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新匠人”如何传承传统艺术?

作者&投稿:由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书法?~

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不是一时的事情,纯粹的教小孩教导学生写字时不行的.最好书法引起潮流.现在的人对流行的字很敏感.刮起书法狂风浪潮.也是很好的开端

一、老一辈匠人的精神的传承
1、没有勇于担当、一丝不苟的精神,就很难造就一代匠人,更谈不上工匠精神。
高精尖的工作需要钻研肯干,面对突发情况时,更需要不畏困苦,惟有智慧和拼搏才能守护心中的责任,何尝不是工匠精神的朴素表达。
2、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坚守本心、求精求新的态度,又是一个人的沉潜和整个社会的沉淀。面对浮躁之气,能摒弃喧嚣,常怀赤子之心,是当今青年应有的品性,也只有静下来才能坐得住、做得好。
二、智能化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1、科技创新的系统性特征需要“工匠精神”
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已然不是前科学时代“作坊式”的个体攻关,而是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工人等共同参与的一项“工程”。
2、科技创新的社会性特征需要“工匠精神”
现代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单单是科技工作者的事情,科技创新的工程特征催生了其社会性特征,每一项科技创新活动都不同程度地需要政府、企业、投资金融、法律等不同领域的支撑,所以科技创新通常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在这一点上,其已经和工程活动的内在逻辑越来越同质化。

扩展资料: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诚信。就是因为不够诚信,所以消费者不认可我们做出来的一些东西。比如马桶盖,技术有多深奥,可能不见得。但选择的材料、设计的理念,一定要以消费者想要的体验作为设计的目标和标准,才会有更多人去买你的产品。
工匠精神就是做好每个细节,给消费者带来最满意的产品。再进一步,就是对自己的挑战,要不断给自己挑刺,找自己的麻烦,对产品要追求完美,甚至达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凌云、赵旭、李雪峰北京图文报道】匠人起源于手工业,劳动者凭借纯熟的技艺打造产品,把事情做到极致,这便是匠人的原本面目。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难题,如何吸引年轻人进入行业成为业内人士思考的话题。老匠人们同时也担忧,他们不确定那些玩着电脑、iPad 长大的年轻人们,是否还对传统手艺感兴趣。

北京奥运会徽宝、上海世界博览会徽宝、APEC北京峰会的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这些作品都出自郭鸣及其设计团队之手。(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欧洲时报意大利版)

“传统手工艺,从未走远”

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艺师郭鸣深处工美行业几十年,在他看来“传统手工艺,从未走远”。

郭鸣表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不能浮躁,耐得起寂寞、吃得了清苦、守得住本分。”

今天,工美行业发展正在“两条腿”走路。在郭鸣看来,传统手工艺产品不会是社会主流的大众产品。像纯手工打造的景泰蓝或漆器花瓶,理应是满足高端定制和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而现代工艺品又需要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中国风和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景泰蓝首饰和工艺品已经成为人们审美和文化品位的代表。”张氏景泰蓝传承人张颖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喜爱和欣赏传统手工艺的美。

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难题,郭鸣坦言,“进入这一行业的年轻人大都源于自身兴趣,这样的年轻人越多,这个行业发展越有希望。区别于老匠人,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不再是一点点扣工艺,企业也给予他们更多设计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张氏景泰蓝传承人张颖表示,“这个行业始终是一种慢慢传承和发展的状态,但是年轻人的干劲让老行业焕发生机。”

张颖表示,“为了留住年轻人,企业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保证,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尝试和创新。同时,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也在渐渐发生改变,老师傅将自己的理解、文化故事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有兴趣扎根于此。”

“传统行业越来越频繁的走进校园,我们希望更多青少年从小就了解这一行业,甚至有人能够喜欢并未来以此为职业。同时,我们还组织一些体验活动,让普通市民了解美工行业,了解传统手工艺品。”郭鸣相信,在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相关政策推动之下,总有年轻人能够沉淀下来。

从“匠人气”到“文人扇”的薪火相传

1983年出生的宋铮今年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木作编扎?折扇手工制作》传承人郑高为师。而在30多年前,郑高则是拜扇文化行家、折扇收藏家洪钧陶为师,让北派制扇技艺得以传承与发扬。

一把造型刀,或许是制扇技艺传承的开始。

“扇”缘偶然与兴趣使然

每逢周末,郑高总是来到门店与喜爱扇子的朋友喝茶聊天。茶座上方写有“惠风和畅”的扇面道出爱扇之人的心境,而这几个字正是出自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之手。

马季一共为郑高写了29张扇面,二人的相遇纯属偶然。这也如同郑高学习制扇的经历一样――纯属偶然。

有着木工手艺的郑高在工作之余,尝试着收购木料制扇子,拿到琉璃厂去卖。

有人将被丢弃的老扇子送给当时摆地摊的郑高,而他也从模仿开始慢慢痴迷到制扇技艺中来。“一把小扇子有什么难做的?可如果早知道这么难,我或许就没有勇气走进去了。”

为了买制扇用的材料,郑高偶然认识了洪钧陶,拜其为师后专心学习制扇。“我仿佛是被人推着一步步往前走,被生活推着一步步往前走。”

洪钧陶去世后,郑高2008年在荣宝斋为其办展,结识了南派制扇大师曹小弟,拜其为师继续学习制扇工艺。区别于师傅郑高,徒弟宋铮学习制扇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

从小就对手工艺品制作有着浓厚兴趣的宋铮,在尝试过制作古琴、紫砂壶之后,最终选择了制扇。“制作紫砂壶像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制扇更像是一个不断剥离和去除的过程。”宋铮喜欢竹子,更喜欢那种雕琢的感觉。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宋铮进入了一家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一干就是八年。“想做一个匠人的念头,想尝试自己喜欢事的念头不断萌发,我在2016年底辞去了工作。”

“我很希望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到器物中来。”宋铮说,“年轻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我从自学开始,内动力非常足。做设计工作训练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路,你要是想做一个器物需要先从它的材料入手。”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宋铮走到湖南、桂林去寻找好的材料,了解竹子的特性;来到苏州等地,拜访名家,了解制扇工艺。

“当我们对一个东西感兴趣的时候,会通过阅读、走访等形式不断吸收知识,然后归纳总结。我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在作品之中,而在这之前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技艺与思想二者不可。”宋铮认为,自己有些“文人气”。

技艺在时间中积累

“几道简单的工序,听起来并不复杂,可掌握起来也不容易。”宋铮表示,这是一个动作不断练习的过程。

如今,宋铮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制扇。“每做一把扇子,都是我当时能力的极限,都是不计时间投入的作品。我希望每个作品都能够按照定制人的手型、特点和需求来制作,希望他们将扇子握在手中时能够感受到‘软硬’合适的风感。”

宋铮坦言,“质量的提升,一定伴随着你付出代价的多少。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高有这种感觉时,距离他学习制扇已经过去了30年。“直到近几年,我才敢说自己可以把扇子做好。”

绘画、书法、雕刻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都可以在扇子上得以展现,郑高认为制扇技艺永无止境。

传承“盼望着有人能真的坐下来”

在郑高看来,“扇子开合有度,收放自如”,传承正能量和古人智慧。

宋铮则认为,一把小小的扇子是一个移动的卷轴,它含蓄地表达出东方审美和意趣。

“如此美好的事物,自然需要传承和发展。”当郑高从师父手中,接过传统制扇工具时,他就明白传承是一个沉甸甸的胆子。这些年他收过的徒弟,已经有十多人。“有些人来了又走了,有些人急于求成,有些人希望用机器设备代替传统手工。传承中自然有新一代和老一辈的认知差异和矛盾。”

“我不收费用,也没设门槛。我相信他们中总会有人真的喜欢制扇工艺,也能真的坐下来潜心学习。”郑高说,天气转凉之后他会进山寻找竹子,好的竹子可遇不可求。同样的,他也在等待更多像宋铮一样真心喜爱制扇的年轻人。

郭石刚在进行创新创作的时候,经常会和父亲一起商量探讨。图为父亲郭剑杰在给郭石刚的月饼脸谱指导建议。

创意加码传统艺术的“父子兵”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不同的人物角色会配有不同的图案。在外行人眼里,脸谱仅是五颜六色的大花脸,而在“80后”的脸谱爱好者郭石刚眼里,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艺术可以“很潮”。如今,他的创作让很多年轻人逐渐了解并喜爱上了脸谱艺术。

郭石刚表示,自己对脸谱的喜爱和坚持源于父亲。“郭爸爸”儿时便喜欢写写画画,自制手绘风筝脸谱等民间玩具,随后在工作中结识了京剧团的朋友,重新拾起儿时的爱好,从事脸谱绘制并在造型上加以创新,自制了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脸谱造型,也是靠着这门好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郭石刚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也爱上了这门手艺。凭着对脸谱的热爱,郭石刚一画就是20多年,还曾专门拜艺术大师傅学斌为师学艺,其间创作了许多惊艳的作品,有的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现如今,他还是北京西城区脸谱绘制的传承人。

“我特别喜欢这门老手艺,我是个想法有点天马行空的人,经常喜欢在传统上创新,做些新的探索和研究??”郭石刚说。在创作中,他经常会搞点“新名堂”。老一辈人都觉得脸谱应该是左右对称的,他就突发奇想尝试创作了不对称的3/4面角度的脸谱,作品完成后发现效果很棒。于是,他接连创作了半张画的脸谱,残缺脸谱,甚至还在不同的载体上做了新的尝试。

就是他这些大胆的尝试,给传统的脸谱绘画注入了新的灵感源泉,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一种非传统的体现形式。郭

石刚还创作了一系列中西结合的作品,他表示,谁说高鼻梁深眼眶就不能画“花脸”?中秋节临近,他迸发出新灵感做了月饼脸谱。

谈及未来创作,郭石刚微笑着表示,“我想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脸谱这门传统艺术。”




时代少年团吃的火腿品牌
行业人士预言,随着金锣集团新产品大众认知度的普及,以前略受冷落的火腿肠产品将重获大众喜爱;更多品牌厂商也将积极跟进升级,完成火腿肠品类进入无淀粉时代的革新。齐鲁网2014-04-29小品《火炬手》宋丹丹要当火炬手,所以腿那就是“火腿”小品《火炬手》宋丹丹要当火炬手,所以腿那就是“火腿”?2019年4月19日发布 02...

姜堰市15030048649: 80后的我们对京剧艺术有何感受?如何传承这一名族文化?
阎逃力欣: 我是80后的尾巴,但并不影响我喜爱京剧! 京剧博大精深,情感丰富,唱词优美! 自己可以多听,如果将来有机会可以培养自己的孩子喜欢京剧并学习!

姜堰市15030048649: 企业如何践行“工匠精神?企业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阎逃力欣: 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之中,把“工匠精神”奉为产业灵魂. 1、注重工匠培养. ... 工匠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

姜堰市15030048649: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作为90后应该怎样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阎逃力欣: ①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保持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姜堰市15030048649: 大国工匠高三作文800字
阎逃力欣: 工匠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 没有十几位匠人共同“发扬蜀锦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蜀锦这般美妙复杂的...

姜堰市15030048649: 80后艺术家为什么值得关注?
阎逃力欣:因为现在80后正在走向承担着这个国家的重担的角色,80后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体.

姜堰市15030048649: 天工开物,随物赋形.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谨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 -
阎逃力欣:[答案] (1) ①弘扬“工匠精神”能够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追求质贵,精益求精,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②有利... 新工艺是在改造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弘扬工匠精神应以传承为主,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 示范...

姜堰市15030048649: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如何传承不忘初心的古训 -
阎逃力欣: 不忘初心 传承经典7月16日、17日晚,东方大剧院里人头攒动,充满了欢声笑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携手戴志诚、赵津生等曲艺名家连演两场,说起了相声“那点事儿”:说过去、说现在、说未来.在这个舞台上,姜昆不仅扮起了短腿“...

姜堰市15030048649: 80后剪纸艺人孟江简介 -
阎逃力欣: 孟江 生日: 1986年复 05月03日 出生地: 河南 - 安阳 居住地: 河南 - 安阳 性格: 内向, 沉默, 稳重 个人习惯: 从不抽烟制, 偶尔喝酒, 早睡早起 体型:中等身材 婚姻状态:已婚 学历:大学 当前职zhidao业:传媒/出版/娱乐 联系方式:aymj1986@163.com

姜堰市15030048649: 80后艺术者朝哪个方向前进呢?
阎逃力欣: 美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