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作者&投稿:帅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过年怎么过?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年夜饭、抢红包?过过这么多春节的你,真的知道福建过年的诸多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福建的过年风俗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一、福州过年习俗
  福建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传统,都是吃年糕。因为年糕谐音“年高”,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吃完年糕,大人们“攻战四方城”,小孩们嬉笑玩耍,好不热闹。大家都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而大年三十那天晚上自然就是最热闹的时候了。游子们无论多忙,那天晚上都会赶回家来全家团聚。旧日除夕夜和现在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十晚上焚香后,就可以一家子坐在桌边吃团圆饭了。团圆饭的菜品丰富,主要也是鸡鸭鱼肉,还有福州传统美食年糕和米果,以及做成如太极一样的芋泥,寓意着来年年年高升,和和美美,团团圆圆。而到了除夕夜零点的时候,开启大门(而开门者需为一家之主,一般是父亲,希望他在新的一年中能够给大家带来吉祥和福缘)这又称为开正。同时焚香点烛,祭拜天地,家神和祖先,并燃放鞭炮,既表示新年的开始也代表祈求幸福与吉祥。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和初三就可以去拜访亲朋好友,互贺新年。清人吴续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道:“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有女儿出嫁的人家,则要办春酒,让女儿,女婿,外孙一起回娘家团聚。这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到处都是一番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而到了初四清晨,家家户户又要开始焚香“接神”,迎接廿四上天的灶王爷回銮视事。
  初五又称破五,照例要吃米果。从初一到初四有太多的禁忌,到了初五就破除了,所以祭祀的供品可以撤,垃圾可倒,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到此春节结束。
  初七,人日,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
  初八,顺星,群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的时候点四十九盏灯并放在各地,叫散灯。
  初九,玉皇大帝诞辰。祭玉帝和天官。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二、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福州春节习俗
  福州的春节习俗富有浓厚的闽南风情,跟北方人的春节习俗相比更具有自己的特色。福州过年习俗有哪些?福州人是怎么过春节?身为福州人,看到这么多的习俗你会倍感亲切。
  筅堂(扫房)。福州地区在春节前的“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的习俗。
  尾牙。“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
  分年。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送年。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鱼”“草鱼”或“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给外甥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间亲情。现在多以现金以示孝敬。
  做岁(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称“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节正式开始。是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既年夜饭,围炉团坐,通宵不寐,谓之“守岁”。再拂厅与堂,燃红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以木制蒸饭甑装盛,围插朱筷十双,贴红纸,扎红绳,撒“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于厅堂案桌。家中门户、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皆覆“金银纸箔”,象征金银财宝多到溢出,象征明年发大财。三十暝晡一般要洗澡,因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旧时,三十暝晡是债主讨债的日子,故称年关。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
  初一。早上要放鞭炮,然后祈年、饮屠苏(一种药酒)、序拜(即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有的人家还要却荤食(吃素)。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线面加俩蛋),以象征一年太平。这天不煮新饭,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饭”。人们见面要互道"恭喜发财,合家平安"等语。这天忌扫地倒垃圾、扫地、洗澡、用刀具、讲晦气话,一般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
  清人吴继筠《福州岁时竹枝词》:“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初二。福州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
  初三。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
  初四。开假日,迎接灶君回銮视事,也称“接神日”,店铺都在这天放鞭炮,开门迎业。
  初五。入学日,旧时入学弟子在这一天拜见老师,称“上斋门”。
  初七。人日,福州俗称“人补命”,民间要取七种菜做羹,叫“七宝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寿。
  送灯。初七送灯日以后,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亲家舅扛着甘蔗,蔗上挂着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福州地区一般从正月初十至元宵节都进行与花灯有关的活动。做父母的把花灯送给出嫁的女儿。花灯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称"亲家舅送灯"。春节亲家舅(小舅子)送灯,在福州城乡十分流行。送灯即送"丁"方言,外婆给外甥送灯,就是祝福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旺。娘家给婆家送灯,大多由亲家舅(小舅子)送。

福州属于福建,因此春节的习俗和福建的相同。

1、春节期间,福建民间有祈福祭祀习俗,人们会在院落、居室、灶房、仓房、畜棚也会贴满不同体裁形式的年红。年红寄托着家人美好期盼,亦可将宅院装饰一新,烘托出节日气氛。

老福州过春节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岁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访友讨压岁钱;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观灯迎神闹元宵;正月廿九这天送拗九粥,春节结束。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2、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房门两侧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

3、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4、新年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扩展资料:

福州人的其他习俗:

1、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2、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3、食俗,闽菜世界闻名,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当地的风味小吃有鱼丸、拌面、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州(福建省省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福州人过春节的习俗:

1、正月初一

过去正月初一晨起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福州人正月初一的早餐必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取福州话谐音,如“鸡”音似“系、羁”,鸭蛋音似“压浪”),以祝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正月初一这天不煮新饭,也不吃稀饭,比较普遍的是吃“隔年饭”(岁饭,平时也叫做“炊甑饭”),在新年吃“隔年饭”是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在福州民俗里,这一天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夫婿也要同行。回娘家时,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此日又称“迎婿日”。

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女婿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老的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3、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过去福州人人外出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早上外出,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平安,齐发”等。凡亲友来贺者,除招待茶、烟、瓜子之外,另款待以点心。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拜年钱”、桔子或糖果。福州童谣:“拜年拜年,掏桔分钱”。

4、正月初四

到了正月初四这一天,民间习俗有守在家里不出门迎“灶神”回民间的说法,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也称灶王爷。

在腊月廿三这天,人们恭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因此有了祭灶。正月初四,灶王爷汇报完工作,又要重新回到人间,继续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中,准备好供品,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恭迎灶王爷回来。尽管民俗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这些习俗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

5、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民间传说中财神的生日,所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迎财神。

按照习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正月初一起就关张了,而正月初五恰逢财神生日,家家又都重新开张,因此求财是这一天的重要主题。

6、正月初六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7、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日,是人的生日(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五为牛,六为马,七为人)。古称“人胜节”,一般吃太平面,也吃取七种菜(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寓意聪明,蒜寓意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加米粉制成羹,叫做“七宝羹”,晚上也吃年糕,人们在这一天以拜斗的形式为家人祈福平安。

8、正月初八

福州熟语:“元宵但看初八灯”。按照福州习俗,从初八开始是送灯的日子。正月期间,福州民间有送灯的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每年例必送灯,因福州方“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

旧时,初八前后,乡村路上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亲家舅扛着蔗,蔗上挂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送灯是很有讲究的,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

9、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新春家祭,是为“上采(纸)”,各家备牲醴在祖先前供奉。过去在福州市区及其周边乡村的人们十分重视这个环节,“上采(纸)”日当夜,家家户户开始张灯,一般元宵灯展会也在此夜正式亮灯,一直持续到元宵之夜,所以,娘家人务必要在此日前将送花灯到婿家。

10、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又有中国狂欢节、情人节之称。元宵节是新一年中的头次月圆的节日,以前福州元宵节,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举办赛神会。“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的盛景。元宵之夜,南后街人潮涌动,观灯赏月,热闹异常。

扩展资料:

福州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称。福州元宵风俗严肃而活泼,浪漫而美妙。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深含诙谐的幽默感和浓浓的“虾油味”。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旧时,福州元宵闹花灯,成为春节的重头戏。



福州的春节习俗富有浓厚的闽东风情,跟北方人的春节习俗相比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依据老福州的传统,从腊月十九(尾牙)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节)都算过年,历时45天,这在全国各地都比较罕见。过年的头等大事就是置办年货,老福州把办年货叫做“汇年料”。

福州地区在春节前的“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的习俗。

尾牙。“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

分年。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送年。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福州话里“灯”与“丁”谐音,意在希望女儿早生贵子,所以就有了“亲家舅送灯”的习俗。“送灯”的时间在年后,一般在正月十一左右,娘家在这段日子必须送花灯到女儿夫家。“送灯”很有讲究。姑娘出嫁头一年,送的是“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如果第二年仍未生养,就加一盏桔灯,这是因为福州话“桔”与“急”谐音。

如果已有子女,一个孩子就加送一盏,灯的盏数要超过子女数量,如关刀灯、走马灯、绵羊灯等。送灯时,将灯挂在两根甘蔗两头,由亲家舅扛着到亲家母家里去,灯送到时,亲家母或姐夫要煮太平面给亲家舅吃,还要给压岁钱。



1、堂——辞旧迎新大扫除

扫除、清洁、好过年。旧颜换新貌,岁尾迎岁首,穷富都一样!这年前的大扫除,福州人称为“筅xian雪堂”,在福州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每年十二月中,先择晴日、把家庭内部、天花板、厅堂、杂特间等打扫干净,清理垃圾,疏通水沟,而后洗剧门庭,有的还将大柱,门楣等洗得干干净净。至于家具、厨具等,也分日一一清拭。

旧式福州家庭每年的清扫工作和连家船民有密切的关系。每当年尾,闽江沿岸的连家船民就会上岸,带着特制的木桶替人洗房子,洗的工具不是一般的扫帚,而是采集新鲜竹叶做成的扫帚,谐音“富足”“满足”。

2、祭灶

福州祭灶神有个讲究,要祭两次,分“祭素灶”和“祭荤灶”。那时,家家户户恭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当然要拿好东西招待,所以农历十二月廿三,人们会拿好酒好菜招待灶王爷,叫做‘祭荤灶’。但是又怕他上天的时候,一身的酒气惹玉皇大帝不高兴,还醉醺醺得胡乱汇报,所以等到农历十二月廿四送他上天的时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招待他,叫做‘祭素灶’。

祭灶就像是过年的前奏。特别是祭灶完可以吃的灶糖灶饼,比如说老鼠儿(学名叫寸枣)、灶婆饼、麻生糕、金钱饼、红纸包、炒米糕等等让家里的小家伙们垂涎不止。

祭灶那天,爸妈忙得团团转,一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饭,就开始忙活着清洗锅盖和灶台的边边角角,然后才拿出准备好的精致菜肴十道,摆在灶台上,点上香烛,倒上米酒,摆上代表“甜甜蜜蜜”含义的马蹄和甘蔗。天黑了,开始祭灶了。焚香祭拜灶神爷爷,虔诚地许个心愿,然后放鞭炮,所有的都结束后,小家伙们就开始欢呼雀跃地享受灶糖灶饼了。

3、做小岁:祭拜至少一整天

福州人都知道,除夕又叫“做大岁”,而在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是老福州们“做小岁”,也就是祭祖宗拜天地的时候。依伯依姆们说,祭祖宗,摆祭品是件很繁琐的事,要一整天的时间,做小岁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年三十的晚上好好团聚。

“做小岁”这天一项重要的活动是(祭拜),早上到祠堂的大厅祭、中午到家里的大堂祭,下午还要到房间里祭……在厚厚的蒲团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拜拜”好像没完没了,屁颠屁颠跟在大人后面的小孩童却乐此不疲。

4、除夕:年夜饭很讲究

福州有句老话: “好囝不赚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即使远行经商、打工的福州人,在除夕前一定会返家过年,合家团圆,吃顿团圆饭。

在以往的习俗里,除夕晚是不能走家串门,要全家聚在一起,“人不齐不开饭”。在老福州人的眼里,过年的高潮就体现在年夜饭上。

福州人的年夜饭很讲究,福州人很重视年糕,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就说太平燕吧,是以肉燕加鸭蛋烹调,因福州话“蛋”叫“卵”,鸭卵音谐“压乱”,有平安之意。一家人在家吃得热热闹闹、平平安安的,才有“年味儿”。

拓展资料: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榕”,隶属于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省会,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福州



1、筅堂(扫房)  

福州地区在春节前的“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的习俗。

2、尾牙

“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  

3、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  

4、分年  

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5、送年  

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拓展资料: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童话传说中,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春节习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春节习俗




广东人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6. 醒狮是广东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起源于佛山。醒狮舞不仅在广场上表演,还沿街舞动,逐户拜年,寓意着醒狮带来平安和吉祥。主家会挂红挂青,放置红包,让瑞狮摘取,称为“采青”,希望狮子能将好运带回家。

广州人过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广州人过春节为什么喜欢买桃花
过年的时候要给小孩压岁钱,这是为了让小孩子拿这笔钱来驱除邪祟。“派利是”意为封红包,这是广东春节的习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不过,最早的“利是”是跟钱无关的,它始于汉代,是拿来辟邪的吉祥物。后来老人家就用红线把它串起来,在年三十晚,压在小孩的枕头下,给他辟邪,叫压祟。现在...

中国人过春节的风俗春节的习俗有什么
3.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也是春节的常见习俗。窗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通过夸张和概括的手法,将吉祥的图案和寓意表现在窗玻璃上,装点节日气氛。而“福”字倒贴则象征着“幸福已到”和“福气已到”,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好运。4. 年画是春节期间另一种流行的装饰品,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也反...

中国人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游神、做年例,也有踩高跷、跑旱船。南方沿海一带岭南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扫尘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亦称扫屋)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

中国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古代过年的习俗包括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对联、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等。初一初二拜年,初三初四娱乐,初五初六跳猴舞。古人从腊月开始忙碌“年事”,直到过了元宵节,这年才算过完。除夕之夜是团圆之时,人们在这一晚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饭后阖家团坐守岁,小辈向长辈行礼辞岁,老人们会...

中国人过春节的风俗 春节的习俗有什么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

中国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就打扫卫生,就是扫尘,然后就贴春联,贴年画。祭祖,祭各方神灵。放爆竹,守岁,就是一直待到第二天天明,再有就是拜年。差不多就这样吧!

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

中国各省春节有什么习俗呢??
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3、浙江 大年初一上山扫墓。上庙烧香扫墓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清明节才做的事。但在温州的部分地区,春节才是扫墓的时间。大年初一扫墓有着“请祖先一起过年”的...

中国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帮助的人:305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

非国家标准行政区划只宜作为统计汇总用地址代码15158451071: 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
秘绿活血: 福州过春节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岁末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访友讨压岁钱;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观灯迎神闹元宵;正月廿九这天送拗九粥,春节结束.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

非国家标准行政区划只宜作为统计汇总用地址代码15158451071: 福州春节有什么习俗 -
秘绿活血: 老福州的习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是祭灶的日子.祭完灶,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孩子们开始眨着眼巴望着过年. 祭灶日子的确定得看大小年,如果是大年(即除夕是农历三十),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四.如果是小年(即除夕是农历廿九),...

非国家标准行政区划只宜作为统计汇总用地址代码15158451071: 福州春节有哪些年俗 -
秘绿活血: 福州民俗典故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

非国家标准行政区划只宜作为统计汇总用地址代码15158451071: 福州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
秘绿活血: 祭灶 “今天就是祭灶的日子,在我的印象中,以前福州人祭灶好像还分成两次,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一位60多岁的刘老先生说.在他的记忆中,祭灶的日子不单只是在农历廿四这天.而且还有首民谣唱得挺好听的,“可惜现在年纪大了,也...

非国家标准行政区划只宜作为统计汇总用地址代码15158451071: 福州人是怎样过年的? -
秘绿活血: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每年福州会馆都会替会员订制年糕,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

非国家标准行政区划只宜作为统计汇总用地址代码15158451071: 福州的春节风俗习惯 -
秘绿活血: 吃年糕,鱼丸,太平燕,初一早上要吃太平面.里面一定要放鸭蛋要烧金箔.要拜地主,灶王

非国家标准行政区划只宜作为统计汇总用地址代码15158451071: 福州春节怎么过? -
秘绿活血: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

非国家标准行政区划只宜作为统计汇总用地址代码15158451071: 福州春节习俗 -
秘绿活血: 扫尘就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

非国家标准行政区划只宜作为统计汇总用地址代码15158451071: 福州的过年习俗或风俗.
秘绿活血: 大年三十的中午是要吃粉干的~晚上的年夜饭要吃假鱼丸、鱼丸、还要祭拜祖宗. 初一早上要吃长寿面~貌似早上还得烧纸之类的= =

非国家标准行政区划只宜作为统计汇总用地址代码15158451071: 福州的春节一习俗700字 -
秘绿活血: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