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暨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既有苦难,也有欢乐。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基督徒认为欲望和行动应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适量追求衣食住行包括婚姻,金钱都是正常的,用不道德的手段过度追求这些就是贪欲,是犯罪。圣经劝人既要敬拜上帝,又要辛勤劳动,不应好逸恶劳。信上帝和上帝之子耶稣并行善的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永灭。基督徒认为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基督徒认为应该消灭的是不正常的欲望(贪欲即罪的欲望),而不是正常的欲望;如果消灭正常的欲望,就是自杀或灭绝人类。给人带来烦恼痛苦的是贪欲贪婪,而不是正常的欲望。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永灭。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不存在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基督徒认为,人只有依靠耶稣基督的拯救,才能摆脱罪和罪的欲望,依靠耶稣的帮助才能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意念,正定。

“六道轮回”——这六道是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循环,人做了好事,死后进入天道,做了坏事呢,死后进入地狱道。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分为三部分:天堂,人间(包括所有的星球即整个宇宙)和地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而不是分为六道。三位一体的上帝,善天使(由上帝所造并效忠于上帝的天使)和得救的圣徒的灵魂住在天堂;人和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住在地球,善天使还可往来于天堂,地球,其它星球,协助上帝管理它们;魔鬼(即恶天使——本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但后来背叛上帝,与上帝为敌,成为恶天使即魔鬼)和恶人的灵魂住在地狱,魔鬼还来往于地狱和人间,引诱人犯罪。上帝(即神)是造物者,其它(宇宙,天使,人,生物)都是被造之物。人类从始祖亚当和夏娃开始犯罪,人人(包括佛祖和老子)都犯了罪(罪就是违背神的律法和道德良心的心思,话语和行为),与神失去了和谐的关系并与神分离,按照神所定的因果报应律,有罪的人死后灵魂要受神的审判后下地狱,虽然有人(包括佛祖)想借修行,修炼,摆脱罪和因罪而来的因果报应,但都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摆脱罪和下地狱的命运。上帝爱世人,差遣圣子降生成为人,在十字架上施行救赎,人悔改因信耶稣就可以得救,罪得赦免,死后灵魂上天堂。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得救之法.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永恒(涅盘)。基督教则认为,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和罪恶的,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和将来不会犯罪。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子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后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死后灵魂升天,与主同在。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
1、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
2、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

苦谛,说明人生充满痛苦,是个苦海。不但有年老病死之苦,还有别离、憎怨、失望、五盛阴等痛苦,谓之八苦。

集谛,说明痛苦的根源是有各种欲望。本来世间一切变化无常,不值得去追求。然而人们由于无明或无知,产生各种爱欲贪欲,这就不能不导致各种痛苦。人的思想、言语、行动都是作业,作业就有果报,形成轮回,重新受苦。

灭谛,说明要免除轮回,解脱苦难,关键在于根除欲望。做到这点就能停止作业和轮回,进入佛教的最高理想境地,即涅磐(意为灭),亦即不生不灭的极乐世界。

道谛,规定了修行的道路,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任何人只要遵循这八佛陀立像正道,不论社会出身,都可得到解脱,修成阿罗汉果。

除“四缔说”之外,佛教中还有“十二因缘说”、“五蕴说”、“业报轮回说”及“三法印”等中心教义。其中“三法印说”是佛教教义上核心内容。部派教及大乘佛教兴起后,佛教文教的内容有所变化,但“三法印说”大体上为各派所遵奉。“三法印”是佛教与其他宗派学说相区别的标志。

佛教在修行上明显区别于婆罗门教,佛教主张每个人依靠自身修行即可达到解脱。这就排除了婆罗门教的杀牲献祭和繁琐仪式,而且排除了婆罗门的中介作用。

佛教的一大贡献是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它的“诸法无常”冲击了婆罗门教生来高贵的信条,这对当时的社会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它的教义不但在刹帝利和吠舍当中产生巨大的共鸣,而且得到了最低层首陀罗的支持,所以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佛教是一个较大的宗教派别,僧团分散于各地,这就决定了教派内部不可能是团结一致的。其实,早在佛陀在世时,教佛陀坐像派内部就已出现分裂。据汉译《四分律》记载,一次某弟子犯戒,在对其是否作出处罚的问题上,众弟子发生争执,经佛陀再三调解,事情才得以解决。

佛陀晚年时,佛教发生了一次大的分裂,佛教史上称之为“提婆达多破僧”。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他十分聪明,天资极高,出家后精研教义,能持诵八万法藏,在佛门中颇有声望。但他有野心,想取佛陀的地位而代之。他提出恢复“四依柱”生活方式的主张来反对佛陀,要求信徒不食乳酪、肉类、盐,受用时不截布(穿用整幅的布),常居于野外。不少信徒支持他,投入他的门下。这也说明佛教放弃“四依柱”生活方式是经过一番激烈斗争的。后来佛陀亲自出面,做了许多工作,才召回一部分人。还有一部分人聚于提婆达多身边,成立独立的僧团。7世纪玄奘游历印度时仍见到提婆达多僧团的活动。

佛陀逝世后,佛教内部的分裂进一步加剧。据南传佛教文献《大史》和《岛史》记载,约公元前368年佛教众僧第二次结集时,东印度跋祗族的比丘提出持律应较为宽松的主张,具体为十个方面:角盐净,可用角器装盐;二指净,中午太阳偏西二指时可吃食物;他聚落净,饭后可到村内再食;住净,同住一地者,可分开举行忏悔仪式;赞同净,决议可先由一部分比丘通过,后征求其他人的意见;所习净,依惯例行事不算违戒;不搅摇净,可喝未搅动的牛奶;饮楼净,可饮未发酵的棕榈酒;无缘坐具净,可坐大小不同的坐具;金银净,可接受金银的施舍。以上十个方面,在佛教史上又称“十事”。他们的要求虽未获得通过,但得到不少比丘的支持。这样,众比丘分裂为两派。支持跋祗比丘者为大众派,反对者为上座派。

北传佛教文献《异部宗轮论》的说法则不同,认为分裂的原因是对阿罗汉的看法有争议。阿罗汉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果位,地位仅次于佛。早期佛教以为,进入断绝生死轮回的境界后,其他人只得到阿罗汉果位,只有佛主才有佛的果位。一个叫大天的比丘提出异议,认为得阿罗汉果位者仍有凡人的生理机能,接受四谛说还有些犹豫等等,只有佛的果位才是完美无缺的。众比丘对他的说法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分裂为大众和上座两派。

在佛教史上,佛教分为大众和上座两派,称为根本分派。至3世纪,从这两派中又分裂出一些部派,称之为枝末分派。至枝末分派时,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起码前往森林苦修的佛佗



教义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理论是“凡所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而不能证得”;思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我个人学佛多年的个人见解!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道教教义:一、敬天:物本乎天,道教自黄帝以来,即以敬天垂范,一般道观及教士在祈祷和供奉时,都以三清代表天,所谓三清,就是玉清、上清、太清。二、祀祖:人本乎祖,所以道教主张祀祖,要超渡祖先,祖先如能修持得道,能做到圣人、真人、做到仙人、就能以三清为归宿,所谓「圣登玉清、真登上清、先登...

什么是道教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道是天地之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道演绎而来。道被人格化后,称之为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他们也是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的天神。道教还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

基督教教义是什么
四、爱的教导 基督教教义强调爱的教导,包括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信徒应该通过爱的行为去体现对上帝的信仰和对他人的关爱。这种爱的教导是基督教伦理的核心,也是信徒生活的准则。基督教教义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信仰、救赎、圣经和伦理等方面。信仰上帝是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帝被视为宇宙的创造...

道教教义是什么?
① 道教的教义主要源自《道德经》,强调尊重道德、珍视生命、保持纯真、倡导无为、慈爱和节俭,以及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修炼。② 道教的核心活动围绕着学习、实践和传播道义。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宗教之一,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轩辕。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并以《道德经》作为其经典文献。道教认为“道...

教有什么意思?
指导和培养;介词,使,让;宗教。“教”字除了“教育”这个本义之外,还有古代诸侯王公的文告一类的文体也称为“教”。古人说过:“教,效也。”“教”也有“效法”或“学习”的意思。上级的命令下达以后,百姓要照办,所以“文告”也可以称“教”,如在萧统《文选》中有傅亮为南朝宋刘裕所作的...

南传佛教的教义是什么意思
南传佛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传承之一,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其教义建立在佛陀的教诲基础上,主张通过修行,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南传佛教强调涅_的实现,认为只有在心灵上的平和和真正的智慧下,才能彻底解脱生死之苦。南传佛教重视内观冥想的实践,...

基督教教义是什么
预言和启示,为信徒提供了道德和精神的指引。4. 爱的教导:基督教教义强调爱的教导,包括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信徒应该通过爱的行为去体现对上帝的信仰和对他人的关爱。这种爱的教导是基督教伦理的核心,也是信徒生活的准则。基督教教义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信仰、救赎、圣经和伦理等方面。

基督教的教义核心是什么
1. 上帝在耶稣基督的肉身中降临至人类的感知世界,通过耶稣对上帝本质及人类存在可能性的宣告,其历史生命成为信徒遵循的准则。这是基督教核心启示之一。2. 耶稣不仅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他的一生提供了无瑕的榜样。他无罪、无过,出于对人类的深切爱意,完全服从上帝的旨意,无辜地承受冤屈,在...

你是如何理解宗教教义的
从宗教起源来说,都或多或少跟政治有关。(天主教、基督教治下的教皇罗马帝国,伊斯兰教治下的伊斯兰国家、佛教治下的宗教制度),中国的道教貌似跟政治无关,但它是源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与政治隔绝,实际上是国家体制以外的一种管理体制。那么,宗教的教义,也就不能不...

儒、道、释,三教各自的教义是什么。各教的讲究有哪些。
儒家不能称为儒教,因为儒家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走入千家万户。儒家主要是以“仁”治国,待人或做事。孝,忠,义,礼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家和道教也有区别,道家和道教注重养生,和气,自然,随缘。佛教则持戒修行,思维空性,自度度他。后两教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底子,在思维更深层的事物。

沧源佤族自治县18270071849: 佛教教义经典是什么 -
沙店利倍: 佛教的教义经典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扩展资料: 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

沧源佤族自治县18270071849: 佛教的教义? -
沙店利倍: 佛陀的根本教法,是纯正完美的解脱道,是烦恼及苦的止息,即四圣谛:苦,苦集,苦灭,灭苦之道.实践四圣谛,是亲证涅槃的唯一捷径: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核心是正见,如实知见,亲证四谛,时时彻知五蕴的三相:苦、无常、无我,以戒律为根基,止禅(修定)为助缘,观禅(修慧)为实践

沧源佤族自治县18270071849: 佛教主要的教义 -
沙店利倍: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 1、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的定义是...

沧源佤族自治县18270071849: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沙店利倍: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 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

沧源佤族自治县18270071849: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
沙店利倍: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إ إ

沧源佤族自治县18270071849: 什么是佛教的教义? -
沙店利倍: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沧源佤族自治县18270071849: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
沙店利倍: 佛教的基本信仰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三皈依,称为皈依三宝.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就是说世间的苦和苦的原因,说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法无自性.人的苦、人的生命和命运,也都是自己造因,自己受苦,都取决因果关系.通过修行佛法,就能灭除痛苦,达到理想的境界.

沧源佤族自治县18270071849: 佛教的教义是甚麽?
沙店利倍: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

沧源佤族自治县18270071849: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沙店利倍: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既有苦难,也有欢乐....

沧源佤族自治县18270071849: 佛教基本教义 -
沙店利倍: -- 佛教基本教义 【四谛】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