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把自己当成苏轼,把想对张怀民说的话写下来一二百字吧是白话的哦

作者&投稿:弋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想要苏轼在《即承天寺夜游》时,发挥想像,张怀民对苏轼所说的话~

我倒是想到一点,可得事先问一句:楼主要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怀民兄!”我问。
“何事,东坡兄?”
“今日你我共赏美景,是否缓解了心中的压抑?”
“是呀,看这清幽的月光,照在墙上如水一样,看到如此美景,怎能不心旷神怡?是呀!上面竹柏的影子像水草一样游动呢?”我真在暗喜世上竟有如此与我情投意合的人。
“怀民兄对被贬之事有何看法?”
“东坡兄,这世界竟争很激烈,我觉得当官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被贬也没有什么让我伤心的。无官一身轻嘛!”

因为原文使用了第一人称,所以全文已经以“我”的口气来叙述: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注:很多地方翻译这句都翻译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其实是错的,这里“户”指门口”中的“户”意思相同),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都说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很有名,这篇游记好在哪里?
来到承天寺后,他发现好友寄居在这里的好友张怀民此时也未就寝,于是两人在这月光如水的庭院中的散步,共同欣赏那融融的月色。于是,游完承天寺后,苏轼将这种心灵体验汇聚于笔端,写成了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苏轼什么时候写的《记承天寺夜游》?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是什么
1、主旨:体现了诗人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

如何解释《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有关的解释如下:一、文章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这里译为脱。欲:想要。月色:月光。入:进。户: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行:慢走,散步。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分为三层?
记承天寺夜游分层段意:1、记叙,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2、描写,描写记承天寺庭院中清澈空明的月色 3、议论,诉说“闲人”洒脱中得无奈 4、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鉴赏
还有湖心亭看雪的三”痴“,写雪的诗句。16、5 初一语文文言文赏析 从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的大气风度,品出他的潇洒豪放,悟出他的雄心壮志在记承天寺夜游这首诗中,流露出他遭贬时的心情,但他并没有自我崩溃,给心情涂上了颜色,用闲适的情怀,寥寥数语,把自己。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如下: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兰溪市13266224490: 根据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把自己当成苏轼,把想对张怀民说的话写下来一二百字吧是白话的哦 -
莫莲仁怡: 因为原文使用了第一人称,所以全文已经以“我”的口气来叙述: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兰溪市13266224490: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把自己喻为闲人,此闲人可理解为无所事事的人呢? -
莫莲仁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也可以这样说,因为当时苏轼被贬黄州,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也可以说是无所事事.

兰溪市13266224490: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把自己称为”闲人”《湖心亭看雪》作者把自己称作什么人?具体是什么意思? -
莫莲仁怡: 痴人,与世人不同的人

兰溪市13266224490: 记承天寺夜游和观月中作者把自己称作闲人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莫莲仁怡: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兰溪市13266224490: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把自己比作闲人,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致吗? -
莫莲仁怡: 不是啊,记承天寺夜游是在静静的夜下所想有感而发那时应该是被贬了心情不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作者向往的田园生活,心情很好而且陶渊明并不是个闲人呀,这不是一致的你觉得呢

兰溪市13266224490: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这又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
莫莲仁怡: 衬托出了当时的写作背景“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

兰溪市13266224490: 初3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问题是为什么作者称自己是闲人? -
莫莲仁怡:[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

兰溪市13266224490: 《记承天寺夜游》
莫莲仁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兰溪市13266224490: 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书付过这篇文言文的思想感情 -
莫莲仁怡: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自我解嘲的达观;赏月的欣喜和人生的感慨.《游白水书付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兰溪市13266224490: 学校的作业,要求仿写《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原文在此: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
莫莲仁怡:[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吾初解罗裳,略有睡意,忽见白霜自门而入,欣然而步至室外.感无人与己为乐者,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睡,故而相约信布于中庭.白光映于庭院,恍若积水相交洒落庭院,水中藻荇交横,偏偏然若竹柏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