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西方文学作品 对比其文化

作者&投稿:霜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挑选中译的西方文学作品?~

还在上学的时候一般都是外国文学的老师推荐,不然就胡乱到图书馆寻找。

之前在贴吧有收藏过一个大神的回答。
作者张佳玮
翻译的外文书,译者越年轻,翻译腔越重,锐利、寒、削。老一辈的翻译,词句都更圆润温和些,翻译腔不重,朱生豪先生的莎翁、傅雷先生的巴尔扎克之类不提,像王科一先生的《傲慢与偏见》、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读来照样有午后阳光的温煦感。
李丹、方于(译作:《悲惨世界》),词气慷慨,有金石声。

管震湖(译作:《巴黎圣母院》),倜傥风流。

李健吾(译作:《包法利夫人》),闲雅潇洒。

朱生豪(译作:《莎士比亚全集》),经典到无须解释。

查良铮(即穆旦)(译作:《叶夫盖尼·奥涅金》等,另私人极喜他译的《荒原》),参看王小波《我的师承》。私以为的中国译诗第一人。本身诗歌亦佳。

陈东飙(译作:《博尔赫斯诗集》),据说有转译,但颇佳。私以为在王央乐等诸位之上。

李文俊(译作:《九故事》、大量福克纳作品),明晰。

傅雷(译作:经典如云。大堆巴尔扎克、《名人传》,等等)。

尹承东(译作:大量的马尔克斯),影响我对拉美句式看法的人。

郭宏安(译作:加缪。另私人很喜欢他译的《红与黑》)。

王科一(译作:《傲慢与偏见》等):字句老到。

韩少功(我只看过他一部译作,敦煌社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叶谓渠、唐月梅伉俪(这两位我有点犹豫,因为不懂日文没法比照,也听过一些对于他们的议论。川端康成系列。据说他们译的三岛一般。)

草婴(译作:托尔斯泰大堆)。

汝龙(译作:大堆俄语作品)。

于晓丹(译作:《洛丽塔》,另有若干篇纳博科夫短篇极动人,比如《菲雅尔塔的春天》)。

罗念生(译作:荷马史诗)

杨宪益(译作:实在太多了。私人爱杨先生的《奥德赛》和维吉尔系列)

《管锥编》是钱钟书以典奥的文言文和札记的形式写成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著作。其中,考证了《周易正义》、《太平广记》等十部著名古典文学著作中的一些问题。以文艺为主,囊括了中外文、史、哲各方面的内容。作者旁征博引,共引用了中外著作近万种,以纵横对比的方法着重探讨了中西作者在艺术作品的构思和创作上的共同规律。《管锥编》作于“文革”期间,是钱钟书的一部“忧患”之作。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钱钟书将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融入了写作之中,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爱国忧世的思想内容。《管锥编》内容广博、材料丰富、分析精当、文采斐然,被誉为中外比较文学的高峰。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投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贵国爱伦·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叉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 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可以看西方建筑史,跟中国建筑史,建筑的风格跟花纹样式很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审美跟文化的。比如埃及的方尖碑

亲,好难的。。。我读的书没那么多。。


天水市18552405416: 中西文化比较可以适当举些文学作品为例 -
凤闵赛福: 我个人认为同样是戏剧,就有不同. 高中语文同时学习和老舍的《茶馆》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都是贴近生活的剧本创作.可是中国文学的语言更朴实,而西方文学的语言相对华丽.

天水市18552405416: 从文学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差异
凤闵赛福: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 我贴上来给你看看 仅供参考 就中国文学来讲;我觉得... 总而言之,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空虚,我个人认为除了外国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天水市18552405416: 中西文化或文学的对比分析 -
凤闵赛福: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

天水市18552405416: 中西方文学作品写作方法有什么文化差异 -
凤闵赛福: 要看具体的时代 一般来说中国比较间接 西方比较直白

天水市18552405416: 【急】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
凤闵赛福: 我主要讲述语言文字之间的不同如何造成文化之间的不同,以及语言文字的诱导和暗示作用,并重点分析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别.首先我想给文化下一个定义.第一,我所说的文化是广义上的文化,是包括人、环境、知识、技术成果等一切...

天水市18552405416: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比较文学作业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凤闵赛福:[答案] 这种【题目】太大.只能由各人来补充. 1、思维方面.西方文化,要么偏重于形式逻辑思维,例如亚氏形式逻辑,要么偏重于黑格尔辩证逻辑.而中国文化讲究【融合】,例如《老子》中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信仰方面.西方...

天水市18552405416: 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有何区别 -
凤闵赛福: 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有很大的区别.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比较:1. 关注点:东方文学更关注个人,包括个人的政治发言和平民的参政,而西方文学更关注社会.2. 表达方式:东方文学表达较为含蓄,注重意境和意象的审美,而西方文学表达较为直白、大胆,强调逻辑演绎.3. 文学形式:东方文学主要以诗歌为主,而西方文学除了诗歌外,还发展了小说、戏剧等其他形式.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明以个人利益为主,没有个人利益就没有集体利益,而东方文明以集体利益至上,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总的来说,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在关注点、表达方式、文学形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存在区别.每种文学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了解它们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

天水市18552405416: 中西学习文化的对比差异急需答案
凤闵赛福: 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模式、思维结构、价值观等.中西...

天水市1855240541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的对比 -
凤闵赛福: 英雄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永恒的主题,是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种精神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上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同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对其理解肯定有所差异.因此对于英雄的崇拜和歌颂就成了中西方文学的共同主...

天水市18552405416: 求比较文学题目~比较大众化的 网上能找到的(中西方文学比较) -
凤闵赛福: 一、文学作品的比较:如《美狄亚》与《安娜卡列尼娜》的比较;《简爱》与《飘》的比较 二是人物形象的比较,如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和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三是作者写作风格之类的比较,如海明威与冰心,都写人与海的关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