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在佛学中

作者&投稿:樊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佛学的深邃世界中,"三心"这一词汇具有独特的含义。首先,它指的是个体心境的不专注,如《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九》中所言:“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则难以专注侍奉单一君主。”这里强调了专注与忠诚的重要性。

更深入的佛理探讨中,三心被赋予了佛教特有的诠释。在《金刚经》中,三心被具体化为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南朝陈时期的徐陵在《长干寺众食碑》中提到:“也有未能完全断除的三心,以及残留的七次轮回。他们应会前往天宫,斋戒于龙海。”这表明佛教修行中,对心性的觉察和净化是持续的过程。

在佛学的实践指导中,"三心"也常用于指导修行者的心性培养。例如,《观无量寿经》中提到的"三心":至诚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具备这三种心的人,被认为能往生彼岸世界。这里的三心,分别代表着真诚、专注和坚定的信念。

在修行的十地中,从欢喜地到法云地,每一地都根据进入、停留和退出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即入住心、住心和出心,这同样体现了佛学中对心念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引导。

总的来说,"三心"在佛学中不仅象征着心境的专注与转变,更是修行者内心世界净化与提升的重要指南。通过理解和实践,个体可以不断深化对自我心性的认识,走向更高层次的智慧和觉悟。


佛家讲境由心生,儒家讲心由境生,到底哪个正确?
这里儒家所讲的心是指我们同日里说话看东西的心,打架骂人,吃东西,爱别人的心,就是现在常说的意识,可见心由境生是对的,当你对上不同的外境自然会有不同的心生起来,遇到爱就开心,遇到恶的就嗔恨,这是意识心的功能作用,儒家说的没错。不过,佛家讲的境由心生也不错,因为他指的心是第...

他心即我心 在佛学上作何解?
楼上所讲是指所谓的心的空性。(禅宗的道理不好讲,也可以不讲,呵呵)【他心】指的是有别见:人们分出的你、我、他包括事物均以“不同”做为区别标准。【我心】也是有别见:两者问题一样严重。人们最执着的就是“我的”这个定义,不论事还是物只要一涉及到“我的”什么什么,人就失常了,不...

明心见性中的本心如何见到
明心见性中的本心就是佛教中说的真心,由于它是一切众生心的本来面目,所以叫做“本心”,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心本来就是觉悟的。真心在佛法中的异名很多,比如真如、佛性、自性、心、如如、佛、涅盘本际、本来面目等等。想要见到真心并不容易。小乘是见不到真心的,即使是小乘最高果位阿罗汉与辟支...

一个佛学问题:什么是"真我"?
佛教的“真我”,就是佛教常说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

佛学中的“心劲”是什么意思
佛法是心法,修行佛法就是修清净心。佛学中的“心劲“,就是指修行人在修行中,在心性、本体上所下的功夫。在实际修行,大家一心参悟佛理,净心听经闻法,致心称念弥陀圣号,都是“心劲”的重要体现。

佛学心性论的心性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是禅学的核心,探清心性在早期印度佛学中的渊源,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佛学的心性论,正确认识禅宗,具有重要...

菩提心有哪三种心?
菩提心包括三心:1、直心 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 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3、大悲心 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利利他。

佛学禅语: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如何理解?
心在万物之上,心是本质,心不是物,心却犹如水一样,能通过不断的运动,来显现世界的一切事物,故佛有种种神通,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超越它,故佛说佛法无上,本质无上,一切万有,皆唯自心所现,一切生死,亦不能超越于本质之心,生死也是自心所妄取妄识之假相,离开本质之心,无天堂,亦无地狱,...

五心是什么?
四染净心谓人一念之心。于法既审知是善是恶。则染净自然而分。是名染净心。五等流心等谓平等。流即流类。谓人一念之心。于善恶法染净既分。则各随类相续。于善法则继净想。于恶法则继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是名等流心。其它“五心”的释义 一、佛学“五心”1、“欢喜心”(快快乐乐,...

佛教中心如功曹
心如功曹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原文如下: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意思是说断欲应该...

大冶市13448772627: 佛法讲三心,是指哪三心?是慈悲心,出离心,菩提心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
蔺孔肛泰: 一根本心谓第八识心王.能含藏善恶种子.出生染净诸法.故名根本心.(第八识.即藏识也.)二依本心谓第七识依根本而生.能与第八识传送染净等事.故名依本心.(第七识.即末那识也.)三起事心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对六尘之境.能起分别染净等事.故名起事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大冶市13448772627: 佛教中法身 报身 应身指的是什么 -
蔺孔肛泰: 三身,佛学术语,梵语 trikāyāh 的意译,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梵dharmakāya ),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梵sambhogakāya ),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梵nirmāṇakāya ). 法...

大冶市13448772627: 佛教心法是什么 -
蔺孔肛泰: 佛教心法有两种,一种叫心王法,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前六识,还有末那识,再加上就叫前七识,也叫七转识,因为都是转生出来的,不是本有的,最后加一个本有的第八识,阿赖那识,一共叫八大心王. 1、心所...

大冶市13448772627: 佛家 正见 是从无量法门来 还是善 爱 孝三心 -
蔺孔肛泰: 不管做什么善、爱、孝三心是最起码的,佛家正见离不开无量法门来,但也不是根本,《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大冶市13448772627: 什么是菩提心? -
蔺孔肛泰: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具真性菩提、实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种意义:一、真性菩提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此性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地...

大冶市13448772627: 佛学中一百义门是什么意思 -
蔺孔肛泰: 佛教术语,指一百种义.乃善导大师于解释观无量寿经之九品时,所设立之一百种义门.散善义之首,于上辈观之文前,将每一品分科为十一门,即:(一)总明告命,(二)辨定其位,(三)总举有缘之类,(四)辨定三心以为正因,(五)正明简机堪与不堪,(六)正明受法不同,(七)正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八)明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九)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速,(十)明到彼华开迟速不同,(十一)明华开以后得益有异.此十一门科中,任何一种皆为九品中所说,十一门约对九品,一品中皆含此十一门,共计九十九种义门,而以一百之总数统称之.如果不懂,那就发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是.

大冶市13448772627: 佛教《藏传净土法》什么是菩提心 -
蔺孔肛泰: 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梵文为 बोध,意译为觉.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 寂天菩萨所造《入菩萨行论》中解释菩提心需要两个条件,一者缘众生,即利益的对象为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二者缘佛果,即不仅要令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的快乐,最终要令众生成就佛果而获得究竟的安乐.

大冶市13448772627: 佛学中“真无漏三十四心”是什么意思 -
蔺孔肛泰: 释义云、发真无漏三十四心者、见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修道约三界九地、各有一无碍、一解脱、名十八心.见修合论、共成三十四心.此之定慧、并从无始本具无漏种子、所发现行.由此现行、能证真谛我空真如.故云发真无漏三十四心也.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福智为增上缘.无始法尔无漏种子为亲因缘.故得顿发、顿断、顿证.然约所断惑品、故分三十四心.若约能断能证、唯是无漏定慧而已.所证.祗是我空真如.亦名择灭无为、无为真如、不堕诸数.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名三十四心.复分顿渐种种不同.

大冶市13448772627: 心在佛经中如何诠释 -
蔺孔肛泰:【心】 (一)梵语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一)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

大冶市13448772627: 普心在佛教里是什么意思 -
蔺孔肛泰: 不知道在哪看到这个词,能否告知一下,最好附上原句.佛教里对于心有好多名称,如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菩提心、真心、妄心等等,没听说过“普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