而使生产设备能够更快地自我反应、计算判断、分析决策和操作;第三,过去,定制品数量非常少,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条件下,个性化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甚至部分已成为现实。

  很显然,相比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模式,新的模式将有诸多优势:资源节约,原材料使用仅为传统生产方式的1/10,能源消耗也远低于化石能源时代;生产成本低,互联网信息的运用和自己动手生产,都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交易费用低,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定制交易,交易费用几乎为零;流通费用低,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可以节约大量流通成本;消费者的满意度提高。

  3、制造模式变革。制造业主流制造模式从削减式转变为叠加式制造,这一变化本质上是制造业数字化带来的。削减式制造,先要铸造毛坯,切削加工,再做成零部件或产品;数字化叠加式制造则是快速成型,“打印”出来的。

  4、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我们现在的生产组织方式为“集中生产,全球分销”,先要盖厂房,从全世界采集原料,生产后再运送到各地销售,运输成本高,信息搜寻与交易成本都很大,浪费不少资源。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则不一样,它叫做“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它不需要今天这样的工厂,只需要3D打印机就可以真正做到本地生产、本地销售。

  5、生活方式变革。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再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都持续走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期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490亿美元增加到614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8.91%降低到6.02%。法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400亿美元增加到268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2%降低到2.63%。英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260亿美元增加到231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52%降低到2.26%。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330亿美元增加到1923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78%增加到18.85%。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在规模上追赶和超过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过程。198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远低于美国和德国,与法国、英国相当。但199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较快,制造业增加值先后超过德国、美国等世界制造业强国,2010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中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们在高端制造技术比如数字制造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从概念来说,《韦伯大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增长。从历史文献来看,“再工业化”概念最早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艾米泰克,主要是针对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遭遇的经济问题――过度消费和投资不足损害了美国的生产能力。他认为,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再工业化”吸引大量投资,将新技术引入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恢复美国经济的增长。

  在全球经济今天正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融合日趋加深,生产能力的复苏与增长必然是奠基于新的生产方式之上,即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这是理解当前“再工业化”的关键。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必然会对全球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欧美发达国家意图通过“再工业化”,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希望通过制造业数字化技术发展的领先,继续保持在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解决服务业的虚拟化和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而这个脱节可能就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二是通过“再工业化”推动欧美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特别在再生性能源开发、智能互联网发展方面,通过立法、政府资金投入补助等,使美国等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体系、社会生活方式等发生根本改变。

  三是用新的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重新定义、整合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制造模式,降低单位劳动成本,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四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业。我们知道,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力量强,创新能力强。很多新兴的产业都首先源于欧美,继而领先全球,迅速产业化以后,再在全球市场上扩张。美国不仅善于创造新的产业,还善于创新商业模式,这可能成为“再工业化”的中坚力量。

楼上回答的很专业!


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80年代初,工人一般在30元上下。八十年代末个别企业已经有近千元的高收入了。背景介绍:1、1980年全国职工的年均工资是762元,2015年的平均工资是61240元,三十几年间,工资的涨幅达到了80.37倍。与此同时,许多“金饭碗”掉价成了“土饭碗”,也有不少曾经的“土饭碗”逆袭成了“香饽饽”。2、从...

霍英东的主要生平事迹有哪些?
霍英东先生为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他积极投身内地经济建设。先后投资或捐赠了番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沙湾大桥和广珠公路上的4座大桥等多个重大项目。他为广州南沙的开发建设呕心沥血十多年。在滩涂上建起了广州南沙海滨新城。他倾力支持国家的教育事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

80年代是指几年到几年
80年代是指1980年到1989年。年代是将一个世纪以连续的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叫法,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每一世纪中从“0”到“9”的十年,如1990年到1999年是20世纪90年代。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这种奇数的纪年...

观念与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变迁是什么关系
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步伐不断的加大,社会中的各阶级的社会心态也...

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的经典抒情歌曲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张洪量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C4%E3%D6%AA%B5%C0%CE%D2%D4%DA%B5%C8%C4%E3%C2%F0&lm=-1 青苹果乐园--小虎队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C7%E0%C6%BB%B9...

电脑软件的发展史?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Pascal语言和Modula-2语言都是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规则制定的,Basic这种为第三代计算机设计的语言也被升级为具有结构化的版本,此外,还出现了灵活且功能强大的C语言。第五代软件(1990-至今)第五代软件中有三个著名事件:在计算机软件业具有主导地位的Microsoft公司...

80年代是指1980-1989,90年代指1990-1999吗?
年代,一个年代为十年,指连续的十年,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年代的划分为:依照公元纪年年份,可以被10整除所在的年份的相邻十年为一个年代。例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指1980年至1990年这段时间的连续10年.一般是从0算到9.

NBA80年代有哪些超级巨星?
NBA80年代有哪些超级巨星?... NBA80年代有哪些超级巨星? 展开  我来答 11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百度网友e1b9b08 2009-07-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余的三个是“天钩”贾巴尔, “滑翔机”德雷克斯勒 ...

20世纪有哪些新发明
19世纪80年代,象牙供应的逐步减少与台球运动的兴起就曾引发了一场危机。美国最大的台球生产商费兰与考兰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悬赏价值1万美元的黄金———这是一笔很可观的奖赏———招募任何能够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发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奥·贝克兰,一位曾因发明了用于拍摄快速运动照片的相纸而获丰厚...

上世纪80年代平均工资是多少
80年代初,工人一般在30元上下。八十年代末个别企业已经有近千元的高收入了。背景介绍:1、1980年全国职工的年均工资是762元,2015年的平均工资是61240元,三十几年间,工资的涨幅达到了80.37倍。与此同时,许多“金饭碗”掉价成了“土饭碗”,也有不少曾经的“土饭碗”逆袭成了“香饽饽”。2、从...

铁山港区15347436334: 材料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 -
龙珠大黄:[答案] (1)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欧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调整工业化发展战.②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它们对传统制造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

铁山港区15347436334: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
龙珠大黄: 搜索答案>电脑/网络 >互联网 >网站使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是经济格局不是政治格局 q情若能自控p | 浏览 1819 次|举报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

铁山港区15347436334: “十三五将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有哪些?十三五”将面临的国内外新
龙珠大黄: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第一,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变化趋势不确定性增强,全球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的可能性加大.本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成为拉...

铁山港区15347436334: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各省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也在不断变化.我国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评... -
龙珠大黄:[答案] (1)国家政策支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位置优越(多为沿海省区和直辖市),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雄厚,交通便利等. (2)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地实施,我国对中西部经济建设投资加大(2分)...

铁山港区15347436334: 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某区域加工制造业重心转移示意图”.我国吸引日本、韩国制造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龙珠大黄:[选项] A. 交通条件便利 B. 自然条件优越 C. 工资水平较低 D. 劳动力素质高

铁山港区15347436334: 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某区域加工制造业重心转移示意图”.我国吸引日本、韩国制造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龙珠大黄:[选项] A. 交通条件便利 B. 自然条件优越 C. 工资水平较低 D. 劳动力素质高

铁山港区15347436334: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经贸地理格局的特点是什么?未来国际经贸地理格局会是怎样? -
龙珠大黄: 要说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经贸地理格局的特点,就要与之前做出对比了.很明显,80年代后出现了一个极为有力的概念:区域集团化.在80年代后,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并进,经贸集团成为了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主体.70年代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80年代后西欧、北美、亚太三大区域贸易集团相互依赖、矛盾斗争.可以说,区域集团化赋予了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多极化以新的内涵. 要说未来国际经贸地理格局会是怎样,这倒是非常难说的事.不过,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区域贸易集团应是不会有多大变更的,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也会愈演愈烈.直到今天,世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仍然集中在西欧、东亚和北美.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处理所在区域的贸易合作和矛盾是最主要的事情.

铁山港区15347436334: 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龙珠大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化和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转移的加速,国际产业转移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趋势. 第一阶段.20世纪50 ~60年代,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最早转移制造业,即制造业外包.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开始转移服务业.近 20年,在服务业转移的过程中服务外包几乎同时发展,且服务外包曰趋成为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开始转移研究与开发业务. 第四阶段.21世纪,跨国公司开始转移地区总部——跨国公司总是稍后或最后考虑转移它的地区总部. 外包与转移同期发生.全球产业结构转移的上述四个阶段与服务外包的发展几乎同时发生、同步而行,前者的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