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云初起日沉阁,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

作者&投稿:褒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溪云初起日沉阁,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怎么做~

不明白你什么意思啊,没说明白啊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出自晚唐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古诗词名句
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经多世事心长惬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

独立我们自强自立 谚语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

描写云的优美诗句
下帘山足暗,开户日添光。 偏使衣裘润,能令枕簟凉。无心伴行雨,何必梦荆王。 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故临飞阁度,欲入回陂销。 萦歌怜画扇,敞景弄柔条。更奈天南位,牛渚宿残宵。 将比鹭鸶还恐屈,始思残雪不如多。 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 尽日看云首不回,无心都大似无才。 可怜...

我想你了的诗句关于云的(描写云的诗句有哪些)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许浑《咸阳城东楼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王安石《登飞来峰》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

关于书和云的诗句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4、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5、云想衣裳花想容,...

关于自强自立的名人名言
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经多世事心长惬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自强...

古代唐诗宋词元曲,外国经典名句,现代文人经典名句,名言警句
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经多世事心长惬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本回答由...

激励人的诗句名言
1、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自:唐代李白的《将进酒》释义: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2、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3、诗句:千锤万...

诗中有云的诗句
山静云初吐,霏微触石新。无心离碧岫,有叶占青春。 散类如虹气,轻同不让尘。凌空还似翼,映润欲成鳞。 异起临汾鼎,疑随出峡神。为霖终济旱,非独降贤人。 云【唐】郑准 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 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参考资料:中华诗词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

名言警句 急需93句! 加分!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巴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雨果 ●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

建邺区13241539409: 不识庐山真面目全文是什么??????????????? -
集皇右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建邺区13241539409: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作者、朝代、全诗是什么? -
集皇右旋: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

建邺区1324153940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
集皇右旋: 翻译: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古诗出处:《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建邺区13241539409: 苏轼为啥要写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
集皇右旋: 苏轼很后悔写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了人们:“局外者事明”. 之后,苏轼又想到:...

建邺区13241539409: 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哪首诗? -
集皇右旋: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建邺区13241539409: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哪首诗里面的? -
集皇右旋: (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满意望采纳!

建邺区13241539409: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是什么?????????? -
集皇右旋: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 缘:因为.3. 此山:指的是庐山.-----------------------------------...

建邺区1324153940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作者是谁?全诗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
集皇右旋: 作者是宋代苏轼. 全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

建邺区1324153940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
集皇右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建邺区13241539409: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 -
集皇右旋: 题西林壁 [作者] 苏轼 [全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