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修史书从什么时候开始

作者&投稿:彤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第一部官修史书是那一部?~

第一部官修史书《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记载了自光武帝至汉灵帝期间一百多年的东汉历史。该书问世后,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后世将其与《后汉书》、《后汉纪》、《资治通鉴》一起,作为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史料。
东汉统治者认识到掌握历史书话语权的重要性,开始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史书的编撰。汉明帝马皇后曾经过问对汉明帝一朝历史的编撰。
她下令将兄长马防为汉明帝生病而操劳的事情删去。汉章帝觉得很纳闷,就问马太后:舅舅服侍在先帝左右将近一年,不仅没有什么褒奖,如今连他的功劳也不记录,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呢?

扩展资料:
《东观汉记》是逐渐修编完善而来的,经过几代人的编撰才最后成书,其编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有三个人的贡献最大。
1、班固与《世祖本纪》
班固,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班固的父亲班彪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朝的史事。
2、刘珍与《汉记》
刘珍,南阳郡蔡阳县人,东汉史学家,曾任谒者仆射,侍中、越骑校尉,宗正,卫尉等职。刘珍著作颇多,曾著《建武以来名臣传》、《东观汉记》、《释名》,今存《东观汉记光武叙》、《章帝叙》等。
3、蔡邕与《十志》
蔡邕,陈留郡圉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曾被征辟为司徒桥玄的掾属,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迁至左中郎将之职,世称“蔡中郎”。董卓被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死于狱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观汉记

  一、史书由私修向官修过渡
唐初,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诏修前代史,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从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到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整整二十年间,通过设立史馆(包括借助史馆),修撰成八部纪传体前代“正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包括《五代史志》),以及《晋书》和《南史》、《北史》,同时开始编纂“实录”和修撰“国史”等本朝史。在这一过程中,修史与取鉴、资治更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历史著述在整个文化典籍中独立和占居第二的地位的稳定,纪传体史著取代了“古史记之正传”的编年体史著而处独尊,“正史”的修撰逐渐官府化和制度化,从而使司马迁开创的封建史学逐渐地巩固起来。
1、隋朝禁止私人撰修国史
史学的重要作用,在汉唐间的数百年中,逐渐被统治者,尤其为最高统治集团所认识,因而控制修史日趋严密。唐以前,由于官修、私修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修史往往不能完全符合当权统治集团的需要,甚至某些奉诏所修的国史,亦出于修史者不尽站在以皇帝为代表的最高统治集团一边,自觉不自觉地触及乃至危害其统治利益。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史学方面加强了控制,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人间(即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隋书》卷一《文帝纪》)这是明令禁绝私人撰集国史。
唐朝政治上的再度统一,要求思想文化方面有相应的措施,扫除分裂割据的痕迹,树立统一的历史观点。私人修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武德五年那次诏修前代史末就,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典籍等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而外,不能不归咎于当时最高统治者对于官修史书的措施不具体,领导不力。
2、唐朝“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由开国宰相监修前朝历史。
贞观君臣为了“长治久安”,十分注意总结历史成败的经验教训。隋未农民战争怎么会把一个“甲兵强锐”的隋政权打得“率土分崩”?“统一环宇”的隋皇朝为什么到了炀帝手中就“一旦举而弃之”?唐太宗要大臣们“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贞观六年),他本人特别注意勤行的三件事中,第一件就是“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新唐书》卷一0五《禇遂良传》)。把历代盛衰成败作为鉴戒,用以巩固其政治统治,以往那种修史的办法显然不适应需要了。于是,贞观三年(629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上),组织了一套修撰班子:姚思廉(557——537年)修《梁书》、《陈书》,李百药(565—648年)修《北齐书》,令狐德棻(583—一666年)修《周书》,魏征主修《隋书》。并以宰臣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图片房玄龄像)总领监修;由秘书监魏征“总加撰定”、“详加损益”,并对梁、陈、齐史各为总论;秘书丞令狐德棻“总知类会”,主管体制、义例等问题,以期整齐划一。贞观十年(636年)修成《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北齐书》五十卷,《周书》五十卷,《隋书》五十五卷,统称《五代史》,都只有本纪和列传。同时“废秘书内省”(《长安志》卷六)。贞观十五年(641年)又诏修《五代史志》,显庆元年(656年)修成二十卷,由长孙无忌领衔上奏。最初“别行”,不久即编入《隋书》,共八十五卷。贞观二十年(646年)再诏房玄龄等重修《晋书》,唐太宗亲自作宣、武二帝纪和陆机、王羲之二传的史论,全书总题“御撰”,一百三十卷,包括四部分,本纪十卷、志十篇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自此以后,由开国宰相监修前朝历史成为定制,直到民国时期修《清史》的时候才被打破(扩展阅读:令狐德棻·百度百科、二十四史·维基百科、房玄龄·百度百科)。

早在唐代史官编篡《晋书》之前,就有多部晋史著作问世,至少有18部。



一、史书由私修向官修过渡
唐初,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诏修前代史,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从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到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整整二十年间,通过设立史馆(包括借助史馆),修撰成八部纪传体前代“正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包括《五代史志》),以及《晋书》和《南史》、《北史》,同时开始编纂“实录”和修撰“国史”等本朝史。在这一过程中,修史与取鉴、资治更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历史著述在整个文化典籍中独立和占居第二的地位的稳定,纪传体史著取代了“古史记之正传”的编年体史著而处独尊,“正史”的修撰逐渐官府化和制度化,从而使司马迁开创的封建史学逐渐地巩固起来。
1、隋朝禁止私人撰修国史
史学的重要作用,在汉唐间的数百年中,逐渐被统治者,尤其为最高统治集团所认识,因而控制修史日趋严密。唐以前,由于官修、私修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修史往往不能完全符合当权统治集团的需要,甚至某些奉诏所修的国史,亦出于修史者不尽站在以皇帝为代表的最高统治集团一边,自觉不自觉地触及乃至危害其统治利益。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史学方面加强了控制,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人间(即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隋书》卷一《文帝纪》)这是明令禁绝私人撰集国史。
唐朝政治上的再度统一,要求思想文化方面有相应的措施,扫除分裂割据的痕迹,树立统一的历史观点。私人修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武德五年那次诏修前代史末就,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典籍等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而外,不能不归咎于当时最高统治者对于官修史书的措施不具体,领导不力。
2、唐朝“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由开国宰相监修前朝历史。
贞观君臣为了“长治久安”,十分注意总结历史成败的经验教训。隋未农民战争怎么会把一个“甲兵强锐”的隋政权打得“率土分崩”?“统一环宇”的隋皇朝为什么到了炀帝手中就“一旦举而弃之”?唐太宗要大臣们“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贞观六年),他本人特别注意勤行的三件事中,第一件就是“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新唐书》卷一0五《禇遂良传》)。把历代盛衰成败作为鉴戒,用以巩固其政治统治,以往那种修史的办法显然不适应需要了。于是,贞观三年(629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唐会要》卷六三,《史馆》上),组织了一套修撰班子:姚思廉(557——537年)修《梁书》、《陈书》,李百药(565—648年)修《北齐书》,令狐德棻(583—一666年)修《周书》,魏征主修《隋书》。并以宰臣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图片房玄龄像)总领监修;由秘书监魏征“总加撰定”、“详加损益”,并对梁、陈、齐史各为总论;秘书丞令狐德棻“总知类会”,主管体制、义例等问题,以期整齐划一。贞观十年(636年)修成《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北齐书》五十卷,《周书》五十卷,《隋书》五十五卷,统称《五代史》,都只有本纪和列传。同时“废秘书内省”(《长安志》卷六)。贞观十五年(641年)又诏修《五代史志》,显庆元年(656年)修成二十卷,由长孙无忌领衔上奏。最初“别行”,不久即编入《隋书》,共八十五卷。贞观二十年(646年)再诏房玄龄等重修《晋书》,唐太宗亲自作宣、武二帝纪和陆机、王羲之二传的史论,全书总题“御撰”,一百三十卷,包括四部分,本纪十卷、志十篇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自此以后,由开国宰相监修前朝历史成为定制,直到民国时期修《清史》的时候才被打破(扩展阅读:令狐德棻·百度百科、二十四史·维基百科、房玄龄·百度百科)。
3、唐朝“别置史馆于禁中,专掌国史”
在修撰前代史的同时,对国史修撰的控制更加严密了。贞观三年(629年)闰十二月又“别置史馆于禁中,专掌国史”(《唐六典》卷九《史馆》),把修国史与修前代史区分开来。
唐朝的“国史”(包括“实录”),中唐以后完全是官修。

奴隶社会时期都已经有了吧!!!


五代史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是宋太祖时期编纂的官修史书,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等学者共同编撰。由于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有所区别,故又称《薛史》。该书在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至次年完成,成书迅速,得益于丰富的史料和宋太祖的重视。《旧五代史》记载了907年至960年间中国...

中国古代的官修史书有那些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

谁给我详细说说中国的史官制度的发展
史馆之所以长期维持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和史官都有着异乎寻常的政治热情,试图通过修史来完善天朝大国的形象、提高传统的地位、强化史学政治化。史馆完成了许多私人史家不可能完成的宏大修史任务,但同时也因循守旧、扼杀才智,史馆既是中国史学的骄傲,又是中国史学的悲哀。他在《古代中国官修史书的流弊》(《探索与争鸣》...

李延寿简介及详细资料
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他参加了唐代官修史书《隋书》、《五代史志》、《晋书》和唐朝当代国史的修撰工作。还独自撰写了30卷的《太宗政典》,又继承其父李大师遗志,以十六年功夫,独立修成《南史》和《北史》,《新唐书》对两书评价颇高,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什么?
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扩展资料: 二十四史顺序: 1、《史记》 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 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

什么是起居注?
起居注,实质上是古代中国皇帝言行的重要记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史官或高级官员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如接见官员、发布命令、礼仪活动等,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立,是官修史书的重要来源。自魏晋以后,逐渐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修撰,如魏晋的著作郎、北魏的起居令史等,他们负责跟踪并详细记载皇帝...

官修史书是什么意思?
关于官修史书几点看法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说法:“官修史书是后来胜利者(政府)写的,会刻意摸黑前人。”尤其是某些智力不健全的光头粉。那么历史上的所谓“正史”,真的对前人大泼脏水?答案是不可能的。唐代之前的历史多是史家“有志乎作”,这时他们编著史书的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更取决于撰者。(...

求解答,从哪个朝代开始史书从私家著述转
关于中国文化的几个问题.(3)从哪个朝代开始,我国史学出现了重要转折,从主要由私家著述转向官修史书?宋明时期以儒学为核心的理学最重要的学派有哪些?《红楼梦》中对各主要人物外貌的描写,比如“.”—— 王熙凤之类的大家给列一列好吗?只要最主要的(贾宝玉,以及十二钗)《巴黎茶花女遗事》和《迦茵小传...

春秋的专名是鲁国官修史书的专名对不对
春秋的专名是鲁国官修史书的专名不对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曾由孔子修订。后来常用为历史著作的名称。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因鲁国《春秋》包括这一段时期而得名。现在一般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来历探源 据说鲁国史官把...

纪传体史书有哪些?
在探讨我国丰富的史书文献时,我们常常提到“纪传体史书”。所谓的“二十五史”或“二十四史”,其实都是对官修历代史书的总称。这个分类过程历经变迁,从最初的“二十一史”到“二十二史”、“二十三史”,再到最终确定为“二十四史”。最初的“二十一史”包括《史记》、《汉书》等十五部魏晋...

隆子县19421824484: 中国第一部官修史书是那一部?
关晏雅邦: [中国第一部官修史书是《晋书》,于唐朝编纂] 实际上,在我国史学传统中,官方修史也不是唯一主流,二十四史中最杰出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私人修史,不能一味看成“宫廷著作”.

隆子县19421824484: 求解答,从哪个朝代开始史书从私家著述转 -
关晏雅邦: 关于中国文化的几个问题.(3) 从哪个朝代开始,我国史学出现了重要转折,从主要由私家著述转向官修史书?宋明时期以儒学为核心的理学最重要的学派有哪些?《红楼梦》中对各主要人物外貌的描写,比如“.”—— 王熙凤之类的大家给列...

隆子县19421824484: 中国历史上由国家来组织专业人士编写史书是什么时候
关晏雅邦: 官方组织编撰的,元代编撰的《宋史》、《辽史》和《金史》

隆子县19421824484: 中国的史官从何时开始不能独立的?记得看书说以前的史官是独立的,连
关晏雅邦: 唐太宗开始,由宰相兼修史书,太宗还浏览修改史书,史官从此不再独立

隆子县19421824484: 资治通鉴与与长子受之的区别 -
关晏雅邦: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与长子受之 是南宋时期的朱熹写的一篇文章.原文为: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

隆子县19421824484: 为什么二十四史前面叫书,后面叫史?? -
关晏雅邦: 是国家还是个人编纂的并不是书与史的区别,比如隋书、旧唐书、新唐书都是官修,而南史、北史、新五代史都是私修. 在五代以前,书指的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历史,如汉书、后汉书、宋书、隋书、唐书等等,史指的是包括多个朝代、多...

隆子县19421824484: 资治通鉴的常识
关晏雅邦: 《资治通鉴》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五经”,指儒家...

隆子县19421824484: 史记和资治通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O^ -
关晏雅邦:[答案] 不同点 1、体例不同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 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 《资治通鉴》是官修的史书,由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

隆子县19421824484: 史书《资治通鉴》是属于哪一类体例的历史 -
关晏雅邦: 《资治通鉴》是属于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隆子县19421824484: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几年到几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 -
关晏雅邦: 你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