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道(议论文)

作者&投稿:慈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论孝为题的议论文~

论 "孝"今天重提“孝”这个题目在我看来是艰难的。因为西方学术界,还有受西方学术界影响的中国学术界好像已经把这个问题遗忘了,似乎应该是哲学学者或伦理学学者来关心这个问题。伦理学者们经常关心的是诸如正义,人有没有自杀的权利,有没有安乐死的权利,有没有流产的权利等问题,还有环境伦理、商业伦理、性伦理、互联网伦理等问题,但是很少关心“孝”这个问题。

“孝”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社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我首先讨论“孝”在历史上和现在面临的一些困难,然后探讨在今天能否克服这些困难,如果可能的话,在什么意义上我们能克服这些困难,从而找到“孝”在现代和未来的活力和生机。

首先来谈“孝”艰难的这一面。“孝”的字形就反映出孝的含义,它好像是一个子辈,扶着一个老人,所以“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于侍奉父母而使其高兴。那么,孝是一种子女天然的倾向,还是需要在外在的诱导甚至是压力下的有意识的行为?按常理分析,一个人对你好,你就对他好,他对你不好,你对他不好。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子女一般说来是非常好的,所以按常理来讲,子女应该对父母非常孝。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孝的行为。儒家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孝是天然的,还是由外在影响形成的?正统的儒家认为孝是天然的,人本性是善的,所以才有天良、天理和良知,所以儒家像孟子、王阳明都认为子女天生就知孝。

对于不孝,传统的儒家认为,要通过一种外在的方式来解释,主要归为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的外在环境早,儒家认为。人的丰要的活动是追求利益,满足自己的愿望,所以在这种环境里呆久了,就会认为父母也跟利益有关,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也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利益上的关系了,这样一个人就丧失了孝心,也就不可能有孝心。

怎样克服不孝?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很多办法。儒家看来,首先,要通过教育使得子女们维持孝心,不让不孝之心生出来;其次就是要建构各种各样的规矩、风俗、成文或不成文的法,来压抑甚至是惩处不孝和鼓励孝。从汉代以来就是这样,所以一两千年下来,我们中国的文化,实际上主要产生了两种效果,即孝的艰难与孝的动人:

首先谈谈孝的艰难。我们文化变成了一种尊老怜贫,注重返本归原的文明程度很高的文化。但是另外一面,由于要求子女在一切方面都尽孝,这些规定往往是比较硬性的,所以产生了不少的伪孝、伪善的行为,尤其是还造成了一种压抑青年人自由创新的环境。

当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我们旧的文化面临重大挫折的时候,代表新青年的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打倒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口号。随着这个潮流,我们看到封建王朝的覆灭,还看到儒家的衰落,同时跟着就是孝道文化的衰落。

从那时以来,孝开始面临重大的挑战,进入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一开始这种挑战往往来自精神方面,就是用一种普遍化的观念来改造社会,改造人生,来解释世界的努力。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少冲出所谓封建旧家庭,投身社会改良,投身革命的青年人,也看到了不少青年人科学救国,用科学来解释一切,解释家庭,解释家庭的产生,家庭的未来。总的倾向就是,他们都认为孝或者亲子关系应该让位于或者服从于个人的、或者党派的、国家的要求或利益。

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孝”不是一个或主要不是一个像传统西方哲学处理的那种超时空的、抽象的概念,“孝”包含着非常深刻、非常原本的时间,它不是超时间的。但是这个时间是一种原本的时间,孝意味着子女和双亲之间有一种亲密的关系,一也就是说代表现在维度的子女或年轻人与代表过去的父母或老一辈人之间的一种亲密的关系。

在孝这里,世代在重叠交替,过去、现在与未来,相互交融,生死相依,所以把它叫做孝的时间或者孝道时间。孝道时间是原本的,就是因为与物理的时间相较,孝道时间跟物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很不一样,它不是外在于人的生存的,或者是所谓纯客观的、可以用钟表、日历来准确地测量的。

能否说一个人在一年里为父母付出了多少物理时间,就算尽孝了?孝的时间不像物理时间那样是线性的,时间的三维顺序是绝对无法重叠、交替的,整个物理时间从过去到未来一直平板地向一个方向流逝,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儒家所讲的子女天然就知孝是对的。问题是,不孝难道只是外在的环境造成的吗?随着幼小的孩子越长越大,他就越可能淡化和父母的联系,淡化出自时间、血缘的那种赤子之心。

在我看来,除了儒家讲的人对物质、利益的欲望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减弱孝心的原因,这就是个人意识的出现。一个孩子长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意识到他是一个单独的、有着自己生存价值的个别实体,由此他生出了要摆脱父母的阴影,寻求独立的倾向。虽然他所认为的阴影实际上充满了爱和呵护。

个人意识不等同于对于物质欲望的意识,它是一个比较自然的精神形态,孩子们成长到一定时间就会出现。所以我觉得孝道从古至今一直面临着内部的到一定时候就会发作的冲击和破坏力,正统儒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个人意识和物欲确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两者都属于一个孤立化的现在时间形态,和过去、未来从根本上是分开的。比如说,对物质对象来讲,一瓶可口可乐,只有喝在嘴里,吞在肚子里才是真实的,过去的100块钱,未来的100块钱,总不如现在拿在手里的100块钱更真实。

自我意识只有在当下才是其所是,它不像物质对象那样是复数的,它只有一个。所以自我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永恒的、贯通一切具体现在的一个大写的现在,或者大写的我。我们注意到,英文里的我,即I永远是大写的,you,he,或she都不是大写的。对于这种个体化的自我意识来讲,过去之我和未来之我,只是现在之我的一种延伸和扩展,“我”永远只是现在,“我”要是不在了,或者现在不在了,那么什么都不在了。这正如路易十五说过的一句话,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相比上面我讲的孝道时间或者亲子时间,个人意识的时间状态更接近于物理时间,它是由一连串似乎是孤立的“现在”组成的,由一个大写的“现在”统领着,平板地由过去流向未来,它有明确的死亡日期,如果哪天这个个体死了,,从此以后它就不在了,也没人真心地再惦记它了。

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设法让亲子的联系或者亲缘的时间在个体意识的冲击面前还能够维持,但在西方,近代文化、近代文明和受其影响的整个人类的所谓现代化或者全球化是鼓励青年人完全割掉这条血亲的脐带,这条精神上的脐带,从父母的阴影下完全解放出来的。我们可以去读鲁迅先生写过的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青年人成为有独立判断力的、成熟的个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就是由这样一些单个的、相互平等的、没有什么根本区别的个人按照某些或明或暗的契约组成的,而且这种倾向认为这之前的社会都是原始的,还不够发达。

哪种时问形态和社会形态更可取呢,我不做什么判断,我只想说孝道在现代性潮流中的命运不会太好。比如说,我们周围常常看到鲁迅先生说的那种觉醒了的父母,或者叫觉醒了的年轻人。实际上,他们感到人情淡薄,我对父母没有多少真的孝心,估计我的子女将来对我也不怎么样,那我还要子女干吗,还受这份罪干吗?干脆就不要孩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不会大批地出现像鲁迅先生期待的那种尽义务的、利他的、牺牲自己而让子女完全解放的父母。

为什么?在我看来所谓觉醒的前提就是把个人意识和个人价值放在优先的地位,这个前提和克己利他的要求是矛盾的。因此,现代化国家中人口都在下降。于是现代技术出来治理现代病常见的现象。我们有了克隆,我们可以把孩子成批地生产出来。这在将来会变成比较现实的技术。

在《黑客帝国》这样的科技幻想电影中,人都是在管子中成批生产出来的,这虽然是幻想,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一想这个情况真的实现了,到那时候,孩子们碰到一块儿都互相不再问对方父母是干什么的,而是问对方是什么工厂、几号车间出来的,是在哪一区,哪个管子上,按照什么程序养育大的。到那时候,人类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种完全对象化的、生产化的人,还是不是真实意义上的人?

现在来讲“孝”动人的一面。有一个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普遍走向现代化或者现在化的时代里,“孝”还能不能够打动人,或者说具有天然的活力?让我们沿着刚才讲的时间分析的线索来讨论。

现实生活中,受时间总流向的影响,亲子关系结构中爱的流向是不平衡的,往往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远剩于子女对父母的回报。爱的流向也就是原本的时问的联系,在人生中体现为一种很亲密的爱的关系。

在我看来,越是在原本的和体现人性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状态中,爱的结构就越趋向平衡和互动。比如在低等动物草履虫的世界里,亲对子的爱和子对亲的爱都不明显。鸟和哺乳类动物中,亲对子的爱是很明显的,但是子对亲的爱不太明显,虽然我们中国文化里面有乌鸦反哺的说法。只有到了人类,我们看到,这条从原本时间中升华出来的爱意之河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回旋机制,这个机制反激出了更丰富、更壮阔的情感的波澜。于是出现了许多相比于动物更深刻的情绪,除了爱之外还有恐惧、憎恨。

只有在人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憎恨和恐惧,能达到一种动物根本无法设想的毛骨悚然的、深远的境界。这是与人的时间意识的扩展和深化同步进行和内在相关的。因此,著名的现代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一条狗,会怕主人要打它,但是它不会怕主人明天要打它。

正是因为人类的时间视野的扩展和时间的三个维度——过去、未来和现在的内在的交融,才有了更深刻的独立意识和回应意识,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发的交往意识。从动物到人类,意识、感情就像从小溪融成了大河,从大河流向了东海,于是庄子讲望洋兴叹。这时便出现了深刻的、奇妙变换的爱和恨。这种爱,爱起来如痴如醉,它不被物理的、平板地流淌的时间完全决定,也不被受这种时间决定的利害关系意识完全决定,而是能够反激出异常的、物理学上叫反熵的、更丰富动人的感情,在回应过去与投向未来之中,振荡出深邃绚烂的人生意境。人要经受大苦,经历大悲,正如释迦牟尼所讲,人生的苦海没边没沿,只有人才能苦到这个程度,动物再苦也苦不到这个程度,但是这种深刻的时间和生存境况又是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来源。

在我看来,要让孝能动人起来,就是要让子女能够进入到原本的时间湍流和纯情大海里面去,在现实中,首先就意味着进入到父母的时间中去,进入到父母对子女的疼爱的生存状态中去。进入,不是仅指一般的知道而已。疼爱实际上是爱和恐惧的结合。父母老是怕儿女生病、怕儿女不学好,所以叫疼爱。如果子女能够进入到这个时间之河中去,被它深深打动,就会自然生出一种能够打动父母、打动他人的孝心和孝行,从而达到在亲子关系中的爱的互动,构造出一个个不同的饱满自足的人生形态。

所以,孝的动人要从意识到父母的动人开始。父母的爱确实是动人的,它总是那么自发,坚定不移,不管子女是弱小的,还是已经有了个人意识、叛逆意识,即便是最普通的人,一旦做了父母,都能生发出超越现在和自我界限的意识,敢于突破千难万苦。在这种爱面前,越是英雄越要低头,越是硬汉越要流泪。比如,春秋时期刺王僚的专诸,还有南宋的岳飞都是这样。这种爱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神圣之原,真实之本。有两句诗,“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我每次读都感到非常动人。动人来自于诗表现的亲,虽然是动物亲对子的深爱和亲子之间生死相依的生存形态。

能被这种生存形态打动,就是孝之端,人之始。只是要求子女们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孝亲,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能产生一些效果,但是多半不会引发充满原发爱意的孝心和孝行。只有真情中才有真理,而真理应该理解为真正动人的道理,这种道理永远发自真情,饱含真情。儒家特别讲孝,孔夫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比起后来那些儒家正统的大师们来,他的思想方式、思想风格更原本,他更注重德行和思想的时机性和情理性,情和理的交融。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可以看到,孔夫子讲孝,总是把学生引到亲情上来,引到原本的时间问题上来。有一个很著名的关于三年之丧的讨论,古代要求父母去世后子女守三年之丧,孔夫子一个学生说三年时间守丧,什么事都耽误了,所以一年就够了。孔夫子反驳他的时候,没有用什么大道理,他说,为什么有三年之丧,因为一个人出生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要守三年之丧。还有一个鲁国的大夫问孔夫子什么是孝,他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父母总是担心他的孩子生病”,虽然这个好象答非所问,但仔细品味里头大有深意。孔子实际上是说,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所以,关心自己的身体,就是尽孝了。

我有了孩子以后,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弱小的孩子容易生病,生了病我和太太就商量送不送医院,送医院怕再感染,于是不送医院吃点药凑合凑合,到半夜又发起烧来了,于是冒着大雪,我骑着自行车,太太抱着孩子上医院打针去了。这个非常平常,每个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古今同然。

孔夫子的话以情动人,只要能感受到父母亲最担心的是儿女的身体,如果你被打动了,那么关心自己的身体,就是尽孝,同时,既然你被打动了,就会去为父母之疾而忧,去为父母之病牵挂了。

孔夫子还讲了一句话,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里的“父母之年”,表面是个物理时间,是年龄,但是孔夫子认为,这不只是个物理时间,而是个生存时问,是孝的时间。“一则以喜”是什么?因为父亲有了这么一个丰满的过去,很高兴,明年又长了一岁,又很高兴。但是“一则以惧”,则同时表明你感到畏惧、恐惧,因为父母亲越来越衰老,容易生病,他的未来越来越少了。所以,父母之年实际上是牵挂着过去和未来的一个活泼的时间,潺潺微微地存在于孝子心中。

3000年前,《诗经·蒙风》里唱道,“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母亲是那么圣洁,那么美善,而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没有什么好人,总是不孝”。母亲挚诚纯一,怎么能够让人不称圣,不称善?天下真正的母亲,哪个不是圣人?在劳苦育子的时候,哪个母亲不是至善至美?

中国有一句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儿子眼中,母亲永远是最善最美的。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里,有什么能够让我们这些不孝的子女被打动的时机呢?时机从根本上绝对不会服从任何普遍规律,尤其是动人的时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最重大的挫折的时候,很多别的关系都变质、发霉的时候,我会感受到父母亲的爱的珍贵。

有一句老话,叫“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一个同学问我能不能谈谈孝敬父母和谈恋爱有没有什么内在关系,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针对这个问题提几个问,当你称你的异性朋友为“亲爱的某某某”时,你是否想过“亲爱”的来源,如果没有父母对你的纯真动人的爱,你能在这里对你的异性朋友谈亲称爱吗?不能被这种原本的亲子之爱打动的人,能够长久地爱他(她)的女友或男友吗?能够爱他(她)未来的孩子吗。马丁·布勃在著名的《我与你》中,非常出色地阐发了一个道理。他说,世界上最原本的存在,最真实的体验是发生在我和你之间,而不是在我与它之间。“它”意味着那种可以对象化的服从物理时间、算计时间和因果率的那种它。他说,“当我诵出你时,事物对象都不复存在,我步人与你的直接关系中,真实的人生,都是在这种直接关系中的相遇。”我认为,最原本的你,其实不一定是布勃讲的,经由神恩与我相遇之你,而首先是自己的母亲和父亲,我们并不是在对神的祈祷中,在向恋人的倾诉中而遇到你,而是在父母的怀中,在那奶声奶气,清亮纯真的爸爸妈妈的呼叫声中遇到你,爸爸妈妈对这种呼叫永远都是充满疼爱的回应,与“爸爸、妈妈”这种称呼相比,像“你”这种称呼都有些苍白了。所以在我看来,只要我们还能听到这种对爸爸妈妈的呼叫,对爹娘的呼叫,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含义的呼叫,有的是需要,有的是恐惧,有的是焦虑,有的是兴奋,有的是表达一种幸福之感,只要我们还能够被它打动,能够用它去打动人,我们就还有理由对“孝”在现代化社会里未来的命运抱几分希望。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在人类的宗教里有一定的阐述和标榜,虽然形式不同,但含义是一致的。孝道也非那国那族所独有。孝道也应该是人类晚辈的责任和义务。传统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可称为孝文化,它是使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流城文明等区别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传统孝道伦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阶段。从秦汉后二千多年里,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先哲圣贤,那一位不赘述这个孝字。正如晚清曾国蕃所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虽然这是见仁见智的说法、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之基石,无可非议。本文就孝文化的历史演化作一些探讨。
一、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
传统孝观念,最初孝观念。最初含义是指什么?考古发现“孝”字最初见于殷卜辞。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释为“孝”的篆体。因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上老下子作服待壮。《尔雅、释训》的“孝”解释是“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即是奉养父母。根据原典“孝”的这种伦理含义,形于初周,成于春秋、战国中的儒家所倡导。《尚书、尧典》:“克谐以孝”;《左传》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经》曰“孝文不匮,永锡尔类”;《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孟子、万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等等这些典籍对孝道阐述是各异。中华民族讲孝道已几千年了,无论那位文人、圣贤从各个角度解释,当然有见仁见智的说法,从古到今,千言万语、殊途同归,所表达的一个意思:幼尊长。从家庭的孝,是指赡养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顾老人,尽人子之责。家庭外,家庭宗亲长辈、外戚长者、还指社会上所有长辈。所以孝的内容不仅仅是家庭生活,实现长辈的愿望;力求上进、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报效民放族和国家。孝道是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几千年沿袭的做人准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之一
二、孝形成于周代
孝何时产生?最初表现是什么?近年来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
笔者认为,上古先民们的生活,宗教信仰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信仰习俗包括祖先敬奉、礼仪、祸福观等。在宗法社会里,祖辈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十分重视血统的传延与继承,把祖先作为宗族或家族血缘的象征,因而将祖先奉为神明。在殷周时代中国就形成了祖先崇拜的传统,祖宗神被抬到了仅次于上帝神,社稷神的地位,年复一年地受到后代的祭奠。伴随着宗法制度的传延,尊祖敬老、孝亲传统在儒学体系中表现为" 尊尊"的思想。《礼记、大传》,"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
笔者还认为,孔子对孝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创建儒家学说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他十有五志于学,到三十而立,把当时鲁国的"六艺"学精通。第二,而立之年开始受徒至晚年,出仕鲁国有关要职,并取得可喜的政绩,周游列过推行为政以德。第三,晚年著书立说,整理"六经”。在春秋战乱并吞、臣弑君、子弑父、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把挽救天下为已任.当时神鬼宗教占据了人们的思想,上至君王将相处理国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解决日常琐事,都援于鬼神.在孔子推行仁学思想同时,看到了孝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孝是仁爱的基础,他在鬼神宗教问题上,鲁迅先生有过一段议述:"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活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在那时代的社会、政治没有一点科学能说明鬼神有或无.《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把事人重要过事鬼.《论语》:“子曰:未能事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在《论语》里多次谈孝道问题.《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等。把父母之疾病、意愿、奉养高于一切。然后把在家庭的孝推及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 孔子以前无私人著作,根据先秦典籍,孔子晚年整的六经,后有《孝经》、《论语》、《墨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老子》等典籍,这些文献所阐述的孝例、孝规大都是对孝的理论推演和猜测。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时代。这是众所周知的,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周公、他老人家也是对上古理想社会和文明道德的一种推崇、赞杨和标榜。故后来儒家文献无孝不成章。事实上,根据笔者对先秦典籍的考证和何平在其《“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孔子在《礼记、表记》里提出了事人事鬼神的观点: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远之,近而忠焉。先绿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敝”.孔子对夏、商、周初的礼,鬼、神的考论,即夏人虽敬奉鬼神,却不把作为正教内容,殷人推重尊崇鬼神而轻视礼教。周人推崇礼法,广恩施惠,敬事鬼神。可见夏殷人的考慈伦理朦胧淡薄,其祭祀是为了祸除崇,而周人重礼法和孝慈教化,《周礼、地官司徒》:“一日慈幼,二日孝行,以亲父母,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日不孝之形......”。《诗、周颂、阅小子》;于乎皇孝,永世克孝,即生儿育女,继承祖业。《诗、周颂、载见》:“率见昭孝、以孝以享”;祭祀祖先,《国语》祭公征丈戎“日祭、月祀、时享、发贡”,周人以对孝慈有了教化和对祖先的追孝.提出了孝道的内函和孝行赞扬,总之周人孝初是从祭祀祖先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所以孝观念形成于周初,春秋,成熟于战国
三、诸子论孝
从春秋未年至战国百家争鸣,诸子之学林立,各种伦理思想至沓来,对于“孝”的陈述、标榜各园自论。成为显学的孔子(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孝是仁之本。孔子经常和弟子论孝,视孝高于一切,家庭的孝悌成了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德行。《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父母老了自然就带来生活的不便和疾病,即是要外出也不要长时间在外面,心中要时时记挂住父母在家中的生活,应该常回家看看。《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把孝悌影响国君后,国君对国民就象家庭的孝子一样,那未国家就会和睦富强。《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强调对父母的生前恭敬奉养,死后按照礼节来埋葬和祭祀。《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对于听从父母的话就是孝的问题上,在《孝经>谏争章第二十,曾子问,“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要盲目听从、不要愚孝,把对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于食粮的奉养。以上等都是孔子的超时空孝道教化精神。
《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墨学。墨子倡导“兼相爱”把天下之乱之根源归于兄弟不和调,父子不慈孝、君臣不惠忠,强调“父子相爱则慈孝”。墨子也是把父慈子孝当治天下太平之根本。他还提出了“爱人若爱其身”,爱别人,也是爱自己;孝敬别人父母,也等于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爱无差等的观念,是超出了儒家爱人思想,是爱的双向互补。在熙熙攘壤攘、利来名往的社会,墨子以慈孝为基础的圣王之道,是大利天下黎民百姓的。
孟子战国人,受业于子思、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学说思想,整体的道德以仁义为重,提出了民重君轻的仁政思想,在仁义的前提孝敬父母。《孟子》一书和《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其在孝方面有诸多论述。《孟子、万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事亲尊亲成了人的最高道德表现;还提出了孝亲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泛爱众观念。《孟子、离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把无后视为最大的不孝。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祭祀追孝和延读;加上当时的战乱人少原因,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孟子把上古之“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改为“五伦”。在社会中孟子认为最重要的又是父子君臣关系,他提出:“未有仁则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最终把仁义和孝于亲、忠于君结合起来,促使天下仁仁、亲亲。孟子还把上古之尽孝作为楷模。《孟子、告子》:“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之基石,主张君王和圣贤都要尽孝,做天下人之表率,最终和孔子的孝悌合一。
荀子,战国后期人。孔子死后儒分八派,孟子发展孔子学说,荀子予以总结,并融合法家思想,形成了荀子学说,儒八派之一。荀子在孝道问题上吸收了孔子的孝道观,结合自己独特的观点,虽然在神权、君权、父权的社会里,臣服从君王命令,子服从父命令。荀子却认为,孝子应该慎重思考后,对错分清楚后才服从,这才是孝道,也上乘了《孝经、争章二十》:“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荀子、子道》说:“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哀: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荀子提出的“三不从”从家庭上讲,盲从造致错上加错。强调孝子在听从时要深思熟虑,以维护家庭利益为出发点。
《孝经》从内容上看,是孔子和曾子师生二人的对话,曾子问,孔子解答,最后曾子整理而形成的。孔子弟子中曾子以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是从广度深度两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国古代以宗法家族制为核心的社会,“孝”是发展家族力量的主要精神和思想,是维系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是个人培养仁爱之心、礼义之心、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忠君意识的基础。《孝经》提出了“孝治天下”伦理宗旨。认为“孝”乃天经地义,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阐发了孝与人本身、孝与家庭、孝与政治、孝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夫孝,始于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对天子.诸候.卿大夫.士.庶人的行孝事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由“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由“在上不娇.满而不溢”,到:“以孝事君,以敬事长”:。由“爱敬尽于事亲”,到“德孝加于百姓”;由“孝”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而天下平。在春秋战国时代,对于孝道思想,《孝经》是孝的完善和大成。反映的是孔子再传以后的儒家思想。
四、封建社会孝文化综合论
封建忠孝一体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于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汉初不仅没孝悌力田科,这是孝道的政治化开始。统治者从儒家思想受到启发,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自汉惠帝以下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书、霍先传》记汉人之言曰:“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汉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器重,人们不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经纬,五行纲纪”:而且认为是儒家“六艺总会”。后汉时更使天下诵《孝经》,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诵习《孝经》而成为孝子和以《孝经》进行教化。汉代《孝经》地位上升,孝的观念如此的兴盛,以及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指导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体”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产生的。
五、封建社会的道、佛孝道观
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正统二千余年,孝也成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概念,成了子女辈对父母辈以上的供养、敬、顺从和爱护行为准则。儒家的观念对于中国来说,早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学说,而是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的血液了,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又有力地影响制约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先秦的道教始祖老子主张返朴归真,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从老子超越世俗的思想可看出,仁义、孝慈都是虚伪和束缚自然人性的东西,可见当时道家仍然不重视孝道的。自东汉后,道家思想出现了本土儒家伦理趋同。《太平经》提出了“大慈孝顺”,“孝悌始学化善”。葛洪《抱朴子、对俗》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道教理伦家葛洪强调修道诚仙离不开孝。唐以后道教《文昌孝经》是专门劝孝的经典,把孝导向一切人际关系与道德生活。在养与敬、事生与事死等方面也继承了儒家思想。
佛教自汉传入中国,最初教义冲击着封建传统人伦。释氏以出家削发、无君无父观念。自魏晋后,佛教不断中土化,佛教《弘明集》、《灵峰宗论》、《镡津文集》等佛教文献认为,孝并非又是事亲,立身修性,出家超度是高层次的孝;作道场为亡灵超度,为众生祈祷吉祥是最大的孝;对佛祖诚心,尊敬命傅也是孝:身在寺庙、心系父母,时刻为父母求福也是孝等等。“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灵峰宗论》,佛教始终强调和儒家道德的一致性。

额,无法回答


关于家风的议论文800字【五篇】
关于家风的议论文800字篇五 很多名人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说也有什么家风家训,那一定是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百孝顺为先。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与我们合住,十多年来...

有关传统美德的议论文
孝道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代表,它根植在人心。"卧冰求鲤""黄香暖席"的故事,广受传颂。而古诗里的人物花木兰更是家喻户晓,她为免老父再受征战沙场的痛苦,决心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女。反观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变得淡薄、冷漠,这些奠基在利益上的人际关系,...

着急写高二议论文,有没有 关于孝顺主题的素材 很急!!!
今天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压抑.没有了往日朗朗的读书声,也没了平时面红耳赤的争论声.大家都觉得非常难过,因为王明同学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而昨天他的母亲也与世长辞,只剩下他和姐姐两个人了.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当一个孩子正需要母爱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身患癌症而过早的离开了他,这叫王明姐弟俩今后...

奖孝金议论文作文800字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应用极其广泛的议论文,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它主要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阐明道理,或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出其谬误。那么你有了解过议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奖孝金议论文作文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初二800字议论文
初二800字议论文5篇 在学习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二800字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800字议论文【篇1】 当今世界,科技 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创新 能力如何、创新成果多少,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

写一篇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议论文 字数要求 600以上 。
写一篇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议论文 字数要求 600以上 。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什么样的人容易遇上渣男?杂志界 2013-05-20 · TA获得超过4653个...孝道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代表,它根植在人心。"卧冰求鲤""黄香暖席"的故事,广受传颂。而古诗里的人物花木兰更是家喻户晓,她为免老父再受征战沙场的...

传统美德的满分议论文5篇_美德话题作文
1. 关于传统文化的满分议论文5篇(2) 2. 关于美德的优秀作文范文5篇 3. 美德900字作文精选5篇 4. 美德800字作文精选5篇 5. 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范文5篇 6. 弘扬中华美德的议论文4篇精选 7.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 8. 关于美德的议论文6篇(2) 9. 弘扬孝道美德作文优秀范文...

怎样写感恩母亲的议论文
“百善孝为先”是的,古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绝句,有百里负米,鹿乳奉亲的佳话,今有感动中国田世国的孝道,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十月怀胎,孩子就是母亲的一块心头肉啊!不管怎样,自始至终母亲都是爱你的,在一句唠叨中,在一声嘱托中,在一句责骂里……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你,当...

高三议论文:关于传统节日的高中作文1000字
另外,贵人伦还体现在对孝道的重视。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对祖先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思之情。重阳节注重敬老孝亲;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妇女回娘家,女婿看望岳父母等。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关心和孝道。 还有不可不提的是,中国传统节日还具有协调人际、增强成员凝聚力的道德功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各种礼仪...

小学感恩议论文作文6篇
下面我给大家整理小学感恩 议论文 作文 ,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感恩议论文作文1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做事要学会感恩。大树养育着叶子宝宝,叶子宝宝不忘...感恩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我们将来一定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一定要将孝道,学会感恩。现场所有人都沉浸在郑老师的演讲中,许多人热泪盈眶,有的...

交城县18586415890: 求一篇以孝为主题的600字议论文. -
衷晨昊欣:[答案] 孝”——什么是孝,不就是一个字吗?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它的意义大得很,不光是一个字,而且是弘扬中华民族孝... 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

交城县18586415890: 以孝为话题的议论文 -
衷晨昊欣: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

交城县18586415890: 怎么写有关孝的议论文 -
衷晨昊欣:[答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 孝敬长老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自古就有二十四孝的典籍故事;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举例子说明. 孝敬长辈和尊长收到全社会的敬仰和赞美,国家非常提倡,每年都有道德典范被国家宣扬(结论)

交城县18586415890: 孝心与孝行怎么写议论文 -
衷晨昊欣:[答案]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这也不是说说就说出来的,真正的孝是要有行的,也就是孝行了.儿歌里唱的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多么辛苦,为妈妈拿上一双拖鞋再泡上一杯茶,就是孝行.不过话也说回来,...

交城县18586415890: 谁能给我写一篇关于孝的议论文
衷晨昊欣: 论孝道孝不可弛于家. ——题记 子曰:“孝,德之本业,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

交城县18586415890: "孝心,善行"话题议论文作文不少于800字 -
衷晨昊欣: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都说养儿为防老,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人却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呢? 在我们小的时候,父...

交城县18586415890: 求篇以“说孝”为话题的议论文 -
衷晨昊欣: ”的启示——致母亲 “孝”——什么是孝,不就是一个字吗?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它的意义大得很,不光是一个字,而且是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呢!世界都充满“孝”.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孝顺父母是我们...

交城县18586415890: 心存孝心议论文800字中学生作文 -
衷晨昊欣:[答案] 春天里的新发现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1同学们叫着喊着都在校园里寻找着春天.这也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我们都到教室外去寻找校园里的春天.我很认真的在学校...

交城县18586415890: 《论孝道》为题目作文 -
衷晨昊欣: 论孝道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教育我们要态度恭敬地赡养自己年迈的父母,而不是管吃管喝就万事大吉了,还得了解父母的心.孔子又说过:“父母在,...

交城县18586415890: 求一片孝敬为主题的议论文,初中生作文 -
衷晨昊欣: 孝”——什么是孝,不就是一个字吗?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它的意义大得很,不光是一个字,而且是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呢!世界都充满“孝”.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就要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不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