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十七大的实事评论

作者&投稿:於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时事评论~



2000多年前,一个西方古国创办奥林匹亚竞技会,拉开了人类寻梦的序幕。100年前,一个东方弱国仰天长叹,梦追奥林匹克。2008年,中国北京踏着29个足印,演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鸟巢”里的圣火再次点燃人类激情,放飞人类梦想的时刻,在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空前的民族热情、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度的民族感和使命感展现给世人的时候,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什么是永世不灭的中华魂。

1、团结友爱的中华儿女携手全球各族人民共绎世界之梦

同一个梦想——用奥林匹克精神牵手世界

19世纪末叶,被称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顾拜旦提出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梦想。历经风雨百年,现代奥林匹克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成为人的体质与心灵、精神与品质、力量与意志均衡和谐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

“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是奥林匹克的宗旨,也是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目标.........

“同一个梦想”记载着华夏子孙问天的渴望,记载着中华体育健儿孑然一身步履奥运的足音,记载着中国军团蒙特卡罗申奥失利后的坚强,记载着13亿人民“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的心声........

同一个世界——用时代语言对话世界

7年前,北京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主题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并于2005年提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北京奥运的主题、理念和口号,反映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理解,体现着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当闪耀人类文明之光的奥林匹克与走过五千年历史的东方古国相遇时,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迸发出了新的思想火花,形成了展示时代大趋势的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北京用时代的语言对话世界,世界用同样的感受回应北京。

人文奥运理念将古老中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价值思索,与“团结、友谊、和平”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对接,揭示了奥林匹克精神蕴含的深厚人文底蕴........

追寻绿色、承诺绿色、实现绿色,彰显着13亿中国人民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倡导和争作贡献的境界........

科技是人类发展的引擎。奥运发展史同样也是一部科技成果在体育运动中逐渐渗透与应用的历史........

2、历尽艰辛、受尽磨难的中华民族勇攀世界高峰、问鼎东方之巅

经历了百年之旅的奥运会,在人类开启新世纪大门的时候,选择了东方的中国。全世界几十亿双眼睛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信息传播,共同感受到了古老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非凡魅力。

发展的中国。中华民族百年奥运圆梦,是一个古老国度由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的见证;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命运变迁的缩影。中华儿女曾想用自己的心灵叩开奥林匹克的大门,曾想用自己的身躯挑战人类的竞技,然而这一切,却因国运的衰败饱尝了切肤之痛。国运兴,体育兴。20世纪下半叶,奥林匹克运动会迎来了一个从屈辱中站起来的巨人........

开放的中国。多方位、宽领域地开放办奥运,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从未有过的零拒绝采访,全社会向媒体开放,这是中国的自信和坦然:博采众长办奥运,吸收全人类的智慧,使用全世界的人才,共同演绎国际水准的奥运盛典;虚怀若谷办奥运,学习国际社会的成熟经验,吸纳有识之士的独到见解,北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彰显自己的特色,彰显自己的水平;海纳百川办奥运,笑对分歧、笑对偏见、笑对非难、笑对碰撞,雍容大度、恢弘气度,开放的中国赢得国际尊重........

诚信的中国。北京奥运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向世人展现出一个讲信誉的大国形象,一种言必信、行必果的民族品格;申奥时,北京向全世界郑重承诺,建设高水平的比赛场馆群、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网、完美的奥运村、一流的媒体传播平台、最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7年艰辛,7年拼搏,北京如期兑诺........

创新的中国。文化创意点亮中国特色:中华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开幕式;极富中国文化魅力的奥运会徽“中国印”、奥运吉祥物“福娃”、奥运火炬“祥云”、奥运奖牌“金镶玉”,无不闪耀着艺术创新的灵光。科技创新支撑北京奥运:一个个创新的灵光放射着“科技奥运”的内涵,更彰显出一个蓄势待发、充满创新灵感的中国........

奉献的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得到了一次空前广泛的传播和普及。7年间,奥林匹克词汇在中国家喻户晓,奥林匹克精神在13亿人民中发扬光大,奥林匹克行动在男女老幼中蓬勃展开。如果说,北京奥运会赛事举办获得圆满成功,是一个伟大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应有贡献,那么,奥林匹克精神在一个伟大民族中如此空前的深入人心,则是一个伟大国家对奥林匹克事业作出的非凡贡献........

3、民主专政、科学发展,奥运后的中国将再次腾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懈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成功地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正是新中国5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为北京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撑........

以人为本。奥林匹克运动之神圣,在于它包含了人类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追求,一种人文关怀。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深刻体现。北京奥运会以人为本体现在尊重人、服务人、依靠人。人们看到也体验到,倾倒世人的“鸟巢”,不仅有夺人眼球的壮美身姿,更有一颗“尊重人”的心。“鸟巢”内没有一根立柱,赛场内不论哪个座位与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距都在140米左右,使所有观众在观看比赛的同时,感到了一种平等的待遇........
统筹兼顾。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筹办过程中,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奥组委始终坚持了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保证了重点工作和各项工作整体发展、协调并进。奥运会筹办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南方雨雪肆虐、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领导下,胸怀全局、统筹安排,妥善处理主要工作和全局工作的关系,全力以赴支援抗灾重建,有条不紊筹办奥运,做到了援助灾区和办好奥运两不误。北京奥运会采用了一城主办、多城协办的格局。北京奥组委发挥各地资源优势,统筹兼顾地区之间、北京与其它城市之间的关系,让更多的城市和民众直接参与到北京奥运会中来,推动这些城市的体育运动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推进北京与这些城市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把北京奥运会真正办成全国人民的盛会........


感想:

过“洋节”,忽视中国传统节日,追寻外国潮流,归根结底,就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反而追寻外国文化的表现。小部分人这样做是个人问题,当大部分人这样做那就是社会问题。忠孝文化几千年,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用古人的话说,这就是“本”,这就是“根”,那为什么会有人忘“本”、忘“根”呢?

1、价值观的转变。

2、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强。

3、弘扬中华文化力度不够。

建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我国的文化力量已经影响到,甚至制约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每个社会的有序运行,都需要有明确的价值支撑与价值引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价值观是人生的航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事物作出“好”、“坏”、“对”、“错”一类议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一种价值判断,而影响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便是自己的价值观。由个体组织起来的社会,之所以不再是个体,也不再是众多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成其为社会,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它拥有将众多的个体凝聚起来、规范起来、动员起来的价值追求、价值准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体系。而在这种价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最为根本的价值观念,则构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当代世界,许多国家对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更加重视、更加自觉。如新加坡甚至以国会法案形式确定本国的“共同价值观”,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2、提高文化软实力,呼唤文化创新。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中国的一句传世格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吐故纳新的能力和求变图强的精神。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离开创新,文化就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3、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亲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华文化重人,把解决人的自身问题放在首位,强调和谐,重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一致的关系;强调宽厚仁爱,崇礼尚义,包容万物,自爱爱人;讲究“和而不同”,承认差异性、多样性,不排斥矛盾甚至冲突,但最终是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实现多样统一。在以合作、说服、渗透为主要特征的软实力竞争时代,在国际矛盾日趋尖锐化的今天,这种注重“和谐”的思想,更容易被别人认同和接受,更能体现协调、平衡和包容,具有巨大的亲和力。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的关键是要把“和谐”、“共享”的理念作为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的共同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认真执行国际规则。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而且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凝结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特色,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百花齐放满园春,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互补,异彩纷呈才成就多彩世界。中华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个性独具的文化容易吸引他人的目光,是形成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我们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发挥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的作用;不仅要发挥文化单位和外宣部门的作用,而且要发挥旅游、外贸、教育、科研、体育、侨务等各个界别的作用。在对外文化宣传中,我们应根据文化传播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选择最为适合的传播形式,使中华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了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和源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说明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中华文化曾经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繁荣作出巨大贡献,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进程中必将发挥巨大作用。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竞相迸发创新智慧和积极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良好环境。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重点。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部门也要依靠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1、我代表的不仅是主人的身份,还代表着全国青少年和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意识。明确了身份和立场,说什么临时应变,但我一定会用汉语说,这样更能体现出中国青少年应有的整体文化水平。
2、首站一定会安排好友去长城,并向其他好友说明长城是人类历史的奇迹,长城的历史和作用等,并引用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评论:“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然后会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让他们知道,历史的真实是不以主观意识的扭曲和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3、本次活动很重要,意义深远。除了能够加强中日两国青少年间的感情文化交流,更能促进中日两国关系的友好。

对一些朋友的意见提点个人意见,对事不对人,请谅解。

1、“我只回答第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想想”

这位朋友,我想请问,你所谓的换个角度,换的是谁的角度?是党和国家的,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是你的个人主观角度,还是社会客观的角度?

2、“中国文化大部分是汉族文化,应该重点对汉族文化进行宣传。”

首先,民族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抽象化中的分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昌盛是对一个国家的整体概念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单一的个体。更何况,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每个民族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汉族并不是主体。所以,请不要民族歧视,可能用词不当,尽管我也是汉族。

3、“奥运会什么都说明不了,一个修正主义的官僚社会能说明什么。”

这位朋友,请你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官僚,什么是主义,什么是社会,你再来谈你所谓的“修正主义的官僚社会。”

4、“国家的教育方针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华文明不重要了;适当喊喊就不错了;数典忘祖又能怎么样!”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文化也是硬道理。中华文明不重要了,这句话我代表我自己作为中国人对你说:“闭嘴”,请你不要在这误导他人。传统文化牵引着民族感情,民族感情牵扯着民族兴衰,民族兴衰决定着国家存亡。“数典忘祖又能怎么样!,”当“亡国奴”三个大字顶在你头上的时候,你就知道能怎么样了!

这个用不着到这里来呀,实时周刊都有!

  党的十七大,是一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髓、团结、胜利、奋进的大会。
  通过平时看电视、读报纸、上网,我深刻地了解到十七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大会的这一主题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十七大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著做出全面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十七大的精神,是新世纪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是实现新世纪奋斗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在学习中,我认识到十七大报告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十七大精神展开的,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这个中心环节,全面领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七大报告的灵魂和主线,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也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通过学习报告内容,我认识到要通过努力学习,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世纪宏伟奋斗目标,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步伐。进一步明确了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以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力量,运用一切资源,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靠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同样要靠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
  发展与创新,一直是我党贯彻执行的路线,也是现代化社会前进的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工作中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视野、拓宽思路,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才能加快发展,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跨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中国加入了WTO,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态势日趋明显,前进的路上将有许多困难和艰辛。我深信:党的十七大指明我们胜利前进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必将在本世纪的中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我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更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员,年轻是我们的骄傲,刻苦学习也正是我们爱国、报国的真实体现。

  热烈祝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在秋高气爽的十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浓重开幕了.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它所倡导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理念及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对我国人民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极其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值得大家高度关注,认真学习和领会.在此,提供一篇关于和谐社会问题的理论观点综述文章和一篇历届党代会的历史资料,供网友欣赏:
  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综述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是什么
  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
  (一)“关键阶段论”。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所以必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二)“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由此带来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三)“问题依据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是要出事的。
  (四)“内外依据论”。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这些都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五)“阶段性特征论”。认为要准确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一定要从我国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入手。只有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发展处于新的起点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等阶段性特征出发,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二、什么是“和谐社会”
  (一)大、中、小和谐社会。“大和谐社会”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中和谐社会”涵盖的范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小和谐社会”是指社会领域中社会关系的和谐,主要是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以及微观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建设,比如社区、村镇、企业、学校、家庭的和谐.(二)广义的和谐社会与狭义的和谐社会。广义的和谐社会相当于前面所讲的大和谐社会,狭义的和谐社会则相当于中和谐社会,它涵盖的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社会领域。
  (三)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四)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五)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即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目前理论界的主要看法有:
  (一)主张从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上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狭义的。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则是广义的。正因为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二)认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属性。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产力的社会;一个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人们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既然社会和谐是一种属性,它会渗透或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三)从社会学角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特征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还有不同角度的论述:
  (一)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
  (二)认为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这些特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实行和谐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五是法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三)认为现阶段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五个。第一,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第二,改革择时有序,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第三,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得到尊重;第四,确立民主法治,倡导诚信友爱;第五,思想活跃,信仰明确,社会充满活力。
  五、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是什么
  目前学术理论界已经意识到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但研究还刚刚开始,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不多。
  一种观点认为,和谐社会有三个标志。首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任何阶层特别是具有较高社会位置的阶层都不应以任何理由人为地设置障碍,来排斥其他阶层的社会成员进入本阶层, 以达到维护本阶层特有利益的目的;其次,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这就必须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再次,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一个社会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标志,方称得上是一个和谐社会。
  第二种观点认为,和谐社会至少要有四个条件:一是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三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四是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何在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摆在突出位置,这就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认识,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在执政55年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即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说它是核心理念,不仅是因为它体现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高度统一,而且是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高社会目标与当前奋斗纲领的有机统一。
  七、当前社会主要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问题。社会排斥是说在会当中,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至于社会剥夺,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是最明显的。这种社会剥夺,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社会断裂,指的是我们社会当中出现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间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其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中央的很多思想,在地方很难贯彻下去,越到下面越难,甚至会在贯彻的过程中走样。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最不和谐的还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比如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还有垄断性行业,凭借对资源、市场、价格的垄断,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本应该是国家的,但是现在绝大部分却留在了断行业内部,或到个人腰包里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解决我们党的一些主要依靠力量为改革发展所承担的代价与得到的补偿不对等的问题。农民、产业工人曾经为改革发展承担了相当大份额的成本或代价,应当想方设法予以适当的补偿。
  还有学者撰文分析了新形势下社会不和谐因素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一是社会不和谐因素中的利益性突出;二是社会不和谐因素触及的矛盾涉及面宽,层次加深;三是社会不和谐因素复杂性加大;四是社会不和谐因素中的矛盾对抗性增强;五是社会不和谐因素开始动摇人们对“社会公平”核心价值理念的信心。
  八、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同学者的学科背景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的观点和政策建议的角度和重点也很不相同:
  (一)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几个重大课题: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推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最迫切的任务是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从社会结构理论来,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使该缩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该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引导培育形成一个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层结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这是我们今后要特别加以重视并做好的任务。
  (三)认为社会和谐最重要的是能够具有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社会和谐机制一旦形成,当社会中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机制就能够自发地搜寻、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并发挥调节、矫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使社会结构获得平衡,使社会运行在良性的状态下进行。和谐社会的机制包括以下的内容: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四)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就人际关系方面看要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必须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育。就资源配置方面看,主要是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的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就社会结构方面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例如,构建现代职业体系,使至今尚游离在现代职业体系之外的农民逐步进入现代职业体系,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五)认为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是最关键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都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
  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在哪里
  从目前讨论看,理论界有几种主要观点:
  (一)认为要把中央文件中提出的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这四个着力点落到实处。这四个着力点也就是切入点。
  (二)认为要把社会公平摆在首位,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提升社会公平程度。目前尤其要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认为要把解决社会矛盾,重点是解决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摆在首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化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只有及时化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各社会利益群体的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会舒畅,各社阶层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
  (四)认为切入点是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因为社会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要尽力避免因阶层之间的关系不顺尤其是利益矛盾而影响社会和谐,甚至转化为社会冲突。整合社会阶层关系的目标,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建设中国特色会主义是包括所有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各个社会阶层都应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尽所能”,同时,应该使所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各得其所”,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和谐相处于我们社会这大家庭中.
  (五)认为切入点就是又快又好的发展。快,就是要保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对于发展决不能有任何的动摇。而发展必须体现为要有一定的速度,没有一定的速度是不行的。好,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十、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因为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稍有不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也有不同的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要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从这个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如果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那么逐步消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就是实现这个目标所要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都很明确,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具体署还不是非常明确,有必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期、中期、近期目标和任务以及具体部署作出规范化的表述。


时事政治
2008年7、8、9月份的时事政治。最后与大学生有关的,还有关于十七大。先谢啦!... 2008年7、8、9月份的时事政治。最后与大学生有关的,还有关于十七大。先谢啦!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请回答2021》瓜分百万奖金 暖冬luxy 2008-10-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

十七大的主题是什么?
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563511.html?fr=qrl3 ...

急求:07年国内所发生的大事(政治\\文化\\娱乐\\)等所有大事!
1、党的十七大下半年在京召开 党的十七大将于200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从2006年11月开始,到2007年6月底前结束。中组部有关...

2007年一月到十一月中国国内发生的大事?
…党的十七大下半年召开 党的十七大将于200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从2006年11月开始,到2007年6月底前结束。中组部有关负责人...

大学生如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文件精神
在复旦学生中掀起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现将这一活动的有关要求提出如下:一、开展本次学习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1. 通过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动员广大学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下列选项中,属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是(
【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属于时事常识题。十七大报告中的五个“首次”:一、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二、中共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三、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四、中共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

领导时事政策手册目录
3. 人事调整与结构改革:北京事业单位岗位数量和结构比例确定,重庆名人富人超生将受到严格管理。吉林倡导精简会议,江苏首次定向公选省管非党员干部,浙江计划生育工作纳入考核。4. 法律与纪律检查:郑筱萸被判死刑,中央检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文件的落实情况。各地积极开展十七大代表推荐提名工作。5. 政策...

求政治时事热点小论文 (200字) 需10篇、
中华民族历来便以诚信作为优良的传统美德,诚信之人,往往拥有人格的魅力。曾记否,曾子杀猪,商鞅变法?杀猪事小,可若没有小事也应讲诚信的品质,曾子,还会是那个纵横诸子百家的曾子吗?若没有商鞅“移木者赏百金”的诚信许诺,变法还能成功?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选择...

时事政治从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的时事
十七大五中全会,人口普查,广州残运会

关注时事政治的重要性
1、关注时事政治有助于我们增强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帮助我们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提高政治参与能力。2、关注时事政治还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3、在当代,我国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应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身在...

泾川县13930226987: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匡艳唛金: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 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胜利完...

泾川县13930226987: 十七大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获得了那些成就 -
匡艳唛金: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

泾川县13930226987: 对十七大报告精神的认识
匡艳唛金: 十七大报告精神主要有八大理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二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四 翻两番:有“总量”到“人均” 五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六 “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 七 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八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泾川县13930226987: 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评论 -
匡艳唛金: 十七届四中全会认真总结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总结过去客观实在,分析形势深入透彻,部署任务具体明确,符合我国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指导性,是当前和今后指导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对于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