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有关孔子的故事啊!!!不要太短的!!!!!

作者&投稿:党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孔子的故事(顶多150字)要短!!!!浓缩的都是精华!!!!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域,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知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呀?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90岁了。
那个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的头,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3. 渡河落水山间晒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故事一 【原文】: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白话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故事二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白话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吗?」
参考资料:http://www.dfg.cn/gb/chtwh/srgs/1-srgs.htm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
   孔子看了,觉得挺有趣,就对跟在身后的学生子路说:“咱们过去听听孩子们在辩论什么,好不好?”子路撇了撇嘴说:“两个黄毛小子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 “掌握知识可不分年龄大小。有时候,小孩子讲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负的成年人要强得多呢!”子路一下子红了脸,不敢说什么。
孔子走上前去和蔼地说:“我叫孔丘,看见你们争辩得这么热烈,也想参加进来,你们看可不可以呀?” “噢,原来你就是那个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好吧,就请你来给我们评一评,看谁说得对!”两个孩子说。 孔子笑着说:“别急,一个一个地讲。” 一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说早上近,他说中午近。你说说是谁对呢?”孔子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不敢随便乱讲,还是先请你们把各自的理由讲一讲吧。”一个孩子抢着说:“你看,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谁都知道:近的东西大,远的东西小。” 另一个孩子接着说:“他说得不对,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中午的太阳近吗?” 说完,两个孩子一起看着孔子,说:“你来评评谁对吧。” 这下可把孔子难住了,他反复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两个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 两个孩子听后哈哈大笑:“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你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说完就转身跑了。
子路很不服气地说:“您真应该随便讲点什么,就能把他们镇住。”孔子说:“不,如果不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懂,怎么能听到这番有趣的道理。在学习上,我们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孔子被尊为圣人,除了因为他拥有博大的学问之外,和他严格要求自己,奉行诚实的原则也是分不开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地面对自己,以诚实的态度去面对别人,正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一个方面。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做官的要点——孔子故事之七四

子贡要担任信阳令,上路之前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尽心尽力地去顺应百姓的心意,把握好时机,不要侵夺,也不要居功子傲,不要采取残暴的的方式,不要盗取什么东西。”

子贡说:“弟子端木赐虽然跟随着夫子学习君子之道的时间很短,但是,既然学君子之道,怎么还会去做盗取之事呢?”

孔子说:“自己不肖却把贤者的功劳据为己有,这就叫做侵夺;自己虽然贤德,却把不肖者的功绩据为己有,这就叫做居功自傲;号令下得缓慢,责罚却很急促,这就叫做用残暴的方式;把别人的善事窃为己有,这就叫做盗取。名为君子,难道一定是盗取钱财才叫做盗取吗?我听说过这样说法:懂得做官之道的人,遵奉法令而求有利于百姓;不懂得做官之道的人,徇私枉法而侵害百姓。徇私枉法和侵害百姓,这两者都是怨恨产生的原因。”

子贡道:“弟子记在心中了。请问还有什么要告诫弟子的吗?”

孔子说:“面对上级官员的时候,没有比心平气和更重要的了;面对财物的时候,没有比廉洁更重要的了。能够守住廉洁和平心静气,就没有什么可被人攻讦的了。隐藏起别人的善言善行,这是遮蔽贤德的人;宣扬他人的恶事,这是小人的做法;不在私下相指正却在公开场合相攻击,这是不足以使人亲近的做法。说出他人的善言善行,只会有所收获而不会有所伤害;宣传他人之恶事,不会有什么收获而只会有所伤害。所以,君子言语一定要谨慎。不要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话说出口的时候要加以选择,使自己口中所说的和耳朵听到的他人的议论相一致。”

(《说苑·政理》)

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孔子故事之七五

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现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

孔子说:“鲁国人凭借人多势众而互相欺凌,凭借着兵器而相互残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然而负责的官员却不加以治理,你认为鲁国百姓的安危与按照礼仪来问我,这两方面相比较,哪一方面更重要呢?”

于是,鲁国人听说孔子这个说法以后,说:“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了,我们怎能不先自己根据法令处罚自己的过错呢?”

从此以后,国内没有了互相争夺的事。

孔子对弟子说:“距离山头十里路,仍然能够听到蝼蛄的叫声,从政治国,没有比顺应百姓的心意更好的办法。”

为君之道——孔子故事之七六

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

孔子说:“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这是国君的失职。”

(《春秋繁露·王道》)

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恶而亡国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平时积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潜夫论·慎微》)

不尊贤、不远不肖都会怨——孔子故事之七七

子路向孔子询问道:“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在于对贤德的人尊敬,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子路说:“范中行氏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结果灭亡了呢?”

孔子说:“范中行氏虽然好像是对贤德的人很尊敬,但是,他并不任用贤德的人;虽然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却不能让不肖的人远离自己。贤德的人因为范中行氏不任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肖得人因为范中行氏让他们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仇恨他。贤德的人怨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这种怨恨再加上仇恨,范中行氏如果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

(《说苑·尊贤》)

无众如何守?——孔子故事之七八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防守,国力强大的时候就向外攻占扩大,有什么办法呢?”

孔子说:“如果朝廷有礼义,上下能够相互亲近,国内的民众都是您的百姓,您将要攻占谁的地方呢?”如果朝廷没有礼义,上下之间不相亲近,国内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仇敌,您将跟谁来防守呢?“

(《说苑·指武》)

打孩子、罚百姓的后患——孔子故事之七九

孔子说:“用鞭子打出来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用刑罚与杀戮管理出来的民众,不会听从国君的政令。这是说用过激的方式是难以行得通的。所以,君子不急于决断,不任凭个人的心意而做事,因为这是祸乱的根源。”

(《说苑·杂言》)

后悔莫及——孔子故事之八十

高墙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会坍塌(tan1 ta1),但是,下起大雨的时候,大水冲击的时候,却必然会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浅,平时不一定就会歪倒,但是,在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却必然会先被连根拔起。

君子在国家之中,不崇尚仁义、尊重贤臣以处理各种事务,不一定会亡国,但是,一旦有了特殊的事变,遇到诸侯互相争战的时候,人忙着逃跑,车子飞奔,祸患突然降临,才开始产生忧愁,以至于喊得口干舌燥,仰天长叹,希望着获得安宁,岂不是太晚了吗?

孔子说:“事前不谨慎小心,而过后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经来不及了。”

进善关键在于任贤——孔子故事之八二

齐国国君向晏子问道:“成立政事最令人忧患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道:“最令人忧患的是善恶不分。”

齐国国君道:“怎么样分别是善还是恶?”

晏子回答:“审慎地选择左右大臣。左右大臣能够善,那么,群臣同官就都能各自得到合适的人选,从而使善恶分明。”

孔子听说之后说:“此话丝毫不错。善言能进入朝廷,那么,不善之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如果没有人进善言,那么,善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了。”

(《说苑·政理》)

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孔子故事之八三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说苑·政理》)

树德与树怨——孔子故事之八四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yue4)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候,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这是臣很明白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个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会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说苑·至公》)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
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

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是什么?
孔子学琴、孔子相师、孟母三迁、义利之辩、 实验欹器、颜回好学、孟子杀猪、孟母断织、五十步笑百步等。孔子学琴: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

与孔子孟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与孔子、孟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如下:1、孟母三迁。讲述孟母为了孟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搬家,最终选择一个学校附近的地方。2、孔子的故事。如孔子学琴、孔子相师、孔子周游列国等,这些故事展示了孔子对音乐、礼仪和教育的执着追求。3、孟子的故事。如孟子杀猪、孟母断织等,这些故事体现了孟子...

孔子关于学习的小故事
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孔子如此专心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是让我们深受感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就很难领悟到其中更深的...

孔子有关的故事50字长
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一个人的外形、相貌,是细枝末节。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孔子的故事
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有关孔子的故事3 孔子有这样一段故事,记载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大意是说,孔子在陈国时断了粮食,跟随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

有关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

与孔孟有关的成语故事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_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这段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孔子有许许多多的弟子,其中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一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

蕲春县13384601424: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短一点的 -
斗湛泮托: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蕲春县13384601424: 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
斗湛泮托: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

蕲春县13384601424: 孔子的小故事(每个不超过70字) -
斗湛泮托:[答案]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

蕲春县13384601424: 有关于孔子的故事 300字左右 -
斗湛泮托: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

蕲春县13384601424: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一定要短 -
斗湛泮托:[答案]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出自《论语》 [ 译文 ]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

蕲春县13384601424: 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很多,写出5个 -
斗湛泮托:[答案]《孔 子 小 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语).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

蕲春县13384601424: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
斗湛泮托: 孔子的小故事ا: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ئ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ئ正想把它倒掉时ئ,忽然想到,ئ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ئ,以为他在偷食,ئ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ئ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ا:"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ئ何况是道听途听呢?ب"

蕲春县13384601424: 谁有有关孔子的故事啊!!!不要太短的!!!!! -
斗湛泮托: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 孔子看了,觉得挺有趣,就对跟在身后的学生子路说:“咱们过去听听孩子们在辩论什么,好...

蕲春县13384601424: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稍微短一点就可以了.最好再加上感想~~ -
斗湛泮托: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

蕲春县13384601424: 孔子典故(字数少)用简练的文字来形容典故 因为我要抄写的 -
斗湛泮托:[答案] 接舆凤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