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一方霸主的楚国,领土到底都有哪几个省的区域?

作者&投稿:蔺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战国~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正因为匈奴、东胡等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所以,他们也象希腊、罗马的奴隶主统治集团那样,专门从事掳掠奴隶和邻族、邻国的财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架巨大的战争机器。匈奴人之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战争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被视为荣誉的事业。“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录入者注:此字音善,埏左部之土改为金)。”其作战,有“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在战争中,凡斩首虏获者“赐一卮酒,而所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善为诱兵和奔袭,敢于冒敌冲击,“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因为他们来如奔马,去如箭发,所以防不胜防。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后诱义渠王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杀之,起兵灭义渠,置北地郡。于是,秦国北部遂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平原东部);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秦、赵、燕长城的价值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老实说,关于它的作用,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的作用,历史文献记载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这是不是说,它们没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要派驻大军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强大的匈奴南掠,怎么能够抽调大军不断大败六国的联军、占领六国大片土地呢?可见,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一时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阳距此不远,一日一夜或两、三昼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败。总之,自秦昭王筑长城以后,匈奴一直没有南下掳掠,这正说明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至于赵长城,由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赵国虽然派驻大军防守,主动出城迎战,但是常吃败仗。赵悼襄王时(前224——前236),赵边防累为匈奴所败,北方吃紧,于是,派大将李牧到长城统领大军防守。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李牧将指挥部设在雁门郡北部的长城下,以便东、西照应。他厚待战士,日杀数牛来改善伙食;每日教将士练习骑射,奖励成绩优异者;严守烽火台,并不断派间谍了解匈奴的动向;他下令军中:“匈奴来掳掠,全体将士立即收牛马羊入保长城,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来侵,由于烽火严紧,事先知道消息,赵国军民便收牲畜入保长城。匈奴掳掠不到人和牲畜、财务,只好退去。如此数年,虽未挫败匈奴,但赵军亦无亡失。匈奴人以及赵国边民,都认为李牧怯懦,赵王也责备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赵王怒,招牧回朝,以别将代之。新将采取迎击的战略;匈奴每来,他就率军出击,数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士伤亡很多,北边无法放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再请李牧出守长城。李牧称病,杜门不出,不肯应命。赵王乃强起牧,令牧统兵守卫北方。李牧对赵王说:“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从前的战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赵王只得答应。李牧至长城,如故约。数年,匈奴无所得。然终以李牧为怯。赵守边将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乃选战车1300辆,精骑13000匹,挑能破敌擒将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训练作战。练成之后,便大纵畜牧。长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闻之,便来掳掠。小入,牧则佯败,以部分人畜委之。单于大喜,便率倾国人马南下。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赵长城。赵军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于是,赵北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燕国在筑长城以前,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不得不向强大的东胡媾和,并以大将为人质。这种屈辱媾和的办法,并不能使东胡完全停止南掠。自从燕昭王时秦开大袭东胡军,东胡北却千余里,并筑长城之后,东胡才不敢南掠,燕国北部才无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产。这也显示了燕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伟大作用。

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汉书•李广传》:景帝时,广“为上谷太守,数与匈奴战”。匈奴始终没有从这里进入长城。武帝时,韩安国屯渔阳郡,为匈奴所败;徒(录入者注:此字疑为徙)屯右北平,又数败。武帝乃以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守右北平,匈奴惮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广数出长城远征匈奴。这说明,战国燕长城仍有防御作用。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三、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

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三国长城还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首先,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征,将鼓舞着我们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一个高度繁荣富强的国家。

其次,战国秦、赵、燕长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们研究战国军事史的资料宝库。在今天战争仍然不断,和我国仍然处于战争威胁的形势下,研究战国秦、赵、燕长城,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其三,战国秦、赵、燕长城遗址,是长城沿线自然变化的历史见证。从它的断裂、侵蚀、湮没程度,可以了解各个阶段的历代地震、风沙、泥石流的变化规律。我们了解了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韩国或韩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县)。

应该说,经过激烈的兼并战争而存活下来的最后七个诸侯国都非等闲之辈.至于韩国,“带甲数十万,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韩昭侯灭郑,法家申不害任相国的时候,可以说是韩国最强盛的时期,但此后,一直是君昏臣暗,很难再有作为,而且,韩国也没有出现魏文候,赵武灵王那样的贤君,明君。
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也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并在前230年沦为第一个被秦国攻灭的诸侯国。

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楚国的疆域包括如今湖北全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苏省、浙江省等部分区域。

楚国为战国七雄之一,面积150万平方公里,都城为郢都,主要城市有丹阳、鄀、鄢、陈、矩阳等。是战国七雄中最大的诸侯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 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

楚文王(前689年~前677年)迁都郢都(湖北荆州),楚国入主湖北正式兼并长江南岸地,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之际更是疯狂扩张,扩地千里之上。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楚庄王楚共王(前613年-前560年)时期 疆域一直在扩大,楚共王甚至一度扩张到南海之滨。
其后楚灵王(前541年~前529年) 楚平王(前528年~前516年)屡屡对外用兵,东部边境之地被吴国所有。

面对吴国骚扰,楚国主要精力东看,秦国乘机攻占楚国的武关,江南大门洞开。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涉渡汉水、丹江,翻越秦岭。

楚宣王为扩展地域,亦乘秦、魏激战之机,沿汉水西上,褒汉之地旋即为楚所有。巴、蜀真空,楚国势力遂伸入到巴蜀地区。

楚威王一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329年),楚军攻陷巴国国都江州(重庆渝中区)及其北的陪都垫江(重庆合川区),并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扩展资料

楚国扩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楚武王、楚文王时期,楚国的疆域主要在江汉地区,楚国成为江汉平原的霸主,为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楚成王、楚庄王时期,通过淮北地区的扩张向中原称霸;第三阶段是楚康王之后,来自中原的势力减弱,楚国疆域的扩张开始在淮河流域东部展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灭掉越国后又扩展到浙江一带,后来国力衰弱后疆域从西部渐渐缩小,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地图



总的来说,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历史上共出现过六个”楚国“。
1、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
2、楚国(南楚)(907—951年),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又称南楚、楚朝,以潭州(今长沙)为王都。楚国创始人马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南楚全盛时,辖域共有24州,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
3、后楚(秦末割据政权),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也点燃了轰轰烈烈的六国复国运动。楚国便是在这场秦末农民起义里复辟。
4、伪楚,国号“大楚”,“楚”,又称“张楚”,“靖康之耻”后,金兵扶立原北宋太宰张邦昌所建立的傀儡政权,国号“大楚”,“楚”,后世又称“张楚”。从1127年3月7日至4月10日,由于北宋军民的反对,仅存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5、楚国,汉朝时期的封国,在两汉历史上共存在220年。西汉时,刘邦封韩信封为楚王,第二年即被废。西汉时期的楚国被三次除国,共存在190年。东汉时期的楚国仅存在29年即被除。
6、西楚(前206年-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政权,为鲁公项羽(姬姓项国后裔)所建(今江苏宿迁)。公元前206年四月,名义上统一了秦朝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国祚四年。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历经兴衰,楚国都城在今天湖北的荆州,综合楚国悠久的历史来看,其地域覆盖过很多的省份,河南、陕西、重庆、贵州局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全部,浙江、江苏大部,当时都在楚国的统治之下。
所以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贵州都曾是楚国的领地。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
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又不肯被刘邦捉住

秦汉时期项羽没能胜出是因为什么?犯了哪些错误?
众所周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便废分封设郡县,商周时实行分封制,天子将各诸侯国按照血缘,宗亲,军工等分配给诸侯,而秦朝完全不同,是由君王主宰,没有诸侯国,俨然一帝国。推翻秦朝是否还要延用秦朝的制度,项羽和刘邦有着不同的见解。项羽什么周王朝贵族后裔,内心是想成为齐桓公那样的一方霸主,是倾向...

一方霸主失败的名言
一方霸王举例:项羽。“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本纪》篇末,司马迁又转而提及项羽的失败:终于五年...

项羽当初分封天下的时候,为何会遭到诸侯们的强烈反对?
看似公平的分封其实并不公平我们来看看项羽的分封方案。项羽分封图 项羽自认灭秦自己功劳居首,于是便自号西楚霸王,封地则为梁地、楚地最为富饶的九郡,占天下四分之一(秦分天下为36郡),建都彭城。而楚将英布、英布的岳父吴苪、义帝的相国共敖等楚军一派得到的好处最大,封地也最广,这自然被其他...

历史的结局若是在项羽干掉了刘邦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改变?
因为对于这段历史有一定认知的人,应该都知道项、刘二人所秉承的思想与追求的理想社会存在很大的出入,这一点从他自封的称号就能够看的出来,他将霸王作为自身的称号,单从霸字来看,就能够明白他想做的只不过是一方霸主,而不是掌控着天下的统治者。其实在秦王朝覆灭以后,他的许多举动也恰好证明了这...

秦昭襄王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
相信很多人对于秦国的了解都是始于秦始皇的,因为秦始皇是统一六国的第一人,成就一方霸主所以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秦 朝的前生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秦朝还没有统一六国的时候,秦不过就是个小小的诸侯国。秦昭襄王也只不过只是秦国的一个君王,不过他立下的功劳却不小,不仅扩大的秦国的领土范围,而且国力...

历史难以解释的6个“巧合”
春秋末年时期曾有一个一方霸主叫做晋国,只不过还没等到晋国大展拳脚统一中原,就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慢慢的各方势力割据,变得四分五裂,分成六个国家韩、赵、魏、楚、燕、齐,最后是秦始皇嬴政横空出世灭掉六国,完成中国第一次的大统一。但是秦二世登基之后,断送了秦王朝的盛世,天下再次分散成...

项羽为什么自杀
’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最后越国是怎么消失的?
经过勾践治理而强大起来的越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方霸主,按理来说,春秋时期的霸主,还是有很大概率能进入战国七雄之列的,就连晋国里的三个卿大夫韩、赵、魏也成为了七雄,为何强极一时的越国无法进入七雄之列呢?这是因为越国到了战国时期已经衰弱的不行了,其根源在于勾践之后,越国再无明君,不仅...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最后越国是怎么消失的?
经过勾践治理而强大起来的越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方霸主,按理来说,春秋时期的霸主,还是有很大概率能进入战国七雄之列的,就连晋国里的三个卿大夫韩、赵、魏也成为了七雄,为何强极一时的越国无法进入七雄之列呢?这是因为越国到了战国时期已经衰弱的不行了,其根源在于勾践之后,越国再无明君,不仅...

青阳县15085031877: 历史上的楚国包含哪些地方?
前磊冬凌: 历史上的楚国范围很大,几乎覆盖了大半个南方,几乎整个中国的南半部都是楚国的天下.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

青阳县15085031877: 历史上的楚国疆域有多大? -
前磊冬凌: 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的地域,楚国都城在今天湖北的荆州,但楚国疆域的最南端在哪里,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近几年来,湘乡、湘潭、衡阳、长沙、益阳等地陆续发现战国时期楚国墓葬.由此可以证明,我国古代楚国最南端应到了湘潭和衡阳境内. 其实,作为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绝对不是湖北湖南的专利,因为综合楚国悠久的历史来看,楚国在全盛期,其地域覆盖过很多的省份,河南、陕西、重庆局部,湖北、湖南、安徽全部,浙江、江苏大部,当时都在楚国的统治之下.

青阳县15085031877: 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包括今天的哪些地方 -
前磊冬凌: 楚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苏北部,幅员广阔.楚国(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3年)周朝时期华夏族建立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出土材料中,芈的原字为嬭(nai),熊的原字为酓(yan). 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国在武、文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北抗齐桓公、宋襄公,实为一代霸主. 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周室、邲之战大败晋国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扫江汉,初露称雄之势.

青阳县15085031877: 楚国的国土包括现在的什么地方?
前磊冬凌: 楚国地理: 东起今四川省东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东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苏省的淮北中部.全境北面和秦、韩、...

青阳县15085031877: 战国时楚国的位置是现在哪? -
前磊冬凌: 楚国的领土北逾河南中部及淮北,东至山东半岛,西抵陕西,西南曾略巴、黔中 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省北部

青阳县15085031877: 曾经的赵国、秦国、楚国分别是处于现在的哪几个地区? -
前磊冬凌: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边界变动频繁,赵国在现在的河北一带,秦国在陕西一带,楚国在湖北一带

青阳县15085031877: 楚国灭了多少国家 si -
前磊冬凌: 公元前688年灭申国(姜姓,今河南南阳以北) 公元前684年灭息国(姬姓,今河南息县) 公元前678年灭邓国(曼姓,今湖北襄樊以北) 公元前655年灭弦国(今河南息县至潢川之间) 公元前649年灭黄国(嬴姓,今潢川西北) 公元前646年...

青阳县15085031877: 战国时的楚国为什么国土面积那么大? -
前磊冬凌: 春秋时,北方曰戎,西方曰狄,东方曰夷,南方曰蛮.别看秦、楚、吴、越等都曾雄霸一方,可是在当时的人看来,他们都不通中国,都是蛮夷. 真正的中心国家,是宋、卫、鲁这样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达,离周都更近,国君的爵位也比较高. 所以说,在当时,南方是蛮荒之地,周王朝封分采邑和领地,根本没把大姓和高爵位的人往那边分,大家集中在河南山东山西那么一块地方,每个国家的领地就不大.就样就显得楚国比其他国家大了.后来楚强大起来,每年象征性的进贡周朝一点贡品,就把王室乐得不行.之后又把申、黄、随等国变成附属,慢慢越做越大. 到了战国,晋一分为三,齐燕领土没变,所以还是楚大些.不过个人觉得秦国应该也很大,往西没人和它争,全是它的.

青阳县15085031877: 有多少史盲还以为楚国包括了两广和云贵,越国包括了 -
前磊冬凌: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疆域最为鼎盛,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两广和云贵确实不属于楚国.公元前278年,楚国曾遣楚将庄硚率领一支队伍到达云南滇池地区,征服当地人后,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就留在滇池地区,建立滇国.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绍兴、金华周边地区.越灭吴后,勾践将东瓯归人越国版图.也就是说,当时越国领土北起山东南部,南抵福建,西起安徽、江西东部,东达海,成为春秋晚期战国初年的大国.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了越王无强,此时越国疆域缩小至今钱塘江以东地区.

青阳县15085031877: 项羽为什么叫“西楚霸王”?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郢都虽确切位置是个
前磊冬凌: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前的人对这个名词曾有解释.但我们认为还应该作进一... 上述两说中的西楚都是旧楚国的一部分领土.项羽建都的彭城在西楚.但他又占有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