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军事思想的载体与流派主要哪?

作者&投稿:戎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先秦主要流派的各家思想?~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编辑本段先秦诸子比较
在民主理念上,孔子不如孟子
孔子与孟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城,他们都曾沐浴着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墨子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政事,墨子的信徒还建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身体力行。对比之下,孟子则属于理论家,而不属于政治家,他希望从理论上说服君王采纳一种类似“君主立宪”的管理方式。但是,对于封建专制帝王来说,最有价值的学说,乃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孔子的主张有助于维护既成的格局,这是期望着永远坐稳天下的皇帝最欢迎的(打天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学说)。因此,孔子及其学说备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礼遇,而墨子的学说则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学说则受到了“招安”。遗憾的是,个中奥妙,一般文人学者,并不明晓;至于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里,其标志即相信“孔孟一家”。
在科学精神上,庄子不如惠子
庄子与惠子
智者的论辩,与科学精神在中国的流失 在公元前三、四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学术论坛高手,一个是当过漆园小吏的庄周,一个是在梁惠王时任相的惠施。庄子与惠子在知识、学问和智慧问题上长期进行过高水平的辩论;庄子的思维既敏捷又飘逸,惠子的思想既深邃又超凡。可惜天有不公,庄子的著作存世有洋洋洒洒的《庄子》一书,而惠子写在竹简上足足装满五车的著作却荡然无存。事实上,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惠子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是从庄子的记述中获得的,它们被收入《庄子》一书中,特别是第33章的《天下•惠施篇》。 在《天下•惠施篇》中,庄周首先承认惠施学问渊博,著作有五车之多;接着又给了一个基本否定的结论,即惠施的的观点杂乱无章、词不达意。然后举出惠施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 1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即最大的物质是它的外面没有其他的物质,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宇宙;最小的物质是它的内部没有其他的物质,相当于古希腊人说的原子,或今天所说的基本粒子。 2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一般解释“无厚”为几何学上的平面概念。不过,笔者怀疑“不可积也,其大千里”乃“可积也,其厚千里”之误,意思是没有厚度的东西可以累积成千里之厚,显然这属于微积分的概念。 3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即物体之间不存在绝对高度,只存在相对高度。〕 4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即太阳到达中天的时候,也是它开始倾斜的时候;物体形成(生)的时刻,也就是它开始解体(死)的时刻。 5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个命题涉及到如何确定物体之间的同与异问题。 6 、“南方无穷而有穷”。这个命题涉及到方位如何确定的问题,即“南”的方位到达一定的位置(南极点)之后,继续向前就不再是南方了。 7 、“今日适越而昔来”。这个命题涉及到日期如何确定的问题,有点类似地球上的日期变更线。 8 、“连环可解也”。这个命题涉及到多维空间问题,对于三维空间的连环体,在多维空间里则存在着缺环。 9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所谓燕北越南,即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它们所指的方向就是天的中央(地球自转所形成的中央方位)。 10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人类应当不分贵贱地善待自然万物,因为它们实际上都是一种相通的物质。 尽管在庄子看来,惠子的这些命题和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但是,惠施的观点却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于是庄子又接着写道:“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意思是说惠施自以为是,并把他的观点传遍天下爱好辩论的人,这些辩者也拿出各自的观点与惠施争论,还乐在其中(百家争鸣就是乐)。 那么,天下的辩者都有哪些学术观点呢?庄子举例如下:“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蛤蟆)有尾。火不热。山出(有)口。轮不碾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柄。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上述命题,除了诡辩内容之外,还涉及到符号与符号所指称的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哲学问题、生物遗传变异问题(例如“马有卵”,应当指马也有类似鸟卵的遗传结构)等等。对此,庄子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给予了如下的评论或嘲讽:“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总之,辩论双方乐此不疲,辩者那些蒙人的奇谈怪论,都辩不倒惠施(事实上,深邃命题意见惠子的观点,完全可与古希腊哲学家比美)。 令庄子有些嫉妒的是,惠施自以为是天下口才第一:“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意思是有我惠施在,天下辩者不敢称雄。有一次,南方的大学者黄缭向惠施提问:“天为什么不坠?地为什么不陷?风雨雷霆是怎样产生的?”对这些高深的问题,惠施竟然“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连谦虚一下都没有,就滔滔不绝地解释起来。 遗憾的是,庄子没有记录惠施对黄缭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解答的,而是一股脑地批评惠施:“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意思是惠施不厌其烦地说着他那一套理论,越说越不可思议,为了追求名声,结果与大多数人的距离更远了。 最后,庄子总结道:“弱于德,强于物,其涂澳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大意是,惠施舍本逐末,走入歧途。从天地的大道来看,惠施的知识与蚊虻一样微不足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算是一家之言尚说得过去,如果尊崇惠施的学说,那么大道就会衰微。惠施自己也没有得到理论上的安宁,他疲于解释万物,却只落了个善辩的名声。可惜啊!惠施这样有才华的人,什么也没有得到,却迷途不知返,自己追逐自己的声音,自己追逐自己的影子,不可能有结果呀。想起我的老朋友的一生,真让我悲痛啊! 庄子可以在惠子之后评论惠子,我们也可以在庄子之后再评论庄子对惠子的评论。笔者以为,庄子与惠子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两种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庄子倾向从整体的角度观察自然,其理论即“道”,这个“道”是不能或无须经由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大脑思维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对比之下,惠施倾向于对自然事物进行比较严密的逻辑思考和推理,他提出一个个新的概念和命题,试图对自然规律给予一种符合逻辑的解释或描述,因此他的学说属于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说,惠施著作的失传,乃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大损失;甚至可以说,自然科学及其科学理念之所以在中国没有能够发展和发达起来,与惠施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哲学家的著作失传密不可分(科学理论就是根据自然的形态去认识自然的性质,科学技术就是利用自然的性质去改变自然的形态)。 遥想当年,庄子与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拦河坝上(今日安徽凤阳县北),庄子看着濠河里的苍条鱼感慨道:“鱼儿多快乐啊。”惠子立刻指出:“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乐与不乐呢?”庄子反问道:“按照你的逻辑,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乐不乐呢!”惠子反驳道:“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是鱼,当然也就不知道鱼的感受了,还有什么可辩说的吗?”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争论到这里,庄子偷换了一个概念,他把信息如何在人与鱼之间传递的问题,转变成了人在什么地方得到鱼的信息的问题。惜乎,悲夫!一个符号信息传输学的重大科学命题,就这样化解掉了。 在社会实践上,老子不如墨子
老子与墨子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为此,笔者写过一部长篇小说《老子隐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还在《探寻圣人的足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一书里探讨了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历程,在《千载治国梦》一书中描述了孟子的思想。此外,笔者先期已经写过短文《孔子与孟子》,认为在民主理念上,孔子不如孟子;又写过短文《庄子与惠子》,认为在科学精神上,庄子不如惠子。 当然,在先秦诸子里,还可以进行许多对比研究,本文感兴趣的是在社会实践方面,老子不如墨子。众所周知,如果说孔子是影子政府的创始人,那么墨子则是中国历史上的政党创始人,而老子就是中国独立思想家的鼻祖。 根据笔者的研究,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92年,长期任职周王室图书档案馆。在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516年的周王室内乱中,老子失去了工作,不得不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公元前516年秋冬之交,占据王城的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随携带周室典籍、礼器投奔楚国,从此这批无价之宝周室典籍就神秘地永远地失踪了。笔者在《老子隐迹》一书里,特意描述了老子劝王子朝把周室典籍藏于深山的故事情节)。 正是由于老子经历了周王室的内乱,他的思想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他参与了周室典籍的秘藏,因而才不得不隐居起来。事实上,老子有条件阅读到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乎所有文献(周室典籍包括从夏代、商代传下来的文献),也有条件阅读到各地方国送交周王室的报表文章,因此他的思想非常活跃。但是,他的职务和遭遇,又迫使他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能够进行社会实践,这就是我们无法从《道德经》找出老子身份的原因所在。 老子的自然哲学主张是“无中生有”,其渊源可能来自老子家族的天文学背景,因此老子能够对宇宙万物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老子的社会哲学主张是“人法自然”,由于自然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存在过程,因此人法自然的具体化就只能是“无为”、“无欲”。老子主张的理想社会结构是“小国寡民”,这种社会结构乃是对原始氏族社会的一种理论重构。老子在这里非常深刻地思考了如何保持这种社会结构稳定的问题,他敏锐地意识到人口的增加、民众对生活水平提高的欲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传输的广泛,乃是破坏这种理想社会的四大因素。或许,老子在内心深处知道人的本性是不能够做到无为无欲的,因此他没有去实践自己的主张(实践就已经不是无为了),而是点到为止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自己则孓身独处、飘然世外。 对比之下,墨子(名翟,鲁国人,出身贫贱,约生活在春秋之末、战国之初)则是一位活跃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墨子的生平,后人知之甚少。估计他出身于工匠之家,因为他制作的木鸟,与鲁班的不相上下,都能在天上连续飞三天三夜不落。但是,他又有条件读到许多书,因为相传他出远门的时候,车上总是放满了一捆捆的简牍(《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关中,指车上的横栏)。也许正是由于墨子有条件读到许多书,才使他从普通的工匠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工匠(包括广大社会下层群体)利益的政治代表。 墨子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大禹(工程师鼻祖,能吃苦耐劳),他的主要思想或政治主张有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本文不可能详细讨论墨子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墨子强烈主张对社会管理结构进行改革,并明确指出上至天子、下至各级官吏,都应当由人民选择推荐产生,当国家遇到饥荒时则首先减少官吏的俸禄。例如,《尚贤上》称“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又称“岁馑,则士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人君亦要相应地降低生活标准)。 墨子与其它先秦思想家不同的一点是,墨子组织了一个有能力干预社会的学术团体,成员多达数百人,而且组织纪律性非常强;这些弟子既能游说诸侯君臣,又能文能武担当各种官职。更可贵的是,他们的信念非常坚定,为了拯救天下民生,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由于墨子掌握着这样一支队伍,因此他多次阻止了诸侯间的战争,实践了自己“非攻”的主张。 令人深思的是,墨子作为社会下层群众的代表,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风靡社会之后,很快就被视为异端,不久便销声匿迹。两千多年来,只有极少的学者研读《墨子》,历代农民起义军似乎根本就不知道墨子的主张,而直到今天《墨子》仍然少有人问津。对比之下,老子的《道德经》则历久不衰。中国的政党政治之所以落后于西方,或许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中国民众没有能够选择墨子。

更具体地说,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发展,先后呈示了四个依次交替,逻辑嬗变的阶段性特色。一是以甲骨卜辞以及《周易》为代表的披着神秘迷信外衣的前理性文化阶段。它借助占卜筮问的方式,开展原始的军事预测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相对肤浅甚至臆断的军事认识。


二是以《军志》、《军政》、《令典》、古《司马兵法》等典籍为主要载体的创始与初步发达阶段,也即以“军法”为主体的初始阶段。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兵学,其载体形式主要表现为“军法”,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兵法”。所谓“军法”与“兵法”的区分一也即“广义的军事艺术”和“狭义的军事艺术”之别。“兵法”主要是指“用兵之法”,而“军法”则多带有条例与操典的性质,包括军赋制度、军队编制、军事装备、指挥联络方式、阵法与垒法、军中礼仪与奖惩措施等等,它一般属于官修文书的范畴。由于它是西周礼乐文明在军事领域内的集中体现,所以又可以称之为“军礼”。这一阶段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在战争观、治军理论、作战指导原则上,反映和贯彻“军礼”的基本精神,提倡“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主张行“九伐之法”,“不鼓不成列”,“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服而舍人”;贵“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呜鼓而战,不相诈。”这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中所总结揭示的:;“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


三是以《孙子》、《伍子胥》、《范蠡》的出现为标志的转折发展时期,其后《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以及诸子论兵之作属于这一阶段的延续。换言之,即以“兵法”形成并占主导地位为标识的高度成熟繁荣阶段。随着整个战争环境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原先反映奴隶制社会军事礼乐文明的“军法”、“军礼”传统渐渐趋于式微而代表新兴势力兵学诉求的“兵法”则蓬勃兴起,成为军事思想领域中的主导力量。这决定了该阶段兵学的基本特征是军事思想摆脱“军礼”的束缚,对过去那种“鸣鼓而战”的堂堂之阵战法予以了坚决的否定,确立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基本原则,更准确地体现了军事斗争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对此,东汉班因也曾有过洗练而准确的揭示:“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


四是以《六韬》、《管子》成书为显著标志的综合融会、全面总结阶段。在战国中晚期,中国古典兵学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呈现出崭新的特点,这就是当时的兵书战策充分汲取诸子百家的政治伦理学说,并开始进人兼融综合的阶段。考察《六韬》、《管子》等典籍后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即学术综合倾向在其身上表现得十分显著,兵学本身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军法”或“兵法”,而是大量汲取了儒、墨、道、法的政治伦理观念,呈现出政治主导军事的时代特色。换言之。讲求军事理论体系构筑上的完备性、系统综合性,凸显当时会政治思潮对兵书的广泛渗透和高度规范,乃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

先秦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是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种类众多、哲理深刻的兵学著作。其他先秦典籍中的论兵之作也是其重要的载体,这包括《尚书》、《易经》、《诗经》、《周礼》等中华元典的有关军事内容;先秦诸于的代表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鹖冠子》、《文于》、《墨子》、《商君书》、《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中的有关兵论;《左传》、《公羊传》、《国语》、《逸周书》、《战国策》等史书。文献中的有关军事论述。此外,地下考古材料(如甲骨卜辞、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帛书所包含的黄老著作)、传世文物资料(如金文等);后世文献(如《淮南子》、《说苑》、《新序》、《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中有夫先秦军事问题的追叙,也是有价值的辅助性载体内容。至于先秦历史上丰富的军事实践活动所体现的战争观念、治军原则、作战指导方法,则是当时军事思想的又一种表现形态;它们同军事理论著作一起,共同构筑起先秦军事思想的宝库。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根据秦汉以前兵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把先秦时期的兵家划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四个大类。其中兵权谋家共13家,著作259篇,现仅存《吴孙子》(即《孙子兵法》)、《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和《吴起》等,另外《六艺略·礼部》所收录的《军礼司马法》155篇、《诸子略·儒家类》所收录的《周史六弢》(与今本《六韬》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等亦似应归人这一大类。这是兵家学派中最主要的一派。《艺文志》在总结这,学派的基本特点时指出:“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由此可见;这一派是一个兼容各派之长的综合性学派,有学者认为这一学派主要是讲战略的。形势家共11家,著作92篇,现在通行的观点,是该派迄今仅存《尉缭子》一书(也有人认为今本《尉缭子》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杂家”《尉缭子》,或“兵形势家”与“杂家”两《尉缭》的混合体)。这一兵家流派的基本特点是:“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即主要探讨军事行动的运动性和战术运用的灵活性与变化性,有学者认为这一学派主要是讲战术的。

兵阴阳家共16家,著作249篇,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托名黄帝君臣的作品,如《黄帝》十六篇、《封胡》五篇、《风后》十三篇等等,现基本上已散佚。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等似可归人此类。这一学派的基本特点是:“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这表明它注重“时”,注意天候、地理与战争关系的研究。很可能与范田以及黄老学派有很大的关系。

兵技巧家共13家,著作199篇,均已散佚,个别著作的零星内容(如《伍子胥水战法》等),散见于《太平御览》等政书、类书、丛书之中。这一兵学流派的基本特点是:“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这显示出,该学派所注重的是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包括设计、制造攻守器械和学习使用器械的技术方法、军事训练等等。《墨子》中有关“城守”专论的13篇文字,就可以归人这一大类。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是兵书。它出现早、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哲理性强。散见于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论兵篇章,史书中关于军事人物、战争、军事制度等方面的记载,也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军事思想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大约公元...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经验总结
都从中汲取了精华,进行批判性继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争形势。这种思想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它塑造了中国军事文化的独特风貌。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历史的见证,是智慧的结晶,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理解古代战争艺术和策略的重要窗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于什么时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民族等因素交织,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文化资源。尤其是众多兵书,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成为中国军事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据陆达节《历代兵书目录》统计,中国兵书共有1304部,...

先秦最出名兵书?
第三部,《吴子》《吴子》是吴起(战国四大兵法大家之一)和魏文侯、魏武侯的辑录。这本书是吴起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共48篇,今存《吴子》共二卷六篇,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第四部,《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兵法》,据说是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流派: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建设现代化军事强国中学到了什么
1、掌握先进的战争思想:建设现代化军事强国需要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战争思想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必须根据当今时代的需求和现实情况,结合以往历史经验,总结提炼适合我军特点的现代战争思想。2、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军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传承和发展军事理论的重要载体...

《武经七书》收录了哪些书?中国古代第一本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介绍...
《伍兹》又名《吴起兵法》,近五千字,是吴起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也记录了吴起的一些生平和活动。吴起和他的追随者把它编成了一本书。诚然,伍兹的理论特色比较单薄,但他仍然是一部有价值的军事科学著作,尤其是对战争概念和治军理论的论述,独到而深刻。例如,吴起就受儒家曾子的教育。所以他在讨论军事管理的时候,...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媒介载体的特点,与当代传播媒介的异同
民族学研究证明,这种拟态与手势语在古代社会里是到处存在的,是原始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2.身体彩绘...(3)狼烟。我国春秋时期,就有用火光烽烟传递军事警报的记载。秦始皇以后,在万里长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二是传达商家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特色,如招牌上书写“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三是反映行业牲和服务...

关于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的典故
秦始皇已经意识到货币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更是皇权和统一思想的载体,所以他要统一货币。、 那么秦始皇在当时关卡林立,币制复杂的情况下为什么能统一货币呢?它主要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和专门的法律。秦国之强大在六国中是有目共睹的。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国家可以与之抗衡,才会出现合纵,连横的...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哪个历史时期?
中国的军事思想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军事思想包括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各阶层、政治集团、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我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在我国浩瀚的文化遗产中统称为古代兵法,古代兵法的载体是兵书。[ 转自铁血社区 http:...

汾西县18236541596: 先秦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与思想主张? -
虿相冠心: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

汾西县18236541596: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虿相冠心:[答案] 中国是个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制社会产生、发展、繁荣较早的国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萌芽较早的国家.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 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历史上丰富的军事实践活动所反映的战 争观念、治军原则、作战指导等内容,其主要文字载体是...

汾西县18236541596: 我国先秦时期军事思想有什么特点 -
虿相冠心: 先秦时军事思想不健全,将和帅都不分.但是流传下的兵法不少.先秦军事主要是正道和诡道之争,正道比较为众人所知的是宋襄公非得等敌人度完河才打,结果大败而归还说别人不守道义,白痴一个.诡道的代表当然是孙武子了.

汾西县18236541596: 兵家是如何形成的?
虿相冠心: 中国古代对战略家和军事家的通称,也用来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进行研究的流派.兵家 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

汾西县18236541596: 先秦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以及代表作? -
虿相冠心: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汾西县18236541596: 中国古代军事主要内容有哪七点 -
虿相冠心: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

汾西县18236541596: 春秋战国时期的. -
虿相冠心:[答案]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7,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

汾西县18236541596: 先秦诸子的资料
虿相冠心: 先秦诸子思想流派和代表 儒家(孔丘、孟轲)、法家(韩非、李斯、管仲、商鞅)、道家(李耳、庄周)、墨家(墨翟)、杂家(吕不韦)、名家(惠施)、兵家(孙武、孙膑)、农家(许行)、纵横家(苏秦、张仪)、阴阳家(邹衍).

汾西县18236541596: 诸子百家 主要有哪些流派呢 -
虿相冠心: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

汾西县18236541596: 春秋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分别由哪些家? -
虿相冠心: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比较著名的学派包括:1. **儒家**:主张仁爱、礼制和道德规范,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2. **道家**:强调自然、平衡和无为而治,代表人物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