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和”而获得战争胜利的典型事例

作者&投稿:针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列举古人在战争中因注意细节而胜利的故事。~

曹刿论战算不算?
庄公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战胜齐国呢?”曹刿说:“打仗要根据战场的千变万化随机处置,决不能事先凭空决定采用什么固定的战法。我愿和陛下一同率军前去作战,根据实际情况谋划。”庄公认为曹刿讲得有理,遂同曹刿一起带领大军迎敌。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了阵势(参见长勺之战)。齐主将鲍叔牙因一路进军顺利,有轻敌之心,首先下令击鼓进军。齐军呐喊着向鲁军阵地冲来。庄公见状,也欲击鼓迎战。曹刿连忙制止,并要庄公传令全军严守阵地,不得乱动和喧哗,擅自出战者斩。鲁军纹丝不动,齐军冲不破阵势,只好退了回去。鲍叔牙又下令第二次击鼓进攻,齐军重振精神,再次向鲁军阵地冲来,鲁阵仍岿然不动,齐军又一次退了回去。鲍叔牙见鲁军两次不出动,以为是怯阵,下令第三次击鼓进攻。这时,曹刿果断地告诉庄公击鼓冲锋。随着鼓声,鲁阵中杀声骤起,士兵们像猛虎出笼般冲杀过去,其势如迅雷不及掩耳。齐军被杀得七零八落,丢盔卸甲,狼狈溃逃,公子雍也被鲁庄公一箭射死。庄公见齐军败退,欲下令立即追击。曹刿忙说:“别急。”他仔细察看了齐军逃走的车辙,又登上战车前横木向齐军逃跑方向瞭望了一阵,方要庄公下令全力追击。鲁军追杀了30余里,斩杀、俘虏了许多齐军,缴获辎重无数,全胜而回。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却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庄公又问:“为什么齐军逃走了,你不让马上追赶呢?”曹刿说:“大国之间交锋,虚虚实实,齐军虽退,也要特别提防有诈。我察看后击。”庄公十分佩服,说:“你是真正的军事家啊!”立即拜曹刿为大夫,并把女儿曹姬嫁给曹刿。

 第一章 第一节 鸦片战争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分为四段:

  第一段指出从17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二段指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性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中国的大门。”殖民主义的本质在于侵略和掠夺。这句话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这场战争的性质。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国由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第三段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被鸦片战争惊醒了的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再一个是鸦片战争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终于酿成了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反侵略”这点,是鸦片战争以后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内容和新意义。

  第四段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又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句话不仅概括了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而且揭示了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俄国趁火打劫,蚕食鲸吞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第一节 鸦片战争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严重危害;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侵占广东香港岛;中国爱国军民奋起抵抗侵略者;清政府屈服,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正如当时的马克思所说:西方的原始积累“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等等中,继续发生作用。”(《资本论》第一卷)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教育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努力争取提前实现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规划的21世纪中期宏伟建设蓝图,是每个青年的历史重任。

  3.“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继承了这一历史光荣传统,奋起抵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光辉业迹,开启了近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不断斗争的新篇章。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辉传统,仍是今天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讲授,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危机四伏的清朝封建统治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扩张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猖獗的英国对华鸦片走私

  2.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1840年—1842年)

  1.英国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2.中国爱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3.清政府的屈服求和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课的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本节课的难点:通过鸦片战争的史实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在简要介绍本章教材的引言以后,教师讲授本节课时,要注意和学生在初中时所学鸦片战争史的联系与区别。初中教材内容多形象具体,高中教材理论分析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对一些基本史实(如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经过等),尽量启发学生回忆过去所学内容,不占过多的时间,在巩固的基础上,主要抓教材中出现的有关基本理论的理解、文献资料的诠释和运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重点问题(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一目,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说明:

  1.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教材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说明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末期,这两个方面又都各以四项史实作为论据。讲授时,教师可以一边联系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内容,一边加以整理和深化,指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呈现出封建末世的衰败象征。

  2.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教材也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讲授时,教师可一方面启发学生回忆在初中世界近代现代史学习过的有关知识加以归纳;另一方面要讲明西方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有个深刻的分析:“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9世纪上半期,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列强的势力范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少了,它们必然要把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当作下一个掠夺对象。

  3.面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教材明确地指出:“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这里已预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腐朽的清政府既不“知彼”,也不“知己”,而要去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焉有不败之理?我们在这里要作简要的解释,为以后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作准备。

  四、“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一目,需要讲明四个问题:

  1.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教材中的小字作了具体事例介绍,可指导学生阅读。

  2.英国无耻地用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手段,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这绝不是正当的商务,而是贩毒和掠夺。

  3.鸦片输入,既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维护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解放后,虎门销烟的雕像成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巨型浮雕的第一幅,是当之无愧的。

  五、“鸦片战争的经过”一目,需要讲明以下三个问题:

  1.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教材中的一段小字所举的事例,便是确凿的史实。马克思曾经指出:这是英国“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鸦片贸易史》)在这里,很清楚的表明: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是这次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也表明这次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2.按教材中的鸦片战争形势图,使学生明确并能简要复述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即:①1840年,英军侵入广东海面后,继而沿海北犯,到达天津海口。②1841年,英军扩大侵略,在侵占香港岛后,又攻占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③1842年,英军闯入长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

  3.对在反侵略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可启发学生忆述初中所学内容,并根据高中教材作简要的补充。

  六、全课结束后,在小结的基础上,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鸦片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如何理解这次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又为学生答好课后练习提供参考。

  〔附一〕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C。

  二、1.不对。2.①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他们的炮舰和走私船不断出现在中国东南海域,进行骚扰和侵略,鸦片战争的爆发正是这些侵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必然结果。②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居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财富,进而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进攻。因此,这场战争,绝不是为了“维护”什么“商务”而引起的,完全是一场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1.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2.英国的鸦片走私改变了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出超的地位,致使中国严重入超,白银大量外流。英国资产阶级靠走私鸦片,发了横财。英国也在中英贸易中成了出超国家。

  〔附二〕本节参考书目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册胡绳著人民出版社

  《近代中国八十年》陈旭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鸦片战争》牟安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修订本中华书局

  (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高级教师 郑树民)

  资料和注释

  嘉庆帝

  嘉庆帝(1760—1820),即爱新觉罗·?琰(yóng yǎn)。乾隆帝第15子。年号嘉庆。庙号仁宗。刚即位时,大政均由其父太上皇帝(即乾隆帝)决定。1799年亲政后五天即宣布权臣和20大罪状,责令其自杀,抄没家产。在位期间,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1796年爆发了川楚一带的白莲教起义。1813年爆发了鲁豫一带的天理教起义。京附近的天理教起义军在林清等人领导下向清朝皇宫发动了进攻。起义军和清军曾在隆宗门一带展开激烈战斗。上述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说明清朝国势开始衰落。

  林清

  林清,清代宛平县宋家庄人。1806年,他加入天理教。天理教,又名八卦教,是民间秘密流传的反清组织白莲教的一支。1808年,教徒推举林清掌管八卦教的一支坎卦。林清提倡互相帮助,令教徒交纳“根基钱”,每人100文,用来救济穷苦百姓,深受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1812年,晋、冀、鲁、豫等省八卦教首领在河南滑县聚会,推举林清为天王,冯克善为地王,李文成为人王。大家商议把八卦教分为两支;北支以京师附近的黄村为中心,由林清指挥;南支以河南滑县为中心,由李文成指挥;定于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南北两支同时举旗起义,北支直捣皇帝的老巢——紫禁城,南支北上援助。不料,南支义军因打造兵刃,走漏风声,李文成被捕入狱。当地教徒被迫提前起义,劫牢反狱,救出李文成,占据道口镇。清政府急忙调集大军围剿。林清没有得到南支义军提前行动的消息,指挥北支义军按原计划起义。林清将北支义军分成两路:一路由陈爽率领攻东华门,另一路由陈文魁率领攻西华门。九月十五日清晨,起义军分头潜入北京城。正午时刻,聚集在东、西华门外边的起义军,突然打出“大明天顺”的旗号,手执兵刃,呐喊着冲向东、西华门。东路军遭到皇宫禁卫军阻挡,没有冲入东华门就失败了。西路军在宫中太监高广幅、张太接应下,攻入西华门。义军反手关闭宫门,抵抗来援的清军,然后杀奔隆宗门。这时,隆宗门已关闭,皇子绵宁率太监把守。冲在前面的义军战士架起人梯,想翻墙而过,刚一露头,就被绵宁用鸟枪击中跌落。陈文魁下令火烧隆宗门。义军刚刚点火,清朝京师留守大臣率禁军由神武门赶来。起义军腹背受敌,苦战不敌,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全军覆没。两天以后,林清被捕。清政府在中南海瀛台北门审讯林清。林清沉默不语,最后惨遭杀害。

  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1737—1806)是英国外交官。1793年,他奉英国政府之命,以庆贺乾隆帝80寿辰为名,来到中国,要求清政府增开通商口岸,减低税率,给予租界,允许英国派遣公使长驻北京,听任英人传教。乾隆帝以其不识天朝体制,妄行乞请,而严加拒绝。在赐马戛尔尼筵宴,优加赏赉后,让其回国。

  福康安

  福康安(?—1796),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字瑶林,大学士傅恒之子。乾隆时,他因勋戚关系,入选三等侍卫,不到十年就擢升为将军。他历任云南、贵州、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晋封贝子。

  道光帝

  道光帝(1782—1850),即爱新觉罗·?(mín)宁,嘉庆帝的次子(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庙号宣宗。在位时政治腐败,经济凋蔽,人民不断起义反抗。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走私鸦片。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和白银不断外流引起统治危机,他于1838年接受了林则徐等的禁烟主张,并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8月,英船到达白河口,道光帝惊惶失措,将林则徐等革职,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同英军谈判。1842年,道光帝接受英国侵略者提出的条件,批准耆英等人在中英《南京条约》上签字。1844年又批准耆英先后在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上签字。从此,中国开始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0年病死。

  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对外贸易里,英国居首位

  1689年,英国与中国在广州正式通商。鸦片战争前,在对华贸易的各国中,英国的对华贸易居于首位。其比重列表于下:

  价值单位:银两

  年度
  1765—1769每年平均数
  1795—1799
  1830—1833

  欧美海上输华总值(=100%)
  1 774 815
  5 908 937
  9 192 608

  英输华值
  1 192 915
  5 373 015
  7 335 023

  占欧美各国输华总值%
  67.2
  90.9
  79.8

  向欧美各国输出总值(=100%)
  4 177 909
  7 937 254
  13 443 641

  输英总值
  2 190 619
  5 719 972
  9 950 286

  占中国输出总值%
  52.4
  72.1
  74.0

  中英贸易中国出入超情况:出超(+)入超(-)
  (+)997 704
  (+)346 957
  (+)2 615 263

  见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4—5页。

明朝与努尔哈赤之间的宁远之战,袁崇焕指挥一万人同仇敌忾死守宁远,努尔哈赤六万大军号称天下无敌的骑兵最终败在精诚团结的明军手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列举古今中外,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的战役
此话出于孟子天时即: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地利即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人和即有利于作战的 内部团结。在 上这三点确实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利用天时胜利的战争最为著名的有 等(你没问我就不说了)有:日军攻打青岛,英法 ,以及上面提到的伟大的卫国战等举例: 、,日本本土距离 足有3200 海里,...

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意思
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成语,它表达了在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地方和合适的团队合作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天时:指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以及与此相关的时机、节气、气候等。在人类生活中,天时对于很多事情的成功至关重要。例如,农业生产需要遵循季节变化和气候条件,商业活动需要抓住市场机遇,个人...

举例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益州之主“不知存恤”;刘备“信义著于四海”。除开地理条件,诸葛亮尤其重视“人谋”“人和”“人用”。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地利不如人和的和是什么意思
地利不如人和:是指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地利不如人和是一句汉语俗语,出自孟子的一句话,原文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品原文为: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八字中如何看天时、地利、人和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⑨不战,战必胜矣。”作品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荀子·王霸》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

企业战略之“天时、地利、人和”
4、最后的话 孙子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是以必付与而囗战,不得已而后战。孙子说:“天时、地利、人和三项条件缺了任何一项,即使能暂时取得胜利,也必定留下后患。所以,必须三项条件齐备才能作战。如果不能三项条件齐备,除非万不得已,绝不可作战。”

作战时,"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排序为下面哪一项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

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是指战略上说的两者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第一个例子可以举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的例子朝鲜的地形条件是联合国军从胜利到没有胜利的众多原因之一.第二个例子可以举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没有游击战的地理环境,有利美国的机械化部队和信息优势,但美国没有明白西方的政治制度并非适合所有国家.是其处境...

文言文得道多助
(2)文章中“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天时不如地利。 (5)地利不如人和。 (6)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祝你成功! 亲,*^__^* ,不懂请追问,满意请点击设为满意答案,谢谢你!

云阳县18780406172: 为什么刘邦能赢 -
雪全健骨: 刘邦最后能赢的原因是:得人者得天下 这也是刘邦比项羽高明之处所在.历史上汉楚之争,最终结局是刘邦大胜、项羽大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刘邦善于用人.汉高祖刘邦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的失败教训...

云阳县18780406172: "不战而屈人之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逃而获胜”的实例 -
雪全健骨: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战略理论.从实际的条件而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实际的力量而言,敌我力...

云阳县18780406172: 逃而获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实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具体事例 -
雪全健骨: 不战而屈人之兵”语出《谋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必以全策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善于用兵的人,降伏敌人的军队,却不用硬打……必定要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所以兵力不至于折损,...

云阳县18780406172: 古代“以少胜多”的故事有哪些? -
雪全健骨: 一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统治,点燃起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一时间,"天下从者如流水".项梁、项羽起兵于江东,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参...

云阳县18780406172: 《曹刿论战》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雪全健骨: 政治上主张取信于民,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上善于抓住有利的追击、进攻时机,审时度势.

云阳县18780406172: 台儿庄大捷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雪全健骨: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1、爱国将士拼死搏杀.2、日军孤军冒进,后继不力.3、地形有利.4、中方兵力投入消耗足够.5、中方迫切需要一场战...

云阳县18780406172: 以团结双赢为题写一篇1000字的作文 -
雪全健骨: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一个人,也只有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那么,让更多的互惠之人体验到合作的甜蜜与芬芳吧! ——题记新龟兔赛跑自从...

云阳县18780406172: 汉尼拔是如何取得决战胜利的?
雪全健骨: 罗马人寻求决战,也并非只是一时冲动.汉尼拔已经占领了囤积粮草的坎尼城,罗马... 另一边,汉尼拔激励士兵不要忘了往昔的流血和胜利,为荣耀而战.双方怀着不同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