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为什么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作者&投稿:终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面。《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例如《灵枢·邪客》[1] 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这里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
人天同类
我们知道,大谈天人、古今,并寻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则,是汉代的时代精神。《汉书·董仲舒传》[2] 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素问·气交变大论》[3] 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天人合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连在一起,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但《内经》所强调的人天同类与董仲舒辈的神秘的天人感应不尽相同。《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中的五行归类,是根于事物内在的运动方式、状态或显象的同一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其臭臊。"是将在天的方位、季节、气候、星宿、生成数,在地的品类、五谷、五畜、五音、五色、五味、五臭,在人的五藏、五声、五志、病变、病位等进行五行归类,这样就可以通过类别之间"象"的普遍联系,来识别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另,《灵枢·通天》还以阴阳为原则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认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阴阳之气和"。这种将先天阴阳之"气"作为人性的基础,是先秦诸子人性论所未涉及的。作为医学著作,《内经》并不太关注人性的社会性以及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等问题,而是以气论人性,从先天生理因素寻找人性的根据,关注五态之人的发病及其治法,为养生治疗提供理论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这种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它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谨就 “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形成,略作考述。
一、“天人合一”观念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当时在大自然中与山川、鸟兽以及草木为伍。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四季变化,使人类显得渺小无力。加之当时人类的族群非常弱小,基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采集果实、猎取鸟兽来艰难度日。中华先民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且受神灵护佑。在瞬息变化的大自然面前,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和依赖的感情。这时的人们还不可能意识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只是感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当时的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天人合一”观念,是数千年来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农为本、“靠天吃饭”。《吕氏春秋·审时》 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意思是说,庄稼,种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养它的是天。《黄老帛书·君正》说:“人之本在地”。这是说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以土为本,以水为命,顺天时,因地利,靠人和,这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
二、春秋时期“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生

笔者在《天人互泰》中看到“天人互泰”一词,即联想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仅二字之差,均属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天人合一”源自古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代表着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在《天人互泰》中“天人互泰,方存浩长”的哲学理念,是现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演进和变奏,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天人互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按先后顺序论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涵盖了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芝桂)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不同
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在政治上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思想是“知德合一”学说。

什么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终极追求也是天人合一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天人合德,遵循自然规律 天人合德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终极追求,也是“天人合一”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天包括四时(代表时间)运行、百物(代表空间)生长在内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人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

历史上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 对今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生态文明的中国文化渊源:(一)“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普遍确认为“天人关系”,这个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的哲学命题,各家学说多有论述,其中以道、儒、佛三家最为丰富精辟。道、儒、佛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却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道、儒、佛三家一系列...

中国伦理思想的关注的论题
中国伦理思想中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也是道德本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以后的儒家,一般以善恶论人性,提出“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性三品”、“性善情恶”等主张,认为人所以或善或恶,其根源就在先验的人性之中。法家认为人不可能为善,主张人性“自为”(利己)。告子则主张人性“无...

庄子中关于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观点
庄子提出的一系列社会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比如,庄子主张“为义偃兵”、反对战争,符合我们一贯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庄子强调“人和”、长幼有序,符合我们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秩序、倡导诚信友爱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要求;庄子提出“天和”、“利物”,符合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

环境伦理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观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观念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从道教的视角出发,其“五戒”之一的“不得杀生”体现了对动物的保护,强调“慎无烧山破石”,尊重土地及水资源,倡导植树护林和宫观环境的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倡导适度消费和人道主义资源利用。儒家思想中,提倡“天人合一,和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提出了什么理论?
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的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类社会。但是,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的道理的“仁学”(“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作为反动思想批判掉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不混乱,如何还能不发生“精神危机”呢?从这里看,对待传统的伦理思想,我们只能继承它、发展它,使之...

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蕴含了什么理念
“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学思想,而它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当今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更加凸显。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

天人合一是哪一位哲学家的思想
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孔子,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回答:相同点: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都对知识有一定的看法。 不同点: 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苏格拉底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在政治上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

安平县13422164262: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这一基本观念? -
采冠氟罗:[答案]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

安平县13422164262: 天人合一的意思 -
采冠氟罗: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安平县13422164262: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谁提出的 -
采冠氟罗: 西汉董仲舒,他总结整理了道家老庄思想合为儒学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安平县13422164262: 天人合一观点首先出自哪? -
采冠氟罗: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

安平县13422164262: 请问:天人合一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
采冠氟罗: 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是北宋张载,“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意思是,人性的善良是出于天的实理,故交相致,而明诚合一.这个“天”是张载所说气而生成的天,并不是什么唯心的.

安平县13422164262: 天一合人思想的始倡者是谁? -
采冠氟罗: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代表“道”、“真理”、“法则”,万物芸芸,各含道性,“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后世又对这有了很多不同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到你.望采纳.

安平县13422164262: 天人合一 为什么字典上是孟子最先提出,而百度是庄子 -
采冠氟罗: 孟子是儒家的,可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说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所以,百度没错,天人合一最先是庄子提出的. 无为而治,天道自然.

安平县13422164262: 从格物致知到天人合一什么意思 -
采冠氟罗: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通常理解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简单的说来:从格物致知到天人合一,就是从单纯的推究物体的本质到融汇理解含义精神的境界,是一个质与量的飞跃.

安平县13422164262: 什么是“天人一理”? -
采冠氟罗: 天、地、人是“三才”,为一有机整体.《吕氏春秋·情欲》说“人与天地同”.人能参天地、效法天地.天运有转旋而地气应之,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气动于上而人的心性行止应之.因此,有天理则有地理,推天道以明人事,即“天人一理”.

安平县13422164262: 谈谈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的认识 -
采冠氟罗: 中国古代哲学中历来都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这种观点萌芽于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战国时期,孟子和庄子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这种观点.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以后,天人合一的观点几乎为各派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