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作者&投稿:吁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各个时期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儒家的?~

儒家思想产生——春秋 儒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制时期的礼乐崩坏,封建制逐步确立,在这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一些学者、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不同看法和主张,于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主要流派有:儒、墨、道、法四大家。儒家位于百家之首。 孔子这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学生整理的他的语录——《论语》里。孔子创立的这些思想理论为什么被称为儒家呢?最近我看;我看了一篇文章,一位学者的解释我觉得挺有道理:所谓儒就是人之所需;什么是人之所需?那就是“仁”,所谓仁就是两个以上的人相处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换句话说,所谓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人际关系学说。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孔子创立儒家思想,通过周游列国,进行宣传;另外他还通过私人办学来宣传、实践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孔子还说孝“为仁之本”,把孝道作为“仁”在家庭关系方面的表现;孔子还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 通过孔子的这些言行,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儒家思想重伦理、重人事、重教育、重实践的特点。 孔子创立的“仁”学,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由此形成的伦理政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2004年高考有关孔子的试题 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 主要是谁发展了儒家学说?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惨烈。孟子看到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提出了一种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孟子将孔子“仁”的学说由伦理道德规范提升为治国之道,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确立——西汉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经历了从大悲到大喜的变化;秦时大悲,大家都知道,是因为秦始皇采用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治理国家,焚书坑儒;汉时大喜,是因为到汉武帝时,是因为儒学上升为官方哲学,确立了正统地位 为什么到汉武帝时儒学上升为官方哲学呢?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顺应民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此种情况相适应的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方面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进行抗击匈奴的战争,有“无为”转向“有为”这一转变成为儒学上升为统治思想的契机。 儒家思想的高峰——南宋 东汉以后,佛教和道教日盛。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万物生成做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即克服人欲的蒙蔽去认识天理,从而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朱熹建立的理学体系把儒家学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经典范本。 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有一个传统:就是一直以来都善于吸纳其他思想为我所用。而正是这样一种优良传统,儒家思想才能在变化莫测的中国一直能够成为主导思想。 但是,随着南宋朱熹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儒家思想的这种传统不复存在了,从此以后一直到明清时期,朱熹做注的《四书》和《五经成为开科取士的唯一标准,而这恰恰限制了儒家思想在新的形势下的发展。不允许有任何突破的儒家思想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这一切,最终导致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此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开始动摇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传统的中华文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在挑战面前,中华文明处处败退,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文明。1915年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发起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胡适提出了“文学改良”;李大钊宣传了社会主义,钱玄同提出了“废除汉字”;吴虞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他们给中国开出西医药方的同时,也彻底否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儒家思想遭受毁灭性打击——十年文革 十年文革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的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秦朝强盛之路始于商鞅变法,商鞅为法家集大成者,因此,商鞅变法后的强秦,法家思想大行其道,秦人一言一行都有相关法令约束,秦朝也凭借如此严谨高效的作风一统六国,儒家不仅对秦朝统治无益,反而还时常有儒生抨击时政,讽刺统治者,所以,秦国超爷并不待见儒家,甚至还出现过焚书坑儒的事情。
而汉朝则是推崇儒家。建国之初,天下饱受战乱,急需休养生息,这时的汉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儒家思想辅之。到汉武帝时,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在汉朝确立了它独一无二的主流地位,甚至逐渐成为以后整个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编辑于 2016-03-01
查看全部3个回答
历史类核心期刊 2020年下半年见刊 快速发表
根据文中提到的中国历史为您推荐
历史类核心期刊主编直接收稿,快速发表, 有版面费票据, 专业老师一对一提供 历史类核心期刊发表服务,售后完善, 发表无后顾之忧!
宜城微万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太原公司注销费用,公司注销流程和费用
根据文中提到的儒家为您推荐
太原公司注销费用,快速高效,费用公开透明,代办公司注销,无隐性消费。太原公司注销费用,快速代办注销公司。注销公司流程及费用在线咨询!
金橘信息科技(济南)有限公司广告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秦、汉两朝统治者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秦朝“焚书坑儒”, 虽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但也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总的来说,算是功过相抵吧。

  西汉统治者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来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统思想非常赏识。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减系狱。儒家势力虽暂时受到打击,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前136)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倔起。元光元年(前134),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县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艺者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时代的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问学派的—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春秋》一书记录了几百年的天象资料,所以后世灾异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他通过援阴阳五行学说解《春秋》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 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

董仲舒认为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天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于是天命在论证君主权威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君权乃天所授。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繁露·玉杯》)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这就使得臣下有机会利用灾祥天变来规柬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

“天人感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天人感应对皇帝的警策作用,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光武帝等几个皇帝,在出现日食、旱灾、蝗灾、洪灾、地震等灾异时,都下罪已诏。后世帝皇逢灾荒年实行免租减赋、开仓赈灾等措施无不深受天人感应的影响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可以看出:一方面儒家通过君权神授论竭力为君权(政权)的合理性作出证明,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以次依托君权(政权)来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儒家又通过天人感应论,假上天之威,对皇帝言行提出要求,皇帝必须时刻注意天的喜怒哀乐,按上天的旨意来行事。而”天意”的解释权则牢牢被儒生抓在手中,这样就实现了儒家对君权的限制和控制。儒家与权力的结盟使得儒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对入仕者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在治国方面,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 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生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汉书·董仲舒传》)

因此他主张“德主刑辅、重德远刑”,并以春秋决狱,来匡正律令严峻的弊病。认为人君应当施仁政。董仲舒的德主要是指人伦纲常。孔孟认为人间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而董仲舒则择其要者改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再将原先儒家主张的五种德性(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并认为三纲五常可求于天,不能改变。

三纲五常”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根基。但是在同时又起到了制衡君主权力这样一个目的,”三纲”里的”父为子纲”,使得皇帝(天子)也要”事天以孝道”,皇帝也必须信奉天人感应,施行仁政

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
董仲舒所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是单纯以尊儒为目的,它的目的是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用思想上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他对汉武帝说过这样一段话“《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
这段话表明人文学术脱离不了政治,坦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支持政治。董仲舒比李斯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既不“焚”也不“坑”,而是用文化统治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禁绝其它各家的思想和著述,只是在选拔人才和统治思想上不取其它诸家。他向汉武帝建议要“明教化”、“正法度”,力主实行“德主刑辅”的仁政,希望通过广设学校,来散布儒家道德礼仪,维护儒家地位和君主专制政权。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因此帝王君临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史(儒家思想与统一大业)
1.开篇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朝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手段,成功地实现了中央集权和统一大业。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汉朝统治者的理论依据和政治指南。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与统一大业的关系入手,探讨汉朝的历史...

汉朝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西汉建立之初,经过秦朝末年长期的战乱,土地荒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针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高祖、吕后、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了招抚流亡、鼓励垦荒、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等政策,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近70年的努力,...

汉初统治者采用的是什么政策?
民政上:“休养生息”;文化上“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高祖刘邦期间实行的“休养生息”措施有哪些?
汉书·食货志》记载,“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这里边的“上”说的是汉高祖,“什五而税一”则比秦代的“十税一”或“十二税一”要轻很多,更关键的,并不是收多少税的问题,而是“约法省禁”,通过国家立法来减少税收,因此,汉初历代统治者...

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目的是 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
目的是休养生息,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经济,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反击匈奴隶的战争正义性在于: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匈奴入侵的破坏性在于掠夺人口和财富,破坏经济文化,所以要反击匈奴)。

汉朝重农抑商的措施有哪些
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学说“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这与汉初的政治经济环境的现实状况是相符合的。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与先秦及秦朝时的道家思想既有继承更有新的发展,汉初的黄老思想是博采先秦时儒、法、道等各家之长,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进取精神,“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汉朝在建立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稳固政权统治呢?
于是冒顿单于对西汉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当时汉高祖刘邦决定御驾亲征,却在白登山陷入了匈奴的包围圈,最终艰难逃生。经此一役,西汉政府首次感受到了匈奴人的强大战斗力,考虑到当时的西汉政府还处于发展期,因此西汉统治者们决定先向匈奴示弱。他们采取了和亲的手段,让汉朝的公主出嫁匈奴,并随行带上大量...

西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什么政策稳定社会发展
而且这一政策几乎成了往后历朝历代初定天下时候所采取的国策。可见休养生息政策到了后来已经成为了一个纯粹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的一个手段之一。所谓“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两汉统治者为何要‘重农抑商’?
技术,信息,商品等的横向流动,这又是对人身控制的极大危害,势必威胁专制制度的根基,统治者不遣余力地抑制它的发展就不足为怪了。(二)影响: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的作用。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的经济实力不断...

为此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修养生息的措施

德阳市18896699302: 儒家学说从哪一时期开始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
金非瑞素: 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政治统一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受汉武帝赏识,接受了思想,并付诸实行,如:大量起用儒士参政,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传播五经的教官为“博士”,地方设立太学传播儒学,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德阳市18896699302: 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在哪朝正式确立
金非瑞素: 汉武帝在董仲舒帮助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德阳市18896699302: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
金非瑞素: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德阳市18896699302: 西汉统治者为加强思想上的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 -
金非瑞素: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结束,西汉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为未来几百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奠定儒家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德阳市18896699302: “摆出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如何让理解这一措施?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 -
金非瑞素: 您好,以下是我的回答: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 2.简单说尊奉儒家,废掉其他的思想.不需要其他学派发展,只允许儒家学派弘扬. 3.为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

德阳市18896699302: 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秦汉两朝为促进经济发展,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金非瑞素: 采取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刘彻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秦汉之际,遭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

德阳市18896699302: 汉朝哪位皇帝开始使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并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是汉朝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金非瑞素: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德阳市18896699302: 秦汉至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的形成 -
金非瑞素: 帝国文化一统整合在华夏文化内部,统—政治,独尊儒术;与其他文化相涵化时,住来冲会,外拓固守.在文明分散的古代世界格局下,秦汉通过战争、商贸等,勾通亚欧,开辟丝绸之路海...

德阳市18896699302: 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汉朝时儒学的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
金非瑞素: 秦:焚书坑儒 汉: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