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孔子教你如何从政

作者&投稿:赏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图书] 孔子教你如何从政~

第一篇 为 政 理 念
理念包括观点、看法和信念。领导者的为政理念左右其为政行为,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论语》中提出的许多重要为政理念,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仁”为本《 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多达109次。不过,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有六句话尤其重要。
第一句是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意思是仁德之人一定是关爱他人的人,一定是能够尊重他人的人,一定是能够把人当人看的人。“仁”字是个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两个人;哪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他人。意思是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他人;什么事情除了替自己着想,还要替他人着想。可见,孔子着眼于人、关注于人;不过,他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社会上所有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本原关系。孔子认为,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爱”。爱,不是拥有,而是祝福、关怀和付出。爱是一切善举的源泉,是一切正义的起点。并且,这种爱既包括爱自己,也包括爱他人。如果人人都是只爱自己不爱他人,社会就会变成个人私利的角斗场;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乃至万事万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爱。反之,“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意思是说,没有爱心,自私自利,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就容易导致个人精神的迷惘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孔子从来不以仁者自居,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他那天下至仁至爱者的崇高风范。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可能是一个比较刁钻的人,他看到老师天天教导他们要讲仁爱,心想你这个老头自己做得又怎么样呢?他决定暗地里试探一下老师有没有私心。孔子的儿子伯鱼和陈亢都是孔子的学生。于是,有一天,陈亢故意去问伯鱼说:“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意思是你父亲私下给你传授了什么秘笈么?伯鱼说:“?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
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听了伯鱼回答后,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第一是知道了学《诗》的重要性,知识渊博的重要性;第二是懂得了礼的重要性;第三是懂得了自己的老师真是圣人,没有私心,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和对我们这一班学生的教育完全是一样的啊。”孔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爱护,同时把自己的儿子和别的学生一样来对待,正因为如此,在弟子们的眼中,孔子就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爱的使者、爱的化身!
孔子希望人人都有仁爱之心,更希望为官从政者能有一颗仁爱之心。领导者有了仁爱之心,才会替下属着想、替百姓着想,才会把为百姓服务、为群众工作作为一种崇高使命、一种无尽乐趣,社会也才会因此进步、和谐。缺乏仁爱之心的领导者,常常想到的是个人的升迁得失、家庭成员的荣华富贵,社会也容易因此陷入拜金主义的深渊。溜以,孔子把“爱人”作为自己为政理念乃至整个为政思想的总纲。
第二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意思是自己想要发展,也要给他人发展的机会;自己想要过得好,也要帮助他人过得好;自己想要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也要帮助他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自己想要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也要帮助他人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你博大的情怀,展现你作为一个仁者的风采。孔子认为,做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达到了“忠”的标准,为他人竭尽全力,对自己严格要求,就这么简单。
第三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他人。比如说,自己不喜欢贫穷困苦,就尽量不要让他人生活在穷困潦倒中;自己不喜欢仰人鼻息,就不要在他人面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自己不喜欢卑躬屈膝,那么就不能逼得他人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啊!这同样是一个仁者应该具有的基本情怀。如果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较高层次向世人提出的要求,是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与社会的话,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则是退而求其次的要求,是从消极的角度进行的思考。孔子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人,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注重从实际出发,降低对于世人的标准,也可见其一片良苦用心。孔子还认为,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达到了“恕”的要求,对他人宽宏大量,要求自己虚怀若谷,还是这么简单。
无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推己及人”,由被爱推及到爱人,由爱自己推及到爱他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灵魂。
第四句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能不能真正做到爱人,能不能真正做到推己及人,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做到“克己”。克己,意思是克制自己。克制自己什么呢?克制自己内心过度的欲望,包括物欲、色欲、权欲……总之,要想办法克服种种贪欲,使自己的良知不至于被贪欲所泯灭,让自己的爱心不至于被贪念所吞噬。只有做到了“克己”,才能生成忍让、谦让,才能生成恒心、毅力;只有做到了“克己”,处世才能大公无私,临危才能当仁不让。能克己者,自然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加能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除了“克己”之外,还要注意“复礼”。这个“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礼貌的意思,而是指周代的规章制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指规矩和规则。孔子强调要有规则意识,尤其要学习和运用周代那些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仁爱者。如果说,“克己”是自律,那么,“复礼”就是他律。
第五句是“孝悌,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孔子重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并由此构建了社会伦理秩序,在这个秩序体系中,“仁”就是根本。而“仁”的根本又是什么呢?是孝悌,即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孔子之所以会聚焦到“孝悌”这两个字上,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家庭永远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永远是最高也是最好的学校。所以,实行仁政,切入点就在家庭。第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感恩之心的起点。对父母对家庭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又怎么能指望对他人有感恩之心呢?而只有心中懂得感恩,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才能做到知足常乐,才会懂得珍惜现在,才能自觉做到推己及人。推而言之,一个心怀感激的领导者,才会对群众和百姓心生敬畏之情,才会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父母来对待,作为自己的同胞来对待!
有这样一则故事:齐桓公喜爱美女,竖刁为了接近他,竟然引刀自宫,成为宦官,并物色到不少美女供齐桓公淫乐,从此获得齐桓公信任。易牙是个出色的厨师,有一次,齐桓公开玩笑说:“我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就是没有吃过人肉了!”易牙就将自己的小儿子杀了,做成美味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十分感动,赏赐他大批财物。卫国的公子方在齐国做官15年,从未回过家,就连父亲死了也没有回去祭奠过。齐桓公夸他是个难得的忠臣。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探望他,问:“您如果弃我而去,竖刁可以执?吗?”管仲说:“不可以!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怎么会爱惜您呢?”齐桓公又问:“易牙可以吗?”管仲说:“易牙对自己的儿子都能狠下心肠,对您还有什么狠不下心的呢?”齐桓公又问:“卫公子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方对自己的父亲尚且不忠心,怎么会忠诚于您呢?这3个人表面上忠诚,骨子里奸诈,您如果任用他们,将来一定会成为诸侯的笑柄。”管仲死后,齐桓公将这3个小人全部赶走了。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把他们都召了回来并予以重用。后来,齐桓公病重,竖刁、易牙作乱,紧闭宫门,禁止他人给齐桓公送饭送药,卫公子方不管齐?公死活,只顾自己逃跑了。齐桓公最后被活活饿死。死了60天,身上的蛆虫爬到门口,也没有人替他收尸。
孔子教导大家要善待自己的家庭成员,绝不是在教导大家拘泥于小家庭、小感情,而是在于引导大家推己及人、善待他人、善待百姓。
第六句是“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有一天,樊迟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仁者是先要经历困难然后有所收获。一个人仅仅知道了什么是“仁者爱人”,什么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这些基本的道理是否就够了呢?孔子认为那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落脚到一个字——“行”,即要切切实实去做,这才是提升品德、开启智慧、体现仁德的关键。仁者永远是真诚的,不是虚伪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不可能成为仁者;仁者永远都是实践者,清谈空论的人不可能成为仁者;一时行仁,不能一辈子行“仁”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仁者。只有“先难而后获”的人、身体力行的人,才是仁者。这正是所谓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于世界上很多的事情,看起来难以企及,但是只要自己一点一点去认知,去靠近,最后总会实现既定的目标。
从上面这六句话,我们不仅理解了“仁”的本质和内涵,而且看得出,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即以“仁”为本,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孔子所倡导的仁,几乎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仁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它的实现过程是一种永远不会完结的积累和丰富过程。
立足于这种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孔子提醒领导者一定要爱民、保民、惠民。
一次,孔子管理的马厩不慎失火,孔子退朝后,首先问“伤到了人没有?”而不是问伤到了马没有。当时,管理马厩的人地位是低得可怜的,他们的身家性命甚至连一匹马都不如。但是孔子却对他表现出一种真诚而热烈的关心。这种关心,就是对人的关心。孔子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教导学生也应该这样做。
他曾经对学生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意思是身为一个领导者,出门办事要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谦虚谨慎,面对百姓要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认真,要内心充满对百姓、对工作的敬畏之情和务实之心,绝不能把领导工作当儿戏,把百姓的利益当儿戏。
当然,孔子认为,仁爱不是一视同仁。对于不同的人,虽然都要体现你的仁爱之心,但是具体表现方式可以有所区别,而且应该有所区别。比如,有一天,当学生子华替同学冉子为其母请求获得一些小米时,孔子断然拒绝说:“君子周急不济富”,意思是冉子身为季康子的家臣,自己吃好的、穿好的,已经过上了十分富足的生活,没有必要再给他去送一些粮食,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原思,当时是孔子的管家,孔子主动提出给他小米九百斗。原思极力推辞,不肯接受。孔子于是劝他说:“如果你自己不愿接受,那么你可以把它分给那些急需粮食的左邻右舍啊!”意思是一个人的仁爱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表现在对他人的真诚关怀。孔子对劳苦民众始终满怀同情和关爱,并且把这种关爱之情落实到了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孔子不仅告诫他的学生们要做到仁爱,而且不遗余力地劝导为政者爱惜民力、爱护百姓。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这里,他对为政者提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要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二是要恪守信用,坚守承诺;三是要注意节约用度;四?要爱护下属和人才;五是千万不要耽误了百姓的农事。显然,孔子所说的这五点,没有哪一点不是从维护百姓的利益出发的。
在诸侯争霸的春秋之际,普通百姓往往是诸侯争夺霸主的牺牲品,对于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孔子日夜梦想社会能够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所有的老年人,无论在精神或物质方面,都有安顿;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没有猜忌;年轻人永远有美好的理想,美丽的盼望,社会关爱他们。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
要构建这样美好?社会,就需要一大批志士仁人。当时社会有没有呢?孔子认为,这样的人虽然很少,但还是有的。有一次,当学生问孔子管仲是否是个仁爱之人时,他则毫不含糊地说,管仲尽管在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后没有为公子纠殉死,相反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但是他辅佐桓公成功“九合诸侯,不以兵卒”,没有发动战争造成人员的伤亡,使百姓避免了巨大的灾难,“民至于今受其赐”,百姓到现在还在享受他带来的好处,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仁爱之人。可见,孔子之所以授予管仲“仁者”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根本原因在于管仲爱惜民力、爱护百姓,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换句话说,孔子提倡的仁不是狭义的仁,不是刻板地停留在对某一君主的愚忠上的仁,而在于更具有广博意义上的对民生的关怀。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的人,即这个领导者应该是“庄重”的、“宽厚”的、“诚实的”、“勤敏”的、“慈惠”的。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只有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严加约束,使自己不放纵,才不致受到他人的侮辱;只有对他人宽宏大量,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才会得到众人的拥护;只有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任用;只有勤劳而又不失聪明敏捷,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效;只有慷慨大度、真诚待人,才能让他人乐于为自己效力。这其实就是做人更是做领导的五个基本条件。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一个领导者具备了这五个基本品质,必然成为上司倚重的人,也必然成为下属所倚赖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政治是人的政治。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实际上并非人人都懂,孔子弄懂了。“仁”因此成了孔子思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它贯穿于孔子为政思想的始终。而“?人为本”的思想,于是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公认的基本为政理念。并且,历史反复证明,坚持这个理念,社会就会大幅度进步;放弃甚至背离了这个理念,社会必然停滞不前甚至直线倒退。

孔夫子”是指孔子

第一篇 为 政 理 念
理念包括观点、看法和信念。领导者的为政理念左右其为政行为,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论语》中提出的许多重要为政理念,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仁”为本《 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多达109次。不过,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有六句话尤其重要。
第一句是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意思是仁德之人一定是关爱他人的人,一定是能够尊重他人的人,一定是能够把人当人看的人。“仁”字是个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两个人;哪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他人。意思是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他人;什么事情除了替自己着想,还要替他人着想。可见,孔子着眼于人、关注于人;不过,他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社会上所有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本原关系。孔子认为,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爱”。爱,不是拥有,而是祝福、关怀和付出。爱是一切善举的源泉,是一切正义的起点。并且,这种爱既包括爱自己,也包括爱他人。如果人人都是只爱自己不爱他人,社会就会变成个人私利的角斗场;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乃至万事万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爱。反之,“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意思是说,没有爱心,自私自利,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就容易导致个人精神的迷惘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孔子从来不以仁者自居,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他那天下至仁至爱者的崇高风范。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可能是一个比较刁钻的人,他看到老师天天教导他们要讲仁爱,心想你这个老头自己做得又怎么样呢?他决定暗地里试探一下老师有没有私心。孔子的儿子伯鱼和陈亢都是孔子的学生。于是,有一天,陈亢故意去问伯鱼说:“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意思是你父亲私下给你传授了什么秘笈么?伯鱼说:“?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
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听了伯鱼回答后,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第一是知道了学《诗》的重要性,知识渊博的重要性;第二是懂得了礼的重要性;第三是懂得了自己的老师真是圣人,没有私心,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和对我们这一班学生的教育完全是一样的啊。”孔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爱护,同时把自己的儿子和别的学生一样来对待,正因为如此,在弟子们的眼中,孔子就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爱的使者、爱的化身!
孔子希望人人都有仁爱之心,更希望为官从政者能有一颗仁爱之心。领导者有了仁爱之心,才会替下属着想、替百姓着想,才会把为百姓服务、为群众工作作为一种崇高使命、一种无尽乐趣,社会也才会因此进步、和谐。缺乏仁爱之心的领导者,常常想到的是个人的升迁得失、家庭成员的荣华富贵,社会也容易因此陷入拜金主义的深渊。溜以,孔子把“爱人”作为自己为政理念乃至整个为政思想的总纲。
第二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意思是自己想要发展,也要给他人发展的机会;自己想要过得好,也要帮助他人过得好;自己想要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也要帮助他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自己想要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也要帮助他人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你博大的情怀,展现你作为一个仁者的风采。孔子认为,做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达到了“忠”的标准,为他人竭尽全力,对自己严格要求,就这么简单。
第三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或者不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他人。比如说,自己不喜欢贫穷困苦,就尽量不要让他人生活在穷困潦倒中;自己不喜欢仰人鼻息,就不要在他人面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自己不喜欢卑躬屈膝,那么就不能逼得他人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啊!这同样是一个仁者应该具有的基本情怀。如果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较高层次向世人提出的要求,是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与社会的话,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则是退而求其次的要求,是从消极的角度进行的思考。孔子是一个十分现实的人,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注重从实际出发,降低对于世人的标准,也可见其一片良苦用心。孔子还认为,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达到了“恕”的要求,对他人宽宏大量,要求自己虚怀若谷,还是这么简单。
无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推己及人”,由被爱推及到爱人,由爱自己推及到爱他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孔子仁爱思想的灵魂。
第四句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能不能真正做到爱人,能不能真正做到推己及人,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做到“克己”。克己,意思是克制自己。克制自己什么呢?克制自己内心过度的欲望,包括物欲、色欲、权欲……总之,要想办法克服种种贪欲,使自己的良知不至于被贪欲所泯灭,让自己的爱心不至于被贪念所吞噬。只有做到了“克己”,才能生成忍让、谦让,才能生成恒心、毅力;只有做到了“克己”,处世才能大公无私,临危才能当仁不让。能克己者,自然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加能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除了“克己”之外,还要注意“复礼”。这个“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礼貌的意思,而是指周代的规章制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指规矩和规则。孔子强调要有规则意识,尤其要学习和运用周代那些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仁爱者。如果说,“克己”是自律,那么,“复礼”就是他律。
第五句是“孝悌,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孔子重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并由此构建了社会伦理秩序,在这个秩序体系中,“仁”就是根本。而“仁”的根本又是什么呢?是孝悌,即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孔子之所以会聚焦到“孝悌”这两个字上,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家庭永远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永远是最高也是最好的学校。所以,实行仁政,切入点就在家庭。第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感恩之心的起点。对父母对家庭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又怎么能指望对他人有感恩之心呢?而只有心中懂得感恩,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才能做到知足常乐,才会懂得珍惜现在,才能自觉做到推己及人。推而言之,一个心怀感激的领导者,才会对群众和百姓心生敬畏之情,才会把他们作为自己的父母来对待,作为自己的同胞来对待!
有这样一则故事:齐桓公喜爱美女,竖刁为了接近他,竟然引刀自宫,成为宦官,并物色到不少美女供齐桓公淫乐,从此获得齐桓公信任。易牙是个出色的厨师,有一次,齐桓公开玩笑说:“我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就是没有吃过人肉了!”易牙就将自己的小儿子杀了,做成美味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十分感动,赏赐他大批财物。卫国的公子方在齐国做官15年,从未回过家,就连父亲死了也没有回去祭奠过。齐桓公夸他是个难得的忠臣。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探望他,问:“您如果弃我而去,竖刁可以执?吗?”管仲说:“不可以!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怎么会爱惜您呢?”齐桓公又问:“易牙可以吗?”管仲说:“易牙对自己的儿子都能狠下心肠,对您还有什么狠不下心的呢?”齐桓公又问:“卫公子方如何?”管仲答道:“卫公子方对自己的父亲尚且不忠心,怎么会忠诚于您呢?这3个人表面上忠诚,骨子里奸诈,您如果任用他们,将来一定会成为诸侯的笑柄。”管仲死后,齐桓公将这3个小人全部赶走了。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把他们都召了回来并予以重用。后来,齐桓公病重,竖刁、易牙作乱,紧闭宫门,禁止他人给齐桓公送饭送药,卫公子方不管齐?公死活,只顾自己逃跑了。齐桓公最后被活活饿死。死了60天,身上的蛆虫爬到门口,也没有人替他收尸。
孔子教导大家要善待自己的家庭成员,绝不是在教导大家拘泥于小家庭、小感情,而是在于引导大家推己及人、善待他人、善待百姓。
第六句是“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有一天,樊迟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仁者是先要经历困难然后有所收获。一个人仅仅知道了什么是“仁者爱人”,什么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这些基本的道理是否就够了呢?孔子认为那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落脚到一个字——“行”,即要切切实实去做,这才是提升品德、开启智慧、体现仁德的关键。仁者永远是真诚的,不是虚伪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善面貌,这种人,不可能成为仁者;仁者永远都是实践者,清谈空论的人不可能成为仁者;一时行仁,不能一辈子行“仁”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仁者。只有“先难而后获”的人、身体力行的人,才是仁者。这正是所谓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于世界上很多的事情,看起来难以企及,但是只要自己一点一点去认知,去靠近,最后总会实现既定的目标。
从上面这六句话,我们不仅理解了“仁”的本质和内涵,而且看得出,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即以“仁”为本,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孔子所倡导的仁,几乎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仁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它的实现过程是一种永远不会完结的积累和丰富过程。
立足于这种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孔子提醒领导者一定要爱民、保民、惠民。
一次,孔子管理的马厩不慎失火,孔子退朝后,首先问“伤到了人没有?”而不是问伤到了马没有。当时,管理马厩的人地位是低得可怜的,他们的身家性命甚至连一匹马都不如。但是孔子却对他表现出一种真诚而热烈的关心。这种关心,就是对人的关心。孔子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教导学生也应该这样做。
他曾经对学生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意思是身为一个领导者,出门办事要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谦虚谨慎,面对百姓要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认真,要内心充满对百姓、对工作的敬畏之情和务实之心,绝不能把领导工作当儿戏,把百姓的利益当儿戏。
当然,孔子认为,仁爱不是一视同仁。对于不同的人,虽然都要体现你的仁爱之心,但是具体表现方式可以有所区别,而且应该有所区别。比如,有一天,当学生子华替同学冉子为其母请求获得一些小米时,孔子断然拒绝说:“君子周急不济富”,意思是冉子身为季康子的家臣,自己吃好的、穿好的,已经过上了十分富足的生活,没有必要再给他去送一些粮食,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原思,当时是孔子的管家,孔子主动提出给他小米九百斗。原思极力推辞,不肯接受。孔子于是劝他说:“如果你自己不愿接受,那么你可以把它分给那些急需粮食的左邻右舍啊!”意思是一个人的仁爱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表现在对他人的真诚关怀。孔子对劳苦民众始终满怀同情和关爱,并且把这种关爱之情落实到了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孔子不仅告诫他的学生们要做到仁爱,而且不遗余力地劝导为政者爱惜民力、爱护百姓。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这里,他对为政者提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要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二是要恪守信用,坚守承诺;三是要注意节约用度;四?要爱护下属和人才;五是千万不要耽误了百姓的农事。显然,孔子所说的这五点,没有哪一点不是从维护百姓的利益出发的。
在诸侯争霸的春秋之际,普通百姓往往是诸侯争夺霸主的牺牲品,对于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孔子日夜梦想社会能够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所有的老年人,无论在精神或物质方面,都有安顿;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人与人之间,没有仇恨,没有猜忌;年轻人永远有美好的理想,美丽的盼望,社会关爱他们。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和谐社会!
要构建这样美好?社会,就需要一大批志士仁人。当时社会有没有呢?孔子认为,这样的人虽然很少,但还是有的。有一次,当学生问孔子管仲是否是个仁爱之人时,他则毫不含糊地说,管仲尽管在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后没有为公子纠殉死,相反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但是他辅佐桓公成功“九合诸侯,不以兵卒”,没有发动战争造成人员的伤亡,使百姓避免了巨大的灾难,“民至于今受其赐”,百姓到现在还在享受他带来的好处,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仁爱之人。可见,孔子之所以授予管仲“仁者”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根本原因在于管仲爱惜民力、爱护百姓,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换句话说,孔子提倡的仁不是狭义的仁,不是刻板地停留在对某一君主的愚忠上的仁,而在于更具有广博意义上的对民生的关怀。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的人,即这个领导者应该是“庄重”的、“宽厚”的、“诚实的”、“勤敏”的、“慈惠”的。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只有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严加约束,使自己不放纵,才不致受到他人的侮辱;只有对他人宽宏大量,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才会得到众人的拥护;只有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任用;只有勤劳而又不失聪明敏捷,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效;只有慷慨大度、真诚待人,才能让他人乐于为自己效力。这其实就是做人更是做领导的五个基本条件。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一个领导者具备了这五个基本品质,必然成为上司倚重的人,也必然成为下属所倚赖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政治是人的政治。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实际上并非人人都懂,孔子弄懂了。“仁”因此成了孔子思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它贯穿于孔子为政思想的始终。而“?人为本”的思想,于是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公认的基本为政理念。并且,历史反复证明,坚持这个理念,社会就会大幅度进步;放弃甚至背离了这个理念,社会必然停滞不前甚至直线倒退。


高州市19649745941: [图书] 孔子教你如何从政 -
主父衫小牛: 第一篇 为 政 理 念理念包括观点、看法和信念.领导者的为政理念左右其为政行为,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论语》中提出的许多重要为政理念,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仁”为本《 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多达109次.不过,理...

高州市19649745941: 《论语》对后世影响 -
主父衫小牛: 《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此,《论语》中对务政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说明. 其一,关于务政的对象.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高州市19649745941: 孔子教我们如何做人? -
主父衫小牛: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

高州市19649745941: 孔子教人择善而从
主父衫小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州市19649745941: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孔子提倡哪2种教学方法?? -
主父衫小牛: 任,提倡以礼来调节和谐人际关系,教学方法是有教无类,即谁也可以享受教育,因材施教

高州市19649745941: 英语翻译原句大概就是,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也是从政,为什么要作官才算从政?我买的书上,... -
主父衫小牛:[答案] 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实施在政事上.

高州市19649745941: 关于论语中体现孔子的观点与主张 -
主父衫小牛: 对于从政在孔子看来是积极的入世.首先,邦国清明,是孔子入世的先决条件.《论语》第五《公冶长》里,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赞扬宁武子,是无人可及的智者.因为宁武子的才能...

高州市19649745941: 孔子的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成才之道是什么
主父衫小牛: 这是孔子在教我们要勤于思考,一旦机会成熟,就发力而为之.当然是去做好事. 重要的是,孔子人文的成才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成才是非常不一样的.今天一般看重你的工钱、地位和权利的大小;孔子认为,你做到君子的人品修为就是成才了. 他的这个观点完全正确,因为他着眼的是整个社会的成才,而不是个人;社会的成才不在于钱、权、武力的大小;而是群体性的思想主张.美国这样嚣张,结果还是让自己的内债逼到死,所以美国不是成才的社会. 对于个人,你的修为好了,如果你有从商、从政、从研究的知识和机会,自然就可以长久的在某个专业上“成财”了.

高州市19649745941: 老子,孔子的管理思想各有哪些书籍? -
主父衫小牛: 老子主要是《道德经》,孔子主要是《论语》……你可以看看这两本,有代表性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