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取代曹魏时,司马孚为何痛哭流涕?

作者&投稿:聂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炎取代曹魏,叔祖司马孚为何痛哭流涕,至死对曹魏忠贞不渝呢?~

这位司马孚对曹魏忠贞不渝说不上,只能说有人唱黑脸就有人唱红脸。司马家为什么能够控制朝廷?为什么能够壮大到如此地步?这位司马孚对司马家的贡献不小,说他对曹魏忠贞不渝纯粹是胡说,只不过是相当于在唱红脸罢了。

司马孚在曹操那个时代就开始做官,在当时就任文学方面的官员,而曹操对于司马家也是多有忌惮,所以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但是曹操去世之后呢,他的子孙并没有贯彻曹操的命令,没有压制司马家。就这样经历了魏国五代皇帝的司马孚,升到了太傅。这位沉默许久的司马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功的在高平陵之变时,协助司马懿控制住了整个京城,并且诛杀了曹爽这一党人员。

而且在这同时还成功地抵御了无数的进攻,为司马政权的稳固立下了诸多功劳。而当司马懿执掌大权之时,这位司马孚就选择了隐退,不再参与朝廷大事,连司马家几次废立魏帝之事,也从未提过反对意见。现在西晋取代了魏朝,司马孚晋拜为太宰,封号安平王。

这个时候司马孚跳出来说自己始终是魏臣,对魏朝忠贞不渝,这不是在胡扯吗?如果真正对为朝忠贞不渝的话,你为什么要帮助司马懿控制整个朝廷?为什么在司马懿削弱曹家举动中不提出不同意见。现在魏朝都灭了。你说你是魏朝的忠臣,实在是引人发笑。或许他心中对魏朝还是有着感情的,但是这个感情呢?肯定比不过司马孚对司马家的忠心,不过是司马家在唱完黑脸之后,司马孚在这里唱红脸罢了。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他的一生经历了汉末,曹魏和晋初这三个时期。早在司马家族将魏帝废除出宫,并执掌天下的时候,司马孚多次在宫中仿若无人的大声痛哭。其原因就是司马孚始终认为自己是曹魏的大臣,对曹家忠心耿耿。没想到曹魏最后却被自己家族的人覆灭,何其心酸了得。
司马孚有颜回之风
司马孚的父亲司马防在位期间,司马家族一直是公认的儒学大家族。而司马防也以为人正直古板的形象而让人印象深刻,对他的八个孩子也是非常严格。司马孚出生的时候恰好赶上第二次党锢之争发展激烈的时期,宦官跟朝廷大臣相互厮杀,而且多数以宦官胜利为主。天下名人之士经过这次打击,都对汉王室心灰意冷,甚至有废除当时帝王的想法。而出生在这种乱世的司马孚,在少年时代就完成儒家思想的启蒙,而且隐隐有当年颜回的身影。
司马家族血腥杀戮
公元271年,曹魏集团禅位之后,司马懿一路高升,受到当权者的重用。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夷政变,直接废除曹爽,独掌军机大权。后来司马懿用儒学装门面,暗地里对跟他有私人恩怨的政治异党进行冷血的杀戮手段。而司马孚是正统的儒家信徒,为了维护曹魏的大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司马孚并不是司马家族的个例,还有很多司马家族的人忠义爱国,但就是因为几个篡权夺位的司马人,而丧失家族的儒家风范,让人十分不耻。
司马炎正统儒家学派人物
司马炎之所以会痛哭流涕,是因为司马家族一直以儒家为典范,也一直身体力行的去执行。但没想到因为几个谋权篡位,残忍不堪的后代而丧失大家族的风采,必然十分痛心。

这是因为他和司马懿他们有着很大的分歧。而且他们之间的政治理念以及理想都不相同。再加上他世受曹魏的恩宠。所以也让他对于曹魏集团有着很深的感情。而且司马家族当时取代曹魏,本身就是谋逆的行为。所以虽然作为司马家族的人,但是他也坚决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可以说当时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看法。

司马家族在司马懿这一代获得了非常大的权力,虽然司马懿并没有因此登上皇位。因为他如果当上皇位的话,将会收到天下人的唾弃,因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且当时曹魏集团的势力依然非常的强大,所以司马懿活着的时候并没有登上地位。随着司马懿死了以后,超威集团的实力也渐渐的被瓦解,所以司马昭才会登上皇位。

然而司马家族也有很多人反对司马昭登上皇位,因为很多司马家族的人都是曹魏的臣子。他们受曹魏的统治者的恩宠。所以也忠于曹魏,并且反对自己家族的人登上皇位。因为一旦登上皇位,就等于是不忠不孝的罪名。这在古代是非常大的罪。虽然不会被处以刑罚,但是会受到天下人的唾弃。

所以在一些王朝更替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忠臣烈士,依然会坚守自己心动的信念。并不会因为其他的事情出现动摇。比如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天祥也是这样的人。当然后来司马家族也并没有任何的好下场。



因为司马孚跟其他司马家族的人不一样,他忠心耿耿,而且忠君爱国,对篡位这样的事情悲愤不已,所以,在司马家族取代了曹魏以后,内心非常痛苦。

因为人各有志,信仰也不同。司马孚跟其他司马家的人不同,他是很正直,很忠君爱国的,非常忠于曹魏,对为一己私心,而谋朝篡位之类的事极其不耻,但他却忘了曹魏本身也是篡汉而来。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让,定国号晋,魏晋易代。司马孚作为司马炎的叔祖,告别曹奂时泪流满面地说:“ 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这位司马家族的长老已不是第一次令掌权者极为难堪。

司马炎(236-290年)
早在司马师执政时,魏帝曹芳被废离宫,司马孚就旁若无人地放声痛哭。魏帝曹髦被司马昭手下杀掉时,朝廷百官都不敢去,司马孚却“枕帝尸于股,号哭尽哀”。司马孚为何屡次做出有损家族颜面、不符合家族(皇族)利益的举动?

司马孚是司马懿之弟,生于180年,以当时罕见的九十二岁高龄卒于272年,一生横跨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历史时期。司马孚不仅参与了司马氏从地方儒学家族到曹魏权臣家族,进而成为新朝代领导者的完整历程,也见证了士大夫的代表性行为风范从砥砺名节、舍生取义向隐逸谈玄、放纵不羁的转变。

司马家族谱系(部分)

▍东汉中后期,士人扬清激浊、舍命不渝
西汉和东汉都存续两百年左右,但东汉进入中期之后就长期衰落,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控朝廷,政治黑暗腐败。士大夫群体一方面大起清议,扬清激浊,以明邪正之道,一方面奋其智力,打击宦官和外戚,以挽救危局,东汉政权才得以勉强支撑,近百年倾而未颠,决而未溃。

在司马懿之父司马防时期(149-219年),司马家族已被视为儒学家族。司马防为人方直公正、近乎古板,对八个儿子的要求极为严格,“诸子虽冠成人 , 不命曰进不敢进 , 不命曰坐不敢坐 , 不指有所问不敢言”。

司马孚出生之时,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后期。168年,太傅陈蕃与大将军窦武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先发制人,两人皆被杀。宦官集团趁机诬陷党人,以皇帝名义大兴牢狱、缉拿士人,党锢之祸再起。七、八百名党人遭杀害、流徙和禁锢,党人的父子兄弟、门生故吏甚至五服以内的亲属,皆被罢免官职,禁锢终身,其中代表者是李膺、杜密和范滂等人。

李膺(110-169年)
李膺,是党人“八俊”之首,为人刚正不阿,而且“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担任司隶校尉期间,李膺严厉惩处阉宦子弟党羽,宦官对他又惧又恨。第一次党锢之祸时,李膺被捕入狱,后来免官还乡,士大夫都认为他道德高尚,足以为天下楷模。

李膺也没有辜负天下士人。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他本有机会逃脱抓捕,却慨然投狱自首,被拷打致死。汝南名士范滂也是主动投狱,同样视死如归:“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

杜密是李膺的颍川同乡,与李膺齐名,也名列“八俊”。第一次党锢之祸与李膺同时入狱,同样免官还乡。第二次党锢案,杜密又与李膺一起入狱,不愿再受拷打折磨,愤然自杀。东汉士大夫群体舍生取义的高蹈风范,今人为之击节。

范滂(137-169年)
汉灵帝年间,据估计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只有4万左右,除洛阳的3万太学生外,还有1万人。两次党锢之祸直接迫害千余人,再加上株连的五族亲属和门生故吏,东汉士人精英几乎被收拾殆尽。

经此打击,不少士人对汉室心灰意冷,甚至有党人企图废掉当时的汉灵帝,但多数士人仍有较深的忠汉情节,并没有放弃汉室。这也是为何董卓之乱时,很多士人和官僚都积极参与谋杀董卓,而作为地方官员的士大夫也与武人军阀结盟讨伐董卓。

虽生逢乱世,但在家传儒学熏陶之下,司马防长子司马朗十二岁便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司马懿也“博学洽闻,服膺儒教”;司马孚更像颜回再生,“箪食瓢饮、披阅不倦”。这三人都在少年时代完成儒家文化启蒙,士大夫秉持君臣大义、依仁蹈义之时代风范应该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汉献帝时期,士人明哲保身、趋利避害
董卓之乱后,东汉进入军阀割据混战时代,汉献帝被曹操玩弄于鼓掌之中,汉室名存实亡,士人群体对东汉皇权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

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建都于许县。起初,曹操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征辟天下名士、沽名钓誉,比如名重天下的孔融和世家大族弘农杨氏的杨彪都于建安年间(196-220年)在朝廷做官。袁术、袁绍等军阀有篡逆之举或野心时,都遭到手下名士幕僚的谴责反对。

孔融(153-208年)
曹操统一北方、实力大增之后,不臣之心也逐渐暴露,士大夫被逼做出选择。孔融早就做出判断,曹操“终图汉室”。他上表反对“封建诸侯”,实际上就是针对曹操。孔融是士大夫阶层里鲜明拥护汉室、反对曹操篡逆的代表,208年被曹操杀掉。

荀彧是另一个支持汉室皇权的士人代表。荀彧试图借曹操之力匡振汉室,虽然他是曹操的首席幕僚,但官职却是东汉朝廷的尚书令。212年,董昭建议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曹氏篡位企图公开化。在汉室忠臣和曹操谋士之间,荀彧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明确反对。同年荀彧被逼服毒自尽,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士大夫对汉室态度的转折点。

东汉朝廷完全在曹操掌控之下,功劳最大的荀彧被逼死,中原士大夫基本不再存有幻想。荀彧死后仅一年,身为名士同时也是曹操谋臣的荀攸、陈群、王朗、华歆、钟繇、司马懿等纷纷上劝进表,其中荀攸、陈群、钟繇都出自诗礼传家的颍川儒学名族。这些名士本应为士人群体的良心所系、道义表率,但他们背弃了儒家的君臣大义理念,在强权胁迫之下明哲保身、趋利避害。党锢之祸时士人以身殉道的气节似乎早已烟消云散。

陈群(?-237年)
司马朗在196年就为曹操效力,司马懿却两次拒绝曹操辟召,他此时仍受儒家忠义观念影响,同情汉室,当然不欲屈节宦官之后的曹操。后来曹操威胁将其下狱,司马懿被迫出仕。不过,曹操对司马懿极具戒心,甚至打算杀掉他。幸亏司马懿早就结好曹丕,曹丕力保,司马懿也勤奋工作,才免于一死。由于这段可怕的经历,以及目睹曹操手下幕僚谋士的生死浮沉,司马懿的性格和政治理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司马孚在建安年间先是曹植府内僚佐,后来辅佐成为太子的曹丕。曹操病逝、曹魏权力真空之时,司马孚力劝曹丕节哀,并积极准备丧事,拥护曹丕继位。在司马孚看来,他的君父大节是基于曹魏皇权的。

司马懿(179-251年)
曹操当上魏公、魏王(216年)之后,改朝易代已箭在弦上,却先后发生两次旨在推翻他的暴动。一次在东汉国都许县,一次在魏王都城邺城。发起参与和涉及这两次暴乱的,既有西汉、东汉名臣之后、献帝朝廷官员,也有曹操大臣的后代、现任僚属、甚至曹操家乡谯沛的青年名士。很可能是两次叛乱严重扰乱了曹操的篡位计划,所以他最终只做了“周文王”。

汉祚将移之际,两次暴动是东汉士大夫最后的反抗和挣扎,也是士人舍生取义精神的一次回光返照。

▍司马氏血腥杀戮,士人隐逸谈玄、放纵不羁
217年,司马朗死于疫病。汉魏禅代后,司马懿官职一路高升,战功卓著,政治威望无人能及。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废掉曹氏宗族曹爽,独掌军政大权。司马懿以儒家的“礼法”和“名教”装点门面,内里则是冷酷实用的刑名法术,崇尚武力和权术,为胜利不择手段。

司马懿和接替他掌权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用极冷血的杀戮手段,对付政治异己势力、甚至是稍有敌对嫌疑和私人恩怨者。很多名士惨遭灭族,比如曹爽一派的何晏、夏侯玄、李丰、邓飏、毕轨、丁谧、李胜、桓范等皆被夷灭三族,嵇康、吕安等名士也死于司马氏之手。司马氏对士大夫群体屠戮之猛烈,汉末宦官集团和曹操都颇有不及。

司马师(208-255年)
对儒家最注重的纲常——君臣大义,司马氏弃之如敝屣,恣意废立、弑逆曹魏皇帝,如本文开头所述。

历经党锢之祸、董卓之乱和军阀混战的士大夫,动辄死于非命,到建安晚期汉室名存实亡,大族名士都不得不明哲保身、趋炎附势。司马氏掌权后,血雨腥风的政治环境下,士人和朝廷官僚惶惶不可终日。除了极少数特立独行之士,大多数士人不敢挑战司马氏的高压统治和篡逆之举。忠君报国、舍生取义等儒家信仰被空前质疑,士大夫参与政治的热情消退,很多人热衷于从老庄哲学中汲取思想养料和精神慰藉,魏晋玄学大行其道。

政治黑暗恐怖和儒家价值观遭遇危机引起的焦虑、忧郁和苦闷,相当多士人隐逸、谈玄、服药、纵酒,以放诞不羁之举来缓解和发泄,其中最著名者是“竹林七贤”的嵇康和阮籍。然而在食药、嗜酒、求仙的表象之下,嵇康和阮籍都坚信儒家政治理想(不是说他们的哲学观点也是儒家的),只不过前者鲜明,后者隐晦。

竹林七贤
对待司马氏篡魏的态度上,嵇康因与皇族联姻,完全站在曹魏一边。他尖锐激烈地抨击讽刺司马氏不忠、伪善和无耻,同时又表明绝不出仕的态度,为司马昭所深恨,被借故杀掉。

阮籍的政治立场比较隐忍。阮籍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子,高才远识,声名远播,司马昭极力拉拢。阮籍在司马氏府中,表面佯狂醉饮,实际谨言慎行。阮籍的痛苦来源是不得不与司马氏虚与委蛇,不能表现出对司马氏的鄙视厌恶,更无法践行其政治理念。行为与价值观上的冲突,情感上的矛盾,阮籍以放诞来自浊,用狂饮来麻醉,但这种自欺的行为更加重了阮籍的痛苦。

阮籍(210-163年)
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并不如嵇康、阮籍那样愤激痛苦,也不彻底谈玄、放纵、避世,他和羊祜、魏舒等士人既能顺应时代潮流,保持放达超脱之姿态,也能积极从政、实现儒家传统的治国安邦理想。

司马孚则是正统的儒家信徒,为维护家族和曹魏国家利益,他屡屡发挥关键作用。高平陵政变时,司马孚与司马师一起控制京师;东吴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司马孚率军督战,化险为夷;蜀汉姜维击败雍州刺史王经,震动关中,又是司马孚前往坐镇、稳定局势。

成长于汉末激昂士风中的司马孚,又为曹魏建国、治国效力数十年,对曹魏天子的道义情感深厚。在家族伦理、利益与君臣伦理的两难困境中,司马孚所承受的煎熬是难以想象的。司马氏每次篡逆谋划,司马孚都未参与,而且他还全然不顾家族掌权者的颜面,屡次向曹室大表忠心。他这样做改变不了司马家族篡逆之实,却可以缓解内心的极度痛苦与自责,以求无愧于良知。

司马氏强调“以孝治国”,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都不敢逼迫司马孚,反而对这位家族之长礼遇有加。司马孚过寿时,司马炎以皇帝之尊向他行家人礼,司马孚死后,更是备极哀荣。司马氏为何只强调孝,而不忠孝并举?因为他们的天下是废君、弑君和逼迫禅让得来,若主张忠,岂不是自打耳光。

司马昭(211-265年)
司马孚并非司马家族中的孤例,司马通有“大将军狂悖之弟”之名,指的就是他不与其兄司马懿合作。司马通之子司马顺更是对受禅的司马炎大加嘲讽,被流放至武威,不改其志而死。

魏晋之际,司马家族虽有个别忠义之人,但为夺权篡位,以刑名法术为师, 尽失儒家家风,其天下不能长治久安。西晋几十年就亡国,东晋司马皇权更是受制于高门士族,司马氏作为皇族大姓最终湮灭于南北朝的动荡混乱之中。汉末曾砥砺名节、慷慨就义的士大夫,在中国大分裂的乱世之中不只是谈佛论道、逃避政治责任,也以玄学探索、领悟人生和宇宙的终极道理。

后记:本文并非以舍生取义的道德标准来苛求汉末到魏晋的所有士人,果真如此的话,司马孚首先就是东汉的叛臣,与司马氏对抗的曹魏一派也多是东汉的叛臣降将,再推而广之,此后历代就没有纯正的国之忠良了。另外,本文主要考察中原名士对君权态度的转变,基本不涉及吴蜀等其他地区的士人。

魏晋之际高压残暴的统治,是忠烈不屈士大夫的不幸,但同时也成为士人反思儒家思想、追问生命本质、探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契机,他们终以晋玄学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司马孚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曹魏的臣子,为曹魏尽忠是自己的本分,而篡位易主不是一个忠臣所为,为了自己的名声,所以司马孚反对司马家族取代曹魏。


司马懿夺了曹家的天下,曹操留下了哪一策?
和曹操如出一辙,司马家族取代曹魏而建立了西晋。三国天下英雄挣了那么多年,最后便宜的却是司马懿,曹操要是知道了不得气吐血。但是曹操留下了一个政策使西晋不出百年就偏安江南了。这个事还要从曹操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取江东说起。曹操多年不断征伐,终于扫干净了北方的诸侯,就剩下长江以南的孙权...

因为曹丕实施了哪两项国策,导致了曹魏最终迅速灭亡?
到了公元265年的时候,则正式宣告灭亡,国祚不足五十载。这种状况为什么会出现呢?说到此处,也许有很多人,已经准备好了,要对司马懿及司马家族,进行口诛笔伐,的确最终架空魏定的人,是司马懿,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的人,也是司马懿的子孙。但是小编认为,就算没有司马懿,曹魏也会重复同样的悲剧,...

三国时期,为啥曹魏会被司马家族和平演变?
曹氏家族的衰弱是曹氏皇帝有意促成的,打压皇族和外戚是曹魏的基本国策。曹丕上位之后,曹彰莫名其妙地死了,曹植低调做人。曹氏亲族之间都不敢来往,生怕被曹丕找个借口收拾了。而曹丕的接班人曹叡也是有样学样,防范皇族就像防贼。这是因为历史上的七王之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而东汉皇族也比较...

司马懿家族是如何一步一步篡权曹魏天下
曹爽认为司马懿不过是个快要离世的老东西,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翅膀还不够硬,根本不把司马家族放在眼里。公元249年,司马懿突然发动“高平陵事变”, 几乎兵不血刃地就将整个曹魏帝国的权力中枢尽握手中,曹爽这才恍然大悟,只是为时已晚。司马家族为了自保发动了“高平陵事变”,然而如果此时司马家族...

司马氏篡权时,为何曹操时期的老臣后代都没有站出来反对的?
这个时期,曹魏元老势力并没有认识到司马懿发动政变的真正目的,他们是“受蒙蔽”的;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的野心开始暴露,但是此时曹魏元老势力已经“悔之晚矣”。这个时期,总的来说曹魏元老势力表现得比较“无能为力”,但是仍然有一些“飞蛾扑火”式的“捍卫曹氏”的行动,但是没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曹魏政权之所以被司马家族取而代之,真的只是因为曹操的子孙不争气吗...
但这个错不能完全归结于曹操子孙身上还有一部分原因出自曹操。曹操生性多疑却偏偏被司马懿的伪装欺骗了放掉了身边这个隐患,最后养虎为患让司马家族快速发展起来。司马家的势利逐渐庞大起来也就逐渐掌握了朝政这时候的曹氏集团只是司马家的傀儡因此想要取而代之并不是什么难事。最关键的时期比较混乱想要长久...

为什么曹操的曹魏会被司马懿取而代之?根源是什么呢?
曹魏集团人才凋零,司马家族人才济济 我们都知道曹操起兵之时,她的身边大多是他的宗族子弟,比如大将曹洪,曹昂,夏侯惇,夏侯渊,可谓人才济济,这些人也帮助了曹操完成了自己的宏图伟业。然而到了后期,曹操的一批得力干将相继亡故之后,曹魏集团的后续人才却逐渐凋零,到了曹睿时期,他手底下真正的宗族...

曹魏称雄于中原,为什么会被司马家族取而代之?
逐步蚕食成了曹魏权臣,直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完成了曹魏政权的颠覆。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后来的野心致使司马家族彻底颠覆了曹魏政权的主导,可曹丕没有曹操的长寿,曹操活了六十五,可曹丕只活了三十九,当了六年皇帝。曹睿更早过世,只活了三十五岁。这注定,曹丕,曹睿没法培养下一代,...

司马家族虽取代了曹魏,但曹操生前留下的哪一策略,害苦了司马懿子孙...
曹操在生前将少数民族迁到山西,让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要防备司马懿。

司马懿家是如何篡夺了曹操家的江山的呢?
司马家族篡魏,用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祖孙三代人,费尽心机,全靠诈力、屠杀、灭族甚至弑君获取。一、司马懿铺路 司马懿能历仕曹魏四代,两朝托孤重臣,这不仅在三国时期,或许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也很少见。史评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曹操知...

通川区19816673923: 司马家族逐步取代曹魏时,曹操的儿子孙子们为什么鲜有作为,就那么任凭司马氏宰割? 那个王凌想拥立的曹彪 -
魏玛参芪: 俯饥碘渴鄢韭碉血冬摩被曹丕、曹睿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了,有心无力. 和胡亥上台时大杀兄弟情况一样,秦始皇英明一世,几十个儿孙,一次性杀光了.没有权利,只有任其宰割.

通川区19816673923: 请教熟悉三国历史的高手! -
魏玛参芪: 1、司马家传到司马炎已经是七世为官,司马家族也算得上是文武具备的礼仪望族.2、司马懿兄弟八人 号称 司马八达,老大司马朗更是久负清誉,连董卓都看重.3、司马孚排老三,继承了父兄的衣...

通川区19816673923: 魏国会被司马一族夺取政权根究底是不是曹丕的错 -
魏玛参芪: 不是.曹魏被夺权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不能归罪于曹丕重用司马懿.即使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世家大族取代曹魏.三国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全面掌握国家政权的振荡期,最终会有世家大族的门阀成为国家统治者.

通川区19816673923: 【请教】为什么三国的时候晋宣帝(司马懿)这么得魏文帝(曹丕)的信任,但最后却是司马氏夺了曹魏的江山 -
魏玛参芪: 其实司马懿是一直被曹氏家族提防着的.曹操看出司马懿的鹰视狼顾,知道他有野心,但此时曹操年事已高,为了给儿子留下一个能和诸葛亮过招的人,才把他提拔为顾命大臣,辅佐曹丕,也命令曹丕时刻提防司马懿.无奈曹丕短命,还是出于留下能和诸葛亮旗鼓相当的人的考虑,再次让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辅佐曹睿,但也留下曹真、曹休以制衡司马懿,还是因为曹睿早死,曹真、曹休也先于司马懿死去,曹爽也是个草包,最终被司马懿父子夺了军权,开始专权魏国.

通川区19816673923: 三国演义里的司马家族的人厉害不? -
魏玛参芪: 厉害啊!司马家族在当地是的大家族.司马懿的父亲叫司马防任京兆尹,是三辅之一(官不小).其祖上有名的是其曾祖父的父亲司马钧,任征西将军.司马懿共有兄弟八人,按顺序排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旭、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当时并称司马八达.在当时都很出众.而且最后由司马家族一统天下,可见司马家族的厉害.

通川区19816673923: 蜀国被灭,魏朝被篡,吴国被收,名义上是司马家族赢了,其实司马氏也没有赢,传国两代就……惨不忍睹 -
魏玛参芪: 所以老电视剧主题曲唱得好啊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而且最惨不忍睹的史实被演义严重歪曲不说 还沦为咱们的茶馀饭后……

通川区19816673923: 三国演义最后的霸主是谁? -
魏玛参芪: 天下三分归晋,司马炎建立了晋,追谥了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当然最后霸主就是司马家的天下了,刘家和孙家被灭,曹操死后的继任者一代不如一代被司马家渐渐掌握了大权取代了.

通川区19816673923: 三国司马八达都有谁? -
魏玛参芪: 司马八达: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 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 、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 、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 、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魏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

通川区19816673923: 三国都有那些名门贵族!!!!?? -
魏玛参芪: 三国第一家族:司马家族 司马朗 汉.兖州刺史 司马懿 晋.宣帝 司马孚 太宰 93岁高龄 司马昭 晋.太祖 司马师 大将军 司马炎 晋武帝 一门显赫,开宗立派,创立基业.显赫一时.颠覆魏国 三国家第二家族 诸葛氏 诸葛亮 蜀.丞相 诸葛瑾 吴.大将军 诸葛均 蜀.长水校尉 诸葛诞 魏.大司徒 诸葛恪 专吴国政 诸葛瞻 蜀.都护卫将军 与司马家族不同的是 魏蜀吴的绝对高层 全都是诸葛家族人氏并且绝对是同宗,在任何朝代都没有出现的情况,敌对双方高层为自家亲戚. 荀氏名门 荀彧 太尉 荀攸 荀氏八龙

通川区19816673923: 司马孚的家族成员 -
魏玛参芪: 司马邕,长子,被立为世子,步兵校尉、侍中.司马望,次子,过继司马朗为后.魏司徒,晋时封义阳王.司马辅,三子,魏野王太守.晋时封渤海王,后徙太原王.司马翼,四子,魏官至武贲中郎将.司马承继嗣.司马晃,五子,魏西安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