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讲的是谁?说的是什么故事?

作者&投稿:牛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咏怀古迹五首》讲的是谁?说的是什么故事?~

在咏史怀古诗作中,“明妃出塞”题材的诗作俯拾皆是,其间的精彩之作,蔚然大观,实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列举几首昭君题材诗歌,请同学们按照适当标准对下列诗歌进行分类。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出自昭君墓碑文)
  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明)莫止《昭君曲》
(边境民族团结友好使者的形象、女中豪杰)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 崔国辅《王昭君》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
              --(唐)白居易《王昭君》
                     (心怀怨恨、心念旧主的小女子形象形象)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林黛玉《明妃》
   (昭君形象只是背景衬托、汉元帝是焦点)
这两首诗都取材“明妃出塞”故事,其中依然有美丽但含有怨恨之情的昭君形象,但是此时昭君形象在这首诗里成了一个陪衬或者是布景。诗歌的焦点从明妃转移到汉元帝身上。第一首诗以“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来批评汉元帝的昏聩无能,结合北宋所处军队积弱、边境不安、朝廷以“岁币”方式求和,苟且偷安的时代背景,以借古讽今。第二首诗以“予夺权何畀画工”为核心来讥刺汉元帝不应该把生杀予夺的权力交付画工,以此来表达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渴望自主命运的情感。

为什么不同诗歌中的昭君形象会有这么大差异呢?下面我们再回到杜甫诗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4、杜甫《咏怀古迹》中昭君是一个充满怨恨的小女子形象,杜甫为什么要赋予昭君这样的艺术特点呢?同学们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昭君的人生遭遇――绝色佳人、怀貌不遇、远离汉宫、客死异乡、心念家乡

杜甫的人生遭遇――天才诗人、奔走呼号、怀才不遇、西南漂泊、有家难归
   
诗人借助王昭君的形象特点,结合自己的人生遭遇和时代特点,为己所用来抒发人生怨愤之情,中心着于一个“怨”字。(借王昭君故事抒胸中块垒)
   
明代王嗣奭在自己的《杜臆》中评论《咏怀古迹五首》时说“悲昭君以自悲也”,这恰恰道出了咏史怀古诗“借史咏怀、借古讽今”的抒情特色。
四、课堂总结。

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  ---节选自《红楼梦》六十四回

由我们对上面几首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明妃出塞”虽是一个陈旧的题材,但是不同的诗人或根据自身遭遇、或根据所处时代的特点通过多角度、转焦点、反其义等方法从“明妃出塞”题材挖掘出新的诗意,写出新的优美诗篇。

  有句俗话说:第一个把美人比作花儿的是天才,第二个把美人比作花儿的是庸才,第三个把美人比作花儿的是蠢才。其实这句话也不尽然,就如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样展露了天才的事情,关键是你能不能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你能不能翻出新意。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简析】:
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崩驾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不象是在发议论。

《咏怀古迹》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其一  (咏怀的是庾信)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咏怀的是宋玉)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  (咏怀的是明妃——王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   (咏怀的是蜀主——刘备)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咏怀的是诸葛亮)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http://baike.baidu.com/view/151487.htm此处有具体分析,可以参考。

《咏怀古迹》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咏怀古迹》(共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1]
其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1]
其二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生后所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3]
其三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4]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话又回到此诗开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是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的。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其四
  作者借村翁野老对刘备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5]
其五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6]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生平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这组七律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寓居夔州时创作的。这一带,留有庚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宫、武侯祠等古迹。杜甫借古迹为题,...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赏析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蜀王是谁
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作者:杜甫 (唐代)蜀主窥吴幸三...

咏怀古迹中间两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间两联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表现手法。颔联写王昭君离开故国、长留异乡,颈联写昭君身死异乡,却只能以魂魄归来,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生离”与“魂归”的对比,由此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寄寓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暗怀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怅惘。《咏怀...

杜甫的咏怀古迹 赏析 五首全部都要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赏析:这首诗咏怀蜀先主刘备,兼怀诸葛亮.歌颂了刘备生前的伟业,对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感到遗憾,叹息他大业未竟身先离去,空留寺庙在人间的荒凉...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此诗为《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五首,内容是咏武侯祠。这一首直接第四首,可以连读。杜甫咏先主刘备,于篇末点出武侯祠,以颂君臣一体,虽前有《蜀相》...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是哪位诗人的作品这首诗词的原意是什么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作者简价】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

杜甫的咏怀古迹 赏析 五首全部都要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赏析:这首诗咏怀蜀先主刘备,兼怀诸葛亮。歌颂了刘备生前的伟业,对他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感到遗憾,叹息他大业未竟身先离去,空留寺庙在...

肇源县18430667971: 咏怀古迹五首讲的是谁?说的是什么故事? -
暨超四消:[答案] 《咏怀古迹》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

肇源县18430667971: 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说的是什么故事?(不要太长了) -
暨超四消: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想知道更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812706.htm

肇源县18430667971: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说的是谁 -
暨超四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肇源县18430667971: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解释 -
暨超四消: [注解]:1、蜀主:指刘备.2、征吴:对吴有企图.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常:一作“长”.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

肇源县18430667971: 咏怀古迹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
暨超四消: 联结伟大的前者,启迪智慧的后者

肇源县18430667971: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赏析 -
暨超四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①.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②.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③.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④. [大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

肇源县18430667971: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翻译. -
暨超四消: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

肇源县18430667971: 咏怀古迹的翻译 -
暨超四消: 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且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