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背景 急啊!! 谢谢了!

作者&投稿:钭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每年春节过后,大地就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芽,各种花木次第开花。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大自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渐次转入炎热的夏季;植物忙着孕育果实。等到秋天来到的时候,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经不住阵阵秋风的吹袭,就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时北雁南飞,其他各种候鸟也相继离去,大地又呈现一片万木落叶、衰草连天的萧飒景象。过此,活跃在田间草际的各种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大地又沉沉睡去,准备迎风雪载途的寒冬。岁岁如是,周而复始……

这些自然现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也都成了他们讴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们抒发感情的凭借。不过农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诗人们又不同。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http://wenku.baidu.com/view/88903493daef5ef7ba0d3c66.html
这是课件,你自己看吧

创作背景:

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即将出版,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此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大众》,当时文后注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

而在原作中,“大自然的语言”是4个小标题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扩展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吧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大自然的语言》被选为人教版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的课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写作背景:

1963年,竺可桢与宛敏渭共同编写的《物候学》一书即将出版,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此篇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小品文。

此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大众》,当时文后注有:“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的字样。而在原作中,“大自然的语言”是4个小标题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此文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拓展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吧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大自然的语言》被选为人教版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的课文。



写作背景:
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篇尾编者注明:“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

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密密麻麻妈妈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根据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所介绍的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点没做过多的介绍,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体会和积累形象生动的语言上,从而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身边的自然现象。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通过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了物候学及重要意义,也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一篇科普知识的课文。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大意义?——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进行说明教学。使课文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从而,体会文章说明事物的条理性,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积累,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身边的自然现象。
同时,对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本文的作者:竺可桢。也作了介绍,相信能激励学生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 在向老科学家学习同时。能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一个个地予以破解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


白碱滩区18950911714: 大自然的语言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爱新觉罗师奥为: 写作背景: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篇尾编者注明:“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

白碱滩区18950911714: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 -
爱新觉罗师奥为: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知识,从而丰富自身.下面介绍的是《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仅供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

白碱滩区18950911714: 《大自然的语言》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 -
爱新觉罗师奥为: 属于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则是抽象的概念. 文章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

白碱滩区18950911714: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
爱新觉罗师奥为: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是物候学,其特征是预报农时,也表明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

白碱滩区18950911714: 竺可桢为什么写大自然的语言 -
爱新觉罗师奥为: 一、通过本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二、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

白碱滩区18950911714: 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 -
爱新觉罗师奥为: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吧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白碱滩区18950911714: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资料 -
爱新觉罗师奥为: 竺可桢(1890—1974),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

白碱滩区18950911714: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内容概括..要快 -
爱新觉罗师奥为: 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

白碱滩区18950911714: 大自然的作者 -
爱新觉罗师奥为: 《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竺可桢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24)、《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物候学》(1963,与宛敏渭合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