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辩证法和“进化”史观是什么?

作者&投稿:娄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物史观?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论
(materialism)
同于唯物主义,是将物质视为世界的本源(第一性),将精神和意识视为人对物质的反应的(第二性)的、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
辩证法
dialectics

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谈话的艺术。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古希腊哲学认为它是论证和分析命题中的矛盾、揭露谈话的矛盾及克服矛盾的方法。德国哲学家G.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研究对象本质的自身矛盾,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宇宙观。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认为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思维中的辩证法是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唯物辨证法的概念
唯物主义讲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即:世界的本质具有物质性和客观性;辨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即: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世界,遵循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所以, 唯物辨证法是指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唯物史观的发现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2)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的时代就是最天才的头脑也不能把它硬想出来,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
(3)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
任何理论的发现和创立,都需要以前人的思想、理论为前提。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对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创立来说,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特别是18世纪以来的一些思想家研究社会历史曾经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思想。例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等人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看到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认为法国大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的斗争,而且也是无产阶级同封建贵族、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对此,恩格斯评价说:“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基佐等人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重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试图探究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发现了财产关系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运用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去说明社会历史,他认为社会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并且这个发展过程是服从于一定的规律的。上述思想家关于社会历史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理论前提,普列汉诺夫指出:唯物史观“事实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观念的发展的合法产物。马克思的理论包括了一切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并且给予这些观念一个非常坚固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二、基本观点也不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方法论要求也不同,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毛泽东曾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矛盾论》)战国末期的韩非,既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矛盾”概念的哲学家,又是先秦百家中进化史观研究具有最高成就的体现者。

韩非的“矛盾”概念是作为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最先提出来的。他说:“凡物不并盛(不平衡),阴阳是也。”(《解老》)即凡物对立两方,有主有次,相互制约。他借寓言为例,曾两次讲了“自相矛盾”的故事: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拿起一块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他又举起一支矛,吹嘘说:我的矛锋利得很,任何东西都可以刺穿。这时旁边有人反问他说:那么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将怎么样呢?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就答不上来了(见《难一》《难势》)。所以,韩非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哲学意义上使用“矛盾”概念的人。他还说:凡物之“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是韩非发展老子、荀子的道,作为特殊规律提出的。韩非认为矛盾是各事物的特殊规律(理),而且这矛盾的对立面是相反相成,相互促进的。如“俭用其财则家富”,“爱宝(珍惜)其神则精盛”。这是他朴素辩证法的第一层意思。

作为思想方法,韩非子特别强调“不相容之事不两立”的思想(《五蠹》)。他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问辩》)这种矛盾观点的提出,对中国形式逻辑思想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治理国家更是大有用处的。他认为贤人治世,重在以德化民,是不许采取强制手段的。但威势治世是任何方面都得采取强制手段的。两者正如矛、盾不能并存。所以贤人仁治与威势法治是不能相容的,“爱多者,则法不立。”(《内储说上篇》)

由于事物是矛盾的,因而也是相对的,这是他朴素辩证法的第二层意思。他批判了儒家把圣人看成完美无缺的“上智”、“完人”的绝对化思想,针锋相对地提出“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强有所不能胜”(《观行》)的辩证观点。这是天下三条确定的道理:聪明总有办不成的事情;力量再大总有不能举起来的东西;强壮总有不能克服的敌手。

第三层意思,他确立了矛盾双方可以转化的观念,发展了老子的转化哲理。他说:“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解老》)这里讲的“强”、“甚”、“过度”,都是不适度。韩非认为,在超过限度的条件下“物极必反”,而且提出了事物走向反面的见解。

最后,他还强调了斗争不可调和性。他说:“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五蠹》)例如,寒冰与火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里维持长久,冬天和夏天不能同时到来,杂乱矛盾的学说不能同时采用而治理国家。(《显学》)以此说明儒法两家之不可调和。

他的朴素辩证法运用于研究社会历史,是先秦各家所不能相比的。商鞅在推行变法时曾经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更法》)的观点。韩非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历史进化观,进一步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的观点。这是说,社会变化了,一切事情也要随着变化;情况变化了,政治设施也要相应地变化。他把历史分为“上古”(指有巢氏构木为巢和隧人氏钻术取火时代)、“中世”(指鲧、禹治水到汤、武征诛时代)、“当今”三阶段。这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说明了历史是进化发展的。这在当时是一种革命的观点。韩非子还用“守株待兔”的寓言辛辣地讥讽了抱着旧制度不放的顽固派。他说:宋国曾有个农夫在田中耕地,田中有个树桩,正好有只兔子跑来碰在树桩上撞死了,这个农夫不劳而获得了死兔子。因此,这个农夫就扔掉农具,等在树桩旁。结果他并没有等到跑来撞死的兔子,却白白浪费了时间,荒芜了田地。这件事成了宋国人的笑料。他指出那些现在还宣传“法先王”的人,和守株待兔的农夫一样愚蠢。因而“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五蠹》)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他说:“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八说》)这就是说,古代的人在道德上竞争,中世的人在智谋上角逐,现在的人在力量上争夺。韩非认为这是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而且指出社会历史进化发展的原因是人们的物质利害关系。他说: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富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五蠹》)。这是力用物质因素解释历史,主张君主治国要研究人口、财物、供养等物质条件,这具有唯物论因素。但他不懂得财物、利害冲突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关系,而看成是君主决定的,这又是英雄史观的表现。

他对劳动人民作用的认识,只限于人民是兵力的来源,是进行农耕的劳动力,把人民看成是完全任统治者调动的群氓,认为人民的意见像不知好歹的婴儿一样,不足考虑。这又是他英雄史观的表现。韩非子因为其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没能找到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不了解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地主的阶级斗争才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他的变法思想虽然被秦始皇采纳而统一了全国,起到了杰出的历史作用,但是他沿袭着法家思想,肆无忌惮地发展着“酷”、“严”、“贪”、“暴”的做法,压榨暴虐农民群众,不断激化农民与地主阶级这一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以致秦始皇死后不久就爆发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次大规模的由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这绝非偶然。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第二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3、第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
【答案】:A 本题考查政治常识。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二者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辩证法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形而上学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据此B、C、D项错误,A项正确。故...

怎么样理解和把握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矛盾分析方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它们对待事物和世界的态度和方法。1、态度:辩证法的态度是以“发展”为中心,认为事物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事物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的态度则是以“静态”为中心,认为事物和世界是固定不变的,只有通过对事物和世界的直接感观和经验的积累才能...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
-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由静止、不变的实体组成,忽视或否认变化和发展。2. 对事物联系的理解:- 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形而上学则倾向于孤立地看待事物,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3. 对矛盾的态度:-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什么?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焦点在于
3、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所以说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哲学:是否承认发展和变化是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
不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在于是否承认矛盾。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精髓,也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点。变法发展是矛盾观点的具体展开和体现。我是按照马哲的观点回答你的。--- 楼主,这里我呀稍稍批评一下你了:)如果你做题遇到困难,我们可以给你提示,但是最终不能替你...

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有哪些
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有哪些?
根本分歧如下: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

浠水县17614698483: 矛盾辩证法的理解 -
秘行瑞科: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特征,联系,发展,矛盾.其中,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因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既是矛盾观点 事物之所以会发展,他的动力不是来源于外界的,就像人为什么要学...

浠水县17614698483: 唯物辩证法 -
秘行瑞科: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

浠水县17614698483: 什么是辩证法尽量说得简单易懂 -
秘行瑞科: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现在辩证法主要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古代希腊思想家是这样解释辩证法的,辩证法的含义范围很广,从辩论中的一种反驳技巧,到对定义做系统评价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划...

浠水县17614698483: 简述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含义及其内容 -
秘行瑞科: 唯物论: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 认识论: 1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3 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性原理 4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 1 联系 2 发展 3 矛盾 4 创新 唯物史观: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价值判读与价值选择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4 人生价值及实现方法 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这个,还要再细吗?

浠水县17614698483: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分别包括什么内容? -
秘行瑞科: 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实践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观: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3)认识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1)联系观 (2)发展观 (3)矛盾观 (4)辩证否定观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浠水县17614698483: 哲学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论是什么? -
秘行瑞科: 矛盾的观点5个原理:1.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

浠水县17614698483: 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的区别 -
秘行瑞科: 辩证唯物论告诉人们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强调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唯物辩证法,很明显啊!就是一个方法.这一方法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这个理论要求的方法就是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基于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而产生的认识论.要求人们要从人民的角度、实践的角度,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主体思想是从这句话引申出来的.

浠水县17614698483: 辩证唯物主义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又是什么? -
秘行瑞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一、辨证唯物主义: 1、辩证唯物论(简称唯物论):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 ③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表现). 2、唯物辩证法(简称辩证法): ①联系观; ②矛盾观; ③发展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认识论): 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意义; ②认识要不断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③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人生观; ⑤价值观.二、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

浠水县17614698483: 什么是辩证法 -
秘行瑞科: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δνaλεxειx╰(τ廹xyη),意谓进行谈话的艺术,由δνaλ廹yσμxι(我谈话、我发议论)演化而来,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这个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 而其中的辩证法三大规律为马克思从《逻辑学》中所提炼出,这个三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浠水县17614698483: 辩证法是什么?
秘行瑞科: 辩证法起初是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 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辩证法的含义范围很广,从辩论中的一种反驳技巧,到对定义做系统评价的方法,直到研究和划分特殊概念和一般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