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新文化运动的历程及其现代意义?要求:尽量是自己的语言,字数2000就行。邮箱347484637@qq.com 谢啦

作者&投稿:浦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篇关于社会常见现象的论文~

女性教育——人口和谐之“族”


【摘要】人口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目前人口问题仍然面临许多困境与挑战。女性教育是解决众多人口问题,达到人口和谐的“族”点。文章从这一认识出发,阐述了女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今后女性教育如何才能健康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女性教育;人口和谐;人口问题


我国的人口问题曾经走过一段很长的弯路,建国初期缺乏科学预测和论证的鼓励生育政策导致我国的总人口二十多年中剧增了一倍有奇。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所实施的强势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人口增长起了强有力的的遏制作用,我国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经从50年代的人均5至6个孩子降至目前的人均1.7个,但总体来说,新的世纪里我国人口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有四个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1)人口数量居高不下。2005年1月6日,我国宣布总人口数达到13亿,现在每年仍然要净增800多万人口;(2)人口质量不容乐观;(3)老龄化问题困扰重重;(4)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失衡。
这些难题使得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的人口工作任重而道远。庄子在他的寓言《庖丁解牛》中,将牛身上筋骨交错的地方称为“族”,这是宰牛过程中最为困难和关键的步骤,“族”的部分解决了,其它部分就会迎刃而解。人口工作中也有其“族”,纵观人口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个“族”正是女性教育。
一、女性教育——人口工作之“族”
之所以称女性教育为人口工作之“族”,是因为女性教育对于我国的人口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女性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口工作的成败。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一)争取女性教育权是当今各国平衡人口和人权的共同选择
妇女是人类社会必要的“一半”,妇女地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马克思在1868年致友人路·库格曼的信中深刻地、幽默地说:“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法国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也曾说过:“在任何社会中,妇女的解放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尺度。”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妇女组织及其支持者为妇女争取到了各种各样的权利,如男女同工同酬、普及教育、贫民救济、缩短工作时间、分娩抚养补助、妇女参政议政等等。在这些权利中,政治权是最显象的,教育权是最基本的。
(二)女性教育是我国实现和谐性别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人民新的历史课题。和谐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各种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中,人口问题不可不提。我国的人口问题困难重重,正如上文所说,其“族”正在于女性教育。男女出生比例失调、人口数量的下降和质量的提高、妇女政治地位的上升、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有赖于女性教育这个“族”的解决。只有妇女的社地位提升了,生活境遇改善了,社会才能实现男性与女性的真正平等,只有男性与女性和谐了,和谐社会才能名副其实。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如果实行强势的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会导致女婴出生比例下降、人口的性别结构发生偏斜。只有通过女性教育,提高女性的就业率和社会地位,唤醒其平等的性别意识,才能避免重男轻女的生育选择。
(三)女性教育是维持我国低生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1975年以来我国强制性的限制生育政策对于降低生育率起到了强有力的控制作用,目前我国的育龄妇女平均生育率已经降到了人均1.7个孩子以下,但是这种强制性的控制生育方式也带来人口老龄化、女婴出生比例下降、独生子女心理问题严重等种种负面后果。因此下一阶段的人口工作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也就是要维持现有的低生育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新增人口的素质与性别结构的和谐,这就有必要大力开展女性教育。纵观各国的人口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凡是妇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平均生育率普遍走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每名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仅为1.7左右,目前美国妇女的人均生育率虽然回升到2个以上,但是有大学文凭的白人妇女,平均仍只生1.7个,有大学文凭的黑人妇女生育率则更低。在中国大陆周边的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出生率更是低得出奇。2000年到2005年,澳门妇女平均每人生0.84,为世界最低,香港为0.94,为世界第二低,韩国为1.23,排世界第七,日本为1.33,排第21。这些地区都有没有限制生育政策,但是生育率比我国强硬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创造的生育率还要低得多,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增加,男女平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经济发展和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妇女获得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变了旧的生育观,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了事业,放弃了生儿育女的传统职责。可见,我国人口要保持低生育水平,也应当尽快将女性教育纳入到人口工作日程表当中。
(四)女性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人口素质的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素质、文化素质、各种能力等,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女性教育来促进和提升。相比之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妇女在健康生育意识、培养子女方面显然要更称职一些。对于孩子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相当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家庭教师,母亲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将使孩子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五)女性教育能优化人口结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从经济意义上讲,女性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劳动者和各种人才,广大妇女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同样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有关研究证明,真正“不适合女性”的工作是极少的。女性特有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特点如责任心、细致敏感、对职业的忠诚、耐力持久、规则意识强等,使她们在某些领域内做得比男性更加出色。事实证明,女性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
二、漠视女性教育——人口工作不能承受之轻
虽然女性教育在人口工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口工作者或社会工作者并不多。女性教育受轻视跟落后的性别观念有关,在封建落后的两性观中,女性被看成是男性社会的附属物和调味品,是事实中的“次等公民”,时至今日,歧视女性和轻视女性教育的情况仍然俯拾皆是。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着许多中国人,即便是相当高层的人物或者是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士也不例外。在中国政府为失业率高涨而广求对策的时候,就有位在中央工作的领导者(男性)公然提出要“让妇女回家”。错误的观念自然导致种种轻视女性的怪象,中国女性参政率之低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已经参与到政治生活中的妇女,能够发挥的实际作用也微乎其微,在许多正式的官方文件里,都声称领导班子里配备了女干部,这些女性干部在工作中绝大多数是配角,真正在一个单位任正职的如凤毛麟角。实质上女性正职干部少并不是女性本身不能,而是环境使她们不能。轻视妇女的结果必须是轻视女性教育,各种自称受到了轻视的部门或行业大多可以举出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其受轻视程度,比如教育部门声称2006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4752.7亿元,仅占当年GDP的2.27%,在财政支出中不足15%等等,这些数据跟发达其他国家或国际基本标准一比,差距一目了然。而女性教育至今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相关的部门对此也没有过多考虑,所以我们甚至无法拿出切实的数据来证明它本身的存在。我们只能从以男性为主角的教育体系中剥离出一部分,再从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中提炼出一部分来考察女性教育,从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的女性教育存在如下几个较为明显的问题:(1)虐杀或遗弃女婴。实际上这一过程在女婴出生前就已经开始。(2)女童失学及虐待女童。我国封建社会的妇女基本上没有受教育权。(3)教育中不恰当的性别差异观念灌输。(4)教育内容的男性视角。(5)对女性的就业岐视和婚姻歧视。(6)对女性的职业教育和再教育缺乏。(7)女性教育方法的不恰当。关于如何实现男女平等,很多人存有困惑,不少人教条地认为男女平等就是男女在各方面完全一样。
三、加强女性教育——促进人口和谐的捷径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女性教育主要应当在如下四个方面有明显的改进:
(一)观念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观念是行为的指挥塔,一切问题的症结总在于观念的不正确或不恰当,在女性教育问题上,对女性教育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从根本上导致了女性教育的滞后。要使女性教育达到其应有的水平,首先必须改变女性教育观念。(1)转变广大妇女的受教育观。女性教育的成功最终要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觉醒,只有认识到受教育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性,广大女性才能变被动受教为主动求教,以不断提升的素质来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事务参与权。(2)转变女性教育者的观念。一切参与女性教育的工作者,都有应当对女性教育有正确的认识,不是把女性教育当成男性社会的陪衬和补充,而是将女性当成一个真正与男性平等的群体来进行教育,同时将这样的观念和认识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中。(3)转变社会对女性教育的定位和评价。社会舆论导向对于女性教育十分重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观念灌输将会不断地冲击重男轻女的教育模式。社会对女性教育认识的变化既要靠人口工作者和妇女工作者的大力宣传,同时也需要全社会转变认识和积极配合,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民工程。
(二)规定和保护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在这一方面,我国的人口工作者和妇女工作者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实施了以帮助失学女童为主要目的“春蕾工程”和以帮助贫困母亲为主题的一系列爱心工程,今后的工作主要有:(1)关爱女婴、保护女童的受教育权;(2)关爱母亲,维护妇女权益;(3)职业女性的再成长。管理学家阿尔德弗认为,人进入某个工作部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经历一个成长过程,通过工作过程中的不断学习,个人的责任意识、独立性、创新意识等会日趋成熟。这个规律对于女性同样适用。
(三)女性教育应当注重教育内容的变化
目前我国虽然也拥有极少量的女校,但是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校的差别并不大。要使女性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注重教育的内容的改变:(1)改变以男性为主角的教材内容;(2)职业教育应当有性别差异,但差异不等于男高女低;(3)教育的内容应当更加适合女性学习和掌握。男女在心理特点上存在差异,比如女性对于富于感情的、富于美感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女性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女性的心理特征安排更多使女性感兴趣的教育内容,以便于她们接受和掌握。
(四)改进女性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方法千变万化,好的方法能事半功倍,不适合的方法可会能让受教育者产生反感,比如我们请一个多子女家庭的母亲自己向育龄妇女陈述其困境,可能远胜于一百条禁止超计划生育的标语。女性教育应当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准确地为受教育者所掌握。针对女性的心理特点,更适合女性接受、值得推荐的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分小组任务法等等。相比较而言,推演法,辩论法,背诵法等就不那么受女性欢迎。
总之,女性教育是我国人口工作中的“族”点,随着这个“族”的化解,其它许多相关的人口问题也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女性教育不仅仅是广大女性应当享受的权利和社会福利,也是我国社会解决人口难题,构建和谐社会理当选择的便捷之路。

  提起李大钊,人们首先想起的也许是:一位共产党早期领袖,一位为其所信仰的主义献身的烈士,还会想起他手书的那副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正是他一生业绩的写照。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几个人物,之所以至今仍被人们怀念,就因为他们有主义,有理想,有勇气,有责任感,至少是有学问,他们都应时代的需要产生———那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都是立体的人,丰富的个性存在,无论大小轻重,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悖论:同时代人离他太近,虽与他接触多,但因为各种原因反而不能公正评价;后世人虽可能较为客观,但缺乏实际接触,又免不了有些隔膜。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有了这两方面的条件:既可以看他的生平材料和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也可以用历史的眼光评价他一生的业绩。
  “五四”新文化运动几个大家中,鲁迅后来名声更显著一些。恰好,因为最近文坛上有人批评鲁迅性格多疑,待人刻薄,树敌甚多,我就又把鲁迅回忆和评价他人的文章找出来看了一遍。里面就有一篇写李大钊的。
  我对鲁迅这类文字印象比较深的一处,是他对新文化运动两位主帅陈独秀和胡适的比较。他说,如果把韬略比作一间仓库,陈是在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可是门却开着,里面多少把刀枪一目了然;而胡则大门紧闭,门上粘一个小纸条,写着:“内无武器,请勿疑虑。”一个率直,一个有城府,性格跃然纸上。又如,说刘半农,承认他比较地浅,但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如果一条溪里装的是烂泥,当然一时就看不出深浅来,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倒不如浅一点的好。鲁迅颂扬早期的刘半农,而不满于他晚年的状态。实事求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是评论人事的回忆文字的典范。鲁迅对《新青年》同仁们的评价自然不一定每篇都准确无误,但很值得我们参考。
  李大钊给鲁迅的印象是:诚实,谦和,儒雅和朴质。但鲁迅在给李大钊的遗文写的序言中,却回避了对其文章做直接的评价,说:“不幸对于遗文,我却很难讲什么话。因为所执的业,彼此不同,在《新青年》时代,我虽以他为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却并未留心他的文章,譬如骑兵不必注意于造桥,炮兵无须分神于驭马……”鲁迅指出,虽然他的理论在过一段时间后看来未必精当,但“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评价使我有了这样的联想:李大钊的历史贡献可以同章太炎相比拟。
  如果说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那么,李大钊就是一方面的大将,正如同鲁迅是文学方面的大将(或者说旗手),李大钊是理论思想方面的播火者。他后来和陈独秀一起(南陈北李)成为共产党的创始人和理论家。这有点类似于孙中山和章太炎对国民革命的贡献。须知文学革命只是新文化运动的引子,思想革命才是它的指归。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致力于思想革命,其著作中政论最为有名,《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等,介绍西方进步思想,鼓舞了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他其实是很有文采的,那篇著名的《青春》文采华赡而富于激情,高唱“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他也写了不少诗文。但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没有像鲁迅那样继续发展,而是忙于政论文的写作和实际的斗争了。
  鲁迅评价章太炎,特别推崇其革命精神。对编其文集时把以前见于报刊的斗争文字删除,表示不满,说:“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
  对李大钊其人其文也应作如是观。

教科书上说:(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00(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00(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00(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00(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00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它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向封建思想礼教发起了全面挑战,启发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民智”,促进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是此前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不曾做到的。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赋予新文化运动新的内容。②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且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使新文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③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大都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新文化运动的历程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表现在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时代
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是从1919年到1923年。新文化运动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抨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前,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同时宣传封建学说,希望通过这种文化巩固自己的统治。受此影响,新文化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对...

新文化运动
它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以白话文为主要形式,对封建伦理道德发动了猛烈地攻击,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所以说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仍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范畴,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补课。它的“...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1、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正因为如此,这两个口号在当时即获得了人们广泛的赞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当封建主义还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对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在...

1915年发生了什么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和个性解放思想为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推崇新文学,抵制文言文。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重大:在文化氛围上,它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引入了改良后的欧美新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加深了中国对西方...

新文化运动性质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二: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提倡民主与科学,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场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三: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人找到了拯救国家、拯救社会的新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关注 展开全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人发起的一次思想文化革命运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为...

请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
”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共同影响下爆发的运动,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政治原因:①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紧。②军阀统治下过于河岸,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来推翻军阀统治。(2)经济原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断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势力日益壮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民族资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是怎样的??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

梅河口市13354582548: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
仲寒诺和:[答案] 意义: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

梅河口市13354582548: 新文化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
仲寒诺和:[答案]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二: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提倡民主与科学,使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场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三:新...

梅河口市13354582548: 试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
仲寒诺和:[答案] 新文化运动的失败在于,陈独秀将文化界的思想争论引入政治,造成文化界力量的减弱.虽然在五四之后,还长期存在民主制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争论,但是这种争论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这种附属于政治的争论很难彻底.文化界的争论引入政治之后,...

梅河口市13354582548: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仲寒诺和:[答案] 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使孔孟之道受到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梅河口市13354582548: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
仲寒诺和:[答案] 1923年,创办于1915年而作为启蒙之思想路标的《新青年》杂志,在上海改刊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同年,知识界发生“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凸显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立冲突的意识形态格局.这两...

梅河口市13354582548: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仲寒诺和: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

梅河口市13354582548: 新文化的历史意义 -
仲寒诺和:[答案]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

梅河口市13354582548: 求一篇5000字的新文化运动论文 -
仲寒诺和: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它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向封建思想礼教发起了全面挑战,启发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民智”,促进人们追求民主和...

梅河口市13354582548: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
仲寒诺和:[答案]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

梅河口市13354582548: 20.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开始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2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
仲寒诺和:[答案]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